肠内营养处方在食管癌术后患者居家营养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2024-10-09 00:00:00谢静何恩李翠周林荣龚兰娟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24年17期

【摘要】目的 分析肠内营养处方应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居家营养管理中对其营养指标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高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食管癌患者,均实施食管癌根治术,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术后采用常规营养干预)和研究组(30例,术后采用肠内营养处方干预)。两组患者均干预3个月,每月1次门诊复诊。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1个月的营养指标水平,术前、术后3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以及术后1个月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与术前比,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体健康状态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将肠内营养处方干预纳入食管癌术后患者居家营养管理中,可有效改善其营养指标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良好。

【关键词】食管癌 ; 肠内营养处方干预 ; 营养管理 ; 生活质量

【中图分类号】R473.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718.2024.17.0017.03

DOI:10.3969/j.issn.2096-3718.2024.17.006

食管癌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手术为食管癌常用疗法,因病灶部位特殊影响正常进食,患者术后均需要接受一段时间的营养管理,确保满足机体营养需求。研究表明,肠内营养可减轻接受化疗的食管癌患者的不良反应,有利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对于接受食管切除的食管癌患者,出院后4~8周内接受家庭肠内营养,可有效减少其体质量下降幅度[1]。常规营养干预能够给予患者一定的营养支持,改善其营养状况,但患者对营养知识的了解不足,临床营养指导不够具体,易导致患者发生营养不良,影响预后,降低生活质量[2]。肠内营养处方干预是依据患者代谢需求和饮食特点,制定专业饮食指导策略,是目前对急危重症患者的重要营养干预措施。但现阶段临床实施肠内营养处方干预多集中于围术期,针对食管癌患者术后居家营养管理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肠内营养处方干预应用于食管癌患者术后居家营养管理对其营养指标水平、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高州市人民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行食管癌根治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44~71岁,平均(56.52±6.24)岁。研究组患者中男性20例,女性10例;年龄43~70岁,平均(56.50±6.14)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有可比性。纳入标准:⑴符合《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 [3]中食管癌的诊断标准;⑵符合食管癌根治术指征;⑶首次手术治疗;⑷肿瘤分期[4]:Ⅱ ~ Ⅲ期。排除标准:⑴伴有认知障碍;⑵参与其他研究项目;⑶术前合并营养不良或厌食症;⑷伴有严重器质性疾病;⑸合并代谢性疾病;⑹合并其他部位肿瘤。本研究经高州市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且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术前、术中及术后基础护理方法。术前:常规禁饮、禁食,完善手术治疗宣教,护理人员遵医嘱指导患者开展肺功能锻炼,进行肢体活动,同时安排心理疏导等护理工作;术中:器械及巡回护士密切配合医师完成手术,注意患者保暖,预防低温;术后:护理人员依据患者疼痛情况,为患者提供非阿片类药物镇痛,并结合术后引流情况,适当安排康复锻炼,鼓励患者早日下床活动。两组患者术后均完成容积 - 黏度吞咽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安排相应食物,尽量经口进食,对不能经口进食的患者,安排经胃管饮食。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营养干预,术后1 d输注肠内营养混悬液(TP-MCT)[纽迪西亚制药(无锡)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93283,规格:1 kcal/mL,500 mL/瓶],输注速度100~125 mL/h,输注量500 kcal/次(1 kcal=4.186 kJ),4次/d。依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为经口饮食,并由流质饮食逐步过渡为半流质饮食、常规饮食。患者出院后定期以电话形式随访,咨询患者吞咽、进食情况,根据患者食物过敏事项,给出食物种类参考,叮嘱患者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兼顾每天机体营养及代谢需求;食物烹饪方面需重点关注,不可食用过咸、过冷及刺激性食物;可采取少食多餐或三餐进食以有饱腹感为主;指导患者每周测定至少2次BMI,关注腰围变化等。

研究组患者接受肠内营养处方干预。⑴组建营养团队。组建一支专业的营养干预团队,全程负责患者术后3个月内的营养指导工作,纳入主治医师、专科护士、营养师及药师。⑵制定肠内营养处方。营养团队开展临床访视,咨询并掌握患者的饮食情况和吞咽能力,并结合术后患者基础代谢水平、食物过敏情况、吞咽功能评估,以及饮食文化差异,收集资料后组织营养团队进行会议讨论,制定肠内营养处方。所有肠内营养处方均在患者出院前制定完成,具体内容为:以Harris-Benedict公式[6]计算每位患者的基础能量消耗,一般控制在每天25~30 kcal/kg体质量,适当减少患者碳水化合物的供应比例,增加脂肪和蛋白质占比,每天蛋白质目标摄入量为1.0~2.0 g/kg体质量,占匀浆膳食总热量的10%~25%。术后1 d提供肠内营养处方干预,控制匀浆膳食中蛋白质含量为10%,初始输注速度20 mL/h,输注量200~400 mL/次,5~8次/d;建立胃肠道耐受后,术后2~3 d将蛋白质含量调整为15%,输注速度25 mL/h,350~400 mL/次,5~6次/d;术后3~5 d,蛋白质含量调整为25%,于匀浆膳食中添加复合乳清蛋白粉(山西振东五和医养堂股份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10614042100353,规格:10 g/袋)5 g/d,注射用水溶性维生素(山东罗欣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8922,规格:2 g/瓶)2 g/d。依据患者恢复情况逐渐调整为经口饮食。⑶居家营养管理。患者出院后,营养团队每周以微信平台形式了解其饮食与BMI变化情况,收集患者反馈,及时调整肠内营养处方,并反馈给患者。两组患者均干预3个月,每月1次门诊复诊。

1.3 观察指标 ⑴营养指标。术前、术后1个月采集两组患者空腹静脉血3 mL,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型号:BS-2800M)检测患者的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及白蛋白水平。⑵生活质量。术前、术后3个月,采用欧洲癌症研究治疗组织生活质量核心量表(QLQ-C30) [5]评估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选择功能性项目进行评估,其中5个功能维度(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认知功能、社会功能)总分各20分,总体健康状态总分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高。⑶不良反应。统计术后1个月内两组患者低蛋白血症、腹胀、腹泻、腹痛等发生情况。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各项不良反应发生率之和。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经S-W法检验证实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以( x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组内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营养指标水平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与术前比,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比较

术后1个月,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食管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可有效延长生存期,但多数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会降低其生活质量,提高并发症发生率,影响治疗效果。常规营养干预可给予患者一定的营养支持,但不能满足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需求,且患者术后会出现体质量下降、饮食习惯难以坚持、心理因素影响等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6]。

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均为评价患者营养状况的重要指标,手术会引起机体应激反应,导致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丢失、分解,影响患者营养状况。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血清总蛋白、血红蛋白、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这提示肠内营养处方干预可有效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后营养指标水平。分析其原因为,食管癌患者接受手术治疗后,营养团队综合考虑能量消耗、不同营养素比例、进食量等方面,结合患者吞咽情况制定肠内营养处方;在术后1个月的恢复期内,患者居家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有效改善其营养状况,提高营养指标水平[7]。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这提示肠内营养处方可有效改善患者躯体、认知、情绪等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分析其原因为,患者居家接受肠内营养处方,可满足其基础代谢和营养需求,提升患者营养状况,降低营养不良发生风险,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患者康复[8]。同时,营养团队每周与患者沟通,有助于患者加深对疾病的认识,了解疾病恢复情况,缓解患者焦虑、害怕等不良情绪[9]。本研究中,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这提示肠内营养处方可有效降低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为,居家接受肠内营养处方干预可保障患者摄取充足的营养,以促进其免疫功能恢复,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10]。

综上,肠内营养处方干预应用于食管癌术后患者居家营养管理中,可有效改善其营养指标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并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风险,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孙志伟, 贾军, 杨颖, 等. 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减轻晚期食管癌患者化疗不良反应[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2020, 52(2): 261-268.

洪伟, 吴斌, 汪路超, 等. 早期肠内营养在食管癌术后的临床应用研究[J]. 肠外与肠内营养, 2023, 30(3): 154-15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食管癌诊疗规范(2018年版)[J/CD]. 肿瘤综合治疗电子杂志, 2019, 5(2): 50-86.

张存海, 李成恩, 卞月梅. 间接能量代谢测定与Harris-Benedict公式预算重症昏迷患者静息能量消耗对预后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2019, 26(1): 76-78.

罗赛美, 孟琼, 王绍孝, 等. 基于QLQ-C30与QLQ-PR25量表的前列腺癌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J].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2018, 39(7): 27-32.

杨建芬, 包慧英, 金芳, 等. 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食管癌放疗患者营养状况、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 齐鲁护理杂志, 2021, 27(19): 28-31.

李宝兰, 周冬霞, 张琪. 基于循证证据改进的居家肠内营养干预对食管癌术后患者的影响[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 19(16): 2484-2488.

刘小林, 蒋明, 贾辉, 等. 食管癌术后家庭肠内营养治疗效果分析[J]. 肿瘤药学, 2020, 10(1): 112-115, 128.

邢益辉, 刘曼, 张治. 远程康复指导下食管癌术后病人居家肠内营养应用研究[J]. 实用老年医学, 2022, 36(5): 535-537.

钱多云, 李多杰, 袁培培, 等. 基于快速康复理念的肠内营养支持在食管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全科医学, 2020, 18(8): 1425-1427, 1430.

基金项目:茂名市科技计划项目(编号:2022378)

作者简介:谢静,大学本科,主管护师,研究方向:外科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