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提出,单元教学应关注主题意义,单元教学目标要以发展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为宗旨,围绕主题语境整体设计学习活动(教育部,2020)。
在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用对少量主题的深度覆盖,替代对所有主题的表面覆盖,以促进学生对关键概念的理解;在组织方式方面,教师需要理解信息与概念之间的关系,通过概念组织信息,促进学生思考(Bransford et al.,2000)。因此,围绕主题意义探究开展的单元整体教学有利于学生形成结构化知识,促进概念性理解,形成新的认知建构。
在教学评价方面,评价任务需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而不是表面知识(Bransford et al.,2000),教师可以利用基于单元语篇提炼的、指向主题意义的基本问题,引导学生在单元学习中持续探究(陈新忠等,2022)。通过学生对单元基本问题的回应,教师可以评估学生在形成概念框架方面的水平(包括知识、技能、策略、认知等),促进意义导向的单元“教—学—评”一体化。
下面,笔者以北师大版高中《英语》必修第二册Unit 5 Humans and Nature为例,介绍贯穿意义探究与持续性评价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本单元的主题语境是“人与自然”。北师大版高中英语教材涉及此主题语境的单元分别是Humans and Nature、Green Living以及Conservation,三个单元相互支撑、连贯递进,旨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类生存、社会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复杂辩证关系,形成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行动。本单元为另两个单元提供认知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先理解与认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再基于自我认知真正地认同环保理念,做到知行合一。
本单元语篇内容主要涉及基本生态、海上求生、灾后救援、南极探险、灾难自救和宇宙探索等主题。具体来说,Topic talk是关于自然生态现状与问题的对话;Reading Club 1“New Zealand”介绍了新西兰的自然地理环境;Reading Club 2是一篇题为“Nature Films”的博文,围绕电影《狼图腾》展开探讨,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的破坏;Workbook的语篇“Microplastics in Water—A Wake-Up Call for All of Us”介绍了塑料微粒对水资源的污染以及对环境的破坏。
此外,Lesson 1 “A Sea Story”的小说节选讲述了三人遭遇大漩涡的经历。主人公通过对大漩涡的观察与分析最终得以逃生,传递了敬畏自然的价值理念,同时体现了人类凭借智慧寻求生存的意志力和行动力。Lesson 2 “Professional Rescue Team” 的访谈介绍了中国国际搜救队的相关工作及经历,还科普了地震中不同情形下的防护措施,体现出搜救队在灾难中不放弃任何生命的价值内涵。Lesson 3“Race to the Pole”的语篇是一篇记叙文,讲述了两个团队在南极探险的始末,重点描述了Captain Scott及队友在面对各种不利因素时尽最大努力完成科学探险任务直至牺牲的经历,表现出人类勇于克服恶劣环境、探索自然的精神。Writing Workshop的语篇“How to Survive an Earthquake”为一则地震安全宣传手册,有助于学生树立自救意识,学习科学的自救措施。Viewing Workshop的视频“How Big Is the Universe?”解释了若干有关宇宙的问题,体现出人类对自我位置认知的改变,以及人类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和探索。
根据上述单元内容分析,教师确定本单元主题意义的探究方向为: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引发学生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反思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树立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识,学会敬畏自然、顺应自然、探索自然,积极寻求应对自然灾害的措施与方法。
接着,教师进一步凝练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减少冲突,和谐共存”这一单元主题内涵,并以此为探究主线,将单元语篇重组为“减少冲突”“探索自然”“敬畏自然”三个板块(见图1)。“减少冲突”板块突出的是由于人类过分放大自己在地球上的作用,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与之相对应,“探索自然”和“敬畏自然”板块倡导人类在大自然面前保持谦逊,发现自然之美,正视自然之力,明确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但同时又用人类的智慧和能力回应自然之力,积极展开对自然的探索。
基于单元内容分析,以探究单元主题意义为主线,教师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
(1)分析并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产生的影响;
(2)描述并评论人类探索自然的尝试及其意义;
(3)提出面对自然灾害时的自救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
(4)结合具体事例,谈论人类与自然的关系,树立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识。
基于以上单元教学目标,教师规划各版块的具体探究目标及课时安排(见表1)。
教师基于单元教学目标和梳理后的板块内容,提炼出涵盖单元核心知识、指向单元主题意义的基本问题,并围绕这些基本问题设计了评价任务与评价量规。此外,教师可以依据学生对基本问题的回答情况评估他们建构主题意义下结构化认知的成效,从而促进学生从浅层理解向深度理解的过渡。
通过思考和回答基本问题1“What have humans done to explore nature?”,学生理解自然中仍有许多未知等待人类去探索,促使学生转换角度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思考和回答基本问题2“What can we do to react to the power of nature?”,学生认识到人类应在尊重、顺应自然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用人类智慧回应自然的力量;基本问题3“How do you underst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s and nature?”贯穿单元学习始终,通过对该问题的思考和回答,学生能逐步、客观地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形成人类与自然互惠共存的正确认识(如图2所示)。
教师围绕单元基本问题设计单元持续性评价任务以及评价量规,以学生的表现衡量单元语篇学习与主题意义探究的成效。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基本问题和学习内容与评价任务、评价量规保持一致。教师先引导学生学习相关板块内容,然后完成评价任务,再依据评价量规评估学生的表现。
具体来说,学生在“探索自然”板块学习后开展第一项评价任务:撰写演讲稿,并在班级发表演讲,介绍人类探索自然的相关尝试及其意义,并对此发表观点。在“敬畏自然”板块学习后开展第二项评价任务:小组合作完成灾难自救宣传册,并以小组为单位在班级内进行口头介绍。学生在学习完单元所有内容后,开展第三项整体评价任务:完成一篇写作,结合具体事例,论述“Humans are a part of nature, not apart from nature.”。演讲、制作宣传册、写文章等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反馈学生对探索自然的理解、应对自然的途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等单元核心内容的学习成效。
单元持续性评价量规围绕主题意义探究的要点内容,聚焦主题下相关语言的应用,分内容、语言和结构三个维度,突出单元语篇的结构性要求,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调控提供依据。以第二项评价任务为例,其内容评价量规包括:(1)主题是否鲜明,是否围绕应对灾难的自救措施及理由进行介绍;(2)能否依据遭遇灾难时的不同情形展开描述;(3)内容是否完整(①某种自然灾害的危害(可选),②针对此自然灾害的防护措施,③对措施进行简要解释)。语言评价量规包括:(1)能否使用本单元的话题语言进行表达;(2)语言是否准确、简洁;结构评价量规包括:(1)写作时是否使用了第二人称you;(2)是否附有图画或标识,以配合文字表达意义;(3)是否运用字体、字号等手段传递信息;(4)是否通过合理的板式有效传递信息。
教师通过联动课程内容,统筹主题语境下的各个单元,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单元主题内涵,提升育人实效;再通过分析单元内容,围绕主题意义探究主线整合单元内容,重构单元板块。这一自上而下的内容分析可以将上位的主题语境与下位的单元语篇相结合,使教师充分了解主题要求和单元内容,从而厘清信息、语言知识和主题之间的关系,提炼主题下的概念框架,形成明晰的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基本问题是连接单元整体目标与持续性评价的有效工具,有利于实现意义导向的单元“教—学—评”一体化。单元基本问题是基于单元重点内容提出的、指向主题意义的、需要学生持续探究的关键性问题。教师围绕基本问题设计评价任务和评价量规,可以有效评估学生意义探究的成效,有助于落实单元整体教学目标及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Bransford, J., Brown, A. L. & Cocking, R. 2000. How people learn: Brain, mind, experience, and school (expanded edition) [M]. Washington, D. C.: National Academy Press.
陈新忠, 胡润, 窦飒. 2022. 以探究基本问题为导向的高中英语单元教学设计[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8): 7—12.
教育部. 2020.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齐地尔 北京市顺义牛栏山第一中学
第一,教学目标明确:本设计立足贯穿主题意义探究,在统筹主题语境下确定单元主题内涵,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形成环保意识,践行环保行动,进而达成育人实效;单元板块重构,从内容、语言和结构三个维度,使主题语境与单元语篇紧密结合,将语言知识的学习,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与人类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意识自然融为一体,使学生不仅掌握英语语言技能,更能深刻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这种多维度的教学目标设定,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和全面育人理念。
第二,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持续性评价通过问题设计,评价任务和评价量规等策略应用,强化了教学、学习、评价三者紧密联系和相互促进,将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单元基本问题贯穿始终,达成学习过程到学习成果的三个转化:(1)课本和现实之间的转化;(2)具体和抽象之间的转化;(3)问题和答案之间的转化(教学助力学生形成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找到问题答案,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当下更为关键问题发现能力)。学生通过演讲、制作宣传册、写文章等活动形式,实现了对探索自然的理解、应对自然的途径、人类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等单元核心内容的学习成效。本设计特别关注学生在多种活动过程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和态度变化。这种评价方式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和成长过程,促进了单元整体教学目标落实,有助于激励学生持续进步,达成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孔军(东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