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我就从同事及朋友口中得知,普者黑是一处值得一去的地方,尤其夏日的荷花季,更不容错过。
今年夏末,受文山州文联邀请,我和几个同事前往参加第二届柯仲平诗歌节暨第十四届普者黑笔会,终于如愿以偿。
单从字面上念,普者黑的地名就极富诗意。为何称之为普者黑呢?从动车站去往普者黑的路上,我和几个外省的同行都迫不及待想得到答案。
当地人告诉我们,普者黑是彝语,意为“鱼多虾多的地方”,是云南省文山州丘北县一个村庄的名字。
许多人没有听说过丘北县情有可原,但丘北县的普者黑绝对名声在外,大大盖过了丘北县的风头。
从丘北县城乘车出发,大概15分钟的车程就到了普者黑景区。登上画舫船的那一刻,想起之前友人的口述,多是赞美之词,我就知道普者黑肯定来头不小。但凡需要乘船游览的景区,当然都有广阔的水域或江河湖泊,这让我更加期待了,揣摩着这一趟游览究竟遇上多少风景与收获呢?会是诗人男海笔下:“在暮光中跟着那个穿绣花鞋的女子,朝着她的荷塘往前走……”
万千遐想中,画舫船徐徐而行。我临窗而坐,微风拂面,开始还有些闷燥,不一会儿便有了凉意。我想,那凉意应该是从清澈的湖面上氤氲而来的,又或许是从荷丛间渺渺而起的。说真的,那风儿还带有丝丝甜味呢。彼时,我有些纳闷了,那种甜味怎么有熟识的味道呢?
远处望去,水面开阔处明澈如玉,倒映出岸边的繁茂与葳蕤。原来湖畔有大片金色的稻田静待收割。荷叶田田,荷花幽香,金色的阳光与金黄的稻田交织,蓝天与白云互衬,那是一卷乡村才有的画意与诗情。
眼前的景致让我想起了童年。
那时候,我们家种有几块水田,每每插完秧,稻禾返青,我就常常帮父母巡田。行走间,听田里的蛙鸣虫吟,像是音乐,感觉很美妙。看和风吹拂,稻浪起伏,如水里的波浪,我感到惬意无比。尤其到了秋天,稻子成熟了,金黄金黄的,点缀着绿色的旷野。我随大人到田里收割,镰刀过处,蜓飞蝶舞,蚂蚱四处飞蹿。稻子随镰刀起落而纷纷倒伏时,我又闻到不一样的空气气息。那气息有缕缕甜味,还有薄荷的淡香。长大后,才知道那不仅仅是稻谷饱满成熟后散发的味道,也是大自然最纯粹本真的气息。
我外出求学工作后,离家越来越远,离开村庄也越来越久,那气息与味道渐渐忘却了。老家那几片田畴也早已荒弃了,无人理睬。如今,故乡对我来说,只是文字里的一个符号,它在记忆里,唯独不在眼前。
画舫游船沿着湖道或笔直或拐弯劈波行驶,目之所及尽是争奇斗艳的各色荷花,大多已经怒放,有的还在含苞,有的隐在叶下,有的高出叶片,有的数朵相连,有的单独成景。当地同行的朋友说,普者黑的荷花与众不同,其中大洒锦、小洒锦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珍稀品种,尤为珍贵。之前,我只认为荷花就是荷花,不知道还有这样珍稀的品种,真是孤陋寡闻了。
游船每每行进,景色亦随之变换,不仅稻田与玉米地让我忆起乡愁,那些群峰聚散离合亦是美不胜收。蓝天白云下广阔绵延几十公里的荷花荡,让我想起孙犁笔下的《荷花淀》,充满了无限的想象。众多白鹭及其他鸟类翩翩飞翔,更让我在好奇中大饱眼福。
正当我为上天如此偏爱普者黑,赐予这么一处人间仙境而心生嫉妒时,不远处的湖岸隐现一老一少的身影,定眼细看,像是婆孙两人,她们在湖岸一块大石头上浣衣,临水照影,真实而朴素。再往前,又有几个打着光膀的少年在河边垂钓,几棵笔直参天的槐树给他们遮挡太阳。距槐树几米远,两头水牛悠闲啃草。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了童年在北斗村读书时的那些岁月。那时,我背井离乡,到中越边境随二哥读书。北斗这地名与普者黑一样令人难忘。那里有一条澎湃的河流,两岸芦苇飞雪,群鸟起落,荷花朵朵,也有竹丛滴翠。课余,我和几个要好的同学浸泡在河里摸鱼捞虾、打水仗。在水深处,我们也和眼前普者黑的孩儿一样,选择有树的河畔垂钓。夏日,蝉的鸣叫不绝于耳,热闹非凡。秋日的傍晚,总有一群群水牛于田间河畔缓缓归来,夕阳下,自成风景。那时候,我们都乐而忘返,很留恋河畔,跟在晚归的牛群中还频频回望那些属于我们的无忧乐园。
时光荏苒,世事变迁,那些年的场景、人以及那些事,怎么就一去不复返了呢?那一段船行,我感觉船走得太快太急,手中的相机一刻也不曾停下,担心遗落那些似曾相识的景致。那会儿,我感觉时间仿佛已经倒流,那些美好的记忆于脑海中不停地翻越呈现。我在心里默念,我要感谢这次笔会,感谢普者黑,让我在繁忙的生活节奏中寻到片刻的清静,并让我再次打开封存已久的童年影像。虽然回不到从前,但重拾回忆与童心何尝不是一种慰藉与温暖?
当我还沉浸在美好的回忆里,画舫船驶过一座石桥之下,便到了终点,停靠在仙人洞村的村头。踏进村中,又是另一番趣意。村子不仅被层层果树包裹,也被大片荷花簇拥。道路两侧摆满各类小吃,有藕粉、荷花酥、莲子饼、鲜花饼、糯米、红薯、玉米糍粑,以及我童年最爱的“马打滚”。那是多么熟悉的市井味道啊!见到同伴买这买那,大快朵颐,我也过过嘴瘾,买了一包荷花糕,边走边吃。
环视四周,仙人洞村的建筑多为砖木结构,都是咖啡色、暗黄色的墙壁和瓦顶。据说,这都是按照彝族人原先居住的样式修建,并保留了彝族建筑的风格,古朴,坚实,很规整,整个村庄有类似于丽江古城的感觉与视觉。
几百户这样的房屋构造让仙人洞村返璞归真,那是摄影爱好者最为心仪的打卡点。村里巷子不大,有弯也有直,行走其间,人的影子和房屋的影子时而重叠时而隐没,让人仿佛置身于迷幻的多维空间,前一秒你离天空和果树还很远,后一秒果树却在你的脚下。悠悠岁月,那些深街小巷在斑驳中有着怎样的历史纵深和故事呢?
很多房子的屋檐挂着火红的灯笼,门楣上贴着醒目的对联,很具书香气,如:“养身谷为宝,继世书留香”“水如环带山如笔,家有藏书陇有亩”“处世以谦让为本,做人以诚信为贵”。这些对联,可以看出仙人洞村还传承着良好的耕读之风。据说,这座村子是一座有着历史岁月的古村落,距今已有400余年的历史,村民以彝族支系撒尼人为主。有着浓浓乡愁的撒尼人,由石林迁徙而来,为了营造别具一格的居住环境,他们往往会在墙壁上或屋檐下吊挂着牛头织锦饰物、辟邪的木刻脸谱,有的还挂有一串串金黄的玉米棒和火红的辣椒,放置一些鱼篓、篾帽、犁铧和石磨,展现了特有的民族风情和农耕文化。
几年前,仙人洞村抓住脱贫攻坚机遇,依托三面环湖、万亩荷花的天然景观,整村改造,打造为旅游景点。村子统一规划、统一设计,村民办起了民宿、农家乐、水上体验项目。在独一无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篝火晚会、荷花宴、打鱼等活动。在这里,除了丰富的民俗非遗活动,游客还可以欣赏到大片荷花的绰约风姿,玉洁冰清。每到夏季,荷塘内一朵朵荷叶如撑起的巨伞。花开时,如出水芙蓉,暗香浮动。
那天,我们到达仙人洞村时,已是游人如织,人声喧嚣,大家争相拍照。相识的几位同行女作家经常穿戴崭新,很时髦赶潮,那天偏偏穿着旗袍,融在这美景里,真正的人景合一,相互成就,彼此惊艳。她们或自拍或互拍的曼妙瞬间,也被别人摄入了镜头。
村子的各家各户大小不一,错落有致,气派与宏阔各异,但都有雕花的窗棂,房前屋后亦是鲜花映阶,香味盈门。主人除了在门口摆上几个养有鱼虾、螺蛳和河蚌的玻璃缸,还在庭院内种上太阳花、兰花草、爬山虎和多肉等四季常青的花草和各式各样的盆栽,很应景。寒来暑往,这些房子与村子对面的湖水一样,见证了村子流淌的岁月,迎接了一批又一批慕名到访的游客。
一间名为“云上乡愁书院”的书屋隐于竹林花丛中,很是雅致。书屋的牌匾是一位书法家用欧体写就的,充满文气,我甚喜欢。走进里屋,不仅书目琳琅,且归类有序。这些书目有《苦难辉煌》《瓦尔登湖》《追风筝的人》,还有余华的《活着》、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莫言的《蛙》等我喜欢的许多著名作家的小说,没有多想就购置了几本。
如今,我们已经远离了贫困苦厄,远离了书荒年代。书是很多了,但总感觉自由支配读书的时间太少。忙碌间,我总不时提醒自己,无论多忙,每天都要腾出半个小时阅读,弥补童年没有书读的遗憾与无奈。
半天游览,肯定是走马观花,行色匆匆,总感觉意犹未尽,旅途中还错过了许多精彩的风景、人事。回来后,普者黑那些无际的水面、无边的荷花,氤氲着人间烟火的街巷。那些美食,常常出现在我的梦境里,很想再找机会故地重游,一个人慢慢走,静静看,细细品,尽兴玩,甚至小住几日,看水看山,轻酌慢饮,听如鼓的蛙声,安然入眠。或许还能遇见更多童年的景致,或许邂逅童年的玩伴,说不定还邂逅诗人笔下那个穿绣花鞋的婷婷女子。
【作者简介】莫维铭,壮族,百色市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散文集《携爱行走》《回家,回家》《母亲也是一棵树》等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