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上者报村入选云南省历史文化名村、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时间已过两年,我每每想起此讯,依然觉得心潮澎湃,故乡老寨的轮廓,清晰地投映在脑海。
者莫河弯,青山如黛,树荫苍翠,上者报老寨就静静地坐落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我和我的兄弟姐妹,我的父辈,我的爷爷,世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若追溯起源,我的先人早在清代就迁徙至此,建房安居,一直繁衍生息。沿着时光幽邃的通道,老寨历经百岁峥嵘时光,见证一代代新生命呱呱坠地,又从青年迈入白首。他如苍虬的老人,把沧桑岁月化作七万多个日夜,镌刻在楼屋错落、黑瓦灰檐,铺在乡间小径、一坑一洼,凝聚在庭院中挂满枝头的石榴与柿子。
二十七年来,因为离家求学和工作,我只约有三千六百多个日夜安详入睡在家乡的臂弯,可当微风吹起岁月的褶皱,往昔的剪影浮现脑海,谁能拒绝融入那温馨的场景里?
依旧怀念“咚咚”闷响的水牛铃铛声。壮家村寨依山傍水,人们勤于耕种,因而家家养一头水牛,并且珍视为全家最宝贵的财产。在吊脚楼里,一楼尽数划做牛圈,打点得井然有序。从牛圈大门进入,靠近通向二楼的楼梯的一角,常常放一个槽枥,方便主人在上下楼的空当观察水牛的进食,补充食物。再往里则是一片空旷的裸地,供水牛白天活动及排泄粪便。睡处最不容马虎,要单独隔出一片空间,安上一道门,天黑时将水牛赶进里面,放上门板,再从二楼地方的栓孔里放下门闩,以免被贼偷去。在十几年前,常有贼人出没,要时时提防。有一次,同村的一家人的牛在夜里被偷走,全村老少骤然紧张起来,“丁零当啷”地捞起家伙,一齐到山里寻牛。那是我第一次听闻有人会偷牛,此后每晚睡觉之前,我都要往地板上一趴,听听楼下的动静。“咚咚,咚咚……”那是牛铃铛的声音,这才心满意足地回床睡觉。
壮家人是争着早出晚归的。天未拂晓,牛儿就被牵出,或许是彻夜沉睡压麻了腿,水牛走起路来晃悠悠的,像用其庞大沉重的身躯拖动着四条腿,硕大的铃铛悬挂在粗壮的颈上,来回碰撞。“咚咚!咚咚!”铃铛声钻入邻家的梦中,邻居或被惊醒,隐隐传出窸窸窣窣的穿衣声,不多时牛圈里同样传出咚咚的铃铛声。很快,这家牛铃铛的声音又传到隔壁家里,隔壁的人家也匆匆牵出牛儿,又把铃铛声传到另一家。一转眼,牛的铃铛声就把全村连成串。这时,大人纷纷出门,若迎头赶来另一个牵牛的,又互打招呼,后在轻悠的铃铛声中道别。当铃铛声即将隐入悠悠山林,孩童们不约而同地冲出家门,如同豆子洒落,成堆蹦跳,成群高喊:“上学咯,上学咯!”铃铛声、欢笑声交织成片,融入清晨的阳光,开启新的美好一天。
依旧怀念那充满烟火气息的火塘。有句话说得好,哪家的火烧得旺,哪家在村里的人缘好。在壮族人家,火塘是家里最热闹的地方,起居、饮食、取暖、待客、聊天……全挤在这一方小小的火塘,哪家火旺,就知常有亲朋好友走访。因此,在壮家人的心中,屋里可以没有卧室,没有储物间,可万万不能没有火塘。犹记得老屋的门后左侧,火塘和一个土炉子挤在五六平方的地儿,一家人每天围坐在火塘边,生火做饭,欢声笑语,温情在烟火中徜徉。
我始终觉得,家里有一个火塘是那样幸福。小学三年级之前,村里没通电,我天不亮就得去上学,屋内一片漆黑,该有多害怕。然而,妈妈每天提前生起火,我一睁眼就看到焰光洒满屋内每个角落,穿上烘暖的衣服。来不及做早点,便把蒸煮过一道的米饭沥掉水分,再揉成团放在火堆旁炙烤,不一会就能吃上外焦里嫩、酥香脆爽的炭烤饭团。除此之外,可以剥开几个玉米,或捡起几个红薯,丢进火塘里烤着,同样是一份美味的早餐,世间能有什么事比这更美好呢。
在火塘上面,曾经悬挂着四根细木杆搭成的架子,其上铺着一张竹编的篾席。篾席长期受到烟火熏染,其面黑如锅底,但好处是干燥且不受蚂蚁蛀虫叮咬,因而成了家里的宝库。夏季,山里长出许多野菌,牛肝菌、青头菌、见手青、扫把菌……一家人一天背回三四筐,切片晒干,储放在篾席上,等货郎来,便换成一张张崭新的钱,一家人的生活又有新的保障。若买来大蒜、花椒、草果、木耳、豆腐皮等干料,统统放在篾席上,过了一年拿出来,不仅美味可口,还增添几分风味。
最令我垂涎的,当属篾席上存放的红糖饼。每逢家族办客,或是姑爹姑妈过年回门,又得一块新的红糖饼。大人怕小孩吃多了长蛀牙,就放在篾席上,我和妹妹够不着,只能眼巴巴地望着,肚子灌满了咽回的唾液,似乎还带着红糖的甜味儿。当然,也非时时这般窘迫,一旦妈妈生火煮稀饭,她就会取下红糖,用菜刀小心翼翼地切削成粒,然后放入碗里搅拌。在两个小人儿满怀期待的目光下,稠白的稀饭慢慢染上玫瑰般迷人的琥珀色,诱人的香甜味儿溢满瓷碗。一拿起碗,我顾不上出什么样的丑态,一头埋进碗里,等到再次抬头,瓷碗上已经不剩一粒米,一口汤汁。
看那,小小的火塘,便是一家人柴米油盐的缩影,承载着一家人生活烟火的气息。四季轮播不歇,哪家不想火塘越烧越旺,日子越过越红火。
依旧怀念,那一棵棵碧绿盎然、参天而起的大榕树。村里有四棵粗壮的大榕树,我们把他们统叫作万年青,顾名思义,赞其寿命悠长。据传这山先是长出了大榕树,后来才有人群居变成村寨。万年青所在的地方也很有意思,每一棵恰如其分地长在入村的路口。如此一来,每一个上学的孩子,每一个早出晚归的农人,每一头哞哞直叫的老牛,都在他们的注视下开始新的一天和结束过去的一天。如果仔细倾听,说不定树洞里呼呼的风声,就是他们发出的“早安”“欢迎回家”。
村寨有四个主要的村口,其中山脚下的村口地势最为平坦,这里的万年青长势也较好,如同一把绿油油的大伞,将下面一千多平方米的地面覆于阴凉之中,因而成了孩童游玩,大人纳凉或开会的绝佳场所。我常和小伙伴站在树伞下,抬头仰望,只见树枝粗壮,叶片阔大,斑驳的阳光不时漏进叶丛之间。当树叶翻动,阳光如水波般柔和地闪动,透着自然的光影和静宁,心神跟着摇曳和遐想。
树的脚下,有粗大如牛的根茎盘踞交错,有的地方如同拧麻花,有的地方如编织成床,有的地方如镂空成洞,奇形怪状,却能满足孩童一切奇特的幻想和冒险。吃饭过后,这家的孩子来了,那家的孩子也来了,一伙接着一伙,三五成群。不如分成几个小队伍玩躲猫猫吧,看哪边捉的人最多。大伙一哄而散,翻身滚进树根中间,这一道道天然屏障瞬间成了“战场”的壕沟。他捡一个木疙瘩作枪,你拾一根树的断枝也作枪,一伸头,嘴巴跟着吧嗒吧嗒响,仿佛真的出现枪林弹雨。可是,你看太阳都回家了,你的子弹怎么还没打完呢?
时序更替,万年青又是另一种景象。初春,光秃秃的枝头会颤巍巍地抖出一个个小花苞,形状细长有尖角,在外面看来像一个个小巧娇嫩的荷花苞。若是嘴馋,便剥开一两苞,抽出紫红色的苞片轻嚼,一嘴的酸涩与清苦,独有一番风味。深秋,榕叶凋落,枝头爬满红色的果实。遇上风,小红果欢笑着,如珍珠串般,如红豆雨般,哗啦啦地跳到地上,蹦来蹦去。路过的孩童雀跃着,转眼间串出一条玛瑙项链。
岁月如刀,雕琢出古树的苍劲;时光如雨,滋养出古树的荣华。可那树根下的光景仍旧如初,珍藏着孩童的天真与烂漫。
依旧怀念,还有许多事物:岁月腐蚀、磕痕斑驳的木箱,你是嫁妆,承载父母寄予女儿的爱;残破不堪、瘦骨嶙峋的牛车,你是孩童的宝座,载满欢乐的记忆;沉重、锃亮的石碓,何时再摆动你的躯体,为远道的客人、归乡的游子献上美味可口的壮粑……
夕阳落下,又迎来一次霞光融融的黎明,昼夜交替不停,岁月轮换不息,谁的乡愁藏进老寨的吊脚楼里?谁的童年遗漏在时光的角落?
光阴荏苒,乡土不易,情思日淳。如果可以,回到家乡去看看。好好依偎在老牛身旁,与他追忆往昔;火塘里再生一拢火,让幸福的时光流转心间;抚摸古树的肌理,如同轻抚一个长者的皱纹。在乡土的怀里,我们仍是他最爱的孩子。对了,要告诉乡间的一草一木:我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