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国际中文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
[摘 要] 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文化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中文教育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的现状,提出丰富必修环节课程内容、培养综合全面的师资力量、系统性的教材编写等将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此外,选取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多形式的课内外教学实践,让文化从文字走向生活,将更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的交流。
[中图分类号]H1-09;H19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8174(2024)01-0018-09
随着各地中小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相继开展,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进了学校,走向了大众的视野。国际中文教育课堂作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民俗学家刘魁立先生在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举行第十七讲专题讲座(2012)中所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深深烙印在民族的发展历史当中,体现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创造力和生命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丰富多彩,是国际间开展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现。”
在国际中文教育课堂教学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关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融入与实践,将更有益于中国故事的叙事和中国形象的书写。目前在课程设置、教师教学以及教材编写等层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内容尚显薄弱,因而本文将基于这一现状,进一步探讨,如何通过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或是让留学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近距离交流接触等形式,将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展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与重要价值。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国际中文教育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22)中指出:“要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展现中国形象、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随后,孙春兰副总理在国际中文教育大会(2022)中强调:“随着汉语热的兴起,全球已经有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中文教学,开设中文课程的培训机构和学校多达八万多所,81个国家将中文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正在学习中文的人数超过了三千万。”逐渐增长的数据表明,中文学习的蓬勃兴起也促进着中华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展现中华文明文化精髓和精神标识的典型代表,也是体现中华文化感召力的历史沉淀。截至2022年11月29日,在摩洛哥拉巴特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7届常会上,我国申报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我国共有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及名册,位居世界第一。这也足以证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的教学内容应当在国际中文教育中承担的重要角色。
综观现有研究发现,有近百篇硕士和期刊论文探讨了国际中文教育中民俗文化与中华才艺等相关内容,关注点多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民俗语言研究以及传统手工技艺类的教学案例设计等,在文章中提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的很少,有的文章对于民俗文化也没有很清晰的界定,甚至宽泛到了所有的中国传统文化。被誉为“中国当代民俗学之父”的钟敬文先生在《民俗学概论》(1998:88)中对民俗文化的定义是:“民俗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民俗文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存在于服饰、饮食、交通、岁时节日、语言等方方面面,其中不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2003年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做了明确定义:“指被各社区、群体,有时是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从而增强对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尊重”。民俗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包含却也各有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不断在社区和自然环境中再创造,也一直在被社区和群体所认同,证明这一文化遗产是符合人类主流价值观的,且被大众所认同的一种物质与非物质相结合的一种文化遗产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去保护、去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文物,不是只能在博物馆中看到的古老的遗产,而是活态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且还在发挥作用。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常常重点强调了某一民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却往往忽略了进一步指出,它们同样属于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将生活中常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内容介绍给留学生,并配以生动有趣的案例,使学生在感受中、接触中获得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更为重要。
在目前高校的人文课程设置中,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课程尚未形成科学的教学体系,尤其在多数理工科院校中,尚未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类课程多数只是设置为选修课,而非必修课。容易出现一些中国学生对于自己本国的文化,以及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甚了解的现象。将此现象再聚焦于国际中文教育学科专业中,这一专业多开设在高校的文学院、国际教育学院、教育学院或相关的语言文化研究院等,但目前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门课程并没有在本、硕、博学生中普遍开设。这样便容易出现将来这些学生从事国际中文教育教师这一职业时,在遇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问题,可能无法向留学生阐释得非常全面的现象。结合我国当前关于“一带一路”的倡议,随着沿线各国的积极参与,不仅需要沿线国家民众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需要懂沿线国家文化的中国人。民心相通的关键是文化相通,文化相通的关键是需要各国民众对双方国家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尤其是各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注和了解。但并不是只要是中国人就能理解和熟悉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能够有能力解读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所以,不仅仅在“一带一路”人才培养中,更在展现中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政策指导下,加强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和教学方面的专门人才,让更多具有语言能力和文化能力的教师队伍成长起来,才能更好地为中外文明交流互鉴服务。
从“对外汉语教学”到“汉语国际教育”,再到当下的“国际中文教育”。学科名称的变化,体现着海外汉语学习者的增加以及中国语言文化的广泛传播。而其中的学科内涵也同样在发生着改变,体现着学科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拓展,具有更加丰富的多学科交叉的属性。进而也表明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的研究和教学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的适宜性。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受文化的影响并反映文化,成为文化的载体。与汉语紧密相关的文化因素的教学是国际中文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对目的语的文化了解越多,越有利于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刘珣,2014:71-122)。“中文教师肩负着传播中华文化的责任,所以自己首先要很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本质特征。只有深刻理解了中国文化,才能帮助汉语学习者理解中国文化。中文教师要充分理解语言和文化的关系,善于思考和发现蕴含在语言中的文化因素,培养敏锐的文化意识”(祖晓梅,2015:17-109)。因而,没有文化的深入了解和沟通,或者说没有对中国文化的研究,根难出现一批真正的中国文化的传播者和认同者。语言是基础,最终目的是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国际理解能力的提升。语言是用来交流的,如果没有实践中的应用,很多语言是僵死的,或者仅仅是考试过关的工具;但学习汉语又不仅仅只为了跨文化交际,跨文化交际能力强的人,如果学习者不懂得目的语国家文化深层的含义只是了解表面的中国文化,那么他们仍旧不会读懂中国,也不会真正了解和理解中国。所以,在国际中文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把文化课教学仅作为汉语言学习的辅助的观念需要改变,文化课教学已经开始成为汉语言教学并重的内容,而非物质遗产作为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中具有重要价值。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着中国文化独特的魅力。留学生通过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接触和了解,更加有利于理解中国各地区不同的语言及文化特色、少数民族独具特色的节日文化,不同的生活方式、受地域和自然环境影响而出现的独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术等等。在国际中文教育中,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讲授,将无形的文化记忆通过有形的形式向留学生展现出来,例如:中国书法、剪纸、篆刻等等,让留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的形式,亲自拿起毛笔在宣纸上写字;拿起剪刀修剪出一副剪纸作品;拿起刻刀勾刻出一枚印章等等,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展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将更有利于激发留学生汉语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对中国文化探索的欲望,也能够帮助汉语教师更轻松的吸引汉语学习者的注意力。因而,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国际中文教育教学中,并形成系统的课程,而非单一项目的粗浅了解势在必行。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教学现状与发展分析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教学现状,本文更侧重于来华留学生这一群体的课堂授课情况,并基于笔者的授课和听课调查所得,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
2.1 课程设置方面
目前国内多所高校都向留学生开设了丰富多样的文化必修、选修以及实践类课程。文化必修和选修课多为《中国概况》《中国风俗》《中国历史》《中西文化差异比较》《区域与国别文化》《中华才艺》《中国当代诗歌》《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课程;实践类课程多根据各高校现有师资进行安排,一般为中国茶道、武术、书法、剪纸、传统曲艺、古琴、古筝等课程;户外语言实践类课程,多选择学校所在地及周边地区的历史文化景点和语言实践基地等。以天津大学留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课程为例,可以发现大量的课程集中于汉字、听力、阅读、写作、口语几大类,文化类课程多集中于本科三、四年级,这与留学生所掌握的词汇量和语言理解能力相关。而关于文化实践类课程如:中国古琴、中国书画、中国武术等课程面向所有年级学生开放。
当下面向留学生所开设的听、说、读、写等课程,多为必修类课程,且占较大比重学时。民俗文化类课程多为选修课程,课时量相对较少。这样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一些留学生可以不将文化类课程作为自己选修课的选择,而去选择其他类型的课程来满足学年内的学时或学分要求,如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内容开设在文化选修课中,可能出现的现象是有的留学生在读期间因为没有选择这门选修课而缺失对这一内容的系统了解。容易出现类似于上过中国书法课或剪纸课却不知道这是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甚至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的现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属的模糊,容易直接导致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来源和所属国家的界定出现不清晰的现象。
基于目前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有以下几种解决方式:1)增加系统介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必修课,且算入留学生培养方案中相应的课程要求;2)在低年级段开设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课,为高年级段的理论课程做准备;3)增加以地方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题的户外交流实践课程,例如:天津地区的高校可以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杨柳青年画制作体验以及天津风筝魏制作技艺体验等作为文化交流实践课程内容;4)由于非物文化遗产内容的讲解对学习者词汇量和汉语水平的要求较高,适合在高年级段开设,但如果存在文化课只能是选修课无法变更的问题,那么可以考虑在高年级段的阅读课中,加入关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阅读内容,教师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相关介绍,从而加深留学生对篇章内容的理解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了解,而避免只是生硬的讲解题目的对错等等。
2.2 教师教学方面
其一,存在部分国际中文教育教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缺乏了解的现象,可能教学内容中涉及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教师却并没有意识到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容易出现如前文所说所的留学生知道什么是中国的昆曲,却不知道昆曲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现象;其二,直接将一堂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上成了手工课,例如:在一节讲授中国剪纸的课程中,教师只是提供了剪纸的材料和如何剪出一个图案的详细步骤,却缺乏对于中国剪纸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讲授,容易导致学生只是单纯学会了剪一个图案,却不了解剪纸最初的用途以及背后丰富的民间文化信息和精神的寄托;其三,部分院校的文化类课程没有交由国际中文教育专业的教师或者有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去讲授,而是直接交给中文相关专业的任课教师,例如: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等课程直接交由该专业的任课教师给留学生授课,容易出现该教师不了解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的特殊性,不了解留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文化差异,将留学生视作中国学生看待,授课方式及难易程度并没有做相应调整,留学生会出现听不懂或者跟不上教师授课内容的现象。
因而,教师应当在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情况下,以留学生所适应的授课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内容呈现在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激发留学生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兴趣和了解欲望,并扩展到关注自己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通过观看相关视频,课堂参与体验等形式辅助教学,避免单方面枯燥理论的讲授。
2.3 教材方面
目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层面,尚未有学界所普遍认可的,权威且系统的适合留学生的国际中文教育教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讲授多集中于口语、阅读和文化类教材。其中,在文化类教材中涉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比重较大。由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对留学生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要求较高,所以笔者集中于中高年级的留学生使用教材进行分析。本文以笔者所讲授过的以口语教学为主的刘谦功(2004)编著的《今日中国话题——高级阅读与表达教程》、以阅读教学为主的刘谦功和王世巽(2009)编著的《汉语新闻阅读教程》以及以文化教学为主的柯玲(2018)编著的《中国民俗文化》为教材案例探讨国家级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国际中文教育教材中的应用情况。
刘谦功(2004)编著的《今日中国话题——高级阅读与表达教程》,适用于国际中文教育教学的中高级阶段,是一本阅读与口语相结合的教材。整个教材以热点话题为线索编排,设置了二十个话题,每一个话题都有阅读文章和口语表达两个部分,其中涉及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话题有两个,分别是话题十一“我们应当留住历史”,涉及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客家土楼营造技艺、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以及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四项;话题十三“文化传承之我见”,涉及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以及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两项。
刘谦功和王世巽(2009)编著的《汉语新闻阅读教程》,同样适用于国际中文教育的中高级阶段,旨在培养学生阅读中文报刊的能力,并能有效的从报刊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教材共分为二十课,每一课包含两篇阅读文章QXfBVLgUR2UTxelAQqcIdw==,涉及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有两课,分别是第七课“不要让城市失去记忆”,涉及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一项;第十二课“今天,我们如何过好年”,涉及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四项。
柯玲(2018)编著的《中国民俗文化》,适用于高年级段留学生,教材对中国民俗文化进行了综合概述,展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模式和行为规范。教材一共分为十四章,几乎每一章节介绍一类民俗文化。“中国民俗文化概说”(第一章),涉及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白蛇传传说、七夕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国剪纸、木板年画、刺绣、蜡染技艺、泥塑十一项;“中国服饰民俗”(第二章),涉及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赫哲族鱼皮制作技艺、蒙古族服饰、畲族服饰、苗族服饰、维吾尔族服饰等十七项;“中国饮食民俗”(上)(第三章 )及“中国饮食民俗”(下)(第四章),涉及到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与各类茶叶制作技艺及茶俗、茶艺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约有十八项,各类饮食及地方菜品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约有十五项,各地小吃涉及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约有五项;“中国居住民俗”(第五章)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窑洞营造技艺、北京四合院传统营造技艺、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藏族碉楼营造技艺、羌族碉楼营造技艺、客家土楼营造技艺、蒙古包营造技艺、哈萨克族毡房营造技艺、黎族船型屋营造技艺九项;“中国交通出行民俗”(第六章),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石桥营造技艺两项;“人生交际礼仪民俗”(第七章)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土家族哭嫁歌、蒙古族婚礼、土族婚礼、汉族传统婚俗、朝鲜族传统婚礼约二十项;“中国岁时节日民俗”(第八章)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那达慕大会、傣族泼水节、火把节、三月三共十项;“中国生产商贸民俗”(第九章)及“中国民间信仰”(第十一章)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农历二十四节气与妈祖祭典、民间信俗(关公信俗)、民间信俗(迎城隍)、中元节四项;“中国娱乐民俗"(第十二章)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龙舞、狮舞、秧歌、竹编、草编等十六项;“中国语言民俗”(第十三章)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谚语一项;“中国民间文艺”(第十四章)涉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各类民歌、民间传说故事、曲艺等约四十五项。
据此统计,可以发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数量在民俗文化类教材中居多,在口语和阅读为主的教材中出现次数较少(详见表1),但这三类教材在文中涉及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时,都没有提及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或类别,在文中鲜有出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的词汇,或者提到该项目时,缺乏进一步对这一项目的深入解释和说明。针对这一现象,可以在相关教材的编排方面,在文后做相应的注释,加深学生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识,或者在文中做相应标注,由教师来进行后续的解释。
文化类教材存在大量文化事项的解读,而其中又涉及到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容易导致一堂课中教学内容过多,教师难以在短时间内讲授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基于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针对汉语水平处于初级阶段的学生,可以简要的图片形式进行讲解,针对中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可定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课程,对文中所涉及到的有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系统讲授。
3. 选取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用于国际中文教育
3.1 课堂教学层面
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量庞大,对国际中文教师而言无法做到将每一个省、市、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留学生详细介绍。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首先应当向留学生讲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学生对这一概念有所了解的情况下,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别、选代表向学生进行讲解。
3.1.1 选取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名录(名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截至2023年12月,中国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共计43项,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5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优秀实践名册1项(见表2)。中文教师可以将这4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授课内容,相较之前庞大的项目数量,更具有代表性;学生可以将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本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比较,拓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
3.1.2 选取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别讲授
在我国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对所有的项目进行了十大门类的划分,分别是: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和民俗。教师可以选取教材中不同门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讲解,便于留学生清晰了解该项目的所属类别。为了加深学生对非遗项目的了解,可将多媒体教学和学生体验相结合。目前,尚未有成系统的,适于国际中文教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媒体素材,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大量的搜集与整理工作。例如:
民间文学类:针对神话、传说、故事等情节性较强的内容可以让学生以编排情景剧的方式加深理解,或者观看相应的动画、电影短片,例如观看《老鼠嫁女》这一民间故事改编的动画短片了解具有民间特色的婚俗文化;观看《白蛇传说》《梁山伯与祝英台》等电影,并尝试分角色扮演,串联故事情节等,了解中国民间经典爱情故事及其背后的文化意义等。
传统音乐、曲艺、戏剧、舞蹈类:主要以观赏和体验为主,聆听一段古琴演奏、看一场相声表演、画一张京剧脸谱、跟着视频学一段土家族摆手舞等等,在欢快的节奏中品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传统美术、技艺类:适合动手体验,参与性教学。例如向学生介绍中国剪纸的起源与分类,了解剪纸所蕴含的吉祥和祝福的寓意,让学生动手剪出一个字或简单的图案;用针线缝制一只小老虎,体验布老虎制作技艺,并了解其中辟邪、送平安等文化内涵。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教师可以将围棋和象棋带入课堂,让学生在了解规则后体验下棋;观看少林功夫表演,了解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等。
传统医药:教师可以带一些较为常见的中药材,如生姜、陈皮、枸杞、杏仁等等,让学生识别并了解其基本功效。并观看中药炮制技艺的视频,了解中药与西药的不同疗法与制作技艺等。
民俗:包含节气、节日等多种内容,二十四节气的教学最适合跟随现实生活中的节气同步进行,每个月都会有两个节气,可介绍关于这一节气的民俗活动有哪些,人们要吃什么食品,有哪些节气相关的农谚等。我国的春节、中秋节、元宵节等为留学生所普遍熟知,但这些节日的由来,要吃什么东西,会有哪些节日活动,是否是纪念什么人物,和各自国家节日的比较等,很多学生并不了解,需要在课堂中进一步讲解。
笔者结合柯玲(2018)的《中国民俗文化》以及前文所述的教学形式,对我国十大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了一学期的讲授实践,得到了多个国家在华留学生的积极反馈。如越南学生留言:“通过一学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学习,让我知道了以前从不知道的很多中国文化,通过老师的讲课我才知道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韩国学生留言:“这门课让我收获了很多,了解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文化,我也发现了与我的国家文化的不同,增加了我对中国的认识。”马来西亚学生留言:“这门课程让我收获很大,课堂上学到的很多知识在生活中会遇到,以前并不知道它们背后的意义,它们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我们华裔而言,我们在自己的国家也会过中国的传统节日,但以前我并不知道过节的意义是什么,代表着什么。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让我学到了很多,很期待老师以后的课程。”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大量留学生的积极反馈体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际中文教育课程的重要价值;通过学生的反馈,我们可以及时调整和跟进课堂教学,丰富课程内容。
3.1.3 选取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教学与实践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范围缩小至学校所在的省市,教师可以向留学生普及地方性的在身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天津市为例,品尝天津麻花与狗不理包子,通过视频或实地参观,了解传统面食制作技艺,以及天津作为港口城市所产生的速食文化;观看妈祖祭典仪式、皇会表演,了解天津的妈祖信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近距离交流,亲自动手体验杨柳青木板年画与风筝魏制作技艺等等。此外,留学生可以基于前期对学校所在地地方文化的了解,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向同学介绍,并与自己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比较,通过“你画我猜”“快问快答”等游戏体验的形式,加深对所在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认识,等等。
3.2 课外实践层面
可依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开展更加深入和多层面的课外实践教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是《国家“十三五”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推动实施,通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高校学习交流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高校的教学学术资源支持下,得到更加长久的发展。
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21—2025)》中提到,自2015年以来,全国已经有一百二十多所高校实施这一计划。这些高校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了校园,在学校中接受一个多月的理论和实践课程学习,然后通过交流制作,将相应的作品通过展览的形式呈现。那么,学院及教师便可以借助这一机会,让留学生不出校门便可以了解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近距离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留学生可以旁听课程,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交流,参观非物质文化遗产作品展等,了解相关的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甚至创造与传承人共同制作、体验的机会,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
以天津大学为例,天津大学自2018年起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至2023年底已成功举办8期培训项目,有近2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参加培训学习与交流实践。涉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葫芦雕刻制作技艺、布老虎制作技艺、面塑制作技艺、木雕制作技艺等等。其中,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自天津本地,将天津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呈现。因为上课地点选在了天津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所以增加了留学生和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见面交流的机会。留学生们好奇地向参加培训的传承人询问,他们手中的工具和材料用来做什么,为什么会做出不同的样子,这些物品都有什么用途,有怎样的寓意等等,传承人们热情地向他们一一解答,甚至让留学生动手参与制作。每期培训结束后,所有培训学员的作品都会在天津大学图书馆展厅展出,吸引了众多留学生前来参观学习,在惊叹的同时,他们纷纷与作品拍照留念,这同样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文化传播与交流形式,值得相关院校参考。
此外,各高校留学生国际文化节也同样可以成为留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平台,各个国家的留学生在各自的展区展现着本国的特色文化或小吃,而中国展区可以邀请学校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场展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留学生们可以现场动手体验,而不是只能从网络或书本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4. 小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2022)中强调:“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推进文化自强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造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的走向世界。”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其中展现着特有的魅力,随着越来越多的来自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向全球视野,也同样激发了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探索其中的奥秘。非物质文化遗产源自生活,离我们并不遥远,它需要更多的人去认识、去了解、去保护、去传承。国际中文教育课堂扮演着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色,其中必然少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课程设置、教师教学以及教材讲解、课外交流实践等形式,逐渐拉近了与留学生的距离。留学生在加深对中国文化了解的同时,也加深着对本国文化的比较与认识,确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概念认知,也是国际中文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
[参考文献]
柯 玲 2018 中国民俗文化[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9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基础文件汇编(2016版)[M].北京:中国数字文化集团有限公司.
刘魁立 2012 保护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J]. 中国人大(11).
刘谦功 2004 今日中国话题——高级阅读与表达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谦功,王世巽 2009 汉语新闻阅读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刘 珣 2000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M].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孙春兰 2022 扎实推动国际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EB/OL].(2022-12-09)http://www.gov.cn/guowuyuan/2022-12/09/content_5730892.htm.
习近平 2022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 http://www.gov.cn/xinwen/2022-10/25/ content_5721685.htm.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2022 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项目[EB/OL].(2022-11-30). https://www.ihchina.cn/chinadirectory.html#target1
中国政协网 2022 习近平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EB/OL].(2022-12-12). http://www.cppcc.gov.cn/zxww/2022/12/12/ARTI 1670821137822 211.shtml.
钟敬文 1998 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宗 睿 2018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中华才艺为例[D]. 鲁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祖晓梅 2015 跨文化交际[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Exploring the applic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LIU Yaoyao1, MA Zhiyao2
(1.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Arts,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2.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 )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raining program for inheritors of Chines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bstract: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the learning of language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understanding of culture.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elling Chinese stories well and presenting the image of China. In view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curriculum, teacher teaching, and textbook development in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what will be more conducive to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classroom teaching are enriching the content of the compulsory part of the curriculum, cultivating comprehensive and well-developed teachers, and systematically developing textbooks. In addition, the selection of representativ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tems to carry out a variety of teaching practices inside and outside the classroom, making culture from the text to life, will facilitate further the dissemina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nd the exchange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s.
【责任编辑 师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