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情态范畴专题研究

2024-10-08 00:00
华文教学与研究 2024年3期

主持人:崔希亮

(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电子邮箱:cuixiliang@blcu.edu.cn)

情态(modality)这个概念最初源于传统模态逻辑对必要性和可能性的探讨。在语言中情态是命题意义之外的句法语义范畴,它关涉到以下内容:(1)与可能性、必然性概念先关的真值模态;(2)与知识和信仰有关的认识模态;(3)与时间概念相关的时间模态;(4)表达希望、欲望和遗憾等概念的意愿模态;(5)与义务、许可、禁止等概念有关的道义模态;(6)涉及好坏等概念的评价模态;(7)与因果概念有关的使因模态;(8)表达可能性的可能模态。在语言学领域,情态作为一个独立的句法语义范畴而为很多学者所关注,它涉及到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涉及到我们的知识系统和主观认识,比如推测、判断、推断、假设、疑信、商量、征求同意等,我们称之为认识情态( epistemic modality);第二个方面涉及到社会的道义和规约,比如可否、义务、权限、许可等,我们称之为道义情态(deontic modality);第三个方面涉及到能力和意愿,涉及到事件或事件构件的真实与虚构,同时还涉及到事件与现实世界的对应关系,比如能力、意愿等,我们称之为动力情态(dynamic modality)。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语言中情态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来看,世界上不同语言的情态表达可以有不同的手段,汉语的句末语气词也是重要的形态表达手段之一。

本专题四篇稿件都与汉语情态问题相关,内容包括对句末语气词“呗”功能和意义的具体分析、对消失义动补结构“V掉”情态类型的分析、对汉语示证构式“看起来”的具体分析以及与认识情态的区分、言语行为理论和汉语句末语气词研究的关系等。希望能为现代汉语情态范畴的研究略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