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的马可·波罗:元代旅行家汪大渊

2024-10-08 00:00:00崔健
百科知识 2024年18期

元代是我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黄金时代,不仅有举世皆知的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华,也有自己的旅行家扬帆远航,去探寻神秘的海外世界,被国外学者誉为“东方马可·波罗”的汪大渊便是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

弱冠出海

汪大渊生于元武宗至大四年(1311年),父母望其成才,据《论语》中孔子称赞尧帝“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之语,为他取字“焕章”。

汪氏是江西行省龙兴路人,生活在今江西省南昌市青云谱区施尧村。南昌是赣江水道上重要的港口城市和鱼米之乡,作为南方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向来商贾辐辏、舟船云集。“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在名篇《滕王阁序》中赞其“舸舰迷津”,宋代宗必经在《南浦》一诗中描绘当地的景象“垂杨夹道三千户,绕郭连樯数万舟”。汪家所居的施尧村一带更是有名的造船基地,当地有民歌唱道:“施家尧来好风光,造得龙船走四方。”生长于此种航运发达的环境中且颖悟好学的汪大渊,自小耳濡目染,立志要像西汉的司马迁那样广泛游历,从而增长见闻,将来也写出如《史记》般优秀的著作传世。

汪大渊青年时游历到了“梯航万国”的对外贸易大港—泉州。泉州为“海道所通、贾船所聚、蕃商集居、杂货山积”之地,“缠头赤脚半蕃商,大舶高樯多海宝”,满目的繁荣景象让汪大渊大开眼界,商人、水手们闲谈时所描绘的海外风情激发了他的好奇心,本喜游历的他此时产生了出洋探寻海外世界的想法。

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年),20岁的汪大渊从泉州搭乘商船出海远航,途经海南岛、占城(今越南中南部)、马六甲、缅甸、印度、波斯、阿拉伯、埃及、地中海沿岸、摩洛哥、索马里等地,横渡印度洋到达斯里兰卡、苏门答腊、爪哇,经澳大利亚至加里曼丹、菲律宾,最后于元顺帝元统二年(1334年)返回泉州,历时约5年。元顺帝后至元三年(1337年),汪大渊又一次搭乘商船从泉州出海,这次航行主要是在南海地区,曾停泊于新加坡、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文莱、菲律宾等地,后经中沙群岛、西沙群3PUtgmAZsteOXTP5xzWhCg==岛、海南岛,于后至元五年(1339年)夏秋时节回到泉州,历时近3年。

笔录见闻

在两次出海的过程中,游踪广远的汪大渊对沿途各地的“山川、风土、物产之诡异,居室、饮食、衣服之好尚,与夫贸易、赍用之所宜”记有详细的见闻笔记。因泉州为市舶司(古代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所在,乃“诸蕃辐辏之所”,当地方志中需要收录有关海外地理、风俗情况的知识,故元顺帝至正九年(1349年)冬,汪大渊应泉州地方长官偰玉立之请,将旅行所记整理成《岛夷志》一书,附于当时泉州新修的方志《清源续志》(“清源”为泉州旧称)之后。次年,汪大渊返乡,将《岛夷志》更名为《岛夷志略》,在南昌刊印了单行本,“以广其传”。

《岛夷志略》与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和赵汝适的《诸蕃志》、明代马欢的《瀛涯胜览》和费信的《星槎胜览》齐名,而所涉国家、地区数量之多和记录之详又超过这几部讲述海外地理、风俗的同类名著,且内容的可信度更高。汪大渊自言,书中所记“可怪、可愕、可鄙、可笑之事,皆身所游览,耳目所亲见,传说之事则不载焉”。为此书作序的元代著名文人、翰林修撰张翥也称汪大渊“非亲见不书,则信乎其可征也”。曾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讲,自己早年读《岛夷志略》,见书中所载“天时气候之别,地理人物之异”,令人难以置信,不禁慨然兴叹“普天下何若是之不同耶”。后来马欢自己出洋,“随其所至,鲸波浩渺,不知其几千万里。历涉诸邦,其天时、气候、地理、人物,目击而身履之,然后知《岛夷志》所著者不诬”。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论说:“诸史外国列传秉笔之人,皆未尝身历其地,即赵汝适《诸蕃志》之类,亦多得于市舶之口传。大渊此书,则皆亲历而手记之,究非空谈无征者比。”

《岛夷志略》中记有东南亚、南亚、西亚、欧洲、非洲、大洋洲的22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有的地点汪大渊一行只是航行经过,并未登陆,故秉承“非亲见不书”的原则,重点对其中的99个地方做了详细介绍。《岛夷志略》是我们今天了解元代对外贸易、文化交流以及14世纪世界历史、地理情况的宝贵资料。作为中外交通史上的经典之作,该书还有着一定的国际影响,曾被译成英、法、日等多种文字,在国外广为流传。

海外风情

在《岛夷志略》中,汪大渊记述了诸多海外的自然、人文情况,有些内容在今天读来仍饶有趣味。

奇妙的自然景观。如淡邈(今缅甸南部)“小港去海口数里,山如铁笔,迤逦如长蛇,民傍缘而居”;尖山(一说为今菲律宾巴拉望岛南部曼塔林加占峰)“自有宇宙,兹山盘据于小东洋,卓然如文笔插霄汉,虽悬隔数百里,望之俨然”;罗娑斯(一说为今澳大利亚)“奇峰磊磊,如天马奔驰,形势临海”。

特殊的物产。如苏禄(今菲律宾苏禄群岛)“珠色青白而圆,其价甚昂。中国人首饰用之,其色不退,号为绝品”;麻那里(一说为今澳大利亚北部)“地产骆驼,高九尺,土人以之负重。有仙鹤,高六尺许,以榖为食,闻人拍掌,则耸翼而舞,其容仪可观,亦异物也”。汪大渊还曾在大佛山(今斯里兰卡)获得了极为罕见的红珊瑚,回国后送给了当时江西的著名文人虞集,虞集还专门赋诗以作纪念。

别样的民俗。如罗娑斯人“不织不衣,以鸟羽掩身。食无烟火,惟有茹毛饮血,巢居(穴处)”;文诞(今印度尼西亚班达群岛)人“日间畏热,不事布种,月夕耕锄、渔猎、采薪、取水”;东淡邈(今印度果阿)“俗重耕牛,每于二月舂米为饼以饲之,名为报耕种之本”;沙里八丹(今印度半岛东岸马苏利帕塔姆)“民有犯罪者,以石灰画圈于地,使之立圈内,不令转足,此其极刑”;麻逸(今菲律宾民都洛岛)的妇人丧夫后则削发、绝食七日;花面(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部)“男女以墨汁刺于其面,故谓之‘花面’,国名因之”。

奇闻传说。如僧加剌(今斯里兰卡)“山之腰,有佛殿岿然,则释迦佛肉身所在,民从而像之。迨今,以香烛事之若存。海滨有石如莲台,上有佛足迹,长二尺有四寸,阔七寸,深五寸许。迹中海水入其内,不咸而味淡甘如醴,病者饮之则愈,老者饮之可以延年”;须文那(今印度孟买)的酋长家有身白顶红、高七尺余的石鹤,“民间事之为神鹤。四五月间,听其夜鸣,则是岁丰稔。凡有疾则卜之,如响斯应”。

此外,书中还记载了许多有关当时海外华人情况和中外关系的内容。如龙牙门(今新加坡)“男女兼中国人居之”;马鲁涧(今伊朗西北部)的酋长是“元临漳(今河北临漳)人,陈其姓也。幼能读书,长练兵事。国初,领兵镇甘州(今甘肃张掖),遂入此国,讨境不复返”;浡泥(今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尤敬爱唐(代指中国)人,若醉则扶之以归歇处”;三岛(今菲律宾巴丹群岛)有一“尝附船至泉州经纪”的男子,回到其国后,“国人以尊长之礼待之,延之上座,虽父老亦不得与争”,这是因为当地“习俗以其至唐,故贵之也”。

除海外情况外,《岛夷志略》中也记载了一些关于国内情况的珍贵内容。书中记载了元代泉州港进出口商品的情况。元代的泉州十分繁荣,曾游历于此的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称泉州是“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这里,货物堆积如山,的确难以想象”。从《岛夷志略》中的记述可知,当时经泉州出口海外的商品绝大多数是手工制品,以丝织品和瓷器为主(埃及福斯塔特遗址、坦桑尼亚基尔瓦岛等处均出土有元代的青花瓷器,可以印证相关记载),还有金属器、食品、杂货等;经泉州从海外进口最多的货物是香料,另有药物、棉织品、驼毛、珍珠宝货等。

探索精神

虽然海外游历会收获很多有趣的知识、促进文化交流,但在当时的航海条件下,也具有极大的危险性,历经千辛万苦的旅行者们稍有不慎便会葬身异域,可谓“命悬于天”。

这种危险首先是自然方面的。广阔的海洋礁石密布、风浪叠起、暴雨连绵、茫茫无际,当时远涉重洋者往往九死一生。据汪大渊记载,曾有船在过急水湾(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北部)时,“失风,针迷舵折,舶遂阁(搁)浅。人船货物,俱各漂荡”。汪大渊两次乘坐的商船都能平安回到泉州实属不易,因此,来往船只在通过危险地带时,一般需要等待航行条件适宜才能前行。此外,每当船只停泊时,船工们都须仔细检视船体,及时修补或更换破损的设备和部件,尽可能以最好的状态迎接大自然的挑战。

更严重的威胁来自海盗的侵袭。海上常有海盗出没,一旦遭遇海盗,就可能货物被抢、人罹横祸。据汪大渊记载,凡有船行至龙牙门,“贼舟二三百只必然来迎,敌数日。若侥倖(幸)顺风,或不遇之。否则,人为所戮,货为所有,则人死系乎顷刻之间也”。喃哩(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西北角)“俗尚劫掠”,若“经此国,幸而免于鱼龙之厄,而又罹虎口,莫能逃之”,所以航海时,“舶人须驾箭稝、张布幕、利器械以防之”。

鉴于以上种种危险情况,联想到汪大渊两次出洋既非政府派遣、更非商业利益所使,而是民间游历者在了解海洋和海外世界之探索精神驱动下的壮举,其意志和勇气就更加令人敬叹。

元顺帝至正十年(1350年),汪大渊回到南昌将凝结其探索精神的心血之作《岛夷志略》刊印后,便住在东湖君子堂,过起了研习经史、与当地文人学者交游唱和的雅居生活。由于记载缺乏,不知后来他是否还曾出海游历、探寻深蓝。

【责任编辑】王 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