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树:象征觉悟与智慧的“圣树”

2024-10-08 00:00:00陈博君
百科知识 2024年18期

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为了让贾宝玉断掉参禅的念头,薛宝钗给他讲了一个充满禅机的故事。当年,禅宗五祖弘忍欲求法嗣,命诸徒僧各出一偈语。上座神秀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为了寻师五祖而充役火头僧的慧能(亦作惠能)则念出一偈:“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闻言,便将衣钵传给了他,慧能成为禅宗六祖。

在这个故事中,出现了一种大家较为熟悉但又颇感神秘的植物—菩提树。对于菩提树,大众多少都有耳闻,而且首先会联想到佛教。菩提树究竟是怎样一种植物?它与佛教之间又有着什么渊源呢?

神圣的“无花果”

菩提树(拉丁学名为Ficus religiosa L.)又名毕钵罗树、沙罗双树、阿摩洛珈、黄桷树、思维树、道场树、佛树,是桑科榕属的一种常绿或半落叶大乔木。

菩提树原产于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等南亚热带地区,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南麓、恒河流域以及印度河流域,喜高温、高湿、光照充足的生长环境,不耐霜冻,越冬气温要求在12℃以上,25℃时生长最为迅速,对土壤要求不严,以肥沃、疏松的微酸性砂壤土为宜。如今,菩提树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不丹、尼泊尔山区仍有大量野生资源,在东南亚的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及东亚的日本亦有分布,我国的广西、云南及广东沿海岛屿也有引种栽培。

云南普洱景谷勐卧佛寺“塔包树”奇观

菩提树生长于水分充足的热带地区,自身呈现出诸多典型的热带植物特征,无论外观形态还是生长习性,都显得很有个性。

首先,其根系十分发达,长势也特别强劲,虽然幼株常附生于其他树木上,但成熟的植株非常高大伟岸,树高可达二三十米,胸径也有数十厘米粗,卵圆形至广伞形的树冠郁郁葱葱,蔚为壮观。在我国云南德宏芒市大佛寺、普洱景谷勐卧佛寺等处,均有“塔包树”或“树包塔”的奇异景观,这些景观其实就是菩提树寄生在寺塔之上而形成的。

菩提树的枝干秀丽挺拔,有极大的凹凸部;树皮呈灰色,表面平滑或微具纵纹;小枝灰褐色,幼时被微柔毛。相对枝干来说,菩提树的叶片显得更有特色。其叶革质,叶形较大,长9~17厘米,宽8~12厘米,表面深绿且泛光亮,叶型为三角状卵形,基部宽截形至浅心形,全缘或微波状,基生叶脉三出,侧脉5~7对。菩提树叶最别致的是其骤然变窄的叶尖,延伸成2~5厘米长的尾尖,被称为“滴水尖”。这种热带雨水植物典型的特征是菩提树的又一个与众不同之处。

除了强大的根系和别致的叶片,菩提树的个性还体现在堪称奇特的花果上。与同科属的无花果一样,菩提树为雌雄同株植物,且有雄花、雌花和瘿花三种小花,它们共生于长在叶腋的榕果内壁,世人难见其真面目,因此,其榕果实际上就是一个隐头花序。菩提树的隐头花序无总梗,为球形至扁球形,果内的雄花较少,生于内壁近口部,无花梗,花被片3枚,雄蕊1枚;雌花有梗或无梗,花被片4、5枚,披针形,花柱近顶生;瘿花多数,花被片4、5枚。

菩提树被认为是一种带有神圣光环的植物,加之又和无花果一样有着奇特的隐花果,因此便有了“神圣的无花果”之誉。虽然菩提树的隐花果成熟时和无花果的色泽差不多,都是诱人的深红色,但其大小跟无花果无法比拟。成熟的无花果直径有3~5厘米,而菩提树的隐花果直径仅有1~1.5厘米,因此,无花果是一种受人喜爱的水果,菩提树的果实却鲜有人食用。另外,无花果单生于叶腋,而菩提树的榕果通常对生于叶腋。

象征“大彻大悟”

菩提树明明就是一种树木,为什么慧能又说“菩提本非树”呢?这还要从佛教的起源说起。

相传2500多年前,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王国(今尼泊尔境内)有一位名叫乔答摩·悉达多的年轻王子,他为了摆脱生老病死的轮回之苦,解救受苦受难的众生,毅然放弃继承王位,出家修行,去寻求人生的真谛。经过多年的修炼,最后,他在一株毕钵罗树下凝神静思了七天七夜,终于战胜各种诱惑,在天将拂晓之际豁然开悟,得道成佛。这便是佛祖释迦牟尼创立佛教的经过。

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有着明辨善恶、觉悟真理之意。按照《大唐西域记》中的记载,释迦牟尼成佛处被称为“菩提场”或“菩提伽耶”。毕钵罗树也由此被改名为菩提树,象征着“大彻大悟”,在佛教中被视为“圣树”,承载了神圣的寄托。由于佛教在创立之初的几百年里,还没有佛像可供信徒膜拜,佛教徒就通过膜拜菩提树表达对佛祖的崇敬。

在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的印度教中,菩提树被视为三大主神之一毗湿奴的一个化身。印度教还认为菩提树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毗湿奴和妻子拉克希米女神在每月初一的夜晚就住在菩提树上。印度教徒相信菩提树凝聚着各种美德,具有使人解脱罪责和实现愿望的能力。印度教妇女还认为,定期给菩提树浇水,经常向菩提树祈祷,或者围绕菩提树行走,在树干上缠绕线绳,都能让居住在树上的神灵们高兴,保佑她们生下健康的孩子。

西汉末年,随着佛教传入我国,菩提树也随之来到中国。据日本禅僧虎关师炼所著的《元亨释书》记载,我国南北朝时期,印度来华僧人曾将所携菩提树种植于广州的光孝寺内。这从一个侧面证明,菩提树在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引种栽培历史。

作为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圣树”,菩提树传入我国后,被广泛栽植于南方各地的寺院中,拥有十分崇高的地位,正如《大唐西域记》中所载:“世间有三种器物应受礼拜—佛骨舍利、佛像和菩提树。”

真正让菩提树在我国名声大振的,则是文章开头提到的僧人神秀和慧能的两首偈语。佛家追求的是空无境界,上座神秀的偈语借菩提树言志,可以说将空无境界表达得十分出色;没想到,六祖慧能转瞬便将空无境界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显然,慧能所说的“菩提本非树”,并非要证明现实中菩提不是一种树,就和“明镜亦非台”一样,他要表明的只是一种心无杂念的空无心境。既然心中本就空无一物,又怎么可能惹上尘埃呢?因此,慧能说出“菩提本非树”这样的偈句,其实就是一种大彻大悟的表现。从参悟境界看,慧能显然比神秀更胜一筹,五祖弘忍这才将衣钵传给了慧能。

五花八门“菩提子”

在自然界,除了桑科榕属的菩提树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植物也被称为“菩提树”。譬如,欧洲人口中的“菩提树”其实是椴树科椴属植物心叶椴(拉丁学名为Tilia cordata Mill.)。这种原产于欧洲的落叶大乔木,具有美观的塔形树冠和类似于菩提树叶那种叶尾细长的叶片。据说,佛教传入欧洲后,菩提树也曾被人们带到欧洲,但由于欧洲气候寒冷,来自热带的菩提树无法生存,于是人们就把当地原产的心叶椴当作了菩提树。在德国柏林,有一条叫“菩提树街”的林荫大道,道路两旁所种植的其实就是心叶椴。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还专门从心叶椴中找寻灵感,创作了一首名为《菩提树》的乐曲。

七叶树

除了欧洲,在东亚,也有人将椴树奉为“菩提树”。如,北京紫禁城(今故宫博物院)里的菩提树其实是明代种植的椴树科椴属乔木植物蒙椴(拉丁学名为Tilia mongolica Maxim.),也是因为产自热带的菩提树无法在我国北方种植成活,于是僧众们只能寻找具有类似叶形的植物作为替代品。又如,在我国禅宗发源地之一的浙江天台山,寺庙里种植的“菩提树”也都是椴树。由于天台宗在海外亦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日韩两国至今也仍将椴树奉为菩提树。

此外,在北京卧佛寺、杭州灵隐寺等我国的许多古寺名刹中所栽植的“菩提树”,则是无患子科七叶树属的落叶乔木七叶树(拉丁学名为Aesculus chinensis Bunge)。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所描绘的“菩提树”是唐代画师根据当地的杨柳科杨属的乔木植物杨树(拉丁学名为Populus L.)绘制的。

如果说广义的菩提树并非仅指一种植物,那么“菩提子”更是五花八门了。在文玩界,所谓的“菩提子”并非指菩提树的种子或果实,而是泛指可以用来串制成数珠法器或文玩手串的各种热带、亚热带坚果类植物的种实,品种多达两三百个,其中,星月菩提、金刚菩提、凤眼菩提和麒麟眼菩提被誉为菩提“四大名珠”。

星月菩提来源于棕榈科黄藤属热带植物黄藤(拉丁学名为Daemonorops margaritae)的种子。其中间有一个凹的圆圈,即胚芽所在位置;表面有均匀的黑点,为嚼烂状胚乳状,如满天星斗,它与中间的胚芽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星月菩提不仅具有成就菩提的深刻含义,还有辟邪的作用。

金刚菩提来源于杜英科杜英属大型常绿阔叶树木圆果杜英(拉丁学名为Elaeocarpus sphaericus)的果实。金刚菩提的外形酷似小核桃,细看之下却有不同:其分瓣更多,为1~21瓣不等,瓣数越多,价格越昂贵,因为圆果杜英子房为5室,故剥出来的菩提子大多数为5瓣。金刚菩提象征坚硬无比、无坚不摧的意志和力量。

凤眼菩提来源于鼠李科枣属木本植物酸枣(拉丁学名为Ziziphus jujuba var. spinosa)的种子,其坚硬的骨质结构是酸枣籽的内果皮,其“眼睛”两侧是两枚心皮的一部分,上下“眼睑”里面各是子房的一个室,种子就长在里面。凤眼菩提有着非常美丽的眼状纹理,如同凤凰展翅一般,象征祥瑞。用凤眼菩提制成的佛珠是密宗修炼者必不可少的法器之一。

麒麟眼菩提是凤眼菩提中最少见的变异品种,因此同样来源于酸枣的种子。其形状十分特殊,每一粒菩提子上均有一方形眼。整个菩提子呈扁圆形,如鼓鼓的柿饼,加上中间的方孔,如同一枚枚铜钱,看上去很像传说中的麒麟的眼睛,故此得名,亦象征祥瑞。

此外,比较常见的还有来源于椴树科椴属乔木椴树(拉丁学名为Tilia tuan Szyszyl.)种实的五线菩提。由于椴树的子房为5室,内果皮上也就能看到五条线,这五条线是相邻心皮合生的腹缝线,所以被称为五线菩提。其中,浙江天台山的五线菩提和北京故宫博物院的五线菩提最为有名。还有另一种菩提子叫“白菩提根”,来源于棕榈科贝叶棕属乔木植物贝叶棕(拉丁学名为Corypha umbraculifera L.)的硬质胚乳,其表面粗糙,剖开后可见巧克力色花纹的皮,最里面的是如玉质般细腻透明的白色胚乳。白菩提根象征纯洁和智慧。

“圣树”其实很亲民

在佛教中被视为“圣树”的菩提树,现实中其实是一种非常亲民的植物,有着相当广泛的实用价值。

从外观看,菩提树高大俊美,优雅端庄,叶色浓绿,经冬不凋,尤其是枝繁叶茂的冠幅,形成了巨大的天然穹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巍峨气质,是十分优良的观赏树种。在我国南方地区,菩提树已成为近年来颇受青睐的城市绿化树种之一。

除了独具优势的观赏性外,菩提树还是一种抗逆性超强的环保树种。因其树干强韧,枝繁叶密,且生长快、易繁殖、寿命长,是南方沿海地区非常理想的防风造林树种;其根系发达,盘根错节,能深入到坚硬岩土和易风化的砂土之中,可增强土壤的水源涵养能力,从而改善土壤透气性和结构,因而是南方丘陵山区优良的固土保水树种;同时,菩提树对有毒气体氟化氢的抗性极强,对二氧化硫、氯气等也有较强的抗性,是难得的抗污染绿化树种。

菩提树可谓全身是宝。其枝干上流出的乳状汁液,可用于提取硬性橡胶;枝叶可作牲畜饲料;果实成熟后,可加工成美味的果脯;木材的质地洁白坚硬,且心材和边材区别不明显,属散孔材,重量轻,干缩小,强度低,油漆后不光亮,容易胶粘,适宜做砧板、包装材料和纤维板的原料,制作各种器具及包装板箱等;其叶片形态秀美,用水浸渍数日或以酒精煮制后,剔除叶肉,就成了脉络清晰、呈网状透明的“菩提纱”,晒干后薄如蝉翼,可当书签使用,也可绘上佛像制成吉祥物和精美的工艺品。因此,《广东府志》等文献中记载:菩提树叶似柔桑而大,寺僧采之,浸以寒泉,历四旬,浣去渣滓,惟余细筋如丝,可作灯帷笠帽。

菩提树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可治疗多种疾病。以菩提树根为原料制成的菩提木,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药材,味苦、性平,能清热解毒。同时,菩提木还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跌打损伤所引起的淤血肿痛症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祛风除湿的效果。菩提树的花也可入药,具有发汗、解热、镇痉之功效。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