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暖还寒时候”是何时

2024-10-08 00:00:00姜永育
百科知识 2024年18期

古诗词中的气象知识

声声慢·寻寻觅觅

作者:李清照(宋代)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声声慢·寻寻觅觅》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南渡后写于晚年的一篇佳作。“靖康之变”后,李清照不得不走出闺房,走出书斋,跟随逃难的人群匆忙南下,从江宁(今江苏南京)转到浙江。此时的李清照经历了国家危亡、故乡沦陷、丈夫病逝的苦难,孑然一身,伤于人事,境遇十分孤苦。人生经历的不幸使李清照的写作风格大变,词风由当年的清新可人转为沉郁凄婉。《声声慢·寻寻觅觅》便是这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抒发愁绪的词的大意是:词人独处陋室,若有所失地苦苦寻觅,却只见眼前的冷冷清清,于是备觉凄惨悲戚,心情也越发愁苦。在这个忽冷忽热的季节,身体最难休养调理。虽然喝了几杯薄酒,却无法抵挡袭来的冷风。正暗自伤心时,一行南飞的大雁从头顶掠过,那身影,那叫声,分明是当年曾为词人和丈夫传递书信的旧相识。放眼庭园,凋零的菊花落满地,憔悴枯损,如今还有谁来采摘?守着窗户独坐,不知道一个人要怎样才能熬到天黑?黄昏时分,天上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这般光景,一个“愁”字怎么能概括得尽!

“乍暖还寒”引争议

《声声慢·寻寻觅觅》流传千载,李清照用这首词展尽深愁、浓愁。该词分上下两阙,可以说都是围绕“天气”这一线索在写。

上阙开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用了七组叠词把词人失魂落魄的愁绪表现得淋漓致尽。李清照之所以有这样多的愁绪,应该和乍暖还寒、忽冷忽热的天气有很大关系。正是在这一天气背景下,她坐卧不安,难以将息,自然而然便想到了亡夫,想到了自己孤苦无依的处境,心情因此变得很差。“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中的“晚来风急”,是说傍晚起风了,本来天气不好,此时又刮起了冷风,李清照心情更差,所以看见高空飞过的大雁也不由感伤起来。下阙“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说明天气进一步变差,还下起了细雨,雨点滴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至此,李清照的坏心情达到了极致,她由此发出了“怎一个愁字了得”的感叹。

纵观全词,如泣如诉,哀婉凄苦,深沉凝重,极富艺术感染力。把这首词细细读来,却发现其中有些令人不解之处。如“乍暖还寒”一语似乎是在形容冬末春初的气温波动,此时,气温刚有所上升又很快回落;但后文提及的“满地黄花堆积”,描绘的又分明是深秋时的景象。

那么,这首词究竟描写的是哪个季节呢?对此,后人存在不小的争议:有人认为李清照描写的是初春时节,也有人认为描写的是夏末秋初时节,还有人认为描写的是深秋时节。

到底哪个说法更准确呢?

初春哪来南飞雁

从节气意义上讲,我国的春季始于立春(公历2月2日至5日之间),结束于立夏(公历5月5日至7日之间)。春季的气候有两个特征:一是昼夜温差较大,白天和夜晚的气温至少相差5℃以上,若遇天气变化,昼夜温差甚至可达10℃以上;二是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天气变化快,可以说阴晴不定、风雨无常。很多人在春季可能都有过这样的感受:白天,阳光和煦,春日融融,让人有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的感觉;但到了晚上,一旦刮风下雨,气温快速下降,寒气袭人,让人一下感到“春寒料峭”。

春季这种忽冷忽热、变幻莫测的气候特征,确实很像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中所写的“乍暖还寒”。不过,结合全词分析,这种说法就站不住脚了。首先,大雁南飞是它们在秋季的一种迁徙活动,在春季,大雁应该是向北飞才对;其次,满地黄花堆积,这里的黄花系菊花,众所周知,菊花一般在秋季开放。所以说,李清照在词中描写的并不是初春天气。

夏末秋初暑未消

那么,“乍暖还寒”会不会是指夏末秋初时节呢?

从季节上讲,夏末秋初是一个时间段。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大暑”,时间在公历7月22—24日。顾名思义,大暑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节,大暑之后,便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立秋”,一般在公历8月7日或8日。所以,夏末秋初的时间大致是公历7月底至8月初。气象专家告诉我们,这段时间的天气依然十分炎热,因为立秋并不代表酷热天气已经结束,按照“三伏”的推算方法,立秋这天往往还处在中伏期间,谚语中的“三伏加一秋,秋后加一伏”和“秋后一伏热死人”,都说明立秋后至少还有“一伏”的酷热天气。这种酷热难耐的状况一直要持续到秋季的第二个节气“处暑”来临,才会接近尾声,此时天气开始由炎热向凉爽过渡,不过,真正的凉意一般要到“白露”节气之后。

综上所述,夏末秋初的天气并不符合李清照所写的“乍暖还寒”。

深秋寒露最相宜

那么,李清照词中描写的“乍暖还寒”会是指深秋吗?

通常情况下,深秋一般指公历10月,一共有两个节气,即“寒露”和“霜降”。寒露的时间是公历10月7—9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因为此时的气温比秋季的第三个节气—白露时更低,露水也更多,并且带有寒意,所以人称“寒露”。

寒露是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特征的节气,此时,昼渐短、夜渐长,日照减少,寒气渐生,昼夜温差加大,人们在早晚时开始感到丝丝寒意。在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的气温显著下降,华南日平均气温大多不超过20℃,即使在长江沿岸地区,白天的气温也很难升到30℃以上,夜间最低气温却可降至10℃以下—昼夜温差之大可想而知。寒露过后,北方如有强冷空气南下,南方地区容易出现气温低、风力大的寒露风天气;而在华南地区,还会出现一种灾害性天气—绵雨,其特点是湿度大,云量多,日照少,阴天多。

中国古人将寒露划分为“三候”,“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小的时间单位,“一候”为5天,每一候都有不同的物候特征。寒露的三候分别为:一候鸿雁来宾。在该时间段,鸿雁开始排成队列大举南迁。二候雀入大水为蛤。深秋天寒,雀鸟不见踪影,而这时海边会出现很多蛤蜊,其贝壳的条纹及颜色与雀鸟十分相似,古人以为它们是雀鸟变化而成,所以说“雀入大水为蛤”。三候菊有黄华。此时菊花盛开,到处一片金黄。

从以上的表述不难得出结论:李清照词中的“乍暖还寒”正是指深秋的寒露时节,此时恰逢冷空气南下,天气由暖变寒,冷风吹拂,阴雨绵绵,再加上南飞的大雁、被风吹折的菊花以及雨打梧桐的声音,令多愁善感的词人备感凄凉,于是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寒露时节如何养生

一是注意保暖。古语有“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的说法,意思是寒露后,天气由凉爽转为寒冷,“秋冻”的日子已经结束,此时应注意防寒保暖,尤其要注意足部的保暖。

二是早睡早起。寒露时节的起居原则是早起早睡,早起能顺应阳气舒张,早睡则有利阴精收藏,因此要注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避免熬夜。

三是调整情绪。深秋季节,草木枯槁,寒风萧瑟,容易使人情绪低落,有些人甚至会出现季节性抑郁。此时应学会潜藏情志,当出现紧张、激动、抑郁等不良情绪时,要及时进行调整。

四是适度运动。运动锻炼可以强健人们的体魄,在一定程度上赶走秋乏,但如果运动强度太大,不仅无益,反而会加重人体的疲惫感,此时可以做一些贴近大自然的舒缓运动,如快步走、爬山等。

【责任编辑】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