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流派的文化属性及医学特征探析

2024-10-04 00:00王先志贺成功龙红慧王明明陶大虎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24年9期

【摘 要】 针灸器械是针灸治疗的载体,也是针灸水平进步的标志。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流派是在传统针灸器械和贺氏家传木工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受到周楣声家传梅花针灸学派的影响。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流派专注于针灸器械的研究,与传统针灸一脉相承,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致力于使针灸更加现代化、智能化、便捷化,充分发挥针灸治病的优势。

【关键词】 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流派;省级非遗;医学特征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24)17-0012-03

DOI:10.3969/j.issn.1007-8517.2024.17.zgmzmjyyzz202417004

An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Attributes and Med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yes Academic 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Apparatus

WANG Xianzhi1 HE Chenggong2* LONG Honghui2 WANG Mingming3 TAO Dahu1

1.Anhui University of CM,Hefei 230061,China;2.Geriatrics three department, Second Hospital Affiliated to Anhui University of CM,Hefei 230061,China;3.Chuzhou Hospital of Integrat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Chuzhou 239000,China

Abstract:Acupuncture instrument is the carrier of acupuncture treatment, and it is also a sign of the progress of acupuncture level. The academic school of He’s acupuncture instrument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instruments and his family’s carpentry skills, and was influenced by Zhou Mei-sheng’s family’s Mei-hua school of acupuncture. He’s academic school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struments is in the same vein as traditional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with both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nd gradually forming its own academic characteristics, focusing on the research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struments, in order to make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more modern, intelligent and convenient, so that it is easier to receive and promote, and give full play to the advantage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 In order to make acupuncture more modern, intelligent, convenient, and easier to accept and promote, in order to enhance its effective advantages of treatment.

Key words:Hershey Acupuncture Apparatus;Academic Schools; Provinci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Medical Characteristics

针灸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宝贵财富,也是一种独特的传统医疗方式。几千年来,针灸学派纷繁复杂,形成了重灸派、穴法派、经学派、重针派、调气派、攻泄派、综合学派、澄江学派、温补学派等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1。随之,针灸器具的发展也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改革发展。结合传统针灸学的优点和现代医学技术,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已发明出丰富多样的针灸器械,可综合分析不同疾病的特点,有效提升临床效果。对于贺氏针灸器械流派来说,它侧重于艾灸药物学、针灸器械学、针灸方法和治疗学的研究2。经过代表性传承人贺成功主任医师不断努力创新与发展,于2022年入选安徽省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笔者将从其起源、传承与发展、文化属性及医学特征进行研究,现论述如下。

1 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流派简介

针灸器械是针灸治疗的载体,也是针灸水平进步的标志。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流派是在传统针灸器械和贺氏家传木工技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且受到周楣声家传梅花针灸学派的影响,并进行了深化研究,完美地结合了针灸学基础和设计制作方面的经验,最终成为了中医针灸流派中以针灸器械为专长的学术派别[3

1.1 与传统针灸一脉相承 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流派与传统针灸一脉相承,既有继承,又有创新,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专注于针灸器械的研究。中医针灸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形成了完备的理论体系,包括器械、操作和治疗方法、适应症、禁忌症等内容。针灸器械与方法自《黄帝内经》记载以来,历经2000余年的发展。《黄帝内经》记载了“火补”“火泻”理论及灸法;晋代《肘后备急方》记载“瓦甑”以及“隔物灸”;唐代《备急千金要方·七窍病上》记载有用箭杆、芦苇塞入耳中进行灸疗的方法;宋代《针灸资生经·发背》记载有“泥饼灸”;明代《古今医鉴·卷十三·癖疾篇》记载“铜钱灸”;清代金冶田、雷少逸《灸法密传》记载“灸盏”;高文晋《外科图说》绘有“灸板”和“灸罩”。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针具和灸具的种类和内容日益丰富。

针灸治疗具有广泛的适应症及快速显著的疗效,操作简便易行,不仅可治病,还可以预防疾病。《灵枢·官针》曰“针所不为,灸之所宜”,针灸历经千百年的发展,蕴藏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思维,源自于社会实践、医学理论和传统技艺,一直为人类健康提供信赖的服务。

1.2 师承于周氏梅花针灸 梅花针灸学派是现代安徽中医流派的杰出代表,有近300年的历史,传承九代,于2017年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最具代表性第六代传承人周楣声教授提倡“改革灸具,创新灸法”,他认为灸法的疗效一直受阻,无法更好地受用于患者,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在于灸具过于原始,要想发扬与振兴灸法,则必须在灸具灸法上创新,周老临床70余年,先后发明了喷灸仪、灸架、点灸笔等20余种温灸器。现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蔡圣朝主任医师继承周老“改革灸具,创新灸法”的思想,并不断努力在灸法灸具上创新。贺成功继承了周楣声教授和蔡圣朝主任医师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确立了自己的研究方向:针灸器械和方法的研究。

贺成功从小深受父亲的影响并跟随学习木工手艺,1994年考取了山东省中医药学校学习中医,毕业后从事针灸临床工作,当时的艾灸方法较为原始。从《内经》以来,历代医家将艾灸分为补泻两种方式:艾炷或艾条自然燃烧为补法,嘴吹气加速艾条或艾炷燃烧为泻法。为提高学术水平,贺成功2000年到山东省中医院针灸科进修,针灸科主任张登部主任讲“我们从事针灸的医生都要看看周楣声教授的《灸绳》”后,贺成功深入研究了此问题,并购买了周楣声的有关家传梅花派针灸的学术著作《金针梅花诗钞》和《灸绳》,从而与梅花针灸学派和针灸器械结下了不解之缘。

贺成功在《灸绳》中发掘到了喷灸仪、点灸笔的制作方法,并结合自身的木工技艺,自行设计改进,发明了灸盒和以艾条为灸材的吹灸仪,随后又考入安徽中医学院研究生院针灸推拿专业,师从蔡圣朝医师,继承了梅花针灸学派特色的针法、灸法,并将家传的木工技艺与针灸器械结合起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12年毕业后,他留任安徽省针灸医院工作,一边从事针灸临床工作,一边进行针灸器械的发明与创新,自此,他将贺氏针灸器械的研究中心转移到安徽合肥,并成立了贺氏针灸器械研究工作室。

1.3 源于贺氏木工技艺 贺氏针灸器械流派源于对贺氏家传木工技艺和周氏梅花派的传承。滕州市旧称藤县,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是贺氏家传木工的发源地,也是有“百工圣祖”之称的鲁班的故里。

贺氏针灸器械流派传人秉承“忠厚传家”祖训,用料讲究,做工精细,实用性强,贺氏针灸器械的代表性作品具有独创性、实用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等特点。材质有木制、铁制或木铁结合,考虑环保、经济等因素,在保留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将现代技术完美融入,与时俱进。该流派传人发明创造的温灸器设计制作简洁实用、安全环保,提高了临床工作效率。

2 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流派文化属性

2.1 “忠厚传家”家训 贺成功秉承“忠厚传家”的家训,不断努力学习,在制作贺氏针灸器械时,注重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设计实用,其代表性作品具有独创性、实用性、文化性和艺术性等特点。

2.2 精准控温,节约灸材 贺氏针灸器械制作中,在设计、制作温灸器时,合理制定操作流程,提高艾热利用率,减少艾热损耗,节约艾制品(艾炷、艾条)及姜、蒜、盐等辅材的用量,体现了“节约”精神。

2.3 分离艾烟,环境保护 临床上应用灸法治疗疾病时艾灸会产生艾烟,研究[4 发现艾烟可能存在污染空气、影响医患人员健康等弊端,艾灸疗法的推广使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为了解决艾烟问题,贺氏针灸器械制作中采用多种方法分离艾烟,处理艾烟污染,并设计、制作了处理艾烟的温灸器,为医者、患者及家属提供了一个环保的工作和治疗环境。同时,制作温灸器的灸材避免使用污染材料。

2.4 改革灸法,安全施灸 在应用传统灸法,比如隔物灸、温针灸等进行操作时可能引起艾炷脱落,烫伤皮肤,存在安全隐患。贺氏针灸器械的温灸器在进行操作则避免了以上的安全隐患,提高了操作的安全性。

2.5 传承古法,技术创新 根据传统理论记载,影响艾灸起效的因素主要为艾灸材质、药艾条、药艾炷中的药物配方、操作方法以及名老中医的特色灸法等。为更好地提高灸法疗效,贺氏针灸器械制作技艺传承人,立志于艾灸方法、器械、灸药、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努力提高传统灸法的疗效,在此做出了巨大贡献。

2.6 与时俱进,科技赋能 随着科技进步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也随之增强,传统艾灸疗法备受青睐。但传统的艾灸器具在进行施灸时则多以局部施灸为主,并且功能单一,智能化程度也较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故研制智能化艾灸设备是传统艾灸发展的方向之一。但手工操作是传统艾灸疗法“原汁原味”的文化传承,因此我们需要在继承传统艾灸疗法的同时选择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半自动化、智能化更加体现了传统针灸的与时俱进。

3 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流派医学特征

3.1 以传统针灸理论为指导

3.1.1 扶阳理论 扶阳理论最初见于《易经》和《黄帝内经》,后在《伤寒杂病论》中得以发展。对于灸法中的温阳扶正作用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和“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的说法[ 5-6。扶阳理论认为人体虽由阴阳二气构成,但此二气在人体所起的作用以阳为主导,阳生阴长,阳主阴从,阳统乎阴。

3.1.2 补虚泻实论 灸法亦有补泻之功,《医学入门》中亦讲到“虚者灸之使火气以助元阳也;实者灸之使实邪随火气而发散也;寒者灸之使其气之”[7,说明了灸法温补作用对于虚者、实者及寒者的不同温治作用。《灵枢·经脉》曰:“盛则泻之,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3.2 代表性针灸器械及温灸器灸法 现梅花针灸学派传承人熟知周老非常重视灸具创新在灸法发展中的作用,因此总结周老的学术思想并在临床实践工作中运用,对艾灸器械做了60多项技术革新,逐渐发展形成了梅花二十四灸:吹灸疗法[8、点灸笔灸、灸架灸、蔡氏通脉温阳灸9、温灸器温针灸10、按摩灸11、管灸、足灸、头颈灸12、脐腹灸13、肢体灸、温灸器化脓灸、胸阳灸14、温灸器隔物灸等单式灸法和十种组合灸法15

4 总结与展望

据大量文献记载,最早的针刺工具是出现在新石器时代的砭石,此后又出现了“骨针”“竹针”“陶针”等,随着生产力水平和冶炼技术的发展,《灵枢》中“九针”问世。在灸具上,古代出现“瓦甑”“隔物灸”“泥饼灸”“铜钱灸”“灸盏”“灸板”和“灸罩”各种各样的灸具。《论语·魏灵公》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随着针灸器具种类和内容不断丰富,针具、灸具技术的进步带动了针灸学科的发展。

贺氏针灸器械传承于传统针灸器械历史积累,经过几代传承人的努力,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特色,最终发展成为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流派。周楣声教授曾说过:“灸效之不彰,主要在于灸法之原始。”故现其流派传承人贺成功认为艾灸疗法的作用要素较多,作用机制较复杂,对于一些特殊治疗部位和疾病,还需要器械的辅助。艾灸操作费力费时和艾烟问题困扰着临床医师,阻碍了灸法的推广应用,因此发明各种器械以解决上述难题是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流派的主要研究方向之一。针灸器具可以在保留中医药文化传统的同时,结合现代各种新兴材料、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新工具,提高针灸治病的疗效,使其更加容易接受和推广,以更大程度发挥它的治病优势,这是实现针灸治病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所在。

总而言之,传承传统针灸经典理论,继承针灸器械技艺,创新针灸器具,是针灸学科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王鹏,王振国,刘更生,等.当代中医学术流派研究与传承发展[J].中医杂志,2013,54(10):814-816.

[2]贺兴辉,贺成功,龙红慧.贺氏针灸器械流派述略[J].中医外治杂志,2018,27(6) :55-57.

[3]贺成功.贺氏针灸器械学术流派研究[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2:1-17.

[4]盛吉莅,金肖青,诸剑芳,等.浅谈制约我国艾灸疗法发展的因素及其相应对策[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11):5004-5006.

[5]张芳.扶阳理论及其临证应用举隅[J].光明中医,2018,33(5):719-721.

[6]唐农,毛德文,刘力红,等.浅谈“扶阳”的内涵与现代拓展[J].中医药通报,2014,13(5):37-39.

[7]李梃.医学入门[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19.

[8]贺成功,龙红慧,蔡圣朝,等.吹灸疗法及应用[J].中医外治杂志,2013,22(5):51-53.

[9]贺成功,龙红慧,蔡圣朝,等.蔡圣朝主任医师通脉温阳灸治疗经验[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7(3):90-92.

[10]贺成功,黄学勇,龙红慧,等.温针灸疗法及应用[J].中医学报,2015,30(1):143-145.

[11]贺成功,龙红慧,蔡圣朝.浅谈按摩灸[J].上海针灸杂志,2012,31(7):533-534.

[12]贺成功,龙红慧,蔡圣朝,等.头颈灸疗法及应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1(4):738-740.

[13]贺成功,龙红慧,蔡圣朝.脐腹灸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初探[J].中医外治杂志,2012,21(2):56-57.

[14]贺成功,蔡圣朝,龙红慧,等.胸阳灸理论探源[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3):8-11.

[15]贺成功.周氏梅花针灸[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20:60-96.

(收稿日期:2023-12-03 编辑:刘 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