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正确处理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一直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通过全面总结回顾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从认识变迁、市场作用与政府职能三个方面着手,按照文献的发展脉络与逻辑关系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演化历程、作用机制以及理论争鸣进行了总结概括。同时基于文献评述,归纳提炼了相关研究的基本结论与演进特征,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市场经济体制;认识变迁;市场作用;政府职能
【中图分类号】 D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09(2024)05-0114-09
A Review of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Governmentand Marke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LI Xiang1, WANG Can2, ZHU Dong-mei2
(1. School of economic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5, China;
2.Bazhong Vocational Middle School, Bazhong 636001, Sichuan, China)
Abstract:Building a high-level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system is conducive to fully leveraging the decisive role of the market in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better leveraging the role of the government. Correctly hand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market and the government has always been the core issue of 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Through a comprehensive summary and review of the relevant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and domestic academic circle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volution process, functional mechanism and theoretical contention of China’s socialist market economic system from three aspects of understmneling change, market role and governmertal function according to the development context and logical relationship of the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based on the literature review, the basic conclusions and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relevant research are carefully summarized, and the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of the theory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re prospected.
Key words:market economy system; understanding change; market role; governmental function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1]。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得到极大解放与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推陈出新,国内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既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实现社会和谐、保持经济长期稳定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础[1],国内学术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问题——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一、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变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论
剖析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必须论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结合的历史必然性,梳理事物表象背后的规律性[2]。针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研究形成了特色鲜明但又一脉相承的思想观点,得出众多具有生命力和指导意义的结论。
(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
关于市场与政府的相关论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理论源泉,相关研究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国内学术界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市场与政府的相关论述进行了研究,相关研究为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理论创新筑牢了坚实基础。
其一,关于市场作用论述的研究。一方面,研究普遍认为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而商品价格是否符合价值,关键在于商品生产者或社会主义国家计划工作水平的高低[3]。王友洛(1995)指出,商品经济作为人类共同活动和互相交换其活动的方式,既是对自然经济的人的依赖关系的否定,又是走向自由个性不可逾越的历史前阶[4]。马克思恩格斯揭示了商品经济消亡的历史趋势,即市场本质是作为社会历史范畴的市场;市场特征是作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现象形态的市场;市场结构是作为反映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规模、结构和布局的市场;市场职能是作为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市场[5]。另一方面,实践应用中结合市场起源、类型、半径、容量、运行机制、作用、运行规律与市场机制的局限性等方面,市场的发育道路应聚焦主体塑造、体系完善、机制健全与秩序建设[6]。
其二,关于政府职能论述的研究。此类观点强调了政府职能观,即控制性政治职能和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合理性职能[7]。随着传统的关于政府职能的阶级理论已不适应现实变化,政府职能理应根据不同时期的任务和形势的变化而变化,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更要超越把政府与市场对立起来的二元模式[8]。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作用,利益分化使得国家或政府的作用成为必要,其作用必须与经济发展同向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其三,关于资源配置论述的研究。社会化的生产必然要求在社会规模上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总劳动,根据社会需要按一定比例将社会总劳动分配于不同的生产领域[9]。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是在社会主义初期不排斥商品经济,并证明了商品交换的产生、发展和存在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在多种经济实体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经济联系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商品货币。王云中(2004)研究发现,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配置的调节机制的理论、资源配置方式理论、生产要素构成理论、宏观经济运行规律理论等[10]。
(二)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认识
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过程中,形成了一脉相承的思想观点,得出众多具有说服力和指导意义的重要结论。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主题进行文献检索,研究主题主要涉及市场经济、商品经济、按劳分配、宏观调控、劳动力等。
新中国成立之初,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划指引,政府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规避市场失灵;市场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合理配置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同志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明确界定,打破了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的思想束缚,并于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同志提出要正确划分指令性计划、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各自的范围和界限,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重获关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也重获重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提出,在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五大提出“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市场和政府之间的职能划分有了更为明确的界定。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并于党的十七大提出“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致力于找准政府和市场相互补位、协调配合的结合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智慧、中国气派的一系列重要理论。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党的十九大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党的二十大则将“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置于更加突出的位置,统筹兼顾“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
在学术界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认识变迁的阐释上,主要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是邓小平经济思想的主要核心,包括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论述和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述两大主要内容,深刻揭示了计划、市场与社会制度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确认了其作为“手段”和“方法”的性质[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必须两只手都发挥作用,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深化,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此外,利用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既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力发展机制的坚持,又展现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生产关系原则的维护。
进入新时代,学术界集中就政府与市场关系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演进历程、主要内容、基本特征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
其一,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重要论述理论渊源的研究。普遍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论述,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核心要义的基础上,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基础,充分汲取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结晶,批判借鉴了西方经济思想得以形成的[12]。杨瑞龙(2018)就认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有机共生的,其实质是国家和市场的关系[13]。
其二,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重要论述演进历程的研究。相关成果多从改革开放以来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演变历程着手,探讨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重要论述的发展历程,可以划分为孕育阶段(1982-2002年)、萌发阶段(2003-2012年)和成熟阶段(2013年至今)[14]。乔惠波(2019)则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相互博弈中走向优化视作经济体制演变的内在逻辑,博弈的四个阶段分别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政府与市场并行、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与市场相互对立、体制转轨时期政府与市场相互调适、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与市场的相辅相成[15]。
其三,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重要论述主要内容的研究。首先,有学者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内在意蕴进行了研究,认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就是价值规律在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按比例分配于不同部门中起着决定作用[16];也有学者对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怎样起到决定作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市场机制的有效性是通过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来实现的,涵盖价格形成机制市场化、健全市场要素体系和组织体系等[17]。其次,部分研究关注了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内在意蕴,更好发挥政府作用集中体现在克服市场机制缺陷与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等方面;并对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必要性进行了研究,政府必须发挥体制优势、宏观引导和服务监管职能来保障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实现[18]。最后,针对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问题的研究,必须明确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范围,为巩固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服务[19]。
其四,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重要论述基本特征的研究。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重要观点,揭示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要求,在开辟新境界、指导新实践、推动新发展、体现新运用和彰显新贡献方面有着深远意义,体现出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与发展性的统一,彰显了党领导一切与以人民为中心的深度融合、发展方向与战略安排的有机统一、目标任务与方法举措的整体协调、使命自觉与责任担当的高度一致四大特征[20],具备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与系统性、价值取向的人民性与实践性、战略决策的前瞻性与引领性。
二、学术界关于市场作用的研究综述
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作用的认识主要有市场决定论、市场中性论、市场工具论与微观作用论四类。
(一)市场作用决定论
以魁奈为代表的重农主义学派和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极力宣扬“理性经济人”与“政府守夜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市场机制下的自由放任原则最能促进经济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学术界对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认识理解不断深化。
市场对于价格、生产的自发调节以及自由竞争的功能,是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短期内我国仍无法达到完全竞争的市场条件,但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已经成为未来的政策前提。市场起决定性作用有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和市场体系的要求,市场竞争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决定性力量,产业技术升级是相互竞争的单个企业技术进步共同推动的结果[21]。承认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既是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客观要求。王天义(2015)认为,资源配置的一般含义是劳动过程三要素的结合,特殊含义是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不同社会的结合方式,体现出特定的社会性质[22]。市场作用的演进历经从根本否定到辅助作用、从辅助作用到基础作用、从基础作用到决定作用三个阶段,时代条件的变化决定了市场地位和作用的增强,即由生存型阶段进入发展型阶段、由投资主导模式转为消费主导模式、由传统产业的发展转为“互联网+”发展[23]。这类观点将市场在配置资源中起决定性作用是理论界认识发展的结果,必须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市场作用中性论
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是否中性这一问题,主要有三类观点。
其一,认为市场是中性的,但并不否认其具有特殊的社会属性。市场经济范畴低于生产力范畴、高于生产关系范畴,从市场经济共性论发展到市场经济中性论,反映了对市场经济在认识上的深化。必须从界定市场经济的性质、以社会生产结构三要素来认识经济领域中基本矛盾的结构、以市场经济的中介地位探讨其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中的中介作用、以市场经济的中介地位与作用来揭示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以及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力量源泉等方面认识市场中性[24]。邓小平同志从理论上确立了“计划中性论”和“市场中性论”的全新观点,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铺平了道路[25]。
其二,认为市场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由其自身的内在矛盾决定的,其内在矛盾决定了它本身是以市场为导向来配置资源、调节经济体制运行的一种方式,具有资源配置、调节运行、筛选竞争、评估价值、利益最大化等功能。吴树青(2004)就将市场经济仅作为组织经济的方法和手段,试图解除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26]。市场既是一个存在于许多社会形态中的、共有的经济现象,具有某些共同的特点和属性,是中性的;市场也不可能脱离开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而孤立存在,总是与某种特殊的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是共性与个性的辩证统一。
其三,也有部分学者反对中性论的观点,认为市场中性的依据和目的是错误的。市场经济中性范畴论,不只在理论表述上存在失误,而且在实践上也易于造成错误导向,导致主观意志渗入范畴规定性中去的研究范式[27]。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投资和消费结构的失衡,不利于扩大内需与经济转型,需要正视市场经济的作用地位。所有制不可能是“中性”的,“所有制中性论”否定了所有制的内涵与特征,从“竞争中性原则”无法得出“所有制中性论”与“市场经济中性论”[28]。
(三)市场作用工具论
对于市场工具论,学术界进行过长期讨论,大致经历了从市场经济“工具性质论”,到市场作用“泛工具论”的转变。
一方面,针对市场作用的“工具论”,可以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比较经济体制学的发展,埃克斯坦(1971)、贝尔(1971)、林德布洛姆(1977)、格雷格里(1985)等学者认为市场和计划仅仅是资源配置的“工具”[29]。迪夸特罗(1975)就认为,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与市场经济不相矛盾[30]。比较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则带来了市场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重大突破。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英国工党就曾将“市场主导的市场社会主义”作为指导理论,该理论的主要观点集中在索尔·埃斯特林和尤里安·格兰德的《市场社会主义》(1989)与普兰德(1987)、米勒(1989)等的著作中[31]。冷战结束后,西方左翼学界以极大热情对苏联模式进行反思并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批判并掀起了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探索和模式构建的新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约翰·罗默(1996)“虚拟证券市场的社会主义”、詹姆斯·扬克(1993)“实用的市场社会主义”、戴维·米勒(1994)“合作制市场社会主义”、托马斯·施韦卡特(1993)“经济民主”的社会主义、托马斯·韦斯科夫(1994)“民主自治的市场社会主义”。维利·克劳斯在《社会市场经济》中指出,市场经济的核心是一种形态经济过程,具有工具性质,即是一种核算或经营活动的手段,一种灵活的协调计算系统。国内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亦不断丰富,市场经济的工具性质,使得它需要得到顺应市场的经济政策、有效的竞争秩序,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宏观经济调控体系机制的补充。市场经济体制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共同特征体现了其工具理性,即经济活动市场化、企业经营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经济秩序法治化、保障事业社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都属于现代市场经济,两者具有“工具共性”,即经济关系市场化、企业行为自主化、宏观调控间接化与经济运行法制化。
另一方面,针对市场作用的“泛工具论”,部分学者认为用市场经济所具有的工具功能来表达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刻性,从功能作用、运行机制等外在形式上对市场经济内在本质的错误认识,隐含着对市场经济必然性的轻视和对人的主观作为的夸大[32]。“市场工具论”的思想来源新古典经济学“资源配置中心论”与东欧“市场社会主义”理论都是片面和狭隘的,该理论使改革实践者相信“市场经济不具有社会制度属性”[3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既具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也能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在宏观调控上,不断通过市场手段缩小不同人群、不同阶层所拥有的参与分配要素的差别[34]。此外,结合拉尔夫·米利班德的“工具主义”国家学说,其政府与市场关系学说建构的意义不仅是一种“工具主义”诠释,主张通过改良主义战略最终走向社会主义,还包括对于工人阶级与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四)市场微观作用论
持市场微观作用论的学者认为,市场在配置资源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微观经济领域,在宏观经济运行领域则需要政府运用宏观调控和政府治理来弥补市场缺陷。蔡宇平(1999)就关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国有企业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最显著的功能是协助政府矫正市场失灵[35]。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离不开政府理性行为及其制度环境的支撑,市场经济的固有弊端必须通过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来加以消除。市场的决定作用主要体现在微观经济领域,宏观层面则要强调党的领导与政府的积极作用[36],在公有制经济在党和政府的密切配合下,消解资本主义式的扭曲。
与此同时,部分学者细致区分了市场发生微观作用的层次与领域。决定市场作用范围有六大因素:交易费用、资产专用性、外部性、公共物品性、内部管理成本与垄断利润。与此同时,在经济社会运行的宏观层次上,如供需总量平衡、部门区域结构、生产要素分配等方面,需要政府管理来矫正和补充市场行为(刘国光,2014)[37]。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即市场自主地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但是绝不意味着放开市场作用就能实现资源配置的高效率,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扭曲都会导致资源误配置。
三、学术界关于政府职能的研究综述
政府作为重要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组织,具有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管理国有资产等主要职能。学术界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职能的认识,主要有有为政府论、政府补充、有限政府与政府决定论四类。
(一)有为政府职能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相结合的经济,突破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框架的禁锢,跳出了凯恩斯主义的桎梏,并未拘泥于“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的争论,依据中国的发展实践有力解释了中国经济奇迹的成功密码。
一方面,部分研究成果重点关注了建设“有为政府”的路径与“有为政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认为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中,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结合将完善经济体制[38]。部分学者从发展战略、产业与贸易政策、市场制度、公共投资建设等维度研究了“有为政府”对经济建设的影响力,政府通过政策手段改变了外在的发展环境,进而提升了要素禀赋的使用与发展方向[39]。有为政府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基本诉求,亟需推动政府与公民观念的变革,促进政府与市场、社会及公民关系的整合,遵循比较优势这一基本原则[40]。
另一方面,也有研究成果着重于“有为政府”的重要意义,认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是制度优势,政府核心作用与市场关键作用互为支撑[41]。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发展与转型政策时未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致不能摆脱低收入或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在经济发展和转型中用好了“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的格局[42]。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需要有为政府对公共资产进行有效经营管理以保值增值,同时也并不排斥包括具体政务分工与抽象功能分工在内的政治分工。
(二)政府职能补充论
部分学者认为,政府需要担负弥补市场失灵和克服市场缺陷的作用。有效弥补市场失灵需要依靠政府发挥经济职能,针对垄断性失灵、外部效应、公共产品的提供、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失衡以及收入分配等问题,应通过有效治理失业、通胀和经济失衡,充分发挥增进公平的职能[43]。由于市场缺陷的存在,实现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效建立和合理运行,均离不开政府对市场经济进行适当干预,即通过制定有效的宏观调控目标、注重宏观调控方式的选择性使用、科学利用政府经济职能的基本形式[4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使得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和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机制有机结合起来,生成了新的制度优势。克拉德·巴罗在《批判的国家理论:马克思主义的、新马克思主义的以及后马克思主义的》(1993)中,基于方法论分类将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划为五种,即结构主义方法的“新马克思主义”、工具主义方法的“平实的马克思主义”、系统分析方法的“后马克思主义”、有机实在论方法的“后马克思主义”、文本起源方法的介于“新”“后”之间的马克思主义。
具体而言,政府干预绝非否定市场机制的作用,而是为了弥补市场缺陷,否则将带来产生浪费与政府失灵。政府之所以能够发挥克服市场缺陷和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是因为政府干预具有强制性和规模性,有较强的公信力和财政资源,有集中配置社会资源的能力,规范市场秩序,调节收入分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着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现象,既有市场决定的现实与必然,也有政府调控的可能与必须,为维护、实现和发挥好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针对公共事务的治理广度、深度与力度这三维政府职能,应将政府职能视作补充[45]。
(三)有限政府职能论
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用主义”“小政府”“无缝隙政府”“简政放权”“创建高绩效的政府组织”等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学者认为,政府的作用不是无限度的,这种有限性体现在政府作用的边界和政府干预的局限,需要通过制度化、法治化建设明确政府职能边界。
第一种观点强调政府的职能作用是有边界的,要严防政府规模的过度扩张。政府规模扩张具有必然性,其原因在于行政权力的相对独立性、社会需求的扩大及政府职能的扩张。限制政府规模的途径包括:服务型政府理念的转变,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界定,行政资源量的刚性约束的建立,引入竞争机制并借鉴灵活政府模式。李炳炎等(2008)研究指出,既要提高对政府干预行为的适度性和局限性的重视,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也要把政府职能限定在实现社会公平需要的范围内[46]。
第二种观点认为政府干预具有偏好性与局限性,可能诱发寻租行为。政府的决策偏好由政府代替全社会成员进行选择的,而不对其选择后果直接承担责任[47],使得政府的决策是有限理性的决策,必须从内在驱动和外在监督两个方面入手改善。在制度约束弱的地区,政府基于政治联系的财政补贴支出会扭曲整个社会稀缺资源的有效配置,财政分权程度越高的地区,既有寻租企业逢迎政府,也有政府逢迎企业的“反向寻租”[48]。
第三种观点侧重于建设有限政府的基本路径,包含健全权力约束机制、完善竞争法律、建立危难救助制度和完善利益补偿机制等。有限政府具有三个限制,即干预范围有限、干预手段有限与规模有限,限制的重要途径是预算限制[4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需要运用法律来调控经济活动。石佑启等(2018)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行政行为法治化的重要性,即市场经济呼唤行政行为法治化、市场经济要求行政立法行为科学化与法治化、市场经济要求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在改革、法治与社会的三重关系中理解“以法治方式促进改革”的意蕴,应拓展行政主体类型并完善行政组织法[50]。
(四)政府职能决定论
黑格尔就曾提出,“国家高于市民社会”,市民社会是个人私欲驱动的非理性的力量所致的状态,绝非理性人所组成的完满状态,其理论逐步成为政府职能决定论与政府干预理论的重要源泉。部分学者聚焦于市场经济只重视对经济增长的激励,而忽略对社会、文化、协调和生态多元目标的有效协调,认为市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同时,必须保证政府在资源配置中的主导作用。
一方面,部分学者针对“晋升竞标赛”“诸侯经济”等现象[51],关注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增长中的重要作用。周业安(2003)就指出,市场化带来了经济领域的分权,导致地方政府围绕资源要素展开激烈竞争[52]。现行的经济体制是具有强烈扩张冲动的地方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其必要条件是地方官员横向扩张个人控制权特别强劲的动力,充分条件是地方资源完全的“内公外私”产权与公共选择制度两者约束的失效。研究也注意到地方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带来的弊端,“诸侯经济”是排他的经济运行方式,主要服务于当地政府的政策目标,造成公共支出结构的扭曲。
另一方面,也有学者论述了“全能型政府”的阶段特性,一般认为我国全能型政府职能范式的生成以及向体制转轨中政府职能范式的变迁,是经济体制、社会结构、政治时局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政府仍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不仅直接通过财政和其他行政活动来影响和控制经济,而且还通过大量国有企业来主导经济。为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发挥政府对经济的科学预见、计划引导与强力实施,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在一定时期里是一种必要且合理的制度安排。政府除了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之外,还应能充分运用多种手段对社会经济进行宏观管理。
四、总结与展望
随着学术界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研究创造性发展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体系,更在理论运用、制度建设、深化改革的探索实践中积累宝贵的历史经验[53]。梳理政府与市场关系这一问题的文献综述,核心目的是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用以指导政策演进与改革实践。
(一)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的总结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纵观学术界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研究,相关成果具有三大特征。
其一,坚持恪守人民立场,推动认识水平深化。理顺市场与政府关系,涉及改革发展的未来航向,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相关成果始终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政策演进和主流的认识变迁在逻辑主线上基本一致。研究普遍认为两者均有重要性与局限性,应在后续研究中着重揭示新发展格局下两者的本质属性与运动规律。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深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界定、概念内涵、评价指标、具体细则、实施场域等一系列问题尚存在争论,但始终强调加强综合调控手段,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其二,坚持科学理性态度,实现理论重大突破。马克思主义市场与政府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既是我们把握市场与政府关系本质规律的重要抓手,也是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大思想武器。学术界始终坚持以科学理性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市场与政府理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的认识不断深入,政策解读与探索研究实现了划时代的开拓创新。大部分研究对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判断基本一致,充分发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不存在根本性矛盾,应促使市场与政府关系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
其三,坚持守正创新研究,积极应对问题挑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涵随着时代变迁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市场与政府关系的改革促进了生产力提升与生产关系调整,既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发展的内在逻辑,也被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所证实。应持续积极探讨市场与政府关系调整的方向、效力及路径,针对经济发展实践中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如发展质量效益不足、自主创新水平不高、实体经济发展乏力等,必须利用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协同发力解决。
(二)对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研究的未来展望
建立现代化市场经济体系,应在总结梳理市场与政府关系演化经验的基础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气派的两者相互协调发展的共生之路。
其一,构建“互融共生”的市场与政府关系,推进相关研究走深走实。从市场与政府关系的发展变迁不难看出,两者关系从对立走向统一是发展的基本逻辑,将来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应转向更高质量的互融共生。应始终深刻意识到经济社会发展是政府与市场有机结合、双向互动的结果,离开两者其一的发展都必将是不可持续的。既有研究成果对于政府的作用仍存在较大分歧,应充分重视政府驱动经济发展在宏观经济领域仍发挥的积极作用,积极构建政府与市场相互增进的互融共生关系。要积极开展基础数据收集和调查工作、强化市场与政府关系研究基础数据库建设、开拓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为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其二,以坚持人民至上的发展理念,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研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并不等同于“更多”,它意味着在市场出现失效的领域以及市场解决不了的领域,政府转变其职能进行主动“补位”。应对政府理性保持清醒,过度依赖威权型政府将造成市场活力不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经验就是坚持了社会主义方向,这使政府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和公共性成为可能,也为政府引导和改造市场提供了保障。应始终辩证看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决克服政府职能越位、错位以及缺位等的出现,用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用政策引导市场预期、用法治规范市场行为。
其三,推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跳出固化思维藩篱。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其所具有的“决定性”作用,使政府更好地发挥其职能和作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途径[54]。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时代潮头,经济体制改革作为建设现代经济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应通过紧抓市场和政府关系这个具有“牛鼻子”功能的全局性改革,解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全面激活发挥社会主义内生要素的优越性,加快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55]。
【参考文献】
[1] 蒋永穆,李想.川渝黔经济一体化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研究[J].西部论坛,2020,30(5):43-56.
[2] 李想,郭仲薇,唐永.新发展格局下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研究综述[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0(6):51-60.
[3] 刘文清.论商品、市场与计划[J].理论学刊,1992(4):27-30.
[4] 王友洛.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进程理论与商品市场经济[J].学习论坛,1995(2):21-23.
[5] 宋则.马克思市场学说研究[J].财贸经济,2016(11):18-33.
[6] 丁任重.马克思的市场理论概述[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2):10-18.
[7] 田穗生.国家的两种职能及其关系[J].社会科学,1984(4):22-24.
[8] 胡家勇.“市场经济中的政府职能”研讨会综述[J].经济研究,2005(8):18-23.
[9] 王元龙.论马克思的资源配置理论[J].当代经济研究,1995(2):1-7.
[10] 王云中.论马克思资源配置理论的依据、内容和特点[J].经济评论,2004(1):31-38.
[11] 李铁映.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习邓小平经济思想的体会[J].求是,1996(23):2-8.
[12] 蒋永穆,李想,唐永.中国式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改革,2022,346(12):22-35.
[13] 杨瑞龙.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8(1):18-20.
[14] 曹冬英.习近平关于政府与市场关系重要论述的理论内涵和践行路径[J].探求,2019(1):20-26.
[15] 乔惠波.新中国70年经济体制演变的线索、逻辑及展望——基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视角[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2(6):86-92.
[16] 卫兴华,闫盼.论宏观资源配置与微观资源配置的不同性质——兼论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含义和范围[J].政治经济学评论,2014,5(4):3-14.
[17] 刘儒,郭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和市场的互补关系及特征[J].东南学术,2021(1):61-70.
[18] 何自力.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J].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17,2(1):120-121.
[19] 周新城.怎样理解“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4-8.
[20] 顾海良.从“四个思想特征”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境界[J].中国纪检监察,2018(12):6-8.
[21] 张泽一.《资本论》产业结构理论及其蕴含的“市场决定”[J].现代经济探讨,2014(3):29-32.
[22] 王天义.论价值规律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J].当代经济研究,2015(8):15-19,97.
[23] 苏俐晖.市场决定作用的时代境遇[J].当代经济,2016(7):6-8.
[24] 杨昌俊.市场经济中性论[J].南方经济,1994(3):13-16.
[25] 顾钰民.论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的思想[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2):13-16,47.
[26] 吴树青.理论创新的典范——从邓小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谈起[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5-11.
[27] 顾海良.市场经济是中性范畴吗[J].高校理论战线,1993(4):10-11.
[28] 简新华.“所有制中性”是市场经济规律还是谬论?[J].上海经济研究,2019(5):5-10.
[29] 查尔斯.林德布洛姆.政治与市场:世界的政治——经济制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30] D’AGOSTINO,GUIDO.Le quattro giornate di Napoli[M].Milano:Newton & Compton,1998.
[31] 索尔·埃斯特林,尤里安·勒·格兰德.市场社会主义[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32] 何力平.也谈市场经济的内在本质[J].社会主义研究,2000(2):42-45.
[33] 林金忠.“市场工具论”批判[J].学术月刊,2002(6):44-49.
[34] 洪银兴.非劳动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理论辨析[J].经济学家,2015(4):5-13.
[35] 蔡宇平.论国有企业弥补和矫正市场失灵的功能[J].财政研究,1999(8):23-25.
[36] 高林远.论建国以来我党对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认识历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8(3):5-9.
[37] 刘国光.关于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研究,2014(3):5-8,96.
[38] 任晓伟,赵娜.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1(3):91-98,159.
[39] 胡晨光,程惠芳,俞斌.“有为政府”与集聚经济圈的演进——一个基于长三角集聚经济圈的分析框架[J].管理世界,2011(2):61-69,80.
[40] 林毅夫.有为政府参与的中国市场发育之路[J].广东社会科学,2020(1):5-7,254.
[41] 王俊,范建刚.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有机结合的互动逻辑[J].青海社会科学,2021(4):67-76.
[42] 林毅夫.中国经验:经济发展和转型中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缺一不可[J].行政管理改革,2017(10):12-14.
[43] 彭博.纠正市场失灵的对策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1,25(4):11-17.
[44] 刘邦凡,徐盈盈.论政府克服市场缺陷的积极行为[J].生产力研究,2008(22):70-72,119.
[45] 刘太刚.公共事务治理的广度、深度与力度——需求溢出理论关于政府职能的三维定位论[J].中国行政管理,2022(9):108-116.
[46] 李炳炎,向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政府职能的定位与转变[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7,20.
[47] 王满船.政府决策机制的内涵及其完善[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3(6):27-31.
[48] 余明桂,回雅甫,潘红波.政治联系、寻租与地方政府财政补贴有效性[J].经济研究,2010,45(3):65-77.
[49] 钱颖一.市场与法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0(3):1-11.
[50] 石佑启,杨治坤.中国政府治理的法治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2018(1):66-89,205-206.
[51] 周黎安.中国地方官员的晋升锦标赛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7(7):36-50.
[52] 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1):97-103.
[53] 李想,郭仲薇.新发展阶段产业扶贫转型升级研究:文献回顾与理论机理[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22,184(3):59-70.
[54] 蒋永穆,李想.发展理念维度的中国式现代化考察:历史与价值[J].社会科学战线,2023(9):63-75,281.
[55] 唐永,李想.人工智能发展对制造业就业的影响——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模型的中国经验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24(6):36-50.
[责任编辑:李 玲]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人工智能对劳动者就业的影响研究”(21CJL026)
【作者简介】李想(1996-),男,河南濮阳人,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