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方式、动力及趋势

2024-10-03 00:00:00马陇平尤鹏佩

【摘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开展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从其演进方式来看,主要经历了从课堂空间向社会空间的演进,从在场空间向缺场空间的演进,从独立空间向联动空间的演进,凸显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开展的实效性。为充分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空间的演进方向,要从空间矛盾的交织作用、空间主体的实践推进、空间政策的发展机制等方面分析演进动力,总结演进规律,明确演进机制。在此基础上把握好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趋势,以空间解释深化空间主体思想认知,以空间生产促进空间资源合理配置,以空间治理优化空间整体架构,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的空间架构。

【关键词】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009(2024)05-0055-06

Mode, Power and Trend of Spatial Evolu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New Era

MA Long-ping1, YOU Peng-pei2

(1. School of Marxism, Lanzhou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Lanzhou 730000, China;

2. School of Marxism, Lanzhou University, Lanzhou 730000, China)

Abstract:The spatial evolu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is a purposeful and planned activity carried out within a certain space range. From its evolution mode, it has mainly experienced the evolution from classroom space to social space, from presence space to absence space, from independent space to linkage space, highligh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for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order to fully grasp the evolution direction of which, it is necessary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momentum, summarize the evolution law and clarify the evolution mechanism fro68aa115ba50e4741f9bfa75bcb578a73m the interweaving role of space contradictions, the practice advancement of space subjects, and the development mechanism of space policies. On this basis, the spatial evolution trend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should be grasped, the cognition of spatial subject ideology by spatial interpretation be deepened, th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spatial resources by spatial production be promoted, and the overall spatial framework be optimized by spatial governance, so as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spatial framework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new era;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spatial evolution; way

空间要素是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不同空间要素之间有机协调构成的动态系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演进是指高校层面“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结构、状态、特性、功能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一定的集聚与扩散、分异与组合、累计与连续等的演进和变化”[1]。因此,梳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方式,有利于充分掌握推动演进发生的动力机制,进而把握未来空间演进趋势。

一、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方式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是追求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目标、完成思想政治教育具体任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整体上呈现出内涵深、跨度广、模式多的特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经历了从课堂空间到社会空间、从在场空间到缺场空间、从独立空间到联动空间的演进历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必然结果。

(一)从课堂空间向社会空间的演进

这一演进表明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内涵的社会性延展。学校承载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青少年立德、立志、立身的核心场所,更是“大思政课”的核心载体[2]。习近平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

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3]为此,高校要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开展工作。

“大思政课”理念立足国情、关注社会,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重组再造空间要素,在统筹把握空间资源的基础上切实提升教学实效,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从课堂空间向社会空间的演进。其中,社会实践大课堂包括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勤工俭学、“三下乡”、“四进社区”等实践活动,具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的教育目标、教育主体、教育客体、教育手段、教育环境等基本结构要素,主张在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场域的过程中丰富授课内容和教学形式,有效延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内涵。从课堂空间向社会空间的演进是“大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然结果,是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统一发展的外在呈现,在强化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理解和认同的基础上有效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演进重点关注空间范围内思政课教学理念的一元性、教学内容的一致性、教学形式的规范性,统筹推进“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实践大课堂”的良性互动,既以思政小课堂为出发点凝聚社会实践大课堂的空间要素,为之提供基本理论支撑,又以社会实践大课堂为落脚点回应思政小课堂的空间需求,为之贡献社会协同力量,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促进空间内涵的广延性扩展。

(二) 从在场空间向缺场空间的演进

这一演进体现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形式的融合性呈现。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开展交互实践的前提,基于现实和虚拟的二重性,可以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空间分为在场空间和缺场空间。其中,在场空间意味着教育者、受教育者的身体和思想均在场,缺场空间则意味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双方或其中一方的身体缺场、思想在场。一方面,新时代发展背景下,随着网络技术的蓬勃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从在场空间向缺场空间的演进力度更大、范围更广、模式更多,这也反映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表达和传播渠道更加多元,即教育者能够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影像等各种媒介手段全方位、多维度、立体性刺激受教育者的信息接收器官,拓宽其信息接收渠道,使不同地域、年级、专业、研究方向的受教育者超越客观物理环境的阻隔,开展信息沟通和知识共享,从空间意义上彻底打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载体间的壁垒。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斗争环境复杂,各种错误意识形态不断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渗透,极易使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受教育者受到错误思想的干预而作出不道德、不文明、不正确的行为,这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从在场向缺场的演进工作带来诸多挑战。基于此,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强调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4]。指明要正确认知网络缺场空间向现实在场空间的渗透对于改变受教育者信息接收方式、拓展受教育者生活学习空间和思想认知空间范围、突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空间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集中治理渗透在缺场空间和在场空间中的错误意识形态问题,打破两者在教育教学理念、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层层壁垒,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形式演进迈入新阶段,呈现新样态,形成新格局。

(三)从独立空间向联动空间的演进

这一演进彰显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载体的整体性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通过加强话语解释、更新规章制度、理顺权益关系、整合空间功能等途径不断深化同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联系,使得空间演进更合需要性。习近平提出“要把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程,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5]。这为系统探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纵深演进,推动立体化育人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基本依据。随后,习近平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6]通过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可以有效促使不同学段受教育者接收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呈现空间连贯性和递进性,进而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联动演进提供重要支撑。从现实实践看,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联动空间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过度追求各阶段教学内容的完备和自恰导致教学内容过度抽象化而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联动空间的建设。对此,必须持续扩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纵深空间的建设力度,统筹提升思政课融入大中小学课程教学力度和深度,系统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递进性,科学推进立体化系统化育人体系工程的建设深度,从整体上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载体的衔接和联动。

二、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动力

动力因素是理论统一于实践的重要命题,是破解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问题的关键。马克思恩格斯洞悉事物发展的本质,强调“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真正的终极原因”[7]。主张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事物的发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是教育主体间交互活动的必然结果,必须基于动力因素的一般属性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属性,分别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供需矛盾、教育主体的具体实践行为、党和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等角度出发,具体分析不同动力因素对空间演进的各自路径,以此把握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趋势。

(一)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部矛盾是驱动力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深刻揭示了内部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驱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推进离不开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其中内部驱动力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中起着决定性、根源性的作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面临的内部主要矛盾是党和国家的发展需求同青年大学生实际思想品德水准之间的矛盾,反映到供需层面,集中体现了高校思政课内容供给同受教育者真实需求之间的矛盾。从需求端来看,新时代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其开放性、交互性、沉浸式的特征潜移默化地改变着青年大学生的思维空间认知,使得其对高校思政课的供给内容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供给端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秉持“大思政课”理念,以受教育者的真实需求为导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力图传递出先进的、科学的、优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科学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从空间演进的现实境遇看,由于少数教育者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资源整合不够、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治理体系建设不完善等原因,造成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际需求多样性、先进性、深刻性同部分高校思政课供给单一性、滞后性、刻板化之间存在严重的分歧与矛盾。为了有效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的供需矛盾,新时代高校在供给端层面重视加强思政课建设,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分配精力投身于学生成长规律和信息生态规律等具体领域研究,提升空间供给内容的有效性;在需求端层面加强对受教育者的政治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空间思维,掌握科学的空间内容,选择合理的空间载体,提升空间需求的规范性。新时代高校深刻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矛盾在空间演进中的重要地位,通过正确分析和解决矛盾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

(二)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推动力

马克思主义强调,“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要素”[8],可见实践是在空间范围内展开的,象征着空间演进的动态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内涵丰富深刻,形态复杂多变,必须秉持问题导向,主动关注问题,积极回应问题,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率,才能有效保障空间演进的高质量开展。一方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存在的教育主体对空间生产的认知不足、对空间治理的重视程度不够、空间资源浪费等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并且从中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建设历程出发分析,才能科学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形态,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本质,切实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效率,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价值,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提供动力。具体体现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展始终关注受教育者的理论认知空间、情感价值空间、行为规范空间,采取科学的教育手段,传递正确的思想内容,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为空间演进提供高素质的教育主体。另一方面,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空间文化内容娱乐化、空间文化形式单一化、空间文化载体割裂化等不足,高校教育者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价值追求,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引导受教育者从空间视角正确认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发展规律等,从而将个人情感、集体情感、社会情感转变为符合客观现实的政治与道德体验,作出符合时代需要的正确行动,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空间,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总之,新时代高校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协调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将“两个结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形态,优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结构,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不断演进。

(三)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是引导力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符合国情需要,以国家层面的权威形式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标、原则、任务、方向等,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提供了引导动力。一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促进了空间演进的权威性。新时代高校积极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精准把握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需求,按照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精神修订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规章制度,不断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组织制度、管理制度、民主制度等,持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统、决策系统、执行系统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的权威性不断增强。二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提升了空间演进的科学性。新时代高校充分发挥自身人才资源和学科资源优势,依托相关单位、学科专业、学生社团等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智库,积极协同官方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智库和社会型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智库开展工作,构建了合作发展、互联互通、协同增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智慧共同体,极大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的科学性。三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增强了空间演进的协同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基于现实考量,树立长远眼光,重视不同政策之间的整合协同,关注知识制度、学科制度、实践制度之间的整体性运行机制,助力打造“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的协同性不断增强。

三、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趋势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作为社会性空间,随着社会转型和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呈现出空间场域多样性、空间关系复杂性、空间实践差异性等现实遭遇。因而高校必须严格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空间逻辑,以空间解释提升空间主体认知,以空间生产促进空间资源整合,以空间治理优化空间整体结构,才能更好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趋势,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事业提供可持续的发展环境。

(一) 以空间解释深化教育主体的空间认知,奠定演进基础

新时代高校在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理念持续深化、内涵不断丰富、空间载体日益多样的现实境遇时,高度重视做好空间理论和实践的解释工作,引导受教育者正确认知空间演进阶段、特征、规律、实效等,为高校空间生产和治理培育具备良好空间思维的教育主体,奠定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基础。

1.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理论解释

新时代高校在理直气壮办好思政课的过程中树立空间视野,向受教育者解释好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从空间维度分析历史唯物主义,从自然、历史、社会等维度阐释了其空间辩证法思想,指出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新时代高校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空间辩证法思想,向受教育者解释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历史空间之间的关系,以温和接地气的方式推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引导受教育者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引导其形成良好的空间问题意识和空间理论自觉,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2.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解释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转化的必然结果,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实践过程呈现了深刻的空间差异性。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实践解释坚持问题导向,重点向受教育者解释造成不充分、不平衡空间演进问题的原因,阐明党的领导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中枢,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过程中发挥了提供平台载体、干部队伍、资金支持、考核保障的重要作用,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提供了根本保障。

(二) 以空间生产提升空间资源整合效率,明晰演进重点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生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物质资料在空间中的重置或者重构”[9],要遵循受教育者的思想发展规律,适应空间环境变化,注重空间生产创新,推动空间生产制度化。新时代高校围绕空间生产中存在的关系不协调、结构不合理、利用效率低等问题,在网络空间生产、生活空间生产、学生自我空间生产过程中不断调节社会资源,均衡社会利益,逐渐明晰了空间演进重点。

1.重视网络空间生产,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优势

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生产,要注重实现空间形态的现代化发展[10]。全媒体时代下,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从地理意义上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空间隔阂,在呈现方式上更加智能化,通过影响教育主体信息获取方式、沟通交往方式、消费选择方式等,潜移默化改变着其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理念、心理思考等。为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数字化优势,高校在网络空间生产过程中专门构建动态化、个性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学校网络资源库,不断完善媒介德育场,持续扩大数字资源容量,加快数字信息传输速度。通过网络生产,引导教育主体培养关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等社会发展热点问题的习惯,增强媒介素养,不断提升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数字化生产质量。

2. 促进生活空间生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生活化转向

新时代高校坚持“大思政课”理念,在空间“大场域”中开展空间生产,发挥协同育人作用推进对受教育者的德智体美劳教育。通过空间生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生活化,灵活借助符合社会主流道德规范的生活案例解释理论知识,促进立德树人目标的生活化渗透,潜移默化提升受教育者的内在修养和责任意识。通过空间生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生活化,科学筛选适应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生活素材,扩展社会实践大课堂的建设深度,促进受教育者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学习过程中系统掌握学科知识。通过空间生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生活化,采用合作教学、体验教学、探究教学等策略,构建翻转课堂、圆桌式新型教学空间模式,通过恰当合理的实践活动,实现处处育人,时时育人。

3.加强学生自我空间生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主体性吸收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是人为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建构的结果,其中精神空间生产是核心。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关注人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回归人的价值,关注受教育者的精神维度,结合地区特色和高校特色,释放差异化的空间活力,提升受教育者正确辨别社会思潮、认知复杂事物的能力,科学处理好价值观和道德行为等问题,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含“德”量、含“情”量。

(三) 以空间治理优化空间整体结构,破解演进难题

新时代高校基于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过程中出现的机制不健全、主体权力失衡、协同功效低等问题,不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治理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治理能b0bf44b5df38293fc8efba0992ac9b0c力,有效破解了空间演进难题,优化了空间整体结构,提升了空间演进质量。

1.推动思想政治空间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为空间演进提供基础支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部门化和职能化特征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分割化和多样化,因此要以空间治理加强学术空间、工作空间、高校纪念空间、实践活动空间之间的协同联系,汇聚空间育人合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精神引领和行为导向功能。展开来说,一是持续完善思想政治教育规章制度。新时代高校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演进规律,强化问题导向,聚焦空间演进重难点问题研究,以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提升青年大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文化素养、道德品质的重要保障,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结构的优化提供优质建设者和接班人。二是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治理体系融入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提升空间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厚植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土壤,将行政、法治、网络等社会各类资源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范畴,依托新媒体教育教学资源健全和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结构,为思想政治教育空间发展提供有效资源基础和资源保障。

2.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为空间演进提供现实力量

新时代高校处于意识形态交锋的高地,关于意识形态资源的竞争异常激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提升受教育者思想道德素质的客观要求,是促进空间正义的必然选择。具体来说,一是强化空间治理理念。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空间治理追求受教育者个体思想与社会主流思想、物质空间与精神空间的协同发展,在认识和解决空间矛盾过程中引导受教育者树立空间人本理念、法治理念、创新理念,积极承担空间理性构建重任。二是形成空间治理合力。在解决好感性与理性、思想与使命等空间均衡问题中规范空间秩序,树立起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理念,充分调动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空间载体,协同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态空间。其中,重点提升网络空间治理能力,从法律、道德、技术等方面加强网络空间的制度化治理,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媒介空间的整合,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参考文献】

[1] 张哲.思想政治教育空间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155.

[2] 徐秦法,常劼.善用“大思政课”推进价值观构建 [J]. 教学与研究,2024(1):58-66.

[3] 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微镜头·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两会现场观察)[N].人民日报,2021-03-07(1).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3(1).

[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31.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5.

[7]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948.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M].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897.

[9] 庄友刚.何谓空间生产?——关于空间生产问题的历史唯物主义分析[J].南京社会科学,2012(5):36-42.

[10] 周玉.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实践生成与价值实现 [J]. 思想理论教育, 2024(3):74-80.

[责任编辑:李 玲]

【基金项目】2023年甘肃省高等学校青年博士支持项目“红色南梁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路径”(2023QB-117);2022年度雁苑科技创新项目党建专项“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党的建设智慧和力量”(2022DJZX03)

【作者简介】马陇平(1980-) ,男,甘肃陇西人,兰州文理学院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