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现状及改革探索研究

2024-10-03 00:00:00陈杰周舟
科技风 2024年27期

摘要:高校地理野外实习是地理学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地理科学综合思维、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然而,在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背景下,现今高校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模式仍存在较多问题。本文从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心态等角度分析高校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现状,针对存在的问题从优化教学环境和实习“前中后”三个过程提出具体解决办法,以期为高校教育改革、培养新时代地理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地理科学;野外实习;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肩负着五大基本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1]。其中,教学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心工作,实践教学是凸显教育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的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鼓励高校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高校地理野外实习作为地理专业的重要教学方法,得到了格外关注和重视。地理野外实习教学通过将学生从课堂带入实践场景,提供实际操作和实地考察的机会,有效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实地了解,培养其解决问题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2]。然而,在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的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本文从高校地理野外实习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学生学习心态三个维度分析高校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现状,旨在探讨高校地理野外实习教学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改革措施,以期提升实习教学的水平,进而更好地服务于高校地理科学专业建设。

1野外实习教学现状

1.1教学环境

1.1.1实习路线安排紧凑,缺乏整理思考

近年来,由于经费欠缺、实习时长改变、教学任务改变等原因,高校地理野外实习时间缩短至不到两周,甚至只有10天左右。但同时,教师安排实习地目的地众多,野外实习内容繁杂。有时,各个实习地之间距离较远。因此,为完成实习任务,学生每天早出晚归乘坐交通工具,实习大部分时间奔波在实习地之间。实习路线安排紧凑,学生在野外实习时的笔记也只能寥寥数笔,浅浅记录,而在结束了行程安排过满的一天后,学生身心俱疲,难以对整天的实习内容进行及时整理、独立思考和复习回顾。如此使实习教学内容输出过多过密,学生消化吸收过少过简,知识输入和输出不成比例,野外实习效果大打折扣。

1.1.2资金费用不足,实习地选择有限

地理野外实习课程在高校课程安排中学分较少EGT1tYmxcKUvkGU1g7ywGg==,受重视程度不高,导致高校在进行资金预算时分配较少,而地理野外实习通常需要购买调查设备、提供交通和食宿等支持,这些费用可能超出了高校预算。再者,地理学科在行业或社会上缺乏足够的支持和赞助,很难获得额外经费支持。但随着高校学生数量的增加,地理野外实习项目的规模和需求也相应增加。多重原因下导致高校野外实习经费严重不足,需要学生自己补贴经费。在这样的情况下,教师对于实习地的安排选择有限,只能选择就近实习地。这样做导致的结果就是选择的实习地可能地理现象不典型,影响学生实习效果;或选择未开发的野外区域,不确定的安全隐患过多,危害学生的人身安全。

1.1.3教学设备不足,实习效果欠佳

地理野外实习过程中,缺乏相应的教学互动和展示设备,教师只能多以口头描述和表达。部分高校地理野外实习所需的设备可能存在老化损坏或年代久远的问题,高校无法及时进行维修或更新,导致设备不足。若遇到较为狭窄野外空间,学生人数较多,难以观察到完整的地理现象,口头教学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学生只能“到此一游”,对于地理现象的掌握也只能浮于表面。

1.2教学过程

1.2.1教学内容

与书本契合度过高,只有验证而无探索。地理野外实习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气象等多方面,教学内容多,涉及范围广[3]。但实习活动的安排和实施过程较为单一,缺乏多样性和灵活性。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既定的步骤进行操作,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在地理野外实习中,学生多以课本为参照,在实习地寻找相对应的课本知识进行验证,但对于课本之外实习地的地理现象探索能力弱,缺乏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教学内容陈旧,与前沿研究脱节。实习教材和课程设计过于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和调整,学生无法接触到最新的地理学研究成果和技术手段,无法跟上学科前沿的脚步。同时,实习内容缺乏对新兴地理问题的关注和研究,缺乏与地理学研究机构和专家的合作,无法提供与前沿研究团队对接的机会。学生只是进行一些常规的实践活动,通过自主查阅学术文献等途径了解最新研究进展,无法真正了解和解决当今社会和环境中的地理问题。

1.2.2教学评价

评价方式单一,评价内容片面。当前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的评价多在考察结束后,通过考察报告的形式进行。单纯以考察报告进行评价,过于注重学生表面性的知识掌握,忽略了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综合素质的评价[4]。在考察报告中,学生缺乏实习过程和实践活动的全面记录。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难以达到地理野外实习的培养目的。

1.2.3教学方式

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动性弱。野外实践教学的场所多处于野外,教学条件差。在教授过程中,教师被迫采用在中心讲授、学生在外围记录的口头教学方式。但由于人数众多,且常常遇到不利的地形条件。对于地理现象的观测空间狭小,可容纳学生数量有限,教师只能分批次授课,耗费时间长,学生需要仔细辨别教师授课内容,教学效果差。教师过多地讲授,缺乏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机会,而学生主动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见解少,缺乏对实地情境的探索和发现,导致深入思考和分析能力欠缺。

1.3学生学习心态

学生重视程度低。在当今社会对于高学历的推崇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生趋向于“保研、考研”。越高的绩点对学生进一步的求学路发展更好,而学分越高的课程在高校的绩点折算中越重要,学生对待课程的态度也随课程学分的高低而变化。野外实习课程在大部分高校所占学分普遍偏低,因此学生对地理野外实习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抱着应付的心态进行野外学习。

走马观花、旅游式考察。地理野外考察为了考虑安全性,实习地的选择多为具有典型地理现象的旅游景区。学生在实习观察时,容易被景区娱乐活动所吸引。然而,景区中对于典型地理现象的介绍十分浅显,但学生在考察过程中,容易把景区的简单介绍作为地理知识进行学习,被动接受,对于地理事物的独立思考少。

2改革措施

2.1优化教学环境,增强野外实习效果

2.1.1优化实习地选择,合理安排实习路线,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多样化实习地选择,考虑实习地的地理特点和教学需求,包括地质、地貌、气候、生态环境、水文等,尽量选择具有丰富地理背景和资源的地区作为实习地,同时选择多个实习地作为备用方案。实习地之间相互串联,根据实习目标和学生实践能力,合理规划实习路线的难度和长度,预估每一个实习点的授课时间,保证学生能够有序地完成实习任务,为学生每天整理回顾野外实习知识预留充足的时间。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必要的设施和设备,如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野外测量设备等。建立实习地评估机制,定期对实习地的教学环境、设施和安全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保障实习地的安全性。

2.1.2多渠道获取实习资金,保障野外实习顺利进行

实习资金需要保证学生的交通食宿、实习装备和器材、急救和保险费用等,为学生的安全和学习体验提供支持。高校地理学院应向学校说明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要性,申请设立专项基金,在实习考察路线中,与实习地所在地方社区合作,争取得到地方社区的支持或优惠,同时向相关政府部门申请实习资金拨款、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基金等。通过多渠道获取、学生少量补充的方式,确保实习活动的顺利进行。

2.1.3更新野外教学设备,利用新媒体平台教学

随着现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利用新媒体平台,可以显示区域地理概况、师生之间实时交流、教学资源共享等。通过互联网弥补野外实习教学过程中自然环境和教学设备的限制,可以提供更直观、生动和丰富的教学材料和资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2教学过程“分三步”

2.2.1实习前

多方强调,提高对实习的重视程度。结合教学培养计划,适度提高地理野外实习的学分设置,从硬性要求上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组建实习带队教师团队,带队教师充分认识野外实习的重要性,严谨安排实习内容和活动,提升教学效果。在正常教学授课中,教师多强调野外实习的重要性,穿插野外实践的操作讲解,提高学生对于野外知识实践的重视程度。野外实习前进行实习动员,说明野外实习的目的和要求,强调实习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提高多方对实习的重视程度,有利于提高野外实习的质量。

预调研、预安排。预调研疑难点、预安排实习地。野外实习与课堂知识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两部分,二者相辅相成,课堂知识为野外实习奠定基础,野外实习是课堂知识的升华探索。课堂授课之后,教师应调研收集学生的疑难点,在野外实习的过程中,重点穿插讲解,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理解。随着高校地理野外实习和中小学“研学热”的发展,地理实习地越来越多,基础设施建设愈发完善。实习带队教师团队应提前了解熟悉实习地概况,明确实习目标,优化实习路线,做好实习路线预案和备案,准备实习教学内容,保障野外实习的顺利进行。

制定实习手册,了解实习地概况。学生初次到野外实习地,对于实习地的自然环境和地理要素知之甚少。在考察前制定实习手册,让学生了解实习路线及实习点,引导学生主动预习实习授课内容,通过网络自习查找了解实习地区域概况,阅读文献,了解实习地的主要研究方向,为进一步实习探索奠定基础。

2.2.2实习中

实践与讲授相结合,培养学生创新探索能力。教师通过设计具有实践性的项目,让学生在野外实习中进行实际操作和探索,比如地理调查、环境监测、地形测量等,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也可以设置一些探索性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实习中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和研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分析力。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发现探索,而不是一味“填鸭式”教学。

经典理论与研究前沿相结合,优化实习授课内容。将经典理论和研究前沿作为学习的基础和起点,通过让学生了解经典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前沿研究的最新进展,引导其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问题。教师针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将二者有机结合,通过课程大纲、教学计划等形式,明确实习授课的核心内容和目标。另外,为学生筛选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参考阅读,引导学生选择研究性实践项目,既涉及经典理论的应用,又关注研究前沿的探索。

小组分工合作,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更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不同的任务和角色,组织小组讨论和分享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和分享彼此的学习成果和体会。学生之间互相借鉴学习,拓宽思路和视野,互相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2.2.3实习后

收集实习教学反馈,不断优化实习方案。教师在实习结束后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实习教学方案的优势和不足之处,不断改进实习方案,提高实习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设立反馈机制,通过面对面的讨论、在线调查问卷、反馈表格等方式,让学生能够提供实习教学反馈,提供具体的建议和意见。教师整理学生的反馈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与其他教师进行交流和分享,了解其他教师的实习教学经验和做法,为自己今后的实习方案优化提供借鉴和参考。

建立多维度评价考核机制,培养地理新人才。建立多维度评价考核机制,提高评价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为学生提供准确的评价结果和改进的方向,这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5]。设定多个评价维度,如专业知识能力、实践技能、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综合素质等,通过多维度的评价来全面了解学生的实习表现。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为每个评价维度都建立明确的标准,说明不同层次的表现和要求。使用多种评价方法,如实地观察现象成果、实习报告、实践项目成果评估等,以不同的方式收集学生的实习表现数据。除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评价外,学生自我评价、小组组长评价、小组内部相互评价等多方参与评价,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

结语

高校地理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综合素质发展及解决问题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野外实践教学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教育改革,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推动高校地理野外实习发展,优化野外实习设计,以期促进高校师范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祝云龙.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北文理学院学报,2018,39(02):8588.

[2]胡凡根,车彦军,黄伟.“金课”背景下地方院校地理科学专业野外实习教学探索[J].地理教育,2022(01):7578.

[3]肖烨,黄志刚.普通高校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教学问题解析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8(39):193194.

[4]伍程宇,揭毅,王秋铭,等.新课标背景下高校师范生地理综合实习的优化设计——以华中师范大学宜昌自然地理野外综合实习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4):9294.

[5]薛启玉,赵宇鸾,苏兰兰,等.核心素养本位下《地理综合野外实习》课程改革模式探索[J].地理教学,2023(06):4852.

项目:本文受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西江下游梧州—肇庆(高要)段河流阶地的形成时代及其成因”(202201010425)和重庆师范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专项(21SZZL04)资助

作者简介:陈杰(1990—),男,汉族,甘肃张掖人,博士,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自然地理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