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院校实验室准入制度实践与研究

2024-10-03 00:00:00林碧华邱贤秀曾今诚赵小蕾梁美静余海波
科技风 2024年27期

摘要:实验室是学生教学、科研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培养社会责任感的教学基地。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为其提供保障条件。文章以广东医科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例,剖析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实践实验室的安全准入制度,阐述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必要性及效果性,提升实验室的安全水平,为其他院校提供经验之谈。

关键词: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准入制度;安全管理;实践

实验室安全是实验教学、科研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学生成才的基本保证之一[1]。中美著名安全生产专家——海因里西曾经对7.5万件工商事故进行调查,分析发现人为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重要原因,其占比例高达898%[2],事实证明,认识实验室安全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2021年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开展加强高校实验室安全专项行动的通知》提出,要切实增强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的指导意见,明确各部门提高政治站位,强化安全“工作红线”意识,深化认识安全的重要性[1]。医学院校实验室覆盖学科宽泛,工作中存在不一样的隐患因素。因此,医学院校实验安全管理工作复杂且难度大,特别是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化学试剂与生物制剂等)。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建立,是预防发生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有效途径之一[3]。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是教师、学生、外来人员在进入实验室工作学习前须经过校、院、实验室三级安全教育,并通过实验室安全教育、考试考核、签订安全责任书,最后允许进入实验室资格的规章制度。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是推进安全管理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和科学化进程的核心内容[4],实验室工作人员通过建立和实施安全实验室准入制度,可以加强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自我保护意识,培养责任感,养成自律性,减少实验室事故发生的概率,确保实验室的财产与人身安全[5]。高校推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是实现高校实验室高速、稳定发展的必然保障。

1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

黄炳辉等[6]在文章中阐述了事故致因理论中引发事故的四大因素:(1)人的危险举动;(2)物的不安全状态;(3)环境隐患因素;(4)战略管理缺失,其中人的不安全行为占有重大的位置。一些国家,比如日本、新西兰以及欧美国家的高校都已全面实施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我国高校并未全面实施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学习培训制度,以及提升软件建设与应急处理事故能力[7],与国外的高校相比,在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8]。“以人为本”是高校和谐,高速发展的新观念,体制是基本,机制是核心,法制是保障。

1.1实验主体的复杂性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作为生物医药、化工、材料等交叉学科专业人才栽培与科研研发的基地,承担教学与科研的重担。实验室是学生熟知理论知识与实践理论知识的实践场所。实验室的主体人员构成复杂,不同人员的安全意识参差不齐,有刚入学的本科生,也有新进的教师,甚至有外来进行实验合作的其他人员。大部分人未进行针对性的安全培训与实验室安全准入考核,进入实验室操作,安全准入环节存在人员安全隐患。

1.2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不完善性

2021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不断完善,高校认识到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由学校带头成立实验室安全责任小组,并由校级主管领导制定相关的实验室准入制度,院系和各个实验室相应成立各自实验室负责人。孙刚[9]提出,实验室人员管理和日常工作横向属于各个二级学院管辖,但纵向上又有专门安全管理部门管理,比如保卫处、学校资产管理处。学校与学院、实验室三者之间没有明确责任的体系划分,出现重复管理的状况。目前只有少部分高校制定相关的实验室准入制度,并且涉及的领域仅限实验室的危化品管理制度、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等实施制度作为基准。梁汝军[10]阐述,《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主体是生产者和经营者领域,针对性比较单一,关于实验室的很少,因此对实验室安全风险管控措施起不到指导作用。实验室安全管理可以参照现有生产的法律规范执行,而科研课题研究的方向宽广和课题交叉结合的情况,依照生产领域的法规和标准会导致差异性的结果,比如新材料研发和新物质合成等。因此,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标准,很多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安全管理法规处于“摸石头过河”模式、无章可循和无序发展的状态之中。安全管理实施内容也大多空泛,流于表面形式,没有固定的基准[11]。学校应该以“安全管理法律为本,风险管控标准先行”为基准,探索、建立与完善适合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法律规范。

1.3实验室安全准入组织管理机构不明确和监管人员失职

李珊等[1]阐述,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一般由校级实验室管理职能处室承担,但是实际上国内大多数高校并未建立院级准入制度和实验室级准入制度的机制。以广东医科大学为例,学生和教师进入实验室,并没有完善院系通识准入制度,只有校级、实验室级的准入标准。医学院校实验室基本处于全天满负荷工作中。实验室的安全监管人员一般都是实验室老师兼职,工作的热情和激情不是很高涨。实验室教师工作重心偏向于教学、做科研等,因此,在实验室管理上花费精力较少。白天时段,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人都在岗,而在夜间时段,实验室安全责任人花费时间较少,重担由本科室的研究生或本科学生承担实验室的安全维护工作,学生之间安全意识、责任心、应急措施等良莠不齐,导致夜间实验室发生事故几率增大,因此为实验室的安全埋下危险的“种子”。

2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建立的必要性

实验室的安全准入制度的本质即实验主体先通过安全培训,再学习安全知识并通过考核,然后签订实验室的安全责任书,最后安全进入实验室的一系列操作流程。一般实验室的进出管理规定只能管束本实验室的人群,不能约束其他人。在一个公用的实验室,实验操作方面是否合规,如果起不到监督作用,就会存在安全隐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中存放各种生化试剂、排放各种精密仪器、待处理医疗废物,进入实验室之前没进行合格的培训,就可能酿成事故或造成精密仪器的损坏。高校推行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是防止高校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核心要素,对于维护高校实验室安全具有重大意义。

2.1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主要内容

实验室准入制度不仅作为一种行为准则,还是一种教育体系规范。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主要内容包括:适用范围;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及考核标准;制度体系与责任落实(签订安全责任书)。(1)适用范围即实验室进出人员与外来人员。(2)教育内容包括材料汇编涉及公共安全、实验室的简介、实验室的危化品的使用和规范、大型精密仪器的日常维护、实验室的应急措施等;教育方式包括集中学习、网上自我学习;考核方式采取统一集中笔试与网上实名制考试。(3)制度体系与责任落实(签订安全责任书)是学校与学生相互约束的行为,起到警惕作用。

2.2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改革实施方式

催思颖[12]提出实验室的准入制度建立机制:(1)与实验室规章理论上与高校实验人员频繁变动情况相适应;(2)与复杂的科研内容和交叉学科相适应;(3)与实验室危险源防控管理要求相适应。本文为安全准入制度指明改革方向。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作为一个规范教育体系,结合自身实验室现状,需对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进行改革。以广东医科大学医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为例,改革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2.2.1建立校级共享安全准入知识平台,实验室岗位制

校园搭建统一测试信息化平台,中心内容围绕学校、学院与实验室三者之间展开安全教育知识和急救应急措施制定统一的标准。建立“校、院、室”三级分类,分层次全过程准入形式。校级为基础级,通用所有学院的最基本的通识准入;院级和实验室级准入作为中级和高级,具有专业化、个性化特征。二级学院以常规考试模式为版本进行安全准入考试,学院考试只作为进入各个实验室的参照条件,若要进入各个实验室的课题组还要实验室总负责人的同意,通过课题组实验仪器操作,药品实验等理论考核,课题组的负责人需对考核内容负责[13]。实验室为严格“进出”设置门禁卡,杜绝无关人员进入。实验室定期对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和技能水平考核,建立岗位责任制。

2.2.2针对不同的人群,进行分类学习模式

根据进入主体不同进行分类模式,试推行安全准入课程计入学分的措施。(1)针对非研究型本科生,采取一般的通识安全教育;(2)针对研究型本科生,增加相关的具体专业知识;(3)针对硕博生,以实验室为单位进行安全自我检查;(4)针对外来人员,首先征得实验室负责人同意,其次通过学习和考核后,再进行后续工作。

2.2.3考核内容全面性和方式多样性

目前,国内有些高校已建立自己实验室考试系统,信息板块、功能板块逐步趋于标准化,比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清华大学在考核系统中存在“新闻中心、热源信息、学习系统、考试系统”四大模块,其中每个模块下有相应的子模块。学习系统中实验系列内容全面,如“覆盖消防安全”“操作安全”“实验动物伦理”“试剂使用存放与安全”“仪器设备使用安全”“废弃物处理方法”“应急处理方式”[14]等。广东医科大学的考核内容与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进一步完善板块。

考核方式多样性主要体现在集中培训、固定场所统一笔试、网络实名制考试。考试成绩100分制,90分为合格。

2.2.4实验室安全知识宣传与安全知识效果性

广东医科大学为提高学校师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安全常识,进行一系列的安全知识的宣传。(1)实验室走廊和门口粘贴安全警示牌和各个实验室安全员、实验室责任人与院系责任人信息,进入实验室的师生签订安全承诺书;(2)设立实验室教育安全月,开展生物安全、消防演练为主的安全知识讲座和演练活动;(3)建立实验室责任工作群,不定期地学习各种实验室相关的安全培训知识;(4)学校每学期末,组织“校、院、室”三级联动督查实验室的危化品管理、水电安全等。学校建立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并制定《广东医科大学实验室安全手册》严把第一道关口,构筑一道安全屏障。师生通过多种形式的安全教育宣传,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促进安全意识贯穿工作学习中。

结语

广东医科大学“以学科发展为中心、以学科建设为核心、以人才强校为要务、以社会服务为己任”的办学理念;“兴医强医、守护健康”“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办学使命。实验室的安全准入制度以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谁使用、谁负责”的原则,“校级、院级、室级”三位一体互动推进安全通识准则。安全准入制度关系到每一位师生,是守护生命和财产的“前沿哨所”,每一位师生都是“参与者、建设者、守卫者”,应该端正态度,尊重生命。只有提升实验安全水平,形成系统、科学的体系,健全实验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增强实验室安全意识和责任,才能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李珊,高亭豪.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标准化制度的建立与应用[J].大众标准化,2022(18):1315.

[2]潘越,吴林根.生物类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索[J].实验室科学,2016,19(03):218220.

[3]柯红岩,金仁东.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建立与实施[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8,35(09):261264.

[4]王大刚,贾均平,曾玉祥,等.新时代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研究与探索[J].实验室科学,2023,26(03):1903+7.

[5]孙立权,范强锐,陆捷.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科学仪器,2008(02):126128.

[6]黄炳辉,李勇,卜建.安全准入制度是提高高校实验室安全的重要举措[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26(04):150152.

[7]邓艳美,王文强,王红妹,等.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现状及探索[J].实验室科学,2023,26(02):1902+6.

[8]李爱萍.实验室安全运行与管理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实验室科学,2023,26(04):203235.

[9]孙刚.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39(09):4648.

[10]梁汝军.实验室安全现状如何破局[J].劳动保护,2022(08):1417.

[11]吕岿,王思远,余节贤,等.地方高校实验室安全准入培训考试制度初探——以上饶师范学院为例[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19,39(06):2528.

[12]崔思颖,范茁.“双一流”背景下实验室安全综合准入管理探索[J].实验室科学,2023,26(03):198201+5.

[13]冯云珠.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准入体系的建立与运用[J].化学工程与装备,2023(08):262263.

[14]方宇昕,高越,林美玉,等.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准入制度的探索与考试系统的构建[J].广州化工,2021,49(08):214216.

基金项目:林碧华2022年广东医科大学“百项青年研究项目资助计划”科研项目(GDMUD2022007);余海波2019年度广东医科大学科研基金项目(GDMUM2019055)

作者简介:林碧华(1982—),女,汉族,广东湛江人,硕士,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促进肿瘤恶性进展的机制研究及中药分子药理学研究。

*通讯作者:余海波(1981—),男,汉族,广东湛江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