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融入“医学术语学”课程的研究

2024-10-03 00:00:00时鹏
科技风 2024年27期

摘要:劳动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了“医学术语学”课程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剖析了劳动教育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存在的不足,提出“医学术语学”课程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关键词:劳动;劳动教育;医学术语;教学

TheIntegrationofLaborEducationIntothe

"MedicalTerminology"Curriculum

ShiPeng

MedicalUniversityOfTianjinTianjin300070

Abstract:LaboreducationisanimportantcontentofsocialistuniversityeducationinChina.Ithasthecomprehensivevalueofcultivatingmorality,increasingintelligence,strengtheningbodyandcultivatingbeauty,andplaysanimportantroleincultivatingsocialistbuildersandsuccessors.Thispaperdiscussesthesignificanceoflaboreducationinthecourseof"medicalterminology",analyzestheproblemsanddeficienciesin theimplementationprocessoflaboreducation,andputsforwardthepathandmethodofthecourseof"medicalterminology".

Keywords:Labour;laboreducation;medicalterminology;teaching

一、概述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一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劳动赋予人类探索医学奥秘的驱动力,提供克服医学难题的有效方法,丰富人类医疗智慧,推动医疗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劳动同样孕育了医学术语,对医学术语的形成起到关键性作用。

医学术语的产生和发展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密切相关,是对人类医学探索实践的反映。医学术语中蕴含了大量劳动元素,通过系统挖掘“医学术语学”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实现专业课程和劳动教育的互融互促,拓展医学教育的内涵,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二、“医学术语学”课程开展劳动教育的意义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1]。《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现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2]。

(一)劳动教育发挥的作用

新时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建设教育强国和健康中国的征程中,劳动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劳动教育包括劳动价值观的培育及在劳动价值观驱使下进行的劳动实践,最终取得劳动成果。劳动知识的学习、劳动意识的树立、劳动技能的培养、劳动实践的开展、劳动成果的培育,共同构成了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劳动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育”,最终目的是育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劳动教育的目的与专业课程的价值目标一致,两者同向同行、并行不悖,相互促进。

医学是与劳动紧密结合的学科,培养高质量的医学人才离不开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融入“医学术语学”课程,是高校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积极探索、开展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和落实“五育”并举的重要体现,有助于发挥劳动教育在医学人才培养中的独特育人价值,能为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提供人才支撑,是推动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教学的核心在育人,是围绕人的教育开展的

劳动教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新时代担当作为的医学人才的有效手段。作为课程思政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教育需要全员参与、全过程培养和全方位引领[3]。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医学术语学”教学,充分挖掘课程中的劳动育人元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对劳动教育内涵的丰富和发展,有利于培养医学生吃苦耐劳、救死扶伤的优良品质,也是提升医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培养医学生劳动首创精神和大医精诚、仁心仁术的职业精神和道德情操,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三)脱离劳动教育的教学是没有含金量的

劳动教育首要的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实现[4],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能够促进劳动教育和课堂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价值,提升全面育人的实效,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能够增强医学生对所学专业和未来职业的认同感,激发学习医学专业的热情,提高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坚定救死扶伤的理想信念,实现“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的梦想。能够提高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在服务患者和奉献社会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价值。

教学相长,将劳动教育融入“医学术语学”课程,能够促使教师自觉主动地学习、掌握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知识[5],推动教师知识结构的变革,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育人水平。也会帮助授课教师培养科学劳动教育观,提升自身的劳动素养,提高参与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推动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创新。

三、“医学术语学”课程开展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与不足

劳动教育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效果。在现有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仍然处于较薄弱的环节。

(一)劳动教育顶层设计不够完善

顶层设计是旗帜引领,也是制度规范,其科学性和完善度影响专业课程劳动教育的实施。当前,医学院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科学的顶层设计与系统性的规划,开展劳动教育的保障体系不完善,有些院校甚至仍存在重视智育,忽视劳育的现象。受此影响,“医学术语学”课程教学大纲和课程指南有关劳动教育的制定,缺乏科学指导和顶层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关劳动教育的要求过于笼统,不够细化,容易造成课程教学与劳动教育脱节的现象。

(二)教学督导作用未有效发挥

教学督导制度和教学督导工作,是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在规范课堂教学行为,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教学督导工作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待解决的问题,教学督导的指挥棒作用不能有效发挥,对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督导和检查重视不够,不能及时、全面、客观地掌握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情况。对教师在开展劳动教育中遇到的困难,缺乏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由于对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缺乏有效评估与监督,这使教师对开展劳动教育存在“侥幸心理”,开展劳动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出现劳动教育被淡化、弱化的现象。

(三)授课教师挖掘劳动教育元素的能力不足

授课教师对开展劳动教育的认知不够全面,且存在认知偏差,未充分认识到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的必要性,忽略劳动教育的价值和重大教育意义。认为课程讲授与劳动教育之间不存在联系,开展劳动教育应是学生工作部等职能部门的事情,而不是授课教师的职责所在。教师对自己应承担的开展劳动教育的职责与义务缺乏充分的思想认识,认为课堂上把自己的课讲授好就行,割裂了知识传授和价值塑造之间的关系。受此影响,教师缺乏挖掘课程劳动教育元素的主动性,挖掘相关育人元素的能力不足,教学中融入劳动元素的方式方法机械僵硬、不灵活,更没有实现深度融合、有机融合,以致劳动教育育人未达到预期效果。

(四)学生对待劳动教育不够积极,不重视劳动

当前,“00”后的学生构成了医学生的主体。其中,独生子女又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出生于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生活环境跟前辈相比已经发生巨大改变。生活在智能教育时代的大学生,不能像前辈那样体验过去繁重的、重复性的劳动形态,因而对劳动价值的理解不准确,对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充分,对劳动教育的本质和内涵认识不清晰,简单把劳动教育等同于进行体力劳动甚至苦力劳动。劳动精神面貌不昂扬,劳动价值取向存在偏差,劳动技能水平不高等情况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有些学生不能辩证地看待专业知识学习和劳动教育之间的关系,片面地认为个人的成功仅仅取决于专业知识的学习,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劳动教育在自己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四、“医学术语学”课程开展劳动教育的路径和方法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社会经历了深层次的变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健康中国、教育强国的进程中,劳动教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育人价值。劳动教育的开展只有加强,不能弱化。

劳动教育是完整的综合育人过程,包含劳动意识的培养、劳动实践的开展、劳动成果的获得、劳动价值的培育及劳动精神的传承。在医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把培养医学生的劳动意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结合,与救死扶伤的大医精神相结合,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6]。

(一)医学院校要做好劳动教育的顶层设计

医学院校要加强统筹规划,将劳动教育纳入医学人才培养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和考核评价,探索具有医学院校特色的劳动教育的新模式。要立足自身的办学优势,尊重医学教育发展规律,主动求变,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体系,加强劳动制度保障,构建医学教育新生态。调整优化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大纲,引导教师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实现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做到教书与育人齐头并进,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在实施劳动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明确各专业劳动教育开展的目标。做好劳动育人评价指标的建设,应加大对教师开展劳动教育能力的培训,提升教师在劳动教育意识、教育教学能力、职业精神等方面的育人水平和劳动素养[7]。以开展劳动教育为契机,积极建设彰显劳动教育育人效果的特色课程、示范课程、优质课程,不断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促进学科建设、课程优化、教师发展、学生成才有机结合,形成“多赢”的育人新生态。

(二)对劳动教育的开展进行有效督导

教学督导有助于推动教师实现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技能的提高和业务水平的提升[8]。发挥好教学督导的监督作用,对教师开展劳动教育进行专项督导,不定期抽查相关教案、讲义、讲稿等。通过深入课堂,与教师、学生代表座谈等方式及时了解教师开展劳动教育的情况,对不足的地方督促改进。教学督导工作应做到“督”“导”并重,在发挥监督作用的同时,对教师开展劳动教育提供指导、引导及必要的帮助。

(三)发挥好教师在劳动教育中的引领作用

新时代,把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堂,是专业育人和劳动育人的共同要求[9]。“医学术语学”课程教学要始终坚持价值塑造、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统一,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和课程的育人功能。教师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主阵地,发挥“医学术语学”课程的优势,通过润物无声、盐溶于水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观教育,培养学生主动劳动的意识,教师要结合“医学术语学”课程的特点,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系统挖掘医学术语中蕴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充分发挥这些元素的育人作用和价值。

1.挖掘身体结构术语中的劳动育人元素

Scapula肩胛骨,在古典拉丁语中意为“抹子”“小铲子”。在原始社会,一些动物的肩胛骨被制作成小铲子等劳动工具。

Vomer犁骨,来源于拉丁语vōmer,意为plowshare犁头,是一种犁地的工具。

Molar磨牙,词根mol(a)意为mill磨坊,millstone磨盘、磨石,表示的是劳动场所或劳动工具。

Sphenoidbone蝶骨,词根sphen意为wedge楔子,是木工工艺中的机械工具。

从这些医学术语可以看出,它们的命名来源于劳动,和劳动密切相连。

2.融入传统中医中的劳动育人元素

作为中医文化中的瑰宝,传统中医著作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医学知识和经验的总结,是对古代医学家劳动智慧的凝练。我国唐朝孙思邈著《大医精诚》一文,是论述医德的重要文献,在学习《希波克拉底誓言》时,可以将两者进行比较学习,使医学生在学习现代医学的同时,接受中医传统文化的熏陶。

医学解剖学是研究人体形态的重要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专业必修课。我国人体解剖学历史悠久,早在古代的《黄帝内经》,便已提出“解剖”的概念,有了对解剖学方位术语的描述。因此,在教授解剖学医学术语时,可以有机融入《黄帝内经》关于解剖的内容,使医学生直观地感受我国古代先贤的劳动智慧,领略中医的博大精深,坚定文化自信。

3.融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劳动育人元素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广大医务人员和医疗科技工作者,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不断推动我国医疗科技的进步,谱写人类医疗健康卫生事业新篇章。他们通过奋发图强、艰苦努力所取得的成绩,都是催人奋进的劳动育人元素。比如,在讲授医疗器械的术语时,融入我国自主研发核磁共振仪器并实现量产的内容,突破“卡脖子”技术。通过融入医疗科技领域的先进事迹,让学生学习医务人员及医疗科技工作者诚实劳动、忘我工作、锐意进取、执着探索、敢为人先的劳动品质,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劳动品格、过硬的职业素养,培养他们脚踏实地的学风和主动劳动的意识,进而对未来的行医、科研等个人发展的各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提高医学生劳动教育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医学生既是接受劳动教育的对象,又是劳动的创造者。劳动教育的开展,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进行,满足医学生内在的成长需求,实现学生个体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通过让学生完成有关劳动教育的课外实践活动,如制作海报、举办演讲、创建微信公众号等,挖掘、宣传医学术语背后的劳动育人元素和典型事迹,培养新时代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深化对劳动教育的认识,纠正认知偏差,领会劳动的价值,增强对劳动教育的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激发他们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实践劳动,在劳动中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让劳动成为青春奋斗的底色。

劳动教育与专业课程之间互融互促。通过将两者建立关联,将劳动精神、大医精神、艰苦奋斗精神有机融入“医学术语学”课程,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格局,发挥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提高医学生劳动素养。

结语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医学院校构建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格局的重要内容,具有特殊的育人价值。将劳动教育融入“医学术语学”课程,实现专业教育和劳动教育协同育人,是对医学院校劳动育人体系的丰富、完善和发展,是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的现实需要,今后为健康中国、教育强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221025)[2023813].https://www.gov.cn/xinwen/202210/25/content_5721685.htm.

[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1).

[3]吴德银.高校加强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及推进策略[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23(01):97102+108.

[4]张晖,魏晖.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的历史变迁、演进逻辑与实践进路[J].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2023(01):127136.

[5]王鹏飞,钱永慧,杨帆.新教育视角下的劳动教育理想及其行动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23(02):814.

[6]习近平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180910)[2023813].https://www.gov.cn/xinwen/201809/10/content_5320835.htm.

[7]蔡婧.劳动教育实现高校心理育人的实践路径[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3(06):1113.

[8]丁海琴,黄静,张艺.高校教学督导工作从“督”到“导”的角色转换[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8):348351.

[9]郑安阳.新时代高校深化劳动教育的价值意蕴及实践路径[J].科技风,2023(10):3133.

基金项目:2021年度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专项任务项目(外语教育)青年项目“新时代课程思政融入《医学术语学》英语教材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021ZXWYQN04)

作者简介:时鹏(1982—),男,汉族,山东潍坊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医学英语、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