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业特色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是党和国家事业对优秀接班人才的需要。然而,由于行业特色高校的性质与传统高校有所不同,对其高等教育的评价指标体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本文对行业特色高校的重要性和特点进行了分析,界定了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的五个维度,总结出行业特色高校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四个方面存在的不足。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路径进行初步探索,给出了高质量发展五个评价指标和实践途径的四个关键点。
关键词:行业特色高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概述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新阶段的核心目标与发展导向,适应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与国际形势变化的新特点[13]。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的迫切任务之一,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
质量建设是近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与日益扩大的高等教育规模相比,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质量仍存在诸多问题。全国教育事业统计结果显示,我国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到57.8%[4]。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实现了从大众化到普及化阶段的历史性转变,但是与高等教育体系位居世界规模首位相比,我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最大矛盾是,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难以支撑自身高质量发展的需要。这一矛盾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建设中,具体表现为高等教育规模扩张与教育结构变化、提高教育质量的诉求等方面的冲突。当前关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多集中于经济领域,而针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国内研究相对较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该如何理解?又该采用哪些指标来测度衡量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准确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领域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予以体现。
二、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内涵界定
(一)行业特色高校的定义与特点
(1)行业特色高校的定义。行业特色高校是指根据特定行业的需求和特点,以此为依托开设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些高校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和师资队伍等方面与特定行业紧密相关。行业特色高校的办学理念和目标是培养适应特定行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为行业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行业特色高校的开设领域广泛,可以涵盖各个产业和行业,如工程、农业、医学、艺术、商务、金融等。这些高校与特定行业合作,将产业要求融入教育教学中,通过实践教学、实习实训等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行业,提前接触实际工作环境,增强就业竞争力。
(2)行业特色高校的重要性。行业特色高校在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科研创新和行业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5]。行业特色高校在教学、课程设置和实践教学等方面更贴近行业需求,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专业、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培训,培养出符合行业要求的人才。行业特色高校通常与行业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开展产学研合作项目。学校可以为企业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机会和优化课程设置的建议。这种合作能够有效促进行业技术和人才的发展,提高行业的整体竞争力。行业特色高校通常在特定行业领域具有丰富的科研经验和条件,能够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创新,推动行业的科技进步。
(3)行业特色高校的特点。行业特色高校在课程设置上注重特色和实用性,通过与行业合作开展专业课程和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师资队伍中不仅包括学术型教师,还包括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实践型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指导和行业经验。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在于紧密结合产业需求,更好地满足社会对特定行业人才的需求。这些高校注重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创新和技术转移,在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二)高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质量。高等教育质量指的是高等教育机构和学术教育的水平和价值。它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教学质量、教师水平、课程设置、学生学习成果等。高等教育教育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就业竞争力,对于国家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也有重要影响。一个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应该具备以下特征: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高,有独立的教学和研究能力,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紧跟时代发展,符合学科学术前沿和社会需求,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能力;学习环境和设施完善,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激发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学科建设。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建设优秀的学科体系。这包括培养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和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推动学科的创新和发展。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明确学科的研究领域、目标和发展方向,确定学科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建设路径。制定符合学科发展需求的培养目标,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培养具备学科核心竞争力的高水平人才。增加对高等教育学科建设的资金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构建有效的管理体制,提高学科建设的效益和质量。
(3)科学研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依托科学研究。这包括鼓励教师进行创新科研,提供良好的科研环境和研究资金支持,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科研成果的转化能力。引进和培养高水平的教师,鼓励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重视科研工作,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高学科的学术影响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学科的学术前沿和理论创新。
(4)国际化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是为了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教育需求和产业需求,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背景的人才,提高高等教育的国际影响力和社会服务能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与国际接轨,这包括提供多元化的学术资源和学习机会,吸引国际学生和教师来校交流学习,创造跨文化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和实习实践活动,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加强与国际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与交流,开展国际科研项目和合作研究,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
(5)社会服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为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高校通过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等活动,为社会提供新知识、新技术和创新成果;开设人文社科课程、举办艺术表演等活动,为社会传承和弘扬文化做出贡献。通过开展各种社区服务活动,如提供免费课程、开展健康咨询、开展科普教育等,为社区居民提供相关服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科技合作等服务,帮助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高校应积极参与社会发展与创新,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持。
三、行业特色高校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存在的不足
(一)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不足
目前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反映行业特色高校的特点上存在不足,往往过于依赖传统的教育指标,无法准确评估行业特色高校的特殊贡献和发展情况[6]。需要进一步细化和完善指标体系,以更好地评价行业特色高校的优势和特点。
(二)主观性和一致性问题
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过程中往往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不同评价机构或个人可能给出不同的评价结果,缺乏一致性。需要建立科学、客观和公正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1)指标设置、评价标准和数据收集主观性较高。评价指标的设计可能偏向某一特定学派或学科观点,或者过于注重某些方面,忽视其他重要的教育目标和指标,这导致评价指标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评价指标体系中所使用的标准和权重设置可能基于评价机构或专家的主观判断,而不是基于科学研究和实证数据。此外,评价指标体系所使用的数据往往需要从高校或其他相关机构收集,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往往受到主管方和高校自身的影响。这种主观性可能导致评价结果受个人偏好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影响评价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
(2)缺乏共识和合作,评价过程缺乏一致性。不同的评价机构或个体在评价过程中可能会使用不同的标准和方法,这导致了评价结果的差异性。同一所高校在不同评价体系下获得的评价结果可能相差较大,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在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能缺乏各方的共识和合作。评价标准和方法的制定缺乏广泛的参与和讨论,导致评价体系在实际应用中缺乏一致性和广泛认可性。
(三)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问题
当前的评价指标体系往往对不同指标的权重设置较为模糊,缺乏科学的依据。这导致一些指标的重要性被低估或高估,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价行业特色高校的发展。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和实践经验,合理设置各项指标的权重。
(1)权重设置缺乏科学依据,权重设置缺乏参与和民主性。在评价指标体系中,不同指标的权重设置对于评价结果的影响非常重要。然而,有些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可能缺乏科学的依据和实证研究支持,更多地基于个人主观意识或机构偏好。这就导致了权重设置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可能无法准确反映高等教育质量的真实情况。权重设置应该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和意见,并通过广泛的参与和民主的决策程序进行制定。然而,一些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设置往往由少数人或特定机构决定,缺乏广泛的参与和透明度。
(2)评价指标权重不平衡,权重设置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有些评价指标的权重设置可能过于偏重,而其他重要的指标则被忽视或赋予较低的权重。这导致评价结果的失衡,无法全面准确地评估高等教育的多个方面。例如,过于注重学术表现的指标,可能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重要方面。高等教育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不同高校和不同特色领域的需求进行权重调整。然而,一些评价指标体系可能缺乏对不同情况的权重调整机制,导致评价结果不够准确和全面。
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路径探索
(一)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立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才能构建更加科学合理、富有时代特征、彰显中国特色的教育评价体系。现行高校评价指标体系多偏重统一性与学术性,忽略针对性与应用性。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包括教师教学水平、课程设置与实施、教学方式与方法、学生学习成果等方面的评价指标。重点关注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成果,考虑教学质量对学生综合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科研与创新评价指标。评估高校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就和创新能力,包括科研项目数量和质量、科研成果产出、学术声誉等方面的指标。重点关注高校在学科发展、科研实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
(3)社会服务与社会影响评价指标。评估高校在社会服务和社会影响方面的贡献,包括校企合作、科技转化、社会服务项目等指标。重点关注高校与社会的联系与互动、对社会问题的解决能力等方面。
(4)师资与教育支持评价指标。评估高校的师资水平和教育支持体系,包括教师的学历、学术背景、教学经验等指标;高校提供的学生发展支持、教育资源等方面的评价。
(5)国际化与国际影响评价指标。评估高校的国际化程度和国际影响力,包括国际合作与交流、留学生数量和质量、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的指标。
(二)高等教育高质发展的实践途径
高等教育高质发展的实践途径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探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创新。
(1)把人才培养作为核心任务。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命脉”。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全面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供给质量;积极对接经济社会多样化需求,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切性。
(2)把科学研究作为基础支撑。研学研究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源泉”。大力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全面提升高校原始创新能力;努力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建立高校科研创新长效机制。
(3)把社会服务作为重要路径。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精准定位、发挥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聚焦重点、主动融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要。
(4)把文化创新作为自觉行动。文化创新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灵魂”。文化是大学精髓所在,是高校发展的深厚积淀和宝贵财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大学文化作为其发展的坚强内核。
结语
本文结合行业特色类高校的特点,研究基于新时代背景和高等教育发展战略,科学界定行业特色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内涵,揭示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现状,明确各高校在现实中存在的相关问题,构建其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希望能够对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政策研究贡献力量,对我国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起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婀娜.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20607(005).
[2]马皓苓,杨淑萍.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的基本图景与热点前沿——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核心期刊载文的计量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9(04):413423.
[3]彭妮娅,黄红武.关于构建区域高等教育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评价体系的若干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22,348(08):2429.
[4]吴立保,赵慧.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高等教育强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淮阴工学院学报,2022,31(02):7278.
[5]葛建平,徐硕.行业特色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地质教育,2021,30(02):69.
[6]杨浩昌,葛辉,张发明.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探讨[J].教育导刊,2020,691(10):8390.
基金项目: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2年度青年专项课题:思政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一体四融合”育人体系的构建与评价研究(22QN021);东华理工大学教育科学规划项目:行业特色高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22XZD01)
作者简介:马贵香(1991—),女,汉族,湖南邵阳人,博士,讲师,主要从事相变储能材料、高等教育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