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深化文旅产业融合是以文化资源活化助推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建构文旅产业指标体系,以2014—2021年黄河文化公园9省文旅产业相关数据,采用协同集聚指数测度及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其协同集聚水平及空间集聚特征。结果表明:①文旅协同集聚指数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出现4个明显拐点,最终由下降恢复到缓慢上升状态;②协同集聚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黄河中下游的省份总体较高,黄河上游的省份较低;③协同集聚发展存在空间集聚分布特征,文旅产业在各省分布不均衡,且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应加强黄河文化公园文旅产业区域发展意识,建立联动机制和平台,深化科技文旅的政策保障、制度保障、平台保障、服务保障和知识科技保障。
关键词:黄河文化公园;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协同集聚;空间集聚
DOI:10.3969/j.issn.1674-7739.2024.05.010
一、引言
以黄河文化为核心,形成了如今光辉璀璨的中华文明,黄河也因此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2020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黄河文化保护与传承的重要举措与手段。黄河沿线有众多的自然遗产、文化遗产,黄河流域孕育了中华文明,历史底蕴深厚。国家文化公园是基于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基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实践以及新时期文化强国建设战略目标而提出的新概念、新理念,具有全新的内涵与功能。国家文化公园既是国家级IP、国家表征,又是国家级文化载体,是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文化独特的内涵与精髓;既是国家级文化空间,是中华文明最具代表性的展示窗口、中国人进行重大仪式活动的重要场所、最具中国范的文化休憩空间,又是促进文化资源整合转化的枢纽平台、推动文化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器。
当前,旅游业市场已逐步复苏至2019年同期水平,市场潜力巨大。2022年,已初步建立包括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在内的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整体布局。因此在政策背景与市场背景的影响下,研究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相关方面可以更好助力其建设与发展,必须遵循文旅融合的客观规律、丰富内容支撑、优化空间布局、强化多方保障、发挥产业优势等举措,从而大力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二、文献综述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一员,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将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的过程,是推进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内部文旅融合发展、文化资源转化的重要一环,也是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重要一步。2022年已初步形成了包括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在内的五大国家文化公园整体布局。
范周(2022)通过对标国家文化公园的独特属性,围绕唤醒黄河文化价值认同、保护黄河文化生态系统、创新黄河文化表达方式,构建“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黄河文旅产品体系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设意见。[1]张祝平(2022)提出完善黄河国家公园顶层设计、注重文旅融合、运用数字技术表达黄河文化等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实现路径。[2]张祎娜(2022)提出将黄河文化公园文物与文化活化,让其成为文化传承与文化资本增值之地。[3]苗长虹(2022)指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可参考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路径,借鉴其运营与管理经验。[4]程遂营(2022)对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协调发展推进机制、注重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融合、强化核心城市的“增长极”、加快世界级黄河文化旅游带建设等路径优化。[5]韩子勇(2022)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提出步道系统,其可以让游客与文化遗产联系起来。[6]程遂营(2022)提出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立足国家与广大人民群众、内容与空间、守正与创新这三个方面。[7]刘鲁(2022)指出国家文化公园在推动探索文物和文化资源开发、文旅高质量发展方面,要从遗产活化、文旅发展等角度进一步建设。[8]钟晟(2022)提到要从丰富文旅体验、构建文化叙事体系、选定文化价值符号、营造文化氛围场景等方面建设国家文化公园。[9]Trišić Igor(2022)认为,如果将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纳入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为战略发展目标之一,那么可持续发展可以成为旅游成功的要素。[10]Wessels Jan Albert(2022)认为创意旅游策略往往因其对政策制定者的吸引力而被目的地采用,而没有对游客需求进行认真评估。国家公园内外的文化和遗产资源要得到充分利用。[11]邹统钎(2022)提出国家文化公园要注重整体性保护与融合性发展。[12]樊潇飞(2022)从文旅融合角度分析国家文化公园多元与一体共生、保护和传承并具、经济与公益相倚等多维价值与中央统筹-分区建设的统一定位。[13]陈波(2022)基于场景理论,提出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场景维度指标体系,为后续黄河国家文化公园营造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证数据。[14]彭东慧(2023)以多角度分析A级景区特征与影响因素,为高质量建设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奠定基础。[15]胡炜霞(2023)从线性文化空间视角出发,以黄河流域沿线九省为研究区域,构建文化资源禀赋和旅游发展水平两个系统下的(文化资源丰度、文化资源类型、旅游发展效率、旅游发展基础)4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评价指标体系,测量二者耦合情况。[16]He Lingyan(2023)建议制定文旅融合发展规划,加强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提高文旅产品高质量供给,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与合作,激发文旅融合活力与创新。[17]杨希(2023)认为国家文化公园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有很大价值,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的推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延续的重要工程,更是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18]吴必虎(2023)表示国家文化公园构建的核心是整合线贯性与区域性空间特征,统筹自然景观与文化景观属性。[19]王方晗(2023)认为,对于国家文化公园内部建设,要注意整体保护与区域开发、遗产保护与活化等,探索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新机制,实现遗产的创新性保护与传承。[20]
在已有文献中,大多数学者提出了当前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路径,也有一些学者关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文旅发展,整体上来说,学者们对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研究完成度较高。但是,对于整个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旅产业集聚与空间分布的相关研究还是较少,大部分学者多停留于文旅发展的定性分析研究,很少采用定量分析。所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旅产业集聚与空间分布相关研究更具有创新性,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数据来源与指标选取
(一)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指标及其数据主要来源于2014—2021年《中国文化及相关产业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国文化和旅游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与黄河国家文化公园9个省份的省级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化和旅游厅(委、局)官方网站。部分指标通过二次计算获取。其中,为更直观地反映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演化特征,选择2014年、2016年、2019年和2021年的截面数据,重点分析文旅产业的多尺度时空演化。地理数据来源于谷歌地图,行政边界取自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的1:400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
(二)指标体系的建立及指标说明
本文从《文化及相关产业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中提炼评价文旅产业的有关指标,建立文化产业A(c)和旅游产业B(t)指标体系。
1.文化产业指标体系
文化产业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19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如表1。
(1)创新要素
创新要素源自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指与创新相关的资源投入和协调因素的要素组合,具体包括发展投入、外部协调2个二级指标。在发展投入这一指标中,囊括人力、物力及资源等方面的三级指标;在外部协调这一指标中,包括对外贸易和消费能力方面的三级指标。创新要素是贯穿于这个产业发展的关键要素,决定了产业发展能够推动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和资源的整合与创新。
(2)服务要素
服务要素是指政府、民间组织及公益组织等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的各项公共服务保障和支撑,具体包含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服务2个二级指标。在公共文化服务这一指标中,归纳了有线广播电视覆盖面、公共图书馆服务等三级指标;在公共服务这一指标中,包括了交通运输、地方文旅公共预算等方面的三级指标。服务要素是整个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要素,反映政府等组织为产业发展提供的公共服务支撑条件。
(3)共享要素
共享要素源自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反映社会环境发展状况与文化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具体包括社会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2个二级指标。其中社会发展水平这一指标含有居民收入水平、教育水平和医疗水平3个三级指标,社会保障这一指标包含养老、失业、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个三级指标。
2.旅游产业指标体系
旅游产业指标体系包含3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具体指标如下表2。
(1)创新要素
旅游产业的创新要素具体包含发展投入、资源发展两个二级指标。发展投入这一指标中,囊括人力投入、资金投入及旅游资源等方面的三级指标;资源发展这一指标中,包括电力资源和水资源方面的三级指标。创新是贯穿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要素,决定了产业的发展基础。
(2)绿色要素
绿色要素源自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指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的自然环境的保障和支撑,体现环境友好型旅游产业的发展理念,具体包含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两个二级指标。环境污染这一指标中,归纳了污水、废气和固体污染物、生活垃圾等三级指标;环境治理这一指标中,包括了林业、湿地、自然保护区等方面的三级指标。绿色要素是旅游产业绿色发展的基础要素,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
(3)开放要素
开放要素源自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反映旅游产业发展状况与开放程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具体解释为旅游经济增长这个二级指标。该指标含有旅游人数、旅游收入等方面的三级指标。开放要素体现旅游开放化程度,迎合了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有利于推动高质量开放型经济。
(三)研究方法
1.指标权重的计算
运用SPSS软件中的熵值法,结合整理好的数据,计算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两个指标体系中各三级指标的权重w,具体计算结果如表3:
由表3可知,各项间的权重大小有着一定的差异,其中,文化产业指标中,文化及相关产业的营业收入、货物进出口总额和文化及相关产业年末从业人数的权重最高,分别为23.31%、5.09%和4.63%,说明这3个三级指标较为重要,居民人均文化消费的权重最低为0.19%;旅游产业指标中,湿地覆盖面积、国际旅游收入和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权重最高为3.73%、3.61%和3.54%,说明这3个三级指标较为重要,一般公共预算文化旅游、体育与传媒支出的权重最低为0.87%。
2.区位熵
随着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集聚特征开始逐渐显现,选择国内常用的测算方法,先通过区位熵对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集聚水平进行分别测算,并在此基础上再测算两产业协同集聚水平。公式(3-1)如下:
其中,eab表示b城市a产业从业人员数量,Eb表示b城市该产业从业人员数量,其中a产业可以分别代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ea表示b城市中该产业所有从业人员的数量,E表示全国所有该产业的从业人员数量。其数值越大,说明该城市在文化产业或旅游业的集聚程度越高。
3.协同集聚水平指数
通过公式(3-2)计算黄河流域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集聚水平指数:
其中,LQic、LQit表示文化产业(c)或旅游产业(t)单个产业的集聚水平,本文LQic表示i城市文化产业集聚水平,LQit表示i城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
4.不平衡指数
不平衡指数反映对象在不同区域内分布的齐全程度或者均衡程度,本文采用不平衡指数衡量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的分布均衡情况,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为不平衡指数;n为区域数量;Yi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数量占比从大到小排序后第i位的累计百分比。不平衡指数S介于0—1之间,S值越接近于0,表明分布越均衡;S值越接近于1,分布越不均衡;若S=0,则说明文旅产业完全平均分布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各省中;若S=1,表明文旅产业完全集中在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各省中。
5.地理集中指数
地理集中指数反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的集中或分散程度。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G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分布的集中程度,n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总数,T为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总数,Xi为i个各省文旅产业数量。地理集中指数G值受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分布是否平衡的影响,又受各省文旅产业数量多少的影响。G取值范围为1—100。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产业数量分布越不平衡,地理集中指数G值越大;反之,G值越小。各省文旅产业数量越少,地理集中指数G值越大;反之,G值越小。
四、文旅产业协同集聚指数的测度分析
(一)区位熵结果分析
1.文化产业
利用公式(3-1)计算出2014—2021年黄河文化公园9个省份文化产业的区位熵,具体结果如表4。
由表4数据结果可知,自2014年以来黄河文化公园9个省份中,四川省、陕西省和甘肃省的文化产业区位熵基本处于稳定的缓慢增长状态。甘肃省在此期间文化产业区位熵的增幅最大,为52.367%,说明甘肃省近年来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在不断增加。内蒙古的文化产业区位熵的增幅最小,为-40.49%,说明内蒙古近年来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呈分散趋势。
2.旅游产业
同理计算出2014—2021年黄河文化公园9个省份旅游产业的区位熵,具体结果如表5。
由表5数据结果可知,自2014年以来黄河文化公园9个省份中,甘肃省、青海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文化产业区位熵基本处于稳定的缓慢增长状态。青海省在此期间文化产业区位熵的增幅最大,为45.266%,说明青海省近年来文化产业的集聚程度在不断增加。山西省的文化产业区位熵的增幅最小,为-85.056%,说明山西省近年来的文化产业集聚水平呈分散趋势。
(二)协同集聚指数分析
利用公式3-2计算出2014―2021年黄河文化公园9个省份文化和旅游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具体结果如表6和图1。
由表6和图1可以看出,9个省份的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均在2.8左右,其中,每个省个别年份的协同集聚指数超过3。2014—2021年山东省的协同集聚指数一直处于九省份的第一,青海省的协同集聚指数总体上比其余省份低。从各省份的发展趋势来看,除山西省、内蒙古、山东省和宁夏之外的其余省份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四川省的总体上升态势最为稳定。
从黄河流域来看,9省文旅协同集聚指数总体呈现缓慢上升趋势,其中在2014年、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均出现了明显拐点,2017年9省的协同集聚指数均值最大为3.002,总体处在一个文旅协同集聚发展的较高水平。2014—2021年间,9省的文旅协同集聚指数均值由2.801增加至2.958,涨幅为5.278%。受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和2018、2019年的两个时间点上,9省的文旅协同集聚指数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但在该时间点后,指数已缓慢回升。
五、文旅产业的空间特征分析
空间特征分析是指通过时间的纵向发展,比较分析黄河文化公园9省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同集聚状态随着时间发展而发生变化的具体趋势。为了更全面直观地对比分析,选择9省文旅产业协同集聚指数变化显著的年份数据作为空间协同集聚分析的研究对象,分别为2014年、2016年、2019年、2021年,再运用Arcgis10.3绘制所需空间分析图并计算所需数据,缺失的数据利用插值法计算。
(一)空间协同集聚分析
以上文的分析为基础,选择利用Arcgis10.3绘制出四年间9省文旅产业协同集聚的趋势图,如图2。
由图2可知,整体上黄河文化公园的文旅产业协同集聚状态处于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且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地域分异。2014—2021年间,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的省份总体文旅产业协同集聚程度较高,分别含有内蒙古、陕西、山西、山东和四川,这是基于其本土深厚丰富的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发展基础、文旅基础设施、社会经济发展条件等因素;分布于黄河上游的省份总体文旅产业协同集聚程度较低,包括甘肃、青海、宁夏,因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文旅发展政策和开发力度的影响。其中,2014—2016年,黄河中下游的山东、山西的文旅产业协同集聚程度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其他省份有所减少;黄河上游的省份总体处于缓慢发展阶段。2016—2019年,黄河上中下游省份的文旅产业协同集聚程度开始稳步提升,文旅发展状况基本处于稳步上升趋势。2019年以来,受新冠疫情和经济衰弱的影响,9省的文旅产业协同集聚程度均受到较大负面影响,由较大程度的减弱状态恢复到缓慢上升状态。
(二)空间关联性分析
利用Arcgis10.3中的空间统计工具对上文的数据结果进行分析,黄河文化公园9省的文旅产业协同集聚状态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全局莫兰指数取值范围为[-1,1],若莫兰指数I值在[-1,0)间则呈负相关关系,在(0,1]间则呈正相关关系,等于0则不存在相关关系;值越大,呈现的总体差异性越小。由表7可知,在2014—2021年间,莫兰指数I值由增递减,再递增,说明黄河文化公园9省的文旅产业协同集聚发展虽出现较大波动,但已处于上升阶段。
其中,空间关联性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莫兰指数I值为由正值下降为负值,文旅协同集聚呈负相关;第二阶段,莫兰指数I值恢复正值,表示从负相关转化为正相关关系;第三阶段,标准差Z值呈U型增长趋势,说明莫兰指数I的显性增强,文旅产业协同集聚程序呈显著正相关,表明二者的协同集聚发展存在空间集聚分布特征。
(三)文旅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1.文旅产业的分布均衡性分析
运用Excel计算公式(3-3)得出2014、2016、2019和2021年的不平衡指数S分别为0.516、0.529、0.541和0.549。这4年的S值趋近于1,说明黄河文化公园文旅产业在各省中分布不均衡。
2.文旅产业的集中程度分析
运用Excel计算公式(3-4)得出2014、2016、2019和2021年的地理集中指数G分别为44.288、44.607、44.718和44.931。假设G0为黄河文化公园文旅产业总数平均分布于各省时的地理集中指数,若G>G0,说明黄河文化公园文旅产业呈集中分布,反之,说明其呈分散分布。经计算,这4年的G0分别为22.144、22.303、22.359和22.466,均大于同年的G值,说明其呈集中分布,且集中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
六、结论及对策建议
本文基于2014—2021年黄河文化公园9省的地理数据及文旅产业指标数据,利用产业协同集聚分析方法和空间分析法,对其文旅关系之间的协同集聚和空间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时间发展阶段来看,2014—2021年间黄河文化公园9省的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协同集聚程度总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其中,2014—2018年的稳定上升趋势是受政策和经济发展的影响;2018—2020年的断崖式下降趋势是受全球新冠疫情的负面影响;2020年以来,新冠疫情已极大改善,经济也在逐渐回暖,我国已基本建立黄河文化公园的基础布局,因此9省的文旅产业协同集聚程度也在缓慢提升。
第二,从空间差异来看,文化和旅游产业存在明显的交叉重叠性,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省份,其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同样较高,说明两者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其中,黄河流域中游地区的文旅产业一直处于较高的协同集聚程度,原因在于其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深厚的传统文化及发展水平较高的旅游产业的高度融合。而上下游地区文旅产业的协同集聚程度基本处于较滞后状态,这也是受经济、社会、文旅融合等因素的影响。文旅产业在黄河文化公园区域内分布不均衡且集中程度较高,多集中在黄河中下游区域。
结合上文的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一是加强黄河文化公园区域性文旅发展意识,政府要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和金融信贷优惠政策,利用大数据统计等数字化技术,加强对9省现有的文化和旅游资源及产业的调研和整理工作,作为传统文化资源开发的扎实基础,以及发展旅游资源、产业的统筹工作。二是结合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建立9省文旅产业联动发展机制和合作平台,打通各省份之间的文旅发展壁垒,开通多种“线上+线下”结合的信息共建、共享、共用的平台渠道,加强各省份的联动区域性发展、协作密度和治理水平现代化。三是以政府为主要推手,并联合企业、学校和人才大力深化黄河文化公园科技文旅的政策保障、制度保障、平台保障、服务保障和知识科技保障。成立相关机构,引入一批科技人才、文化人才、旅游人才及经济人才等,配备完善的激励体制,增加人才科研资金、就业岗位等,建立合理配置的“科技+文化+旅游”复合型人才队伍。四是加大文旅进出口力度,建设对外开放的外贸、营销、电信的文旅发展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管理发展理念以及资金、人才等;整合中国传统文化资源和旅游要素,打造中国特色文旅协同集聚的发展模式,讲好中国文化、体验中国旅游。
说明:本文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文创知识扩散对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内企业‘双效’的影响机理研究”(7200417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范周,祁吟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导向下的黄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J].理论月刊,2022(8):71-77.
张祝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时代价值、基本原则与实现路径[J].南京社会科学,2022(3):154-161.
张祎娜.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J].探索与争鸣,2022(6):24-26.
苗长虹.文化遗产保护能够从自然保护中学到什么——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例[J].探索与争鸣,2022(6):21-23.
程遂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旅协调发展水平差异归因与路径优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6):19-26+152-153.
韩子勇,任慧.国家文化公园步道建设的意义、原则与策略——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59(5):23-30.
程遂营,张野.国家文化公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J].旅游学刊,2022,37(2):8-10.
刘鲁,郭秋琪,吴巧红.立足新时代,探索新路径——“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遗产活化”专题研讨会综述[J].旅游学刊,2022,37(8):150-158.
钟晟.文化共同体、文化认同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J].江汉论坛,2022(3):139-144.
Trišić Igor,Privitera Donatella,Štetić Snežana, Genov Georgi,Stanić Jovanović Sara. Sustainable Tourism in Protected Area—A Case of Fruška Gora National Park,Vojvodina (Northern Serbia)[J].Sustainability,2022,14(21). DOI:10.3390/SU142114548.
Wessels Jan Albert,Douglas Anneli.Exploring Creative Tourism Potential in Protected Areas:The Kruger National Park Case[J].Journal of Hospitality&Tourism Research,2022,46(8).DOI:10.1177/1096348020983532.
邹统钎.国家文化公园的整体性保护与融合性发展[J].探索与争鸣,2022(6):8-11.
樊潇飞,Kim Kyung Yee.新时代文化旅游发展中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价值、问题与优化[J].社会科学家,2022(12):51-57.
陈波,庞亚婷.黄河国家文化公园空间生产机理及其场景表达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75(5):66-80.
彭东慧,梁留科.黄河国家文化公园A级景区发展效率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63(3):24-29+153.
胡炜霞,赵萍萍.黄河国家文化公园文化资源禀赋与旅游发展水平耦合研究——黄河流域沿线九省区域角度[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3,37(1):177-184.
He Lingyan.Research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in the Ganzi Section of the Long March National Cultural Park[J].Social Science,Humanities and Sustainability Research,2023,4(1).DOI:10.22158/SSHSR.V4N1P36.
杨希.新时代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J].教学与研究,2023(3):112-122.
吴必虎,纪凤仪,金彩玉.文化景观史视角下国家文化公园体系构建初探[J].民俗研究,2023(1):50-58+157.
王方晗,王璐璐.以人为本遗产理念下的中国国家文化公园实践[J].民俗研究,2023(1):69-78+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