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中的“三不知”,具体指的是对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果一无所知。这个成语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
公元前468年, 晋国与郑国的战事正酣,而齐国作为旁观者,却敏锐地捕捉到这场战争背后的微妙平衡。为了维护自身利益,齐国派遣大将陈成子领兵救援郑国。在这场战略博弈中,一位名叫荀寅的晋国贵族因故投奔齐国,成了关键人物。在晋国军队已经撤退之后,他自称得到了晋国军队的内部消息,说晋军准备偷袭齐军,要一举歼灭齐军。
不料陈成子回复他,“‘无及寡,无畏众。’虽过千乘,敢辟之乎?将以子之命告寡君。”意思是无论晋国怎么打法,我都会积极应战。你现在提供这个消息的动机值得商榷,回头我会把这个告诉国君。事后,荀寅反思道:“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意思是,替他人谋划,一定要好好思考,尤其是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果,必须提前思考好,再告诉别人。于是,“一问三不知”这一成语应运而生。
“一问三不知”并非简单自嘲,它深刻地揭示了智慧与决策之间的联系。有智慧的君子在谋划一件事时,总是对事情的开始、发展和结果有着全面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复杂的局势中做出明智的决策,避免盲目行动带来的风险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