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辨”一词源于中国儒家经典《中庸》中的“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提出了审辨思维的五个步骤,即广泛阅读、质疑提问、审慎反思、明晰辨别、笃定实践。英国哲学家斯蒂芬·图尔敏则在此基础上加以丰富,使之成为一个较为可行的审辨思维训练模型。这个模型论证的基本过程是:基于数据和支撑,我们初步得出理据,在接受了反驳条件的反驳之后,经过限定词对理据的限定或丰富,最终得出结论。
2017 年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非常重视学生审辨思维的培养,专门设计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其中明确规定:“本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为此,阅读《青年文摘》的时候,我们也建议阅读者,参照审辨思维的五个步骤,开展有深度的阅读,不断提升思维水平,积累写作素材。
首先,《青年文摘》不同篇目都会有相同的主题,这就构成了一种审辨阅读的前提:基于同一主题下的广泛阅读。
比如,本期《从普通女孩到科学家,飞扬青春我做主》一文中,主人公万蕊雪的一个突出性格就是足够勇敢,她只要有了想法,就会主动去尝试。当有了保研机会,她知道施一公是世界级的结构生物学家,就想去他的实验室,并给施一公写邮件。然而一段时间过去,没有回应,她就又写了第二封。“主动”的结果是,2013 年,她顺利加入了施一公的实验室。而在《雷军:在绝境处,造我的赛道》一文中提到,当2021 年小米被美国制裁,决定要不要下场造车时,雷军所表现出来的勇敢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勇气,是面对重重封锁,“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
两则材料,都是谈勇敢,有什么不同的内涵?这就是审辨阅读的第二步,不懈质疑。
这时,我们的阅读自然而然进入第三阶段,比较阅读,分析辨别。这时我们就会发现,年轻的万蕊雪,因为初出茅庐,所以她的勇敢就是大胆尝试,就是面对新的事物时不胆怯,主动去面对。而雷军是一位功成名就的企业家,面临美国制裁的困境下,生死存亡之际,是一种“被动”抉择时的勇敢。二者相较,我们就能发现勇敢的限定词,主动时的勇敢、被动时的勇敢,虽然同为勇敢,但表现出来的内涵却不尽相同。
为此,我们就要进入阅读的第四步,审思明辨,学思践悟。也就是说,当我们比较阅读完,明确“勇敢”的不同含义后,我们更要思考的是,阅读者自己如何做到勇敢。比如,当我们面对一件未知的工作,要不要主动尝试一下?
尝试中遇到困难要不要再坚持一下?这时我们都可以从万蕊雪身上学到她的品质,要主动尝试,不懈勇敢。当我们熟悉的工作遇到了变化,或者遇到了人生的困境时,我们就要从雷军身上学到被动中也要勇于改变的勇敢。
进一步审辨思考,现实中为什么有些人选择躺平,不就是因为习惯了旧有的一切,失去了万蕊雪那样主动尝试的勇敢吗?也就是说,无论人处于何种年龄,都要始终保持敢于尝试的勇敢,用一句名人的话说,就是要让自己始终保持离开的勇气,这是人生不断前进的动力所在。
同样,在《绯闻女主收获了最好的爱》中,主人公在成长中学会了自爱;《教室里那枚永远的钉子》告诉我们,成长就是一种坚持;《请不要躲到弗洛伊德背后》则告诉我们,面对成长中不满意的最好方法就是拿出勇气,勇敢改变。那么,“自爱、坚持、勇于改变”这三者,适合成长中的何种境况?三者又如何在成长中共同发挥作用?这些,都可以进行审辨地思考。
用审辨思维阅读,不仅是在读《青年文摘》,也不仅仅是在读他人,更是在读我们自己,读这个世界。用审辨阅读,就是在深度思考人生,思考这个世界。
愿我们都能在审辨中读到世界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