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人与海》

2024-10-01 00:00:00
青年文摘 2024年18期

【原著精选】

他忍住了满腔的痛楚,拿出剩余的力气和丧失已久的自傲,用来对付这鱼的痛苦。于是它来到他的身边,在他身边斯文地游着,它的嘴几乎碰着了这小帆船的船壳,它开始在船边游过去,身子又长,又高,又宽,银色底上有着紫色条纹,在水里看来长得无穷无尽。

老人放下钓索,一脚踩住,把鱼叉举得尽可能地高,使出全身的力气,加上刚才鼓起的力气,把它朝下直扎进鱼身的一边,就在大胸鳍后面一点儿的地方。他感到那铁叉扎了进去,就把身子倚在上面,把它扎得更深一点,再用全身的重量把它压下。

于是那鱼闹腾起来,尽管死到临头了,它仍从水中高高跳起,把它那惊人的长度和宽度,它的力量和美,全都暴露无遗。它仿佛悬在空中,就在小帆船中老人的头顶上空。然后,它砰的一声掉在水里,浪花溅了老人一身,溅了一船。

老人感到头晕,恶心,看不大清楚东西。然而他放松了鱼叉上的绳子,让它从他划破了皮的双手之间慢慢地溜出去,等他的眼睛好使了,他看见那鱼仰天躺着,银色的肚皮朝上。鱼叉的柄从鱼的肩部打斜地戳出来,海水被它心脏里流出的鲜血染红了。起先,这摊血黑的,如同这一英里多深的蓝色海水中的一块礁石。然后它像云彩般地扩散开来。那鱼是银色的,一动不动地随着波浪浮动着。

【作家品读】

硬汉,也需要给故事留白

文/ 王小柔

在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中,有很多皇皇巨著,但像海明威这样,能凭借连三万个单词都不到的作品获奖,仅此一人。《老人与海》的精彩,就在于短。薄薄一本翻译作品,多一句废话没有,老人大战马林鱼、鲨鱼的场面扑面而来,“人是不能被打败的。人可以被摧毁,但决不能被打败。”这么有气魄的句子立刻被读者记住。

海明威文字上的洁癖,始于他曾经当过记者,采访手册第一条要求就是“句子要短,段落要简单”。纯技术上的文字训练让他日后的创作具有非凡的“自律”艺术力。他曾说,修辞只不过是发电机所迸发出来的蓝色火焰而已,甚至提出了有名的“冰山理论”:“冰山漂浮在海面上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它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可是在水下,却潜藏着巨大的山体。”海明威以此比喻写作:作家有八分之七的思想感情是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真正通过笔端表现出来的,只有八分之一。如果作家能够处理好这一点,读者就能强烈地感受到这八分之一背后的分量。

这种写作方法与中国古代的山水画不谋而合。在中国画中,画家常常通过留白表现云、雾、水等事物及远近空间,从而给看画的人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