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导演北野武讲过一个故事。他说自己非常喜欢汽车,年轻时很想拥有一辆跑车。在他成名之后,他买了一辆保时捷跑车,但很快发现自己并没有感到多开心,他觉得主要原因是“看不见自己开保时捷的样子”。于是,他把保时捷借给朋友开,自己搭计程车跟在后面看,一边还得意地告诉计程车司机,前面那辆跑车是他的。
我怀疑这个故事是北野武编出来的,是用来讽刺那些爱炫耀的人的黑色幽默。
炫耀古今有之。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在他的著作《有闲阶级论》中,提出一个重要的概念——“凡勃伦效应”,即炫耀性消费,它指的是富裕阶级通过超出实用和生存所必需的一种浪费性、奢侈性消费,旨在向他人炫耀和展示自己的金钱财力和社会地位。
美国人类学家罗伯特·路威的《文明与野蛮》一书中说,印第安酋长会积聚成千上万张的毛毯,当然他不是开毛毯博览会,而是赶在某个大节日送给别人。这些酋长还会抽风一样无缘无故把昂贵的船只烧掉,以表示他对这些东西毫不吝啬。据说,这是博得名誉和压倒侪辈的唯一方法。
印第安人还喜欢标榜自己的武功,当他们从敌营中偷到一匹马,往往会慷慨地把它送给一位老人。当然这也是有代价的,这个老人必须骑着马串营走寨,哼着自编的曲子歌颂偷马者的本领。有时候这个勇士也会嫌老人的称赞不够带劲,便走到前台夸耀自己。
不过也有些部落低调得要命,比如布须曼人。布须曼人又称“桑人”,生活在南非的博茨瓦纳、纳米比亚和安哥拉,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讲究与人平等分享,在他们这里可没“炫耀”这个词语。
布须曼人通过一些精巧的设计防止个人炫耀的诞生:比如,猎物的肉属于杀死它那支箭的主人,而不是拉弓的猎人。男人们经常互换箭矢,这让个别的神射手失去炫耀其箭术的机会。
假如有一个布须曼猎人去狩猎,他即便打到了一个很大的家伙,比如一头狮子,也一定不能回家自吹自擂地炫耀说:“我在森林里搞死了一个大家伙。”他正确的做法是回来默默地坐着,直到有人走到他的火堆旁问:“你今天看到了什么猎物?”这时猎人的回答是:“我对打猎不太在行,我什么都没看见……嗯,也许只有一个小小的东西。”
当其他人去取这头狮子时,会对猎物大小表示失望并抱怨说:“你拉着我们一路到这里,就是要我们帮你把这堆骨头拉回家吗?如果早知道这个东西这么小,我们可能就不会来,我们可是放弃了舒舒服服待在家里来做这件事情。”而这时猎人连连点头,并不觉得自己被冒犯。
这一切,都是旨在防止猎人认为自己高人一等。一位布须曼族人这样解释说:“当年轻人猎杀了一只大家伙时,他会渐渐觉得自己是个大人物,并且把别人当作仆从或者部属,总有一天,他的骄傲会杀死别人,我们不能接受这样的情形。因此我们总是把他们的猎物说得一钱不值。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冷却他们的心,使他们保持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