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他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巨头,但他与弗洛伊德的观点存在显著差异。
弗洛伊德心理学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主要源于童年的经历和潜意识的冲突,这些因素深刻地影响着成年后的生活。
比如,一个人从小受到父母的虐待,就会导致长大后性格扭曲,把童年的苦难投射到别人身上,走上犯罪的道路。
这时候弗洛伊德就会跳出来说,犯人是值得同情的,正是他不幸的童年导致了成年后心理的扭曲。这被称为“决定论”,人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童年经历直接决定了成年后的心理健康。虽然不幸的童年不等同于犯罪,但是犯罪者的父母似乎要承担很大的责任。
而阿德勒则不同意。他认为犯人之所以犯罪,就是他自己的选择。不幸的童年、虐待他的父母,只不过是他自我合理化的借口。人永远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命运,所有的行为都是主动选择的结果。这被称为“目的论”。
比如,小红一和陌生人说话就紧张。她觉得自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社恐”,看见心动的男生都不敢上去打招呼,这让她非常痛苦。
这时候阿德勒就会告诉小红,是她自己选择了社交恐惧症。她害怕尴尬的气氛,害怕社交的时候被别人拒绝,所以就“发明”了自己的社交恐惧症,害羞是她自我预言的结果。
阿德勒并不否认人有情感,但他否认人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某种情感,被情感控制。人可比想象中理性得多。
比如, 一个常见的场景,一位妈妈正在怒不可遏地训斥女儿。这时候突然来了个电话,原来是自己的上司。她马上切换态度,和颜悦色地和上司聊起来。等到电话放下,她又重新开始训斥女儿。
假如愤怒真的这么不可控制,那为什么妈妈变脸比翻书还快?因为,她并非遏制不了怒气,而是把发怒当成控制别人的手段。
再比如,亲密关系中许多人觉得自己是受害者。不断强调为对方付出很多,却没有得到应得的回报。他们似乎人畜无害,但他们实际上在利用这种受害者的人设来博取同情与关注,逃避改变自己、让现状变得更好的责任。
这个世界上有人童年不幸,却品性高尚;也有人童年幸福,却猥琐懦弱。我们决定不了出身,决定不了父母,决定不了成长过程中遭受的不公。但怎么看待这些事情,怎么与过去和解,甚至把不幸转化成动力,去拥抱新的可能,这些是我们可以决定的。
我们不能躲在弗洛伊德身后,喃喃道,错的不是我,错的是这个世界。
害羞的人就迈出主动打招呼的第一步,懒惰的人明天就咬着牙完成第一次早起,不自信的人就从主动报名志愿活动开始,体质不好的人就每天运动起来。你对自己不满意,对生活不满意,那就去做到让自己满意为止,没有人有义务承担你的不满意,能做出改变的只有你。
(摘自“猫本阅览室”微信公众号,Leah Han 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