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小学低段学生科学学习能力提升的教学策略

2024-10-01 00:00黎作民
教学月刊·小学综合 2024年9期

【摘 要】科学学习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任务,也是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其中,语言表达、科学记录和阅读实践等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小学低段学生存在观察事物的目的性较弱、观察顺序混乱、逻辑思维不发达、语言表达不到位等问题。他们喜欢用绘画、拟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立足这一实际,教师可以“三维六策”为核心,搭建绘声、绘图、绘本三个学习支架,多路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多渠道训练学生的观察记录能力,多载体提升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使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关键词】小学科学;低段;绘声;绘图;绘本

学习既是一个获取知识、提升能力的过程,也是一个获得情感体验和建构人格的过程。科学学习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习任务,也是提升科学素养的重要举措。其中,语言表达、科学记录和阅读实践等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可知,小学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该阶段,学生逐渐开始去自我中心化,学会从他人的角度看待问题,认知活动也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的特点。但对于刚跨入这个阶段的低段学生来说,仍以无意注意为主导,存在观察事物的目的性较弱、观察顺序混乱、逻辑思维不发达、语言表达不到位等问题。相较而言,低段学生喜欢绘本、游戏等学习载体,愿意用绘画、拟人化的语言进行表达。基于此,教师立足学生的认知经验,选择契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教学方式展开教学。本文以教科版《科学》为例,阐述低段科学教学中以“三维六策”为核心,通过绘声、绘图、绘本三个学习支架(如图1),助力低段学生科学学习能力提升的具体策略。

一、绘声:多路径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十分重要,能够反映个体的思维方式。在科学学习中,各个环节均离不开语言的表达。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了解学生的学习经验和思维发展情况。针对低段学生,教师可以“绘声”为主旨,通过创设情境、提供语言支架等方式,帮助他们用科学的语言表达观点、阐述问题,并完成情景剧中的角色扮演活动等。

(一)创设情境,鼓励表达

在培养学生独立发言的习惯时,教师要找到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话题作为新课的导入,以此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引导他们积极地表达。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周围的植物”单元的教学起始课中,教师呈现了公园的照片,让学生寻找认识的植物。此外,教师还通过播放视频,呈现更多常见的植物,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为了给学生更多的表达机会,教师要求学生先与同桌交流,再与小组成员交流,最后向全班同学汇报交流结果。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入了情景剧,让学生扮演相关角色,投入研讨过程,深刻体会不同角色的想法。例如,在《观察植物》这节课中,教师引入了“我说你来猜”的蒙眼游戏,让学生担任“表达者”和“猜测者”两种不同的角色,进一步认识植物。

根据学习金字塔模型理论可知,有效的学习方法是触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按钮,即创设讨论、实践和讲给他人听的任务情境。在讲给他人听时,可以赋予学生“小老师”的身份,鼓励学生将实验过程中的发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而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观察植物》这节课中,教师要求学生充当“小老师”,将自己观察到的植物的特点讲给小组成员听。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进一步内化了知识,还有效输出了知识,实现了活学活用。

(二)提供支架,辅助表达

低段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容易出现语言混乱、缺乏逻辑性的情况。部分学生想说、敢说,但往往词不达意。对此,教师要充分结合低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关的引导性问题,为学生提供支架,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使学生顺畅地表达与交流。每节课的研讨汇报环节是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展示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语言表达支架。

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总结课上,学生要在回顾整个单元的实验的基础上进行汇报。为了降低表达难度,教师提供了如下表达支架:我做了 实验,知道了磁铁具有 的特点;磁铁具有 的特点,我是从 实验中知道的。学生可以任选一种表达支架,并对句式进行微调。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表达习惯,又使学生明白了“一个句子可以有多种表达方式,但是句子的意思是保持不变的”,还有效达成了课堂学习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语言支架时,要重视低段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实际需求,把握他们的最近发展区。

二、绘图:多渠道训练学生的观察记录能力

绘图是指在科学学习中,采用图示法呈现学习的过程,使思维外显。在低段科学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及时记录的习惯。具体教学中,可以鼓励学生用简笔画、示意图、结构图等记录观察、操作等过程和实验的结果。低段学生喜欢记录植物的颜色、气味以及动物的生活习性、外形特点等。

(一)科学记录,做到尊重事实

图示法指的是根据低段学生的思维特点,用简单易懂的符号对实验现象或过程进行记录和描述的方法,是小学科学探究中的一种重要的记录方法。教师要提醒学生科学地画图,做到实事求是,尊重科学事实。教师可以将画图环节前置,了解学生的前概念,也可以让学生边探究边画图进行记录。

以一年级上册《给植物画张“像”》一课为例,学生在绘图和上色时,容易加上想象的内容。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在画图前就要求学生:先观察再画图,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画,如先画土,再画茎,最后画根和叶,要求尊重事实,看到什么画什么。为了加深学生的认识,教师也可以先呈现反向的案例——加入想象的绘画记录,让学生进行评判。

需要注意的是,科学课堂中的绘画应区别于美术课堂上的绘画。因为美术课上的绘画注重人文性和审美性,而科学课上的绘画旨在记录探究过程和科学现象,描绘的是事物整体和局部的特征,是客观事实的反映。此外,拍照记录也是学生常用的方式。学生十分热衷于用照片记录植物阶段性的生长过程。如一年级的学生喜欢用照片和口头语言向家长分享自己记录的大蒜生长的过程,家长负责收集整理,亲子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二)巧用图表,实现深度学习

一份优秀的观察记录就是一份简单的“科学报告”,对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高效地记录,还能促使深度学习的发生。对于低段学生来说,长周期观察记录单适合以表格勾选、简图绘制和图片粘贴等方式完成。这样不仅能呈现完整的记录过程,还便于展开阶段性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持续记录的兴趣。

例如学完一年级上册“周围的植物”单元后,教师倡议学生和家长一起完成一本植物种植记录册,把植物的变化过程用照片和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观察、拍照记录植物的变化过程,而后把不同时期的植物照片组合在一起,使植物的变化一目了然。这样的过程中,深度学习自然而然地发生。这也为后续开展长周期的科学观察记录活动打下了基础。

三、绘本:多载体提升学生的阅读实践能力

科学绘本兼具文学性、艺术性和科学性,十分适合小学生阅读。在小学科学教材中,有很多关于科普阅读的内容,比如每一课最后都有拓展阅读的内容,每一册都编排了科学家的故事。这些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维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科普绘本帮助学生扩充科学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可以带领学生创作绘本,深化学习。

(一)读绘本:共读与探讨

教科版科学教材以学习者为中心,提倡素养本位的单元整体教学,注重学生能力、品格与观念的培养。小学低段的科学教学主要以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为主。完成基础课时的教学后,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与单元主题有关的科普读物,以此积累学习经验,内化学科概念。

教师可以向低段学生推荐文字少的绘本,并以共读的形式展开阅读,如师生共读、生生共读、亲子共读等。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和有疑问的地方,可以与老师、同学一起解决,还可以把自己看到、想到的精彩内容讲给他人听。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提问题。教师结合教材,梳理了适合一年级学生阅读的绘本,如表1所示。

例如在学习一年级下册“常见的动物”单元后,教师带领学生阅读绘本《蚯蚓的日记》。学生提问:“为什么到了钓鱼季,蚯蚓要钻到更深的地方去呢?”“为什么下了一整夜的雨后,蚯蚓要爬到人行道上呢?”通过讨论,学生了解到蚯蚓是用湿润的皮肤进行呼吸的。松软的泥土中充满了空气,可以让蚯蚓畅快地呼吸。但到了下雨天,土壤中水分含量较高,空气变少了,因此蚯蚓只能到地面上来呼吸。学生在独立阅读和共同阅读的过程中认识新奇的事物,并将其与现实生活建立联系。这样的阅读过程能够激发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后续的科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创绘本:创造与实践

绘本创作可以巩固科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绘本创作可以融合在学习过程中,也可以安排在学习前和学习后。以一年级上册“周围的植物”单元为例,学习结束后,教师鼓励学生自己创作与植物相关的绘本,加深学生对植物的认识。有学生以松树为主题,创作了绘本《小木凳诞生记》。该绘本介绍了松树从种子长成大树,而后被送进加工厂,最后被制作成小木凳的故事。故事的编写、图画的绘制以及最后的讲解都由学生自主完成,全面展示了学生对于松树这一植物的认识。

在单元总结课上,教师也可以带领学生创作绘本,整体梳理知识。例如在二年级下册“磁铁”单元的总结课上,教师依托“磁铁宝宝闯关手册”,设置了梯度闯关内容。第一关要求学生回顾单元学习内容,完成相关题目。第二关要求学生回忆生活中应用磁铁的例子,并学着用绘本的形式记录下来。在课堂延伸环节,教师出示绘本范例,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精准地呈现磁铁的使用情况。例如,在画门吸的时候,可以凸显门吸的位置,再配上简洁的语句表现其特点。

绘本创作应注重科学性和趣味性。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相关指导,包括如何创作人物、如何建构故事情节、如何添加适当的文字等。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积极开发了多个绘本,比如《小木凳诞生记》《塑料花采访记》《探秘仙人掌》《树叶宝宝找妈妈》等。这些绘本可以整合,作为“周围的植物”单元的拓展内容。

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独特的观察方式、思维方式、解释方式和表达方式。教师在设计活动内容和实施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教师还要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经历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参考文献:

[1]吴锦鑫.基于小学科学项目式学习的科学语言能力培养[J].考试周刊,2022(3):13-16.

[2]成尚荣.儿童立场:教育从这儿出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