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路径。学校聚焦作业案例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可通过建立教研课程体系,创设教研实践流程,提炼教研评测方式等,让校本教研课程化、实施过程规范化、教研效果实效化。
【关键词】作业案例;校本教研;学教方式;教师素养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发挥教研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的支撑作用。校本教研作为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的结合点,是科研兴校的着力点,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及推动课程改革向纵深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校本教研中普遍存在内容不聚焦、赋能不充分、技术不先进等问题。因此,学校积极寻找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李政涛教授提出的“作例研究”为此指明了方向。“作例研究”即作业案例研究,是校本教研的一种新样态。它通过选择并聚焦具有典范意义的作业案例,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载体。且这一载体渗透于作业实施的全过程,能够优化和创新作业设计,进而促进学教方式的变革。
一、聚焦作业案例,设计教研体系
聚焦作业案例展开教研培训活动旨在帮助教师深入理解并掌握作业案例的撰写与实施方法,并在教研中构建系统化、结构化的研训体系,使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为教师提供全面而深入的教研体验。
(一)教研目标定位
校本教研从学校教师的学习起点出发,结合学科特性、学生实际和作业研究盲点,将目标定位为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和专业化评价能力。针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学校制定了具体的差异化教研目标。
三年内新教师:通过作业案例教研夯实教学基本功,开发教育潜能。
经验型教师(区、校级骨干):通过作业案例教研提升案例撰写与反思能力,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教研成果,促进专业发展。
名师型教师(市级以上骨干):在作业案例教研中发挥引领作用,自主更新理念,发挥教研领导力,培养教育家潜力。
(二)教研理念体系确立
为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学校构建了包含作业设计“三个层面六大素养”的结构体系(如图1)。其中,三个层面指向不同教研视角,六大素养指向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
宏观层面包括理论素养、作业视野,指教师需要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知识、核心概念和原理以及该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确保作业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科要求。
中观层面包括专业素养、作业实践,指教师需要具备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特点和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设计作业的能力,包括确定作业目标、选择作业内容、设计作业形式、安排作业难度和梯度等方面,并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创新。
微观层面包括人文素养、融合素养,指向作业的优化。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学习风格和兴趣偏好,以便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作业。同时,教师要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工具的使用方法,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为作业设计提供科学依据。
(三)教研内容设计
学校基于教师发展目标,根据作业设计素养的三个层面,设计不同层次的教研课程体系。其中,理论性较强的素养的培养以全员培训的方式进行,以全员教研课程体系(如表1)为依托。实践性较强的素养的培养则需要针对三年内新教师、经验型教师、名师型教师分别设置课程,让不同层次的教师都能获得提升。
(四)跨学科教研共同体组建
我国中小学教研体系为基础教育质量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相关研究证明,教研活动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水平。因此,在新课程、新教材的实施背景下加强教研组建设,基于问题导向组建跨学科教研组织,打造高质量教师教研共同体,实现人文化的理念转向至关重要。学校以跨学科合作为核心,依托信息技术,搭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师学习平台,扩大教师分享与传播知识的渠道,营造充满活力的校本教研生态环境,实现教师个体与群体共同发展的目标。
二、聚焦作业案例,开展教研实践
聚焦作业案例开展教研的实践是一个结构清晰、系统完整的闭环过程,旨在通过对作业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升教学的质量。学校以作业案例为载体,将教研活动纳入体系,形成一套规范、系统的教研流程。通过这种模式,教师可以系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深入探讨教学实践,提升作业设计的能力和素养。
(一)六步教研闭环
学校制定的作业案例教研实践模式遵循闭环与开放原则,即整个教研过程呈闭环,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又有其开放性,允许教师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培训资源。
闭环实践机制包括“选定主题—定标培训—作业设计—作例实践—作例研讨—迭代更新”六个环节,如图2所示。一个学期为一个闭环。第一步为选定主题,在每学期期末最后一星期进行,遵循学校课堂发展要求及教师需要相结合的原则。学科名师、教研员等对学校作业设计研究的方向进行把脉、定调。第二步为定标培训,安排在假期及开学初。学校开设相应的课程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教师阅读与该主题有关的书籍,形成系统概念。第三步为作业设计,开学初两周内,教师初步完成本学期的作业设计。第四步为作例实践,教师在一个学期中开展团队实践,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指导。第五步为作例研讨,教师选择典型问题进行分享与研讨,开展跨学科交流。第六步为迭代更新,每个备课组选出组内的优秀作业案例并进行优化,形成校级范本。六步闭环,缺一不可,各环节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作业案例教研过程。
(二)三式案例进阶
六步闭环中的前三步侧重于方向的引领与理论水平的提升,后三步则侧重于作业案例的实践研究,这也是校本教研的重点所在。这三个步骤层级递升,形成三种作业案例样式。
1.全员卷入,完成常态作业案例
常态作业案例实践是以教师个人完成常态校本作业案例初稿为驱动性任务而开展的实践,倡导全员卷入。主要步骤包括:选取设计内容、确认设计要素、完成作业设计与实施、进行作业评价与改进、形成常态作业案例。常态作业案例设计根据前期确定的主题进行,每位教师重点完成一个单元的作业设计,并记录作业实施的要点。以数学三年级组常态作业案例实践为例,具体过程如下。
A教师在设计三年级上册《长方形与正方形》一课的作业时遵循层次性原则、针对性原则和趣味性原则,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该教师设计了巩固类作业、运用类作业、探究类作业。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综合题、探究题。通过作业反馈,得出以下结论:从完成作业的兴趣来看,学生的兴趣浓厚,有良好的体验感;从正确率来看,巩固题和运用题的正确率都较高,可见大部分学生已经掌握了知识点;从探究题的选做率来看,仍有部分学生缺乏探究的兴趣,其应用意识和综合能力相对欠缺。基于此,教师进行了作业再设计,形成了常态作业案例初稿。
2.跨学科教研,阐述典型作业案例
典型作业案例主要指向学科实践中的共性问题或教学难点。教师通过跨学科“说作业”的形式,讲解和分享自己的设计理念和实施思路,分析重点和难点,让思维可视化。主要步骤包括:提出学科实践样本、主要内容阐述、跨学科阐述、形成典型案例。经过集体论证,教师改进作业设计并再次付诸实践,形成具有典型意义的作业案例。以二年级下册典型作业案例教研为例,具体过程如下。
二年级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对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单元学科实践题目进行了阐释。根据初稿,组员从单元要素、学生生活、学习难度、完成情况等方面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并提议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术元素和数学元素,为学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表达课文内容。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丰富学生的语文学习。一是色彩感知,即引导学生观察和认识不同的颜色,理解色彩在表达情感和营造氛围方面的作用。例如,暖色调可以传达温暖和快乐的感觉,冷色调则可能带来安静的感觉或忧郁的情绪。二是构图设计,即教授学生基本的构图原则,使学生了解空间布局和几何构图,而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线条和图形的作用,并尝试将这些图形组合在一起,使仿写变得更精准。三是创意表达,即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画笔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每个学生的梦境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画作也反映出个性化的特点。四是图文结合,即在学生完成画作后,引导他们将自己的画作与文字描述结合起来,用文字来补充和解释画面内容,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能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彩色的梦”单元学科实践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视觉体验,也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体会到了学科间的联系,提升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3.专家引领,形成作业案例范本
教研的最后一步是迭代更新,即教研组通过选取具有典型意义的作业案例,通过“校内评审组研判”和“校外专家团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作业案例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作业案例范本,并逐渐生成好的作业案例的标准。主要步骤包括:选取作业案例、评审组研判、专家团队指导、形成作业案例范本。案例撰写人或教研小组根据标准进行调整、修改,形成具有示范性的案例,为下一轮作业案例教研提供范本。以科学六年级组作业案例范本研磨为例,具体过程如下。
六年级上册“地球的运动”这一单元中,有一个学习目标是“能借助动画演示或动手制作简单模型,模拟地球、月球和太阳的关系,解释相关自然现象的成因”。显然,用实验操作的方式进行学习是获得知识的关键。基于此,教师最初设计了“制作地球模型”这一项目化作业。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如何美化地球上,这显然不符合目标要求。在备课组的交流中,组员提出改进项目化作业的意见并进行了尝试,形成了“制作地球、月球、太阳系统模型”的作业和学习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考虑不同天体的比例、位置等因素,进一步了解“公转与四季变化”和“自转与昼夜、影长的变化”,学习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后期,在专家的指引下,教研组对作业案例进行了迭代更新,从作业案例撰写的角度进行了完善,为下一次作业案例教研提供了较好的范本。
经过作业案例研究,教师对学科知识有了更为精准的把握。在此基础上,他们不断改进教学设计,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让学于生”的目标。在作业案例教研的背景下,教师从单兵作战逐渐走向团队合作。在专家的引领下,学生的学习目标变得更精准,作业设计变得更系统,逐渐达成了学教一致的样态。
(三)数智教研评测
教研评价工具是一套用于评价教师作业设计水平高低、诊断作业案例教研中存在的问题的评价工具。数智教研评测工具改变经验导向,关注量化的作业案例实践。
学校结合作业案例教研中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开发了教研评价工具,并针对教研管理制定了教研评价标准,明确指出了教师在各阶段应达到的要求。在实践过程中,每一阶段都会进行一次评价,帮助教师调整教研过程。在这种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教研活动中,教师有条不紊地开展学习和实践,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校园评价平台”会对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进行评估,使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在每个阶段的实际情况,了解六大素养的发展趋势,有针对性地改变自己的教研方式。在开始阶段,教研标准可以作为设计教研活动的参考,确保教研活动目标清晰、内容适切、方法得当。在实施过程中,教研标准可以作为监控教研活动质量的工具,帮助教师定期进行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作相应调整。在该阶段,教师还可以相互评价,并基于作业平台获得大数据,了解作业设计的实效。在活动结束后,教研标准可以作为评价教研成果的依据,助力教师对教研活动的效果和影响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三、聚焦作业案例,开展教研反思
(一)教研课程化得到深入推进
以作业案例为内容的校本教研改变了传统的散点式培训模式。该教研提出了作业设计的六大素养——专业素养、理论素养、作业实践、作业视野、人文素养、融合素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教研框架,确保了教研的连贯性和完整性,使教师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所需的知识与技能。
(二)教师专业素养得到迅速发展
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根据问卷调查可以发现,9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作业设计能力得到了提升,85%的教师认为自己能够通过案例提升自己的作业设计能力。此外,每个年级的每个学科都形成了相应的作业案例范本,为后续的作业设计提供了参考。
(三)作业案例资源得到系统优化
作业案例教研推进了校本教研的迭代。学校建立了教研资源库,形成了以作业案例为内容的系统教学资源,构建了教研评价工具,研制了教研评价标准,共同形成了作业案例资源包,为后续的持续研究提供了知识基础和经验支撑。
总体而言,以作业案例为内容的校本教研本质上撬动了教师行为方式的变革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激发了教师的作业设计热情,推进了作业案例研究的课程化进程,让更多的教师有了主动学习的动力。可见,基于作业案例开展校本教研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李政涛.从“课例研究”到“作例研究”:推进教学变革的新路径[J].基础教育,2022,19(3):17-22.
[2]吕雪梅.指向学业质量的作业设计[J].中国教育学刊,2024(1):104.
[3]王丽琴.校本研修视域下的中式课例研究及其课程化:以浦东系列“校本课例精修工作坊”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18):52-58.
[4]李春密,刘艳房,徐月.以课后作业评价为主体的教师评价体系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14(2):89-92.
[5]鲍丽斌.让校本研修成为教师成长的助推器[J].小学教学研究,2019(36):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