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当前世界文化遗产面临严重的威胁和挑战。随着参与全球事务程度的不断深入,中国始终积极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治理,中国博物馆行业也充分发挥能力和担当,与相关国际组织和机构深度合作,用文明的力量守护文明。今后,中国博物馆行业应该进一步强化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能力: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贡献中国理念;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行动,贡献中国力量;强化文明交流多元合作路径,贡献中国方案;积极作为,努力担当,在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中提升国际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路径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a)-0161-06
Research on the Cooperation Path of Chinese Museums Participating in the Protection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aking the Exhibition of "Salvaged from the Shadows, Protecting Cultural Heritage" at the National Museum of China as an Example
Abstract: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witness to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and th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is currently facing serious threats and challenges. With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of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global affairs, it has always actively participated in the international governance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The Chinese museum industry has also fully demonstrated its capabilities and responsibilities, cooperated deeply with relevant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institutions, and protected civilization with the power of civilization. In the future, the Chinese museum industry should further strengthen its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capabilities in the protection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promote the awareness of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and contribute to the Chinese concept; 06tibF37RgWVkZ2zgDKTJMvZJkNZLM47fnVU4oGn/Bw=participate in international actions to protect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tribute China's strength; strengthening the diverse paths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contributing to China's plans, actively taking action, striving to take responsibility, and enhanc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i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with the protection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Key words: China; Museum;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Path research
文化遗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承载着人类文明的记忆。联合国涉及文化遗产保护的系列文件,明确了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并且一直在适用范围、国际监督机制创设、法规制裁约束等方面不断完善。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国,中国一直积极支持并参加保护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也致力于和国际社会各方一道为守护人类文明做出贡献。2021年7月,在福建省福州市召开的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大会发来贺信写到:“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文明发展和自然演进的重要成果,也是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宝贵财富,是我们的共同责任,是人类文明赓续和世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1]随着参与全球事务程度的不断深入,中国始终深度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治理,积极发挥大国的能力和担当,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积极推进文化遗产的国际保护行动,不断贡献中国力量。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宝库,在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方面具有独特作用。一直以来,通过进出境联合展览、人员交流培训、专业学术研讨及参与国际博物馆治理等方式,中国博物馆行业积极作为,努力担当,在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中有效提升国际影响力。
1 当前世界文化遗产现状和影响因素
文化遗产代表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世界各地的文化遗产,不仅是当地文化的象征,更是其经历过的政治、经济、科学发展的重要见证,是地域文明表达的基石,是留给后代的宝贵财富,也是不可替代的生命和灵感的重要源泉。“遗产”(Heritage)“既反映出一种代际关系(遗),又表达了一种价值判定(产)”[2],其特质可以阐释为:罕见、历史传承性、不可再生且无法替代。文化遗产的特质,体现了文明资源的稀缺性,文化遗产肩负着人类文明的重要传承。
1.1 世界文化遗产的现状
对于“文化遗产”概念的准确定义一直众说纷纭,最具权威性的一个例举式界定来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872年制定并于1975年生效的《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其中列举的“文化遗产”(Cultural Heritage)包括:(1)古迹: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的成分或构造物、铭文、窟洞以及景观的联合体;(2)建筑群: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3)遗址:从历史、审美、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类工程或自然与人的联合工程及包括有考古地址的区域。《公约》通过描述性的文字对“文化遗产”的内涵做出了例举式归纳,从而使尽可能多的实物被纳入到其范围中。
根据《公约》规定,建立“世界遗产委员会”,并按照标准制定、更新和出版《世界遗产名录》,将认为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列入其中。名录按照表1方式列举,并对每项内容加以详细说明。
1.2 当前世界文化遗产濒危的影响因素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规定设立《世界遗产名录》的同时,还设立一份《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专门列举那些遭受严重威胁的世界遗产,以寻求优先得到国际资金和技术援助的政策支持。“濒危世界遗产”是在“遗产”基础上指涉范围的绝对缩减,既包括濒危文化遗产,也包括濒危自然遗产。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相比,根据《公约》规定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的文化和自然遗产不但要存在于《世界遗产名录》中,而且已经或正在遭受严重危险或威胁,这些危险或威胁既包括人为因素,如土地利用、建设或者战争及武装冲突等;也包括自然不可抗力因素,如自然灾害、建筑材料腐蚀退化等。根据2019年最新版《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规定,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应符合的条件包括: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已申请援助;面临严重而具体的危险;急需重大举措施加保护[3]。世界遗产委员会负责不定期更新名录,以对濒危世界遗产及时施加救助。列入“濒危”名录中的世界遗产的退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经过努力解除了相应的危险与威胁,经评估后可以确保其价值的安全延续,则可以从名录中除名;另一种情况是经过各种努力,也未能阻止其被破坏,并且这种破坏导致其失去了世界遗产的价值,则也将从名录中除名。后一种情况无疑是人类文明的巨大损失。文化遗产相对于自然遗产而言,从客观条件上讲,在世界范围内存续的数量更多,但因各种复杂原因也更加脆弱,其中因人类行为而导致规模性损毁的可能性也较大。截至2024年8月,《濒危世界遗产名录》(见表2)中共计56项世界遗产,濒危文化遗产41项,濒危自然遗产15项,濒危文化遗产占比约73.2%。其中以阿拉伯地区数量最多,共计24项,约占濒危世界遗产总量的42.8%。
正如前文所述,致使文化遗产濒危存在多种原因,其中因武装冲突直接或间接导致文化遗产濒危的情况占有不小比例,对当地文化遗产造成大量破坏。以叙利亚为例,作为中东地区古老文明的发源地,叙利亚拥有悠久的历史与多元的文化。其中就包括伊斯兰教最早时期的重要陵墓。自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以来,国内的文化遗产遭受了毁灭性破坏,直接导致世界遗产委员会根据事实判断而一次性将叙利亚6项文化遗产列为濒危。根据联合国训练研究所2014年发布的《叙利亚世界遗产报告》表明,通过卫星对叙利亚18个地区的民用基础设施进行破坏性评估的同时,发现战火蔓延仅三年的时间里,叙利亚共计290处文化遗产受到战争影响,其中至少24处文化遗产被摧毁,104处被严重破坏[4]。极端武装分子对叙利亚境内大量价值不可估量的文化遗产大肆摧毁,其中尼姆鲁德与哈特拉古城被夷为平地。此外,为筹措军费,极端组织走私贩卖大量珍宝,造成叙利亚大量文化遗产的遗失。虽然国际社会和叙利亚国内各方力量极力挽救,在战争前后转移了大量珍品,但是更多在炮火中消亡的遗迹已无法挽回,只能成为人类永远的回忆,对于叙利亚和世界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2 国际社会对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一直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很多国家都试图在多边外交和联合国机制上探索保护路径。早在1899年和1907年的《海牙公约》体系中,一些条约和规章就已经出现零星规则涉及对文化遗产的保护。1935年于美国华盛顿签署的《关于保护艺术和科学机构及历史纪念物条约》(又称《罗里奇公约》)明确提出,“历史纪念物,博物馆,科学、艺术、教育和文化机构在平时及战时也应受同样尊重与保护”。此后,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推动下,世界各国参与缔结和签署的一系列公约,从国际层面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条款进行了适当的完善。一是明确文化遗产属于全人类。1954年《海牙公约》就在序言中明确指出每个国家的人民都对世界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所以任何人民的文化遗产的损失均属于全人类文化遗产的共同损失。二是对国际监督机制的创设以及完善法律制裁。在监督机制方面,建立了以保护国为主的第三方斡旋机制;在法律制裁方面,规定了具体的刑事制裁条款,对违反条约的行为做出了详细说明,配合国际法中相关条文,实现了对违反文化遗产保护条约的刑事责任制裁的发展。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条约体系相关概念界定不清晰,导致保护规则缺乏明确性和一致性,政府方与非政府方义务的不对等问题,以及保护制度实施中凸显的浓厚政治色彩,使得具体保护举措从申请到落实过程中执行效率低。“多边外交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程序和审核方面的烦琐、复杂及其经费、人力、物力援助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也让受援助的国家失去了耐心。”[5]时代的发展推进了人类理念的变革,思维方式的变化也催生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针对世界文化遗产,创建更加务实而高效的合作机制成为当前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迫切需要。
3 中国博物馆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案例——中国国家博物馆“守护与重光”展览
3.1 “守护与重光”展览的举办
一直以来,通过进出境精品展览、合作考古项目、开展人员交流培训、共享科研资源与学术成果、参与国际博物馆治理等方式,中国博物馆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积极作为,努力担当,不断贡献中国力量。“中国建立的多层次文物保护体系也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相互融合、相互借鉴、相互支撑”[6],并形成了国家保护为主、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格局,使得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环境不断改善。随着国际合作领域的不断拓展,中国博物馆在世界的“工作伙伴”日益增加,多国联合开展的文物修复项目数量攀升,国际文物避难所落户中国,国际性培训中心日益壮大,合作的领域越来越广,中国博物馆的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
冲突地区遗产保护国际联盟(根据阿拉伯文首字母简写为“ALIPH”,以下简称“联盟”)于2017年3月在日内瓦成立,并以非营利国际组织的身份开展活动,作为唯一一个致力于保护冲突地区遗产的全球性基金,其已成为国际多边主义合作的新平台。中国是联盟的创始成员国之一。中国的坚定支持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这个新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确立了地位。中国政府代表、时任中国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2016年12月阿布扎比召开的保护濒危文化遗产国际会议上发言时曾表示,中国政府愿积极参与并支持濒危文化遗产的国际保护,并将积极承担国际义务,接收濒危文化遗产临时避难避险,并将动员、鼓励、支持中国企业向保护濒危文化遗产国际基金提供积极捐助。此后,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会议精神,率先加入基金会倡导的“国际性文物避难网络”,在中国国家博物馆设立中国首个“文物避难所”。时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作为基金会学术委员会委员,于2018年10月出席在卢浮宫召开的学术委员会会议,参与讨论了资助计划和指导方针,会议最终文件为基金会行动领域、将要资助项目的性质、资助类型、选择标准和过程等细节指明了方向。
2024年6月6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联盟共同主办的“守护与重光”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该展览是中国博物馆积极参与世界濒危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例证,通过首次全面揭示冲突地区文化遗产的当前状态与保护成效,专业且翔实地向公众介绍了联盟的工作。除中国国家博物馆和联盟代表以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部分国家驻华使馆,以及不同国家的文保专家等出席了开幕式。此次展览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和联盟共同策划,从联盟在35个国家支持的450个项目中遴选出19个国家的55个项目进行重点展示,以“遗产之殇”“联盟的诞生和使命”“遗产守护”“遗产与人”“遗产之美”5个部分展开叙事。此外,与展览相关的讲座“保护遗产 建设和平 促进可持续发展”也同步在国家博物馆报告厅举办,主讲人联盟执行主任瓦莱里·弗勒朗结合“守护与重光”展览中的大量第一手珍贵影像资料,呈现世界濒危文化遗产现状,介绍联盟的基本情况和多边机制、各项活动和工作模式,以及联盟在世界各地主持、支持的遗产保护项目案例。
3.2 “守护与重光”展览的内容和特点
展览以马里通布图阿尔法莫亚陵、叙利亚巴尔米拉巴尔夏明神庙,以及伊拉克摩苏尔图顿吉故居、哈特拉门廊四处文化遗产照片开篇,通过对比受损前、受损后及修复后的情况,将观众迅速代入对文化遗产保护情景的感官冲击中,随后引入第一单元“遗产之殇”,简单述说了战争对文化遗产的破坏及威胁。展览第二单元“联盟的诞生和使命”简要回顾了联盟的成立,通过时间轴的方式呈现联盟成立以来的工作情况。值得关注的是,时间轴还按时间顺序标注了如“贝鲁特港口大爆炸”(2020年8月)、“乌克兰危机”(2022年2月)、“加沙冲突”(2023年10月)等事件,充分凸显了联盟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的时效性。展览第三单元“遗产守护”通过图片、视频、文物、修护工具和文字,分别介绍了可移动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类遗产保护和修复的特殊技术和专业知识,“在展览中,观众可以看到马里破损的古籍手稿、粉碎的黎巴嫩古代玻璃器,以及碎成几百块的伊拉克拉玛苏雕塑如何在传统技艺和现代科技共同加持下得以复原;可以看到阿富汗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如何得到完整记录与传承;也可以通过尼日尔古代土制民居和贝鲁特近现代别墅的修复,直观了解建筑遗产修复面临的挑战”[7]。在第四单元“遗产与人”部分,展览重点展示了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人”的重要性。既阐释了文化遗产对人和社群生活的非凡价值,也强调了人的作用使文化遗产可持续保护成为可能。展览最后一个单元“遗产之美”将联盟资助进行的部分文化遗产三维数字化项目成果进行艺术化呈现,使观众沉浸式体验“叙利亚巴尔米拉遗址”(公元2世纪)、“也门建筑遗产”(16—19世纪)、“亚美尼亚的教堂、城堡和修道院”(10—17世纪)、“伊拉克泰西封拱门”(公元6世纪)、“尼日尔阿加德兹清真寺和传统民居”(16—19世纪),遥远遗址的魅力,感受不同文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本次展览内容丰满、特点突出。第一,展览全景呈现了冲突地区文化遗产的动态现状,向公众介绍了联盟的工作职责,使得人们更加了解当前世界濒危文化遗产面临的威胁和困境。该题材展览在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尚属首次,起到了开创先河的重要作用。第二,通过介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移动文物和建筑遗产三大分项在保护、修复方面各自不同的关注点和工艺要求,使得观众对冲突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面临的非比寻常的困难与挑战有了更加直观的感受,也对武装冲突致使文化遗产濒危的现状有了更加确切的了解。第三,展览对“人”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价值给与了更升华的提炼表述,聚焦了普通人与文化遗产的关联:11岁的也门少年讲述父亲保护当地文化遗产的理由,“为了让我们长大后能看到这些文化”;世代居于伊拉克摩苏尔的老人讲述战前不同宗教信仰的居民和平共处的往事,“我们希望看到这样一个时代的回归,在这个时代里,库尔德人、阿拉伯人、沙巴克人和所有民族团结共处,”“家园属于我们所有人”。展览通过走近普通人,用他们的经历和奉献不断地证明文化遗产对于每个人的非凡价值,展示他们在遗产被损之后,以及遗产修复过程中的所思所感,让我们感受到文化遗产保护对于重建和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4 中国博物馆参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8]当前,中国博物馆行业一直积极支持并参加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合作,也致力于和国际社会各方一道为守护人类文明做出贡献。今后还应继续深度参与世界文化遗产的国际治理,协商共建并完善国际遗产保护制度,积极发挥能力和担当,让中国理念走向世界,用文明的力量守护文明。
4.1 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贡献中国理念
当前,环顾全球,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初期的萌发到当前的实践,不断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及认可。“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世界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9],既是生存的智慧,也是对未来的洞见。尊重各类文明的历史创造之物,构建可持续的文化遗产保护,在多元和包容的环境中凝聚人类共识,终将被历史证明是人类的正确选择。应继续倡导全世界尊重各类文明的历史创造之物,构建可持续的文化遗产保护,在多元和包容的环境中凝聚人类共识。
4.2 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国际行动,贡献中国力量
中国博物馆行业应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合作的层次及影响力。优化和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和能力建设,继续与联合国及相关国际组织保持密切合作,加强与世界各国和区域组织在博物馆管理、联合考古、高技术开发和专业人员培训等领域的国际合作,积极履行中国作为文化遗产大国的责任,发挥关键性作用。尽管当前世界上不同地区的人民有着不同的宗教、种族和肤色,但是本质上,“我们都只是生活在一个星球上的大家庭”[10]。中国博物馆行业应该积极作为,勇于担当,抓住国内大环境和政策支持的利好机遇期,积极与国际博物馆同行互动,推动更广泛的交流与合作。
4.3 强化文明交流多元合作路径,贡献中国方案
中国博物馆行业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合作交流、促进各国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性文化交流对话活动,在现有机制上推动具体项目的落实,通过国际交流实现文明交流互鉴、保护文物古迹、培养人才、增强话语权、参与文化遗产领域全球治理等目标。用好国际组织、国际合作机制和项目平台,借助世界各类文化遗产保护行动等品牌项目,主动寻找合作点,主动寻求多元化的合作伙伴,开拓多样化的合作实践。鼓励支持中国专家学者参加各类国际会议和学术研讨活动,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参与度。将合作写进博物馆发展战略规划的一部分,从浅层次的交流合作做起,一步步深入,一步步提升,向世界交出博物馆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5 结束语
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合作,是世界各方力量在命运共同体意识下,对人类文明积极传达尊重的方式,是基于当前国际社会发展进程的历史必然性。尊重文明的历史创造之物,构建可持续的文化遗产保护,在多元和包容的环境中凝聚人类共识,终将被历史证明是正确的选择。今后,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国际庇护网络建设、文化遗产的归还、打击冲突地区文化遗产走私贩卖的国际合作等相关问题的解决,都需要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摸索。因此,无论是消极的妥协,还是积极的变革,着眼于当下,笃信于未来,合作共赢,才是人类对文明守护最现实的展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向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致贺信[N].人民日报,2021- 07-17(1).
[2] 晁舸,王建新.逻辑语境下的文化遗产概念研究[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4(3):38-44.
[3] 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政府间委员会,世界遗产中心,等.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19[EB/OL].[2024-02-03].http://www.icomoschina.org. cn/.
[4] UNITAR.Syria World Heritage Site Report[EB/OL]. [2024-02- 03].https://unitar.org/sustainable-development-goals/satellite- analysis-and-applied-research/chs-syria.
[5] 杨爱英.濒危世界遗产:理论与实践的困局[J].中国文化遗产,2019(6):39-43.
[6] 单霁翔.文化遗产保护理念进步[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7:72.
[7] 崔波.“守护与重光”展览在国博开幕[N].中国文物报,2024- 06-14(2).
[8] 习近平.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N].人民日报,2020-09-30(1).
[9]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262.
[10]IRINA B.UAE support to human fraternity is 'incredibly im-portant'[EB/OL].[2024-02-03]. https://www.aliph-foun-dation. org/en/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