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广西高职院校“民族链”文化路径探究

2024-10-01 00:00:00刘明皞孙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22期

摘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念下,通过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提升不同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的联系度、依存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的广西高职院校“民族链”,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调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链”的方式联动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文化工作,重点提升高职院校师生对文化特别是民族文化的沉浸感和获得感,聚焦广西重点产业和技术领域的人才培养需要,指导广西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工作的科学开展。该文通过“民族链”的文化路径,助力高职院校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华优秀历史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与地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相结合,探索地方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地方高职院校发展步入提质培优新阶段。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西高职院校;“民族链”;现实背景;理论内涵;路径构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a)-0123-05

Guangxi is the Vis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Study on the Cultural Path of "National Chai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the Chinese nation i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the diverse and integrated pattern of the Chinese nation". By strengthening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ethnic groups, it enhances the connection and dependence between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in politics, economy, culture and life. The "National Chain" of Guangxi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adheres t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morality and talents, emphasizes patriotism as the core, and links the cultural work of vocational colleges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of Guangxi in a "chain" manner. The focus is on enhancing the immersion and sense of gain of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culture, especially ethnic groups, focusing o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needs of key industries and technical fields in Guangxi, and guiding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education work in Guangxi vocational colleges. Through the cultural path of the "National Chain", we aim to assist vocational colleges in integrating the socialist cultur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xcellent historical culture of China, and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of the new era with the needs of local vocational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 explore innovativ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s,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vocational colleges into a new stage of improving quality and excellence.

Key words: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among the Chinese nation; Guangxi vocational colleges; "National Chain"; Realistic background;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Path composition

中华民族文化的符号体现在民族团结,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考察并强调“广西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自治区各项工作的主线”[1]。2022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要求。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是最深沉的力量,它们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民族链”是在党和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指导下,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结合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和高职院校办学实际,提出的文化育人路径。有鉴于此,尝试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下,以“民族链”为研究路径,通过新手段、新方法,提炼广西高职教育中的文化育人特色,实现广西高职院校文化育人工作的理论创新和拓展。

1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民族链”提出的现实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各民族在文化上要相互尊重、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各族群众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对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2]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实地考察裕固族聚居的张掖市的山丹培黎学校时指出,要解决区域间发展条件的差异,关键是要发展教育,特别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是民生的根基,职业教育有助于困难家庭的孩子掌握就业技能,并帮助家庭稳定脱贫。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实施以来,“政策红利持续释放,职教一人,往往能达到脱贫一家、带动一片的效果,更能帮助贫困地区、民族地区的孩子拥有一技之长,阻断贫困代际传递”[3]。以广西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教育资源相对落后,2015年,一项广西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区4 796万常住人口中,接受大学(含大专)及以上文化教育的人口为347.83万人,高等职业教育办学特色不够鲜明,文化育人功能相对单一,专业水平不够高,培养的技能人才没有充分结合地方用工需要,是阻碍其发展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教育部2019年“双高计划”建设单位及专业名单可进一步发现,国内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累计共有高职院校103所,其中以学校及专业群合计入选国家“双高计划”建设的高职院校仅11所,分布情况为:内蒙古3所(1个单位、2个专业群),广西4所(1个单位、3个专业群),新疆2所(1个单位、1个专业群),宁夏2所(2个专业群),西藏0所,少数民族自治区高职院校在国家“双高建设”中的获评率仅占少数民族自治区所有高职院校总数的10.7%,远低于全国排名第一、共有20所高职院校入选全国“双高建设”名单的江苏省。从少数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现状看,仍存在专业方向与民族地区特色产业发展不匹配,熟悉民族地区文化特点的专业性技能人才匮乏,民族地区产学研文创产品缺少创意等现实。

1.1 广西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实然困境

广西农村人口较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现实,一方面,制约了区内高职院校硬件设施的迭代更新,限制了优秀科学技术及教育人才的引入;另一方面,也直接导致了当地适龄青年及其家长在对就业方向的选择上存在盲目性、滞后性,他们不了解乃至忽略了国家与地方重点鼓励扶植的就业方向和就业领域,间接使得高职院校在专业开设和招收录取工作中,常出现专业分布不均衡,部分专业人才溢出严重的现象。同时,在学生及其家长高考志愿填报等影响下,高职院校无法切实根据当地经济发展转型与新产业发展需要,因地制宜建设好特定专业,针对性、规模化培养特定领域专业人才。

1.2 广西高职教育发展中的应然诉求

横向比较,广西在全国5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的高职院校总数最多,占全国少数民族自治区高职院校总数的比例约为44%。在探寻广西高职教育特色发展的路径中,架构一条紧扣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需要、符合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特点、兼具广西高职教育精准定位的“民族链”,是克服广西高职教育基础设施薄弱、教师人才数不足、特色文化育人手段单一等现实困难的应然诉求。一方面,“民族链”准确定位了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民族文化特色建设不明显的实际,观照了广西高职院校相当比例的生源来自少数民族村落的现实,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战略背景下,让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青年在学习高等职业技能的同时,获取提升文化素养的机会,强调以少数民族地区特色经济发展劳动力需求为指向,科学引导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青年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地方民族文化等,引导青年做好就业择业规划。另一方面,“民族链”是在广西高等职业教育基础条件有限,亟待改善和提升的基础上,统筹多方资源,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教育典型案例、可复制推广经验进一步提炼,挖掘其内在的文化要素,综合考虑广西当地支撑产业发展需要,提出的一条高职院校文化育人路径。

2 广西高职院校“民族链”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如何塑造国家形象的论述中强调:“要重点展示中国历史底蕴深厚、各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样和谐的文明大国形象”[4]。“民族链”有着文化育人路径上的特殊意义,有利于加大师生群体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理解,有利于民族高职院校文化范畴的整体工作统筹,更对广西高职院校文化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提升有着良性促进作用。已有成果缺少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下,针对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民族工作展开的相关研究,更缺少从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视角下,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内涵进行全面阐释与挖掘。研究结合广西高职院校文化工作的特色发展现实,将“民族链”的理论内涵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2.1 “民族链”是民族地区一种新的高职院校文化发展模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58次提到文化,指出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传承中华文明,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民族链”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一体化文化育人体系,聚焦学校育人目标、社会用人目的、学生成长规律的三方面特点,更好地促进三方面供需有效对接,进而推动民族地区高职教育活动中“教育链、专业链与产业链、人才链等的有机衔接,引导职业院校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优化专业结构布局”[5]。作为指导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文化工作发展的“民族链”文化路径理论,有别于传统意义上职业院校民族特色理论只注重单一区域、单一群体、单一课程的研究方式,选择将广西地区高职院校文化工作作为高等职业教育“全链条”进行谋划和发展,契合职业教育特点,发挥民族特色,联动起全校各项工作,加强师生坚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多元一体理念,培育具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拥护民族统一团结的新时代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

2.2 “民族”工作要求将民族文化贯穿于高职院校发展全过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正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征程上不断迈进、全面展开的”[6]。对于相对贫困的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学生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学习,掌握一技之长,能够有效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民族链”路径理论,首要目标就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强化文化育人,尤其加大对民族文化工作的研究,联动高职院校建设发展工作,培养一批愿意服务、能够服务、更好服务广西地方生产发展,具有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少数民族地区技能人才。为此,要从技能提升、学识增长、兴趣拓展三方面构建起具有民族特点的高职教育文化育人方式。第一,技能提升方面:结合专业特点,聚焦地方生产实际和发展中的人才资源短板,引导学生将所学职业技能应用到为国家和地方最需要的工作服务中,并在学生技能学习与实践过程中植入足量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发展的内容,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发挥“理实一体化”作用,进一步强化高职院校、企业联盟间的联系,培养更接“民族气”、更有“民族味”、更懂“民族化”的高水平技能人才。第二,学识增长方面:将爱国主义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西地方民族文化等融入国家“四史”教育中。落实将思政课程作为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课程思政推动立德树人实践创新,发挥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圈层效应,同时将具有民族文化特点的课程以德、智、体、美、劳人才素质培养特点进行细化分类,多方面、多维度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第三,实践拓展方面:立足广西少数民族地方经济发展,依托丰富红色资源,通过打造具有地方民族化特点的实训平台、实践教育基地等,发挥协同育人功能,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探索德育培养和创新创业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与民族教育、职业素质教育与劳动素质教育相融合的育人路径。

2.3 “链”反映了高职院校中各项民族文化工作的紧密联系

近年来,国内新兴产业衍生出一系列新业态、新模式、新行业。广西将围绕4大目标,高水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全力打造国内国际双循环市场经营便利地,进而实现社会安定和谐、民族团结和睦,推动高质量发展。新兴产业的勃兴同时也引发了市场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需求,这恰恰成为高等职业教育的新增长点。对广西高职院校而言,根据地方民族文化特点,以“链”的方式系统联动起高职院校的文化工作,将更好推进高职院校各项工作一体化开展,体现注重校园文化建设的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广西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内容,从各方面构建特色鲜明的、关联性强的民族文化特质,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3 广西高职院校“民族链”的路径构成

中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同民族在“地理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7]。“民族链”遵循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聚焦高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背景,通过规划统筹第一条“硬件链”,实现校园景观设施中具有民族文化,校园餐饮摊点中凸显民族文化;通过挖掘设计第二条“软件链”,实现校园第一、二、三课堂融入民族文化、校园科研成果侧重民族文化研究等;通过集中打造第三条“人才链”,打造认同爱国主义,信仰红色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教职工队伍及具有综合素养的学生。营造不同民族师生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构筑起学校与社会认可的“民族链”特色人才培养模式,从理论和实践领域为以广西为代表的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特色办学提供参考。

3.1 以“硬件链”建设民族共同体的基础环境特色化

环境育人是高职院校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等功能的集中体现,楼宇设计、景观设施、实践场所都蕴含着这所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育人特色、学校文化特点等。广西地处国家多民族聚居融合的南疆地区,毗邻东南亚国家,特殊的地理方位使得广西不仅拥有独特的少数民族建筑风格、丰富的饮食文化、奇美秀丽的旅游资源,更有着众多的红色文化遗址,民族团结示范基地等。广西高职院校应充分以“民族链”为导向,结合学院办学特点,在硬件设施命名方面,将校内不同区域按照广西区域内少数民族分布或所在城市名称划分,或将特定的道路、会议室结合广西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进行命名;在固定设施设计上,应尝试将学校不同功能区以世居少数民族的建筑风格进行规划设计,也可考虑将快递点、环卫设施等充分利用,加入少数民族文化元素;在绿化景观规划中,要积极将民族团结要素植入其中,譬如建设象征民族团结的“石榴园”,种植象征各省的省花、省树或市花、市树的“团结园”;在食堂美食窗口的设置上,可将广西各少数民族美食汇集,方便师生在舌尖上体验民族之“美”。

3.2 以“软件链”建设加强民族共同体的研究发展纵深化

“民族链”中的“软件链”是在扎根中国大地、创办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思想指导下,以“‘双高计划’中的‘培育和传承工匠精神’,‘加强学生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培养’”[8]为指导,结合广西民族地区特点,通过职业化、多元化、实践化强的课程设置与服务地方民族工作的科研侧重,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高职教育人才的培养和研究模式。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要凸显必修课核心作用,在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融入民族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奋进的思政元素,用生动案例进行佐证;其次,要发挥选修课重要作用,在契合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特点的选修课程中,主动将带有中华民族文化内涵、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艺术赏析、体育运动、民族文字等呈现给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后,要把握第二课堂拓展作用,利用软件系统在链条化思维下,以分类别、条块式的学分累计方式,聚焦地方民族发展重心,从思想教育、道德修养、社会实践等多维度入手,利用职业教育数字化手段,全方位拓展学生学习和实践视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少数民族地区技能人才。在科学研究方面,学校要通过政策性引导、奖励性措施激励广大教职工将研究关注点与服务地方民族文化工作紧密结合,主动研究学习中央及地方涉及民族工作的文件,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纵横向课题、资政报告、科研论文、工作案例、调研报告等方式推进高职院校民族文化工作科学有效开展。

3.3 以“人才链”建设拓展民族共同体的呈现手段多样化

“民族链”中的“人才链”有两层含义,既指教职工,也指学生。前者是学校文化工作水平提升的关键力量,是实现民族文化特色发展的关键队伍。在教职工队伍打造上,应以“双高建设”要求为重要参照指标,严格按照“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求,有侧重地引进和指导好专、兼职教师,提升少数民族人才队伍储备。一方面,培养宣传少数民族优秀教师,另一方面,选派教师赴少数民族地区调研,开展国情社情民情教育,学校要有针对性地确立学校民族文化特色建设重点,充分了解专职教职工科研、教学、实践专长,使教职工更好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地方及学校民族工作成果。后者重点从学生素质定位的基本准则入手,即从德智体美劳的人才“五育”培养维度,结合地方的少数民族工作特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少数民族优秀学生在创新创业、志愿服务、技能骨干、学习典范等领域的培养宣传。第一,在德育方面要重视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要主动担当学校在德育中的重要作用,在“民族链”思维下,通过宣传少数民族杰出骨干事例、挖掘民族团结工作的经典案例,拓展新媒体教学手段,如开设青年杰出代表的抖音号、视频直播等,提升教育效果。第二,在智育方面要将学生智力教育丰富化、系统化,克服部分高职院校仅重视学生技能教育或只强调必修课所带来的不良影响。一方面,要丰富智力教育课程内容,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所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中,就包含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认识自然的智能等8项智能。广西高职院校要对标参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等国家指标,结合地域民族文化特点,全方位、系统性培养好高职院校学生。另一方面,要优化智力教育的考核方式,除常规的期末考试外,要进一步加大理论结合实践,增加口头报告、才艺展示、团队协作、实践操作等比例,帮助学生健康成长。第三,在体育方面要发挥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优势,将少数民族体育运动融入学生日常体育课程和课余文化活动中,将民族传统体育中的文化性、趣味性、生活性等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在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四,在美育方面要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地方少数民族文化的审美能力,如在舞蹈课程中植入具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积淀的舞种,在书法课程中植入中国传统书法技艺,在音乐课程中植入具有广西地方民族特点的山歌、民歌演唱技巧和天琴等民族器乐演奏,在美术课程中植入具有地方风土人情、自然风貌的绘画方式。第五,在劳动育人方面要充分结合“十大”育人体系,在“民族链”路径下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劳动育人。例如,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际调研,在校内劳动园实践、参与制作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创产品等,发挥学生热爱劳动、参与劳动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9-10]。

4 结束语

加快广西民族地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步伐,是促进广西职业教育现代化、推动国家与地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开展‘大中小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目标指向。”通过挖掘文化精髓,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以“民族链”路径强化广西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联动效应,促进广西高职院校专业优化设置与综合素质提升,将逐步解决民族地区“观念落后、物质贫困、流失严重、结构失衡所带来的高职教育功能受限、规模不足、质量不高、效益低下等问题”,为促进广西少数民族地区职业教育育人路径创新发展,构建更加科学的特色发展模式,并且为我国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和其他民族地区的职业教育文化工作发展提供参考借鉴。

参考文献

[1]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习近平总书记广西考察重要讲话鼓舞人心、催人奋进[EB/OL].(2023-12-17)[2024-02-17].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854931151 59251281&wfr=spider&for=pc.

[2] 习近平.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9-28(2).

[3] 于向东.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着力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有的放矢)[N].人民日报,2020-06-16(9).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2.

[5]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让职业教育站得更高走得更远[N].光明日报,2020-06-09(14).

[6] 沈壮海,段立国.坚定文化自信 建设文化强国(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N].人民日报,2020-11-19(9).

[7] 万建武.中华民族是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20-10-20(9).

[8] 李梦卿,邢晓.“双高计划”背景下 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重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20(1):107-114.

[9] 普丽春,子华明,赵伦娜.边疆民族地区“大中小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建构与实践反思[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50(4):1-7.

[10]李梦卿,邢晓.我国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价值、困境及路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3):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