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孝思想及其创新性发展

2024-10-01 00:00:00张紫瑜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22期

摘要:“孝”是儒家思想所阐释的重要理论之一,随着儒家文化体系的不断健全,“孝”的内涵也不断完善,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内容。在“万世师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孝”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孔子对“孝”进行了系统的理论阐发,从立身以孝德为先到将孝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调孝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孔子孝思想在提升个人道德品质、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助力国家繁荣昌盛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该文深入探讨孔子孝思想的核心要义及其当代价值,并对新时代孔子孝思想的创新发展路径进行展望,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启示。

关键词:孔子;孝思想;《论语》;创新性发展;儒家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a)-0060-05

Confucius' Thought about "Filial Piety" and It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Study on the Text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Abstract: "Filial piety"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theories explained by Confucianism. With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Confucian cultural system, the connotation of "filial piety" has also been continuously improved, becoming an important par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Confucius' ideological system, which is known as the "model for all ages", "filial piety" hold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as a behavioral norm. Confucius systematically expounded on "filial piety", from prioritizing filial piety to internalizing it in the heart and externalizing it in actions, emphasizing that filial piety is the foundation of all moral conduct. Confucius' concept of filial piety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enhancing personal moral qualities,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and harmony, and helping the country prosper and prosper. It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enlightenment to explore the core meaning and contemporary value of Confucius' thought of filial piety, and to look forward to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Confucius' thought of filial piety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Confucius; The thought of filial piety;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Innovative development; Confucianism;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开篇点明:“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并将其上升到一定高度:“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1]孝是百行之源、八德之首,是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核心理念和第一精神。中华民族一直致力于弘扬优秀的孝道传统文化,在先秦时代,儒家文化系统全面地阐释了“孝”的理论体系,追寻了“孝”的基本内容和价值,将“孝”作为儒家伦理最重要的范畴之一。孔子的孝思想是儒家伦理思想的代表,对于培养人的感恩意识、弘扬家庭美德之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1 孔子孝思想的主要内容

孔子的孝思想内涵丰富,对孝是什么、怎样才孝、如何尽孝都作了详细阐述,在《论语》中,更是有约20条语录直接与孝相关,圣人及后世对孝之重视直接影响了社会安定与国家长远发展。孔子的孝思想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1.1 立身以孝德为先

孝悌是社会安定的前提。《论语·学而篇》有云:“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没有人喜欢得罪上层统治者,也没有人喜欢反叛。孝顺父母,兄弟友爱和睦是仁爱的根本。如果人们能在家孝顺父母,对兄弟百依百顺,那么他们就能在外忠于国家,忠诚是建立在孝顺之上的,忠诚是孝顺的目的。孔子深刻洞察了这一真理,他的所有思想主张都以此为基石。我们应该深入发扬其中的合理内涵,提升人们的道德品质。“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孔子强调对父母的逝去要怀有敬畏之心,并按时祭祀先祖,这是孝的体现,也是仁的根基。

关于孝德与学问。首先,孝德第一,学问第二。《论语》有云:“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孔子教导他的学生,先要关注孝道践行及理想人格培养,努力塑造自身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在有余力的情况下,应当借助学习古代经典来增长文化知识。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以德育为根本的,强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居于次要地位。其次,以孝德检验学问好坏。“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一个人是否有知识,其知识的好坏主要不在于其文化知识,而在于其能否践行孝道、忠诚、守信等传统伦理道德。只要做到了后面几点,即使说自己没有学过,也已经是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了。

关于孝德与政治。首先,统治者应该以身作则,践行孝道。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季康子向孔子问道:“怎样才能让老百姓对当权者尊重、忠诚、相互鼓励?”孔子说:“郑重其事对待民众,民众便会尊敬我们;孝顺父母、关爱子女,民众便会对你尽忠;若你任用贤良之人,教育弱者,他们便会互相勉励,力求精进。”孔子历来主张“礼治”和“德治”,他认为当政者应该严正孝道、厚道,使老百姓尊敬爱戴当政者,忠于职守,努力为社会做贡献。只有以身作则,人民才能按照统治者的意志行事。其次,孝与政治密不可分。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有人向孔子提问:“你为什么不从政呢?”孔子回答说:“《尚书》上说:‘孝顺父母,爱兄弟。’这种孝道文化影响着政治事务,也是在参与政治。为什么你必须是官员才能被认为是政治的一部分?”为政之道,在于孝义仁德。齐家、治国、平天下,管理好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平定天下,而治家的根本在于行“孝悌”之道。子女孝顺,兄长友善,家庭和睦就是在为社会安定、人民安康做贡献。如果全社会的人都能行“孝悌”之道,用这种孝悌的风气去影响政治,那么民风一定朴实醇厚。

1.2 外化于行、实打实尽孝

百善孝为先。在中华文化当中,孝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天性,孝不是纸上谈兵,而需要付诸实践。

首先,要承父事业。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朱熹也有类似含义的话:“父在,子不得自专,而志则可知。父没,然后其行可见,故观此足以知其人之善恶。然又必能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乃见其孝;不然,则所行虽善,亦不得为孝矣。”孝,就是父母活着的时候尽心尽力地去赡养他们,他们去世之后要继承他们的遗志,完成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这便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孩子从小接受父母的影响,学习他们的正当志向和言行举止,在他们的影响下树立自己远大的志向。

其次,要不改父志。“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孟庄子仍然任用父亲在世时的旧僚属,不改变他父亲的政治措施,这是别人难以做到的。孝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要求。孔子不止一次谈到孝,做到“不改其父之道”是相当困难的事情。

再次,莫让父母牵挂身体安好。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爱子之心,无所不至,唯恐其有疾病,常以为忧也。人子体此,而以父母之心为心,则凡所以守其身者,自不容于不谨矣,岂不可以为孝乎?旧说:人子能使父母不以其陷于不义为忧,而独以其疾为忧,乃可谓孝。亦通。”[2]这里的疾病既是身体上的疾病,也可以是精神上的疾病[3]。这句话不只是不让父母挂念身体,还告诉我们,处世为人应时刻谨慎,提醒自己做到自尊自重,这样父母便能少些担忧。身处何地,遭遇何事,都不能做出让人不齿的行为,更不可因为自己的不义之行让父母背负不教的恶名。也许我们一生都没有什么大成就,但是只要我们堂堂正正做人,父母就会觉得很欣慰。孝敬父母,一定要体悟父母的心情,用这种心情反过来对待自己的父母,真正做到让他们安心才可以称得上是孝子。

最后,莫让父母担心所处环境。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在古代,交通和通讯都很不发达,外出学习和经商的人离家太远,不方便与父母联系,回家需要一年半载的时间。若父母突遇紧急病情或事务,可能会难以迅速回家,甚至因故未能给父母送终,留下终身的遗憾。同时,当孩子孤身前往远方时,父母总会担忧他们的安全与快乐。因此,作为子女,应尽量居住在离父母较近的地方。若因特殊原因必须离家,应告知父母自己的去向与具体位置,以免他们担忧挂念。现代社会,通信交通都很发达。即使远在天涯海角,通过电话便可知道彼此现状;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乘坐飞机也可及时赶到父母身边。然而,仍然不能忘记对父母孝顺的义务。在安排自己的活动时,应该考虑父母在家的实际情况,然后做出合理的调整。

1.3 内化于心、孝老爱亲

首先,传统儒家文化要求,孝敬父母不只停留在物质供养的满足上,也体现重视与关怀精神层次的需要。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只做到以物质来赡养父母还不能说是尽到了孝道,因为孝道的根本在于有没有孝心、对父母是否恭敬。侍奉父母内心要有诚意,诚心诚意的孝不是形式上的孝顺。孝不是形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挚情感。“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爱是表现在态度上的,应做到内心孝顺,态度恭敬,对父母要有耐心,言辞温婉,面色和顺,父母才能身心愉快。真正孝顺的儿女,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每句话里都有爱意,每个动作都带敬意,让父母在爱的氛围里颐养天年。

其次,对父母过错的劝阻要情理兼顾。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侍奉父母,对他们的过失行为要婉言劝阻;倘若父母不听劝,依然要态度恭敬且心情平和。“人非圣贤,孰能无过”[4],父母是人,他们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当父母有了过错,作为子女一定要加以劝阻,但是,劝阻父母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言辞方式。子女应该做到态度恭敬、语言委婉,如果父母不听从劝阻,也不能大吼大叫态度恶劣,更不能心生怨恨。简言之,劝阻要恰到好处,情理兼顾。对待父母的过错,耐心地给他们讲道理,如果父母一时半会儿明白不了,也要恭敬温和地对待他们,心里再多委屈也不要表现在脸上。

最后,要熟记父母的年龄。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5]孝敬父母,先要记住父母的年龄生辰。父母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做子女的都会有两种心理,即喜忧参半。喜的是父母又平安度过一岁,长寿了一年;而忧的是,父母年龄越来越大,距离开人世的那一天越来越近,这就是孝子之心的体现。

2 孔子孝思想的价值评析

孔子孝思想历经千年沧桑而不衰,在现代社会仍为人们所认同并自觉践行,归根结底在于其自身价值。孝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具有的丰富内涵与实践可行,使其在新时代仍能促进个人素质品质提升、维护社会安定和谐、助力国家繁荣昌盛,依然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

2.1 提升个人素质品质

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对其持之以恒地践行,做到真正内化于心。孔子孝思想要求子女对父母尽孝,不只给予物质供应,更要提供精神慰藉,全程、全方位给予父母无私的陪伴与爱。一个对父母孝的人,对人才能礼,孝从来都是个人素质品质的最低要求。忠诚,以礼待人,与敬业、诚信、友善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上指出,“新时代更需要继承发扬以国家民族命运为己任的爱国主义精神”[6],爱国主义精神的培育和孝思想的践行密不可分。中国自古就有家国一体、家国同构思想,强调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一个人在家孝敬父母,在外热爱祖国,孝是爱国的前提,爱国是孝的最高体现,二者相互促进。

2.2 维护社会安定和谐

家庭是社会有机体的细胞,是最小却又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家庭关系的稳定和睦,是社会安定有序的前提。正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言,把对自家父母长辈的孝扩大为整个社会层面的孝老爱亲,使家庭的温情关爱洋溢在整个社会大家庭中,社会也会反哺人们以更大回馈,利己利家利他。

新时代,出现了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现象,子女之间与赡养老人的经济纠纷让人痛心,这些现象产生连锁反应,打破了社会的温情一面。这些事件虽是少数,却也不可放任忽视。构建和谐社会不是喊口号,而是需要每个人都真正为此努力,最简单就是做到孝老爱亲,并由家推及社会,让自己的小家为社会大家庭贡献正能量,成为其他小家的榜样,形成协同效应,为构建自由平等、和谐安定的社会尽心尽力。

2.3 助力国家繁荣昌盛

《礼记·大学》有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7]。个体与社会与国家的发展进步,是一个循序上升的过程。发自内心孝与敬,实际行为孝与顺,是修身的过程,是家齐的重要环节,是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前提。

儒家思想以“仁”为核心,孝为仁的基础,仁孝互不可分。中国自古以来以仁孝治国,形成了强大的文化认同与民族凝聚力。当今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愈发严峻,是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虽然我国养老体系日益完善,国家社会养老在其中占有较大部分,减轻了子女个体养老负担,但发挥中国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积极作用,能够减轻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压力,发挥更多资源在经济发展上,可以说做好家庭养老应尽的责任义务也是在侧面助力国家发展富强。

3 新时代孔子孝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2021 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两个结合”,即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儒家文化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占据主流地位,在文化“两创”的背景下更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孝道观念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取其精华而发扬光大,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3.1 共建平等民主和睦的新型家庭关系

孔子的孝道观有其保守、局限的地方。“无违即孝”,实际上是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造成因循守旧。从现实生活中的情况来看,并不是父母的所有行为都值得孩子尊敬和学习。父亲或儿子有违法之举时,孔子主张“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即父子间犯罪的隐蔽性。

家庭关系应该是平等民主的,愚孝并不可取。家庭成员无论性别、年龄、身份、经济地位的不同,都可以参与家庭事务的决策,提出自己的意见,群策群力,发挥不同身份立场的视角优势,为家庭正确决策与更好发展贡献力量。父母或祖父母应该不分性别差异平等地照顾下一代;父母以身作则,将自己正确的教育理念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子女成长过程中,真正起到子女第一任老师的作用。子女也应该感激父母哺育与培养自己成才的艰辛,体会父母的不易,成年后反哺父母,孝敬父母,尽到子女的赡养义务,也为自己下一代做好榜样,从而实现良好家风的世代传承。

3.2 尊老敬老,化小孝为大孝

孟子有云:“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8]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不会脱离社会大集体而单独存在,同样,尊老敬老不只是家庭内部的事,而应整个社会形成合力加以落实。

首先,作为个体,孝是无差等的,无论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老人,还是身处同一个社区的老人,或是走在路上遇到的老人,若发生困难,都应该上前帮忙,如搀扶一把,帮提重物,打个电话联系老人子女,向社会传递爱心,而这也可能会回馈在自家老人身上。

其次,重视校园对孝老爱亲的教育行为。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孝也不例外,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应该对各年级学生加强社会孝老爱亲教育,如开学第一课、周一升旗活动、主题班会、实践活动等,都可以融入孝老爱亲元素,把中华孝文化故事讲好、传承好,思政课教师应该加强与各班班主任、学生家长的联系,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行为日常,引导学生家长重视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成才的关键作用。在家中要时常关心父母,以实际行动孝敬老人长辈。

再次,社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让在此居住的老年人感受到社会的关怀和温暖。如组建志愿者队伍,定期举办孝老爱亲活动,利用中秋节、重阳节等节日组织联谊晚会,为社区老人表演节目,送上小礼物,让他们感受社区大家庭的关怀;还可以通过专家健康知识讲座、防诈骗宣传教育等形式,献上社区关爱帮扶老人的力量,促进社区的和谐稳定。

最后,大众传媒对孝老爱亲的社会正能量应该加大宣传力度。人们广泛接触的媒体,从之前的电视、报纸逐步转变成互联网,那么对孝老爱亲的宣传可以利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平台如抖音、哔哩哔哩、小红书等,弘扬优秀传统美德,鼓励平台创作孝老爱亲题材的生活实录及演绎作品,无形中提升社会对敬老、爱老问题的关注度。

3.3 制度护航,重建敬老信任

《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要发挥法治对道德建设的保障和促进作用,把道德导向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推动社会诚信、见义勇为、志愿服务、勤劳节俭、孝老爱亲、保护生态等方面的立法工作。”[9]孝老爱亲不能只停留在道德自觉上,还有必要从法律层面倡导培养孝道意识的敬老爱老,保护老年人权益,爱护老人,让老人健康、快乐、安心地度过晚年,维护家庭和谐和社会稳定。但法律干预社会生活的限度需要把握好。一方面,在婚姻法中,供养老人通常被视为家庭义务的一部分,夫妻之间应该相互支持和照顾,为年老的父母提供生活必需的帮助和支持[10]。另一方面,还需要完善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包括养老金、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确保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如在医疗方面,建立完善的老年人医疗保障体系,提高老年人医疗保险的覆盖率和保障程度,对老年人常见疾病进行重点保障,并适当提高报销比例。鼓励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老年人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如家庭医生服务、定期健康检查、专科医生巡诊等。推动社会力量参与老年公益事业,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为老年人提供各类志愿服务和关爱行动。加强公共设施的无障碍改造和维护,方便老年人出行和生活。

4 结束语

总之,对孔子孝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华优秀孝文化传承下去,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闪光,促进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国家富强,期待“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一美好愿景的到来。

参考文献

[1] 孝经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1-2.

[2]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55-73.

[3] 周海春.从《论语》和《孝经》看孔子“孝”思想的可能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6(2):18-22.

[4] 左丘明.左传译注[M].李梦生,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539.

[5]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7:2-287.

[6] 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5-29(2).

[7] 王文锦.大学中庸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9:3.

[8] 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6:16.

[9]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0-28(1).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