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民族记忆,具有重要的育人价值。文化育人是国家教育之根,而高校是文化育人的前沿阵地。新媒体时代,高校依托作为流行文化现象的短视频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以图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给受众,提高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够让更多学生了解和认同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通过新媒体的传播和互动,高校可以激发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创新思维,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华文化的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基于此,该文主要解析了新媒体时代下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探索科学合理的创新路径,旨在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创新;传承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a)-0046-05
The Path Innov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issemin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the New Media Era
Abstract: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carries rich historical wisdom and national memory, and has important educational value. Culture education is the root of national education,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frontier of culture education. In the new media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rely on short videos as a popular cultural phenomenon to spread the culture, which can not only present the essence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audience in various forms such as graphics, audio and video, improve the appeal and appeal of communication, but also enable more students to understand and identify with their own cultural roots, and enhance national pride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of new medi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stimulate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terest i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innovative thinking, promote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ontribute to the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new media era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nnovation paths, aiming at strengthening students'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promoting the inheritance and promotion of this culture.
Key words: New media era;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Spread; Innovate; Inherit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新媒体已成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信息获取习惯。在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形式多样,为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高校能够跨越地域限制,将其精髓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此外,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泛滥和碎片化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变得表面化、肤浅化,难以触及受众的内心深处,使得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成为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课题。
1 新媒体时代给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来的机遇
1.1 新媒体用户更为广泛,扩大了传播主体范围
新媒体具有独特的跨时空、跨地域特性,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的界限,拓宽了文化传播的受众基础。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地,能够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的广泛覆盖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传递给更为广阔的受众群体。除了在校学生和教职工之外,新媒体使得社会公众能够参与传统文化的学习与传承[1]。这种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不仅丰富了文化传播的层次和维度,而且有助于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关注文化传承的良好氛围,为文化的普及和弘扬注入新的活力。
1.2 新媒体时代信息海量,保障了传播内容的有效供给
新媒体将思想智慧、家风家训、文化遗产、道德规范等优秀传统文化汇集起来,形成了包罗万象的文化资源库。新媒体平台拥有海量的信息资源,为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内容宝库。高校可以依托新媒体的强大搜索和整合功能,轻松获取到丰富的历史文献、经典著作、民俗艺术等优质文化资源。通过筛选和编排,这些资源能够通过多种生动形象的形式呈现给受众,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兴趣、不同知识背景的受众群体的需求。这种传播内容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不仅提升了文化传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而且能够激发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文化的深入理解和有效传承[2]。
1.3 新媒体信息推送更为精准,革新了文化传播样态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助多元载体,不断拓展文化传播渠道,实现精准化推动和传播样态的创新。随着数字视听技术的飞跃,中华文化的思想精髓从传统媒介的束缚中解脱,转变为集视觉与听觉盛宴于一体的多元化表达。这种动态的呈现模式,囊括图文、动漫、短视频等丰富形态,精准捕捉当代大学生追求新鲜与创意的心理倾向,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此外,移动终端与通信技术日新月异,文化的传播渠道进一步拓宽,融入师生日常的微信、微博、短视频平台等新媒体环境中,实现了校园内外的全面覆盖与渗透。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的兴起,为文化传播策略带来了革命性变革。通过对师生网络行为数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高校能够精准洞察受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所在,并据此实施个性化、定制化的信息推送,将传统的广泛传播模式升级为高效精准的“滴灌”模式,进一步提升文化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2.1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师生的思想认同
新媒体迅猛发展,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信息接收方式和思维模式。在这种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面临着被简化和浅化的风险。部分师生因沉迷于快速消费的网络内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缺乏足够的关注,对其认知停留在表面,难以形成深层次的思想认同。这种现象不仅削弱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而且可能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产生误解[3]。高校利用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时,需要高度重视并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念,通过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和实践体验,增强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使其能够真正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
2.2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文化传播的整体性
新媒体的多元性和开放性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带来了内容碎片化、无序化的挑战。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传播往往被分割成一个个独立的片段,难以形成完整系统的文化体系。这种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容易破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逻辑和整体性,使高校师生难以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把握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高校利用新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时,应注重整合文化资源,构建完整的文化体系,结合专业设置、课程思政、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引导师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确保文化传播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2.3 对高校教师的能力素养提出新要求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和媒体运用能力。然而,目前部分教师在新媒体技术方面存在明显的短板,难以适应新媒体环境下文化传播的需求。这种能力素养的不足限制了教师在新媒体平台上传播文化的效果,影响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度[4]。因此,高校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提升其新媒体运用能力,包括媒体平台的操作技巧、内容创作和编辑能力,以及与学生互动沟通的能力等。
3 新媒体时代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路径
3.1 发挥多元主体作用,营造良好传播生态
传播主体是文化传播中决定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及师生等多元主体的积极性,共同构建开放协同的传播生态。在这一生态中,各主体之间需要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共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其一,坚持政府引导。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和宏观管理者,应当发挥其在文化传播中的引领作用。高校可以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支持与指导,参与相关文化项目的申报与实施。通过政府搭台、高校唱戏的方式,共同策划和组织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节、非遗展览等,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泛宣传,提升活动的知名度。
其二,鼓励社会参与。高校应主动与社会各界建立广泛的联系,引入企业、媒体、文化机构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例如,高校可以与知名企业合作开展文化创新项目,利用企业的市场资源和品牌影响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品的开发与推广;同时高校可以与媒体机构合作,制作高质量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宣传片、纪录片、专题节目等,通过电视、网络等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还可以与文化机构合作,共同举办文化讲座、研讨会等活动,促进学术研究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
其三,发挥师生的作用。在校内层面,高校应当鼓励师生共同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承。通过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建立文化社团、举办文化沙龙、设立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月等形式,营造校园优秀传统文化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搭建师生互动交流的桥梁,如建立线上学习社群、开展在线直播授课、传统文化创意短视频征集等,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师生随时随地都能参与文化传播[5]。此外,高校可通过校园网络文化工作室,鼓励学生利用新媒体技术自主创作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如制作创意短视频、编写文化博客等,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形成师生共同推动文化传播的良好氛围。
3.2 坚持内容为王原则,整合优秀文化资源
在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海量性使得内容的质量成为吸引受众的关键因素。高校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当始终坚持“内容为王”的原则,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价值,整合优质文化资源,打造出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文化传播产品,满足受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首先,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高校应组织专家学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梳理其历史脉络、思想精髓和艺术特色。通过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含义,提炼出具有时代价值的文化元素,为文化传播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例如,高校可以深入挖掘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制等观念,道家思想中的自然、无为等理念,以及诗词歌赋、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中的美学价值,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整合优质文化资源。高校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应积极整合各类优质文化资源,包括历史文献、文物古迹、民俗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等。通过数字化、网络化等手段,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易于传播和接受的形式,如电子图书、在线展览、虚拟现实体验等。同时,加强与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机构的合作,共享文化资源[6]。以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将每年4月设立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截至目前已经举办了十届,在文化教育月期间,该校在系列新闻宣传报道中注重抓住“内容为王”这一支撑点、着力点,深耕内容生产,注重主题策划,发挥学校新闻宣传团队的专业力量,围绕每届不同的主题,对内容进行凝练和提升。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善用“文化+创意”,用学生喜爱的最时尚、最前沿、最酷炫的表达方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展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在当下,促进了传统文化“出圈”传播。
最后,结合新媒体平台多路径宣传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取得的成果,例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既展现出该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校园文化品牌特色,又将学校作为山东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示范校”在文化育人方面取得的成效加以宣传和展示。
3.3 打造新媒体平台,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当主动运用数字技术,通过微博、微信、视频号、抖音等主流新媒体平台,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文化传播矩阵。通过这些平台,突破传统传播方式的限制,以更加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一,构建文化传播矩阵。高校应在新媒体平台上注册并运营官方账号,形成包括微博、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在内的多渠道传播体系。每个平台根据其特点定位不同的传播形式,形成互补优势[7]。例如:微博平台适合发布即时性强的文化资讯和话题讨论;微信公众号注重专栏的设定,以及深度内容的挖掘和推送;抖音短视频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和独特性。同时各高校应注重建立“中央媒体厨房”,构建融媒体中心,联动各二级院部开展形式多样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并形成作品联动发布机制,形成资源共享,营造校园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
其二,发布高质量的、符合新媒体传播的内容。高校应当制作一系列高质量的文化传播内容,包括传统文化知识普及、传统文化主题教育宣传片、历史故事讲述、艺术作品展示等,确保这些内容符合新媒体的传播特点,能够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
其三,开展形式多样的互动活动。为了增强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感,高校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开展形式多样的线上互动活动。例如,高校可以举办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在线文化沙龙、文化主题直播等,邀请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及学生代表共同参与,形成良好的互动交流氛围。通过这些活动,增进受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他们参与文化传播的热情。
其四,利用数据分析优化传播策略。新媒体平台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分析工具,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对文化传播效果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通过分析受众的关注度、互动率、转发量等关键指标,了解受众的需求和偏好,不断优化传播策略和内容制作方向。
3.4 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完善文化传播手段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应当积极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将线上传播与线下活动紧密结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文化传播体系,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首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高校应当充分利用线上平台的便捷性和广泛性,通过官方网站、社交媒体、在线教育平台等渠道发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同时,积极组织线下活动,如优秀传统文化讲座、工作坊、展览等,为师生及社会公众提供近距离接触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通过线上线下互动,形成优势互补,扩大文化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其次,探索新兴技术应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可能。高校可以积极探索这些技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中的应用,如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VR体验项目,让受众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场景;利用AR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实生活场景,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例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融媒体中心根据第九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主题“厚德”制作的短视频,利用航拍、新媒体技术、镜头特效、动画等技术手段,打造“国风+剧情+特效+校园文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月宣传片,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同时,剪辑不同片段在抖音号、视频号、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流量入口进行宣传,增强沉浸感、代入感和亲切感[8]。
再次,加强跨界合作。高校应当加强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科技产业等相关领域的跨界合作,共同探索文旅发展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新模式。例如,高校可以与文化旅游企业合作推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旅游线路,将研学与旅游体验相结合。此外,高校可以与科技企业合作开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的数字化产品,如电子书、App游戏等,以科技手段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播。
最后,完善文化传播机制。为了确保文化传播工作的持续性,高校应当建立完善的文化传播机制,通过制定详细的传播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团队协作、定期评估传播效果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高效化开展。另外,高校应当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师生积极参与文化传播工作,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通过不断完善文化传播机制,确保文化传播工作有序高效地进行,推动该文化的传承与发展[9]。
3.5 更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文化传播吸引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应当主动适应受众群体的话语习惯和心理特点,注重创新和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更新话语表达方式,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更加引人入胜。
其一,采用生动感人的文化故事。高校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应当注重挖掘和讲述那些生动、感人且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故事。这些故事可以是历史人物的事迹、民间传说的演绎,也可以是当代社会中的文化实践案例。通过细腻的叙述和情感的共鸣,让受众在故事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温度和力量,从而增强他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其二,展现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文学、艺术、哲学、科技等多个领域。高校在传播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运用多元化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例如,高职院校有的可以结合动漫专业设置,通过制作精美的文化纪录片、微电影、动画短片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生动新颖的方式呈现给受众,使其在视觉和听觉的享受中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锻炼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10]。
其三,运用“出圈”的语言。在话语表达上,高校应当进行沉浸式互动体验报道,让宣传更鲜活。例如,高校可以运用新媒体语言,结合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微小叙事,用网络话语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并且借助时代热词解读其文化思想,运用在学生中广泛流行的话语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四,鼓励原创和多样化的文化传播。为了增强文化传播的吸引力,高校应鼓励师生积极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创性传播。高校可以支持师生创作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文艺作品,鼓励开展跨学科的文化研究,推动文化产业与文化传播的深度融合等。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时代高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高校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创新文化传播方式:通过发挥多元主体作用,营造良好传播生态;坚持内容为王原则,整合优秀文化资源;打造新媒体平台,激活传统文化魅力;拓宽文化传播渠道,完善文化传播手段;更新话语表达方式,增强文化传播吸引力等。以期加强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认同和情感共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保桂.以新媒体推动传统文化在新时代高校教育中的传播[J].艺术市场,2023(9):92-94.
[2] 孙康康,许子健.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23,44(7):79-81.
[3] 张崇曦,高远.新媒体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创新传播路径探究[J].传播与版权,2023(4):97-99.
[4] 肖霞.高校应用新媒体传播传统文化的策略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1):72-74.
[5] 李美萱.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播分析[J].文化产业,2022(1):160-162.
[6] 王俊英.新媒体时代高校传播传统文化途径研究[J].汉字文化,2021(23):169-170.
[7] 金甜恬.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路径探析[J].汉字文化,2021(15):157-158.
[8] 于越,张海.新媒体时代高校传统文化传播途径研究[J].中国出版,2020(5):71.
[9] 高伟.论中国文化“内在超越”的现代教育价值[J].高等教育研究,2021,42(2):14-23.
[10]蔡世华.高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使命[J].中国高等教育,2023(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