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国文学的宝库中,红色经典文学作品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红岩》作为红色经典著作,深受读者喜爱。《红岩》的维吾尔语译本,不仅是语言转换的一次成功操作,更是沟通文化对话和互鉴的桥梁。成语作为一种相沿习用、含义丰富、具有书面语色彩的固定短语,在《红岩》中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该文旨在对成语的类别、维译中成语的对应关系及翻译的特殊现象等进行了研究,发现维译本中成语的正确使用,一方面可以增强维吾尔族同胞对经典小说的认知,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文化的传播,同时也能够为维吾尔语学习者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红岩》;成语;维吾尔语;翻译;分类;对应
中图分类号:H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a)-0022-05
Idioms in Red Crag and Their Translation
—Taking Ahemaiti Pasar and Krimu Hoga's Translation as an Example
Abstract: In the treasure house of Chinese literature, the red classic literary works have their unique historical status and cultural value. As one of the classic works, Red Crag is deeply loved by readers. The Uyghur translation of Red Crag is not only a success of language conversion, but also a bridge of cultural dialogue and mutual learning. Idiom, as a kind of fixed phrase with rich meaning and written color, plays a finishing role in Red Crag.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study the categories of idioms, the corresponding relationship between idioms in Uygur translation and the special phenomena in transl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correct use of idioms in Uygur translation can enhance the cognition of Uyghur compatriots on the one hand, promote the spread of culture on the other hand, and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for Uyghur language learners.
Key words: Red Crag; Idioms; Uyghur; Translation; Sort; Correspondence
《红岩》记录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黎明前的黑暗中所展现出的坚定信念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通过丰富的语言艺术,展现了汉语的深厚底蕴。作品中,成语的运用犹如点睛之笔,不仅增强了文本的表现力,更深化了人物形象和情节内涵。
作家罗广斌、杨益言在《红岩》中运用了大量的成语。然而,当《红岩》跨越语言和文化的界限,面向维吾尔族读者时,成语的翻译成为一项挑战。维吾尔语作为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之一,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特色和表达习惯。成语作为蕴含文化和历史背景的语言形式,在不同语言间的传递并非易事。维吾尔语翻译中的成语处理,既要忠实于原文的意境,又要适应目的语言的文化习惯。
黄伯荣、廖旭东在《现代汉语》中将成语的构造分为五种基本结构,即联合结构、偏正结构、动宾结构、补充结构、主谓结构[1]。赵行梅在《成语褒贬色彩的形成、变化与使用研究》中指出:“一般词语的褒贬色彩可以分为褒义、贬义和中性三种。”[2]史震天、陈世民在《汉维翻译教程》中,将翻译方法分为直译法、意译法、借用法等方法[3]。赛依旦·阿迪力在《汉维动物成语》研究中将汉维动物成语的对等关系分为完全对等、部分对等、完全不对等这三种关系[4]。
本文在以上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阿合买提·帕萨尔、克里木·霍加《红岩》维译本为例,对其中的200多个成语及其维译进行分析,通过文献研究法、语料分析法、对比法等方法对《红岩》中成语的种类、翻译方法等进行分析,旨在丰富《红岩》成语的研究成果,提升人们的语言学习能力,促进文化交流。
1 《红岩》中的成语类别
《红岩》成语根据结构大致可分为主谓结构、动宾结构、联合结构、补充结构等四类;根据感情色彩可以分为褒义类、贬义类、中性类这三类;根据来源大体可分为历史故事、诗文语句、口头俗语等三类[5]。
1.1 根据结构分类
1.1.1 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成语是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成语,其中主语通常是人或事物,而谓语则是对主语进行描述或说明的动作、状态或特征。这类成语中的主语和谓语紧密相连,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概念。《红岩》中含有的主谓结构成语有头晕目眩、手忙脚乱、面红耳赤、天旋地转、痴心妄想等。
1.1.2 动宾结构
动宾结构成语是由一个动词和一个或多个宾语组成的固定短语。在这类成语中,动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而宾语则是动作的接受者或动作的对象。《红岩》中含有的动宾结构成语有打草惊蛇、借花献佛、奉命行事、抛头露面、翻天覆地等。
1.1.3 联合结构
联合结构成语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并列、结构上对称的词语组成的成语,这些词语通常具有相同或相近的词性,整个成语表达一个统一的、完整的概念。《红岩》中含有的联合结构成语有装腔作势、无法无天、胆战心惊、斩钉截铁、无影无踪等。
1.1.4 补充结构
补充结构成语是指后一部分补充说明前一部分,整个成语表达一个整体的概念或特定的意义。《红岩》中含有的补充结构成语有度日如年、转危为安、死气沉沉、精疲力尽、应接不暇等。
1.2 根据感情色彩分类
1.2.1 褒义类
褒义类成语是指,那些具有积极、美好、向上感情的成语。这些成语通常用来表达赞扬、喜爱等正面情感,反映了人们对于某些事件、人物的赞许赞扬、积极评价及美好愿望。《红岩》中含有的褒义类成语有可喜可贺、宁死不屈、胸有成竹、转危为安、聚精会神等。
1.2.2 贬义类
贬义类成语是指,那些具有消极、否定、不良情感的成语。这些成语通常用来表达不满、批评、厌恶等负面情感,反映了人们对于某些行为、品质或事物的负面评价和排斥情感。《红岩》中含有的贬义类成语有花言巧语、死气沉沉、装腔作势、面目可憎、油头滑脑等。
1.2.3 中性类
中性类成语是指,那些没有明显褒贬倾向的成语。这些成语通常用来描述客观事实、事物、行为或状态,不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它们表达说明、阐释或陈述的作用,而不倾向于赞扬或批评。《红岩》中含有的中性类成语有应接不暇、人声鼎沸、不慌不忙、无影无踪、面红耳赤等。
1.3 根据来源分类
1.3.1 来源于历史故事
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背后往往有着具体的历史故事或典故,其形成与中国古代的历史事件、人物传奇紧密相关,因此在使用这些成语时,常常也隐含了对这些历史背景的引用。《红岩》中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斩钉截铁、针锋相对、同甘共苦、一触即发等。
1.3.2 来源诗文词句
来源诗文词句的成语通常是诗句、典籍中直接出现的成语。《红岩》中来源于诗文词句的成语有眼花缭乱(《西厢记》)、胸有成竹(《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帆风顺(《送崔爽之湖南》)、貌合神离(《素书·遵义》)、胆战心惊(《碧桃花》)、走投无路(《潇湘雨》)等。
1.3.3 来源于口头俗语
口头俗语的成语都是在日常生活中人民依据口头习惯而逐渐流传下来的、形式固定富有深意的短语。《红岩》中来源于口头俗语的成语有浓眉大眼、血肉模糊、不可一世等。
2 《红岩》中成语的维译
2.1 成语在维吾尔语中的对应表达
汉语成语翻译为维吾尔语时,既要忠实原文内容,也必须通俗易懂,符合规范,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考虑读者的理解和感受。这就要求译者根据汉语成语在原文中的语义和语境,反复琢磨推敲,进行翻译[6]。通过统计《红岩》中的200多个成语可知,汉语成语翻译为维吾尔语时实际意思完全相同,运用不同翻译方法,字面意思存在完全对应表达、部分对应表达、完全不对应表达这三种情况[7]。
2.1.1 完全对应表达
完全对应表达指的是汉语成语翻译成维吾尔语时实际意思和字面意思完全对应的情况[8]。
例1:一阵又一阵头晕目眩,使他无力站稳脚跟。
译文:uni beʃi ajlinip, køzi torliʃip, jɛrni dɛssɛp turʃutɛilik dɛrmani qalmidi.
“头晕目眩”在汉语中指的是头昏,眼花,表示很晕的意思。译文中翻译为“beʃi ajlinip, køzi torliʃip”,指的是头晕眼花,表示江姐头很晕,站不起来。汉语中“头”对应维吾尔语“beʃi”,“晕”对应“ajlinip”,“目”对应“køz”,“眩”对应“torliʃip”。汉语和维译实际意思与字面意思完全对应。
例2:刘思扬眼前,出现了渣滓洞那些不再见面的,曾经朝夕相处、同生共死的同志们的眼睛……
译文:lju sijani aldida dʒazidudiki joldaʃlirini ʃamusɛhɛr billɛ bolʁan, hajat-mamatliqta hɛmnɛpɛs bolʁan, mana ɛmdi jyz køryʃyʃ mumkin bolmiʁan jolidaʃlirini køzliri gøwdilɛndi...
“同生共死”在汉语中指的是一起生一起死,表示情谊很深的意思。译文中翻译为“hajat-mamatliqta hɛmnɛpɛs bolmaq”指的是生死同在,表示刘思扬和同志们深厚的情谊。汉语中“同”和“共”对应维吾尔语中的“hɛmnɛpɛs”和“bolmaq”,“生死”对应“hajat-mamatliqta”。汉语和维译实际意思与字面意思完全对应。
以上两例句中成语一般从它的字面意思就能够清楚地知道实际意思,翻译时遵循了信息对等原则,使译文更加简洁明了,通俗易懂。
2.1.2 部分对应表达
部分对应表达指的是汉语成语翻译成维吾尔语时实际意义完全对应但是字面意思略有不对应的情况[9]。
例3:徐鹏飞怒气冲天,劈手把话筒扔在桌子上。
译文:ʃyj pefej ʁɛzipini basalmaj, turupkini ystɛl ystigɛ taʃliwɛtti.
“怒气冲天”在汉语中指的是怒气冲到了天上,表示愤怒到了极点。译文中翻译为“ʁɛzipini basalmaj”指的是愤怒按捺不住,表示徐鹏飞愤怒到了极点。汉语中“怒气”对应维语“ʁɛzipini”,但是“冲天”并没有直接对应,汉语成语用“冲天”夸张地表示程度加深,维译时替换成了“basalmaj”(按捺不住),汉语和维译实际意思完全相同,字面意思部分对应。
例4:猫头鹰推开门,没精打采地走进来。
译文:myʃykjapilaq eʃikni itirip etʃip, bir χil rohsiz qijapɛttɛ kirip kɛldi.
“没精打采”在汉语中指的是没有精力,没有神采,表示精神不振,提不起劲头。译文中翻译为“rohsiz qijapɛttɛ”没有精神的样子,表示猫头鹰精神不振。汉语中“没精”对应维吾尔语“rohsiz”,而“打采”并没有直接翻译出来,而是用“qijapɛttɛ”来补充实际意义的整体性。汉语和维译实际意思完全相同,字面意思部分对应。
以上两例句中成语往往表达了共通的情感、经验和智慧,因此它们的实际意思能够在不同文化间得到共鸣和理解。维译时,在不改变成语实际意思的前提下,对语言习惯进行适当的字面调整,体现了翻译的灵活性。
2.1.3 完全不对应表达
完全不对应表达指的是汉语成语翻译成维吾尔语时实际意思完全对应,但是字面意思完全不对应的情况。
例5:“别着急!”甫志高流露出一种早就胸有成竹的神情,宽解地说:“工人生活上的困难,总可以设法解决的。”
译文:aldirima! dedi pudʒigaw χuddi aldinara hɛmmigɛ tɛjjarliq køryp qojʁan qijapɛttɛ tɛsɛlliij berip, iʃtʃilarni turmuʃtiki qijintʃiliqlarni bir iladʒ qilip hɛl qiliʃqa bolidu.
“胸有成竹”在汉语中原指画竹子的时候心里要有一幅竹子的形象,表示做事情之前已经拿定主意了,很有把握。译文中翻译为“hɛmmigɛ tɛjjarliq køryp qojmaq”(什么都准备好),表示甫志高对解决工人的困难很有把握。汉语与维译实际意思相同但字面意思完全不同。
例6:怒火未熄的余新江,没有注意到甫志高的插话,他向前走了两步,语气里充满了斩钉截铁的力量: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寺。
译文:ʁɛzɛp otini teχitʃɛ basalmiʁan jyj ʃendʒja pu tʃigawni sɵzigɛ qulaq salmidi, u bir -ikki qɛdɛm aldiʁa meip kɛskɛn tyrdɛ:qɛrzdar qɛrzdin qetʃip qutulmas, degɛn gɛp bar.
“斩钉截铁”在汉语中指的是砍断钉子切断铁,表示说话或行动坚决果断,毫不犹豫。译文中翻译为“kɛskɛn tyrdɛ”(果断、干脆),表示余新江说话很果断、干脆。汉语与维译实际意思相同,但字面意思完全不对应。
以上两例句成语在翻译时考虑读者的理解和感受,强调根据上下文语境来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式,以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有助于提高翻译的整体质量,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实际表达含义。
2.2 成语维译的特殊现象
《红岩》中运用了200多个成语,其中有不少重复使用的成语,译者以原文内容为基础,根据语境和语义的不同,通过反复琢磨推敲,翻译为不同的表达形式;汉语成语有许多是同义成语,其实际意思相同,在翻译成维吾尔语时可以翻译为同一种表达形式。
2.2.1 相同成语的不同表达形式
《红岩》中有部分汉语成语相同,但在翻译成维吾尔语时,译者需要权衡原文的忠实性、译文的可读性等因素将相同成语译为不同表达形式[10]。
例7:跨进这座国民党反动派控制森严的兵工厂,成岗直接接触到死气沉沉的黑暗世界。
译文:tʃega gominda ɛksijɛttʃi guruhi qattiqiq tizginlɛp turʁan bu hɛrbij sanaɛt zawutiʁa kɛlgɛndin kejin goja qɛbristandɛk syr besip jatqan zulmɛt dunjaʁa biwasitɛ joluqti.
例8:一天,又一天,尽是那些死气沉沉毫无变化的窒息的日子。
译文:øtywatqan kynlɛrni hɛrbir ʁitʃla dʒahalɛtlik, qiltʃɛ øzgiriʃ joq , azabliq kynlɛr boldi .
例7和例8中都使用同一个汉语成语“死气沉沉”,形容气氛沉闷枯燥,也形容人意志消沉,缺少生气和活力。在例7中译为“qɛbristandɛk syr besip jatqan”,字面意思是“陵墓阴森”,指的是兵工厂压抑的气氛。在例8中译为“ʁitʃla dʒahalɛtlik”,字面意思“尽显黑暗”,指的是黑暗的日子。两句均使用了意译法,遵循了连贯原则,使上下文一致,便于读者阅读和理解。
例9:孙明霞越念越起劲,大家都目不转睛地望着她。
译文:syn miʃa ʃeirlarni oquʁanseri hajadʒanlinatti, køptʃilik uniʁa kirpik qaqmastin tikilip turatti.
例10:神经质的老头,每次总是目不转睛地望着自己。
译文:ɛsɛbijlɛʃkɛn bowaj hɛrbir kirginidɛ uniʁa yntʃiqmastin køz yzmɛj qarap qojatti.
例9和例10中都使用同一个成语“目不转睛”,在汉语成语中指眼睛注视不动,形容专注。在例9中译为“kirpik qaqmastin”(不合眼),指的是大家不眨眼睛,一直看着孙明霞。用维吾尔语谚语“kirpik qaqmastin”来翻译,运用了借用法,使文章更符合维吾尔族读者的阅读习惯。在例10中译为“køz yzmɛj”(盯着看),指的老头一直看着自己眼睛不动,与成语的字面意思相同,运用了直译法,遵循了忠实原则。
例11:许云峰目光扫过整座大厅,一片瞠目结舌的嘴脸,十分尴尬,没有一个特务敢于答话。
译文:ʃyj jynfe pytyn zal itʃigɛ øz jygyrtyp tʃiqti, køzliri tʃɛktʃɛjgɛn, zuwani tutulʁan, hali χarab iʃpijonlarniɛ birɛrimu dʒawab qajturuʃqa dʒyrɛt qilalmajwatatti.
例12:“所长!”面无人色的杨进兴掀开办公室的门,猛冲进来,手脚无措地站在陆清面前瞠目结舌地讷讷说道:“华……华子良……跑了!”
译文:“baʃliq!”tɛridɛ qan didari qalmiʁan ja dʒen?ʃe iʃχana iʃikidin etilip kirip lu tʃiʁa ɛs - hoʃini joqatqan halda kekɛtʃlɛp søzliri:“χua… χuazilja… qetʃiptu .”
例11和例12中都使用同一个成语“瞠目结舌”,在汉语成语中指的是瞪眼翘舌说不出话来,形容人窘迫或惊呆的样子,也形容人害怕的表情。在例11中译为“køzliri tʃɛktʃɛjgɛn, zuwani tutulʁan”(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指的是特务们特别害怕,不敢说话。在例12中译为“kekɛtʃlɛp søzlimɛk”(结巴),指的杨进兴因为害拍,和陆清说话时说不清楚、结结巴巴。两句均使用了直译法,遵循了忠实原则,准确地传达了文字内容。
为了保持整体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在不同的文本或段落中,成语的翻译可能会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进行调整。相同成语的不同表达形式可以更好地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帮助读者更准确地理解成语的含义。同一成语的不同翻译可以传达不同的情感色彩,使译文更贴近原著的情感和语气。
2.2.2 不同成语的相同表达形式
《红岩》中的部分成语在不同的情感和情景中,译成维吾尔语时,结合语境可以采用相同的表达形式。
例13:刘思扬紧握着老大哥瘦骨嶙峋的手,由衷地说:“不管怎样,我不会辜负党的培养。”
译文:qandaq bolsun, dedi lju sija tʃo taʁini oruqlap qaqʃal bolup qalʁan qollirini tʃi siqip sɛmimij halda, partijɛ tɛrbijisini jɛrdɛ qojmajmɛn.
例14:又隔了一阵,才看见几个骨瘦如柴的人,赤着脚,慢吞吞地也到院子里来了。
译文:jɛnɛ bir az waqittin kejin, oruqlap qaqʃal bolup kɛtkɛn bir qantʃɛ jala ajaʁ keliʃlɛr ɛzmilik bilɛn sɛjnaʁa tʃiqip kɛldi.
例13中的“瘦骨嶙峋”形容人或动物消瘦露骨。例14中的“骨瘦如柴”指的是瘦得像柴一样,形容消瘦到极点。“瘦骨嶙峋”和“骨瘦如柴”意思大致相同,都是形容特别瘦。例13和例14的维译都译为“oruqlap qaqʃal bolup”(瘦的像枯木一样),形容非常瘦。便于读者理解和阅读。
例15:徐鹏飞不知所措地对准已经不通的电话说着,连对方放下了电话也不知道。
译文:ɛs-hoʃini joqatqan ʃyj pefej qarʃi tɛrɛpni turupkini qojuwɛtkɛnlikini bajqimaj, quruq telefonʁa hɛdɛp søzlɛjtti.
例16:在敌人张皇失措时,里应外合,一定能以最少的牺牲,夺取越狱的全胜。
译文:dyʃmɛn ɛs-hoʃini joqitip qojidiʁan ɛnɛ ʃu pɛjttɛ, itʃki-taʃqi dʒɛhɛttin masliʃip, nahajiti az qurban beriʃ hesabiʁa tyrmidin bøsyp tʃiqiʃni omumij ʁɛlibisini qolʁa kɛltyrgili bolatti.
例15中的“不知所措”是指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例16中的“张皇失措”指的意思是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不知所措”和“张皇失措”意思大致相同,都是非常慌张不知道怎么办。因此,例15和例16的维译中都译为“ɛs-hoʃini joqatmaq”(失去神志),形容很慌张。翻译时运用了意译法,与原文意思相同,遵循了忠实原则。
为了确保译文中对相似概念或情感的一致性表达,有助于读者对文本的整体理解,采用不同成语的相同表达形式。相同的翻译可以避免冗杂,使译文更加简洁,有助于提高读者的阅读体验感。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成语作为一种相沿习用的固定短语,在维吾尔语中的运用也十分广泛。本文从成语的定义、种类、翻译的特殊现象等方面对《红岩》中的成语及其维译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翻译成语的过程中应从多方面去考虑翻译是否得当,从而有助于在今后的翻译过程中准确把握和使用维吾尔语成语。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旭东.现代汉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
[2] 赵行梅.成语褒贬色彩的形成、变化与使用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0.
[3] 史震天,陈世民.汉维翻译教程[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4] 赛依旦·阿迪力.汉维动物成语对比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20.
[5] 罗广斌,杨益言.红岩[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
[6] 刘正江.现代维吾尔语成语研究[D].乌鲁木齐:新疆大学,2005.
[7] 李海侨.小说《在细雨中呼喊》维译方法与技巧研究[D].伊宁:伊犁师范大学,2023.
[8] 哈立克·沙克,马光军.论现代维吾尔语的成语[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90-92.
[9] 熊兵.翻译研究中的概念混淆:以“翻译策略”、“翻译方法”和“翻译技巧”为例[J].中国翻译,2014(3):82-88.
[10]来鲁宁,邢杰.语境化翻译过程探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z1):127-12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