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该文聚焦于美国华裔文学及其汉译策略,特别以关联翻译理论为指导,对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女勇士》进行翻译策略分析。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美国文学的重要分支,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和情感诉求为理解中美文化碰撞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关联翻译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关联性,即原文与译文之间、译者与读者之间的认知与理解上的联系。在关联翻译理论视角下,该文详细探讨了《女勇士》在词汇、句式、逻辑顺序和习语表达等方面的翻译策略。通过关联翻译理论的应用,该文旨在为美国华裔文学的翻译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促进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理解。同时,该文也期望能够为美国华裔文学的研究和翻译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联翻译理论;汤亭亭;《女勇士》;王爱燕;汉译策略;美国华裔文学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8(a)-0013-04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Wang Aiyan's Version of Tang Tingting's The Woman Warr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ranslation Relevance Theory
Abstract: This paper focuses on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and its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particular, it is guided by the theory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o analyze the translation strategy of the representative work of Chinese-American writer Tang Tingting, The Woman Warrior. As an important branch of American literature,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with its unique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emotional appeal, provides a unique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collisi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s. The theory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emphasizes the relevance in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that is, the cognitive and comprehension connection between the original text and the translation, and between the translator and the read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The Woman Warrior in detail in terms of vocabulary, sentence pattern, logical order and idiomatic expression. Through the application of relevance translation theory,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new perspectives and methods for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American literature, and to promote the exchange and understanding of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t the same time, this paper also hop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reference for the research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Key words: Translation relevance theory; Tang Tingting; The Woman Warrior; Wang Aiyan; Chines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Chinese American literature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跨文化交流频繁,越来越多的不同文化交汇融合,这对于文化的发展和传承是非常有益的。文学作品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翻译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女勇士》作为华裔女性成长的文学经典,其翻译质量对中美文化交流至关重要。本文基于关联翻译理论,深入研究王爱燕汉译本的翻译策略,该理论强调翻译中的认知推理与语境关联,为本文提供了理论支撑。通过对王译本策略的探索,本文旨在揭示其翻译特色,从而为读者提供更好的阅读体验。
1 《女勇士》及关联翻译理论
The Woman Warrior[1]是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处女作,该作品以中国为背景,通过虚构与白描手法展现了华人社区小女孩的童年和她周围女性的真实生活。该作品揭示了美国华人街面临的歧视、压抑、贫困和不安定的现实,以及中国大陆的女英雄传说。作者的笔触时而细腻委婉,时而天马行空、气势磅礴,给予读者深刻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翻译策略是译者翻译伦理抉择的具体呈现。翻译的伦理模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有所不同,并时刻发展变化。”[2]相较于1998年李剑波和陆承毅的译本,王爱燕2018年译本[3]的译文流畅自然,既体现在语言表述上,又体现在文化内涵传达上。本文主要分析此版本。
本文基于D. Sperber和D. Wilson于1990年提出的关联理论,该理论强调认知原则和交际原则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即追求最大关联性,并强调在适当的情境下付出适当的努力以实现最佳的交际效果。“作为旨在解释交际活动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从一开始对翻译交际就具有了解释力,为翻译研究开辟了新的视角。”[4]在翻译实践中,关联翻译理论通过语用认知的视角,对翻译过程进行了深入的认知解释性研究。译者需要在原文作者、译者自身及译文目标读者之间建立最佳关联性,确保翻译作品既忠实于原文的意图,又符合目标读者的认知习惯和期待。S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5]。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首先扮演听话人的角色,推理原作者的交际意图,然后再以发话人的身份,将自己的理解传递给译文读者[6]。这一观点凸显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即作为交际的桥梁,确保信息的有效传递。Gutt,关联翻译理论的创始人之一,进一步指出,“语境”并非仅指与交际事件相关的外部环境,而是交际参与者对外部世界的某种假设。这一假设强调了外部因素在解释过程中所能提供的信息,以及交际参与者获取这些信息的程度[7]。在翻译中,这意味着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语境,同时考虑目标读者的认知背景,以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与此同时,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中提出了“交际翻译”的概念,强调译文应尽可能接近原文在读者心中产生的感受[8]。这种翻译方法聚焦于读者的理解和反应,以及信息传递的效果。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接受能力,对原文中的形象和修辞手法进行灵活的转换和调整[9]。
2 词汇翻译策略探究
2.1 一词多义词
多义词,即一个词语在语言中同时承载多个不同但相关联的意义。在发音保持不变的前提下,这些义项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然而,在具体的语境中,这些多义词往往只表达其中一个意义,这使得译者能够依据上下文语境来判断并确定其准确词义[10]。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词汇的语义丰富性尤为显著。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综合考虑上下文语境及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进行细致的推理和选择,以确保所选的语义最符合当前语境。
例1:Like a great saw, teeth strung with lights, files of people walked zigzag across our land. (1)
译文:一帮又一帮的人提着灯笼在我们家田里横七竖八地乱走,就像一把齿上挂着灯的大锯子。(2)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精心地将英文中的“land”一词翻译为中文的“田里”。这一选择不仅精准地反映了原文中描绘的特定场景,即人物活动的田地环境,而且巧妙地让中文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小说中人物生活的时代背景与环境特点。通过“田里”这一具体而形象的词汇,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人物所处的乡村环境,进一步体会故事中的乡土气息和人文风情。这样的翻译不仅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和画面感,也使得整段话的表达更加有逻辑性和连贯性。
例2:My mother put a pillow on the floor before the ancestors. (27)
译文:母亲在祖先灵位前的地上摆上一个软垫。(33)
“pillow”原本的含义为枕头,但在不同的文化和场合中,其引申含义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中,“pillow”也常常被用来指代拜神或祭祀时使用的跪拜垫,这种垫子主要用于保护膝盖,避免在跪拜过程中受到磕伤。然而,如果直接将“pillow”翻译为“跪拜垫”,可能并不能很好地体现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含义,因为它没有体现出这种垫子的柔软性和保护膝盖的功能。因此,译者选择将其翻译为“软垫”,这不仅能传达出“pillow”在中文语境中的基本含义,也更有利于中文读者理解和接受。
例3:On this island lived phoenixes, unicorns, black apes, and white stags. (75)
译文:那里生活着凤凰、麒麟、黑猿、白鹿。(92)
在英语中,“unicorn”这个词的本义是指神话故事中独角兽的形象,但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麒麟”同样是一种神话中的动物,它的外观与独角兽有些相似,因此,在翻译的时候,一些译者会将“unicorn”翻译成“麒麟”,这样更符合东方的神话故事,也更容易让读者理解和接受。
2.2 四字成语
四字成语作为汉语的一大瑰宝,其独特性在文学作品中得到广泛运用。这些成语不仅在形式上使用富有韵律感的四字词汇,更丰富了文本的表达方式,使翻译更加流畅自然,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同时,四字成语也更有助于中文读者深入理解文本内容,因为它们通常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本所传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4:The emigrants confused the gods by diverting their curses, misleading them with crooked streets and false names. (3)
译文:移民们用指桑骂槐的诅咒来迷惑神明,他们那些曲曲折折的街道和胡编乱造的假名,常令诸神晕头转向。(3)
译者将“diverting their curses”翻译成“指桑骂槐”,不仅更贴合原文想要表达的含义,同时也符合中文的表达特点,显得简洁明了,能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原文的意思。其中,将“crooked”和“false”翻译成“曲曲折折”和“胡编乱造”,更符合中文表达的特点,使得译文对仗工整,增添了译文的形式美。
例5:At the height where the bird used to disappear, the clouds would gray the world like an ink. (15)
译文:在鸟儿通常会消失的高空,云雾茫茫,颜色如同洗砚池的水,笼罩着世界。(18)
原文中的“gray”被译者独具匠心地译为“云雾茫茫”,这一译法确实堪称巧妙。它不仅是对原文的忠实翻译,更在中文的语境中被赋予了新的生命。这样的翻译使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原文所表达的神秘、朦胧意境,仿佛一幅云雾缭绕、若隐若现的神秘画卷在眼前展开。
“云雾茫茫”这一表述不仅准确地传达了“gray”所代表的灰色、暗淡的意象,还通过中文特有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增添了更多的诗意和美感。这样的翻译不仅让读者在阅读时获得了更丰富的感官体验,还进一步提升了整段话的逻辑性和表达力。
3 句式翻译策略探究
英文长句连接词多、枝干复杂,中文表达更随意,注重流畅感和意蕴含蓄传达。翻译时需根据目标读者需求和理解能力拆分英文复杂成分,确保中文读者理解和接受原文信息,提高译文的可读性、易懂性,并传承原文文化内涵、思想精髓。
例6:But the smells from the spilled preserves lasted. (2)
译文:可洒在地上的腌菜汤那呛人的气味,却久久散不掉。(2)
译者在处理英文原文时,精心地按照中文的句式结构和表达习惯进行了调整,使得译文更贴近中文读者的理解方式。这种调整不仅让“腌菜汤的呛人气味”这一描述更为生动、直观,还增强了读者对这一气味的感知和体验。通过这样的翻译策略,译者成功地提升了译文的可读性和逻辑性,使读者能够更轻松、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原文所传递的信息和情感。
例7:After the villagers left, their lanterns now scattering in various directions toward home. (10)
译文:村里人走了,各回各家,灯笼四散。(12)
译者巧妙地采用了松散的破碎句形式,将原文句子转化为更符合中文意合表达特色的译文,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人们四散而去的生动画面。这种翻译方式不仅完整保留了英文句子的结构和内容,更是将其巧妙地融入中文语境之中,展现出了译者独特的文学韵味和翻译技巧。通过这种方式,译者的译文不仅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还富有诗意和感染力,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原文的意境。
4 习惯用语翻译策略探究
译作中,中国传统习语的大量运用使读者有了全新阅读体验,能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也是一个文化移植过程。从译介学的角度看翻译不能只考虑语言转换问题,还要关注原文在转换过程中信息的失落、变形、增添、扩伸等问题。”[11]翻译这些特定词汇能深化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升文化传承,对外传播其深远内涵,增进中外文化交流和理解。
例8:She had stood tractably beside the best rooster, his proxy, and promised before they met that she would be his forever. (4)
译文:虽说连面都没见,她却温顺地站在一只漂亮英武的大公鸡旁边——那公鸡是她未婚夫的替身——与它拜堂成亲,并且发誓,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5)
首先,这个译文准确地传达了原文中的承诺和忠诚的概念,即两人虽然尚未见面,但已经许下了永恒的誓言。其次,这个译文还巧妙地融入了中文特有的文化元素和表达习惯,使译文更易于被中文读者理解和接受。通过使用“生”“死”“人”“鬼”等词语,译者成功地营造了一种悲壮而忠诚的氛围,这不仅增强了译文的感染力,还使其更具文学性和艺术性,同时也揭示了封建婚嫁观念的愚昧和对女性贞操要求的苛刻。通过使用这一俗语,读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原文背后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整体意义。
例9:I would have for a new husband my own playmate, dear since childhood, who loved me so much he was to become a spirit bridegroom for my sake. (24)
译文:我的新郎是我童年的玩伴,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他那么爱我,为了我竟愿意与鬼做夫妻。(29)
在唐代诗人李白的《长干行》中,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动人场景。这里指的是古代金陵城长干里相邻的两户人家,他们的孩子从小便一同玩耍,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男孩常常把竹竿当作马骑,而女孩看到树上的青梅便会唤男孩去摘。男孩为了满足女孩的愿望,总是为她摘下许多青梅。他们之间的情感纯真无邪,没有任何猜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孩子长大后,他们深厚的感情也开花结果,最终结为夫妻。
译者巧妙地用“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这一成语来形容他们的夫妻,即指这对夫妻在童年时期便相识相知,一同度过了纯真无邪的时光。这一翻译不仅准确地传达了原文的含义,而且使读者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他们纯洁而深厚的爱情。这种翻译方式不仅使整段话的表达更加清晰、有逻辑性,而且让读者在阅读时能够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刻内涵。
例10:She ran "faster than a swallow". (153)
译文:她“脚下生风,身轻如燕”。(193)
首先,“faster than a swallow”是一个比喻,用来形容某人跑得非常快。在中文中,直接翻译为“比燕子还快”虽然传达了原句的意思,但可能不够生动和富有文化特色。因此,译者选择了两个四字成语——“脚下生风”和“身轻如燕”来翻译这个比喻。“脚下生风”这个成语形象地描绘了某人行走或奔跑时速度极快,仿佛脚下有风助力一般。“身轻如燕”则进一步强调了速度感的同时,也描绘了奔跑者的轻盈身姿。这个成语与“swallow”(燕子)这一形象相呼应,因为燕子以其轻盈、敏捷的飞行而著称。通过将这一俗语结合使用,译者不仅准确传达了原句的意思,还使译文更加生动,富有韵律和节奏感,更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综上所述,译者选择“她‘脚下生风,身轻如燕’”来翻译“She ran ‘faster than a swallow’”是出于对原文意思的准确传达、对中文文化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翻译技巧的娴熟运用。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美国华裔文学作为美国文学中一个独特的流派,不仅深入展现了美国华裔群体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和心理状态,同时也为华语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和研究该群体的宝贵渠道。这一文学体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内涵,为美国文学增添了多元色彩,也促进了中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在翻译词汇、英文长句及习惯用语时,译者在关联翻译理论指导下,让译文更贴合中文特色,让目的语读者获得与原语读者同样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KINGSTON M H. The Woman Warrior: Memoirs of a Girlhood among Ghosts[M]. New York:Vintage Books Edition,1977.
[2] 周文革,范雨竹.《女勇士》汉译本的翻译策略及其伦理选择[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7,28(5): 72-78.
[3] 汤亭亭. 女勇士[M]. 王爱燕,译. 北京:新星出版社,2018.
[4] 王建国.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中国翻译,2005(4):21-26.
[5] SPERBER D,WILSON D.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Oxford:Blackwell,1986/1995.
[6] 朱燕.关联翻译与文体翻译研究[M]. 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9.
[7] GUTT E A.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Oxford: Basil Blackwell,1991.
[8] 彼得·纽马克.翻译问题探讨[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9] 杨士焯.简析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J].福建外语,1989(Z2):68-71.
[10]刘亚飞.浅谈多义词的翻译[J].语言与翻译,1995(1):3.
[11]李家春,崔常亮.跨文化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现象与文化补偿策略[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2):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