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娃娃读点古典诗词,是许多年轻父母的共同选择。我曾多次在高铁上听到清脆的童声诵读,内容不是唐诗就是宋词。我也曾接受一些年轻父母的咨询,他们想与我交流关于娃娃读诗的看法。那么,为什么要让娃娃读诗,而且是读千年以前的古人所写的唐诗宋词呢?
首先,娃娃读古诗最显而易见的好处是提升语言能力。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手段,娃娃先是牙牙学语,然后进入学校连学十多年的语文课,都是为了掌握这种本领。让娃娃读点古典诗词,就是学习语言文字的最佳手段之一。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流传千年的诗词精品就是说得格外精彩的话语,娃娃从小读点古诗,进而熟读成诵,就能学到最高级的说话技能。比如春天是最可爱的季节,我们如何指点娃娃用语言来描写春天呢?如果你们看到柳条缀满嫩叶,就可读读贺知章的咏柳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如果是暮春的清晨,夜雨初歇,娃娃从一片鸟鸣声中醒来,则可读读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还有什么语言比这些名篇名句更加生动、优美、准确呢?
更何况古典诗词在语言形式上最大限度地体现着汉语汉字的美学功能,比如文字上的对仗,音韵上的平仄,如果娃娃自幼熟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或者“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那就从小在语感上掌握了对仗、平仄的奥秘,长大成人后简直可以不学而能。
其次,娃娃读古诗容易为人忽视的好处是道德修养方面的培养和熏陶。儒家一向倡导“诗教”,即诗歌的教化功能。孔子教育弟子,以德行为先。在孔子看来,诗歌与音乐的主要功能不是娱乐,而是教化,它们是修养道德、陶冶性情的利器。
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中华诗教传统中的经典作品无不身兼优美的文学作品与深刻的人生指南的双重身份。它们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理想与审美旨趣,在陶冶情操、培育人格等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巨大作用。
娃娃年幼,逻辑的论证或理论的推导一时还难以进入他们的心灵。但是阅读古诗,让娃娃感知鲜活的生活情景与优美的审美意境,其过程犹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春夜好雨,种种启迪,种种熏陶,都会不知不觉地沁入心肺。这就是“诗教”的神奇之处!
我们需要让娃娃加强课外阅读。还有,最好让娃娃在学龄前就开始阅读,家长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启蒙教师。试想,如果娃娃自幼熟读孟郊的《游子吟》,他怎会对含辛茹苦地养育着他的父母毫无感恩之心?娃娃读了李绅的《悯农》,他怎会随意浪费餐桌上的饭菜?娃娃读了骆宾王的《咏鹅》及杜甫的《舟前小鹅儿》,他怎会不对弱小的生命心生爱怜?更何况读诗的最终目的就是读人,阅读古典诗词的最高境界,就是透过文字来走近诗人。
先秦的屈原,晋代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苏轼、辛弃疾,他们都是人品一流的伟大诗人,他们都在作品中敞开心扉与后代读者赤诚相对,读者可以通过读诗来感知诗人的心跳和脉搏。让娃娃从小与这些人物结为推心置腹的好友,难道不是父母们求之不得的天大好事?
童年是人格养成的关键阶段,一个人的道德取向、行为习惯,以及审美眼光、价值判断,大多在童年奠定根基。阅读优美高尚的古典诗词肯定是其中最易操作、最能见效的一招。既然如此,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