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进路

2024-09-30 00:00:00彭虹斌钟梓培
职业技术教育 2024年27期

摘 要 从教育政策内容分析的视角出发,发现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多种内在逻辑,包括以现实需求为出发点的目标逻辑,以观念转变与格局重塑为策略的发展逻辑,以实践性、职业性、创新性三位一体为育人理念的价值逻辑和以多方主体间协同互动为培养手段的育人逻辑。依据以上逻辑,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明确行业产业人才需求,实现资源的相对倾斜,在稳步发展中找准理论定位,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联合培养机制。

关键词 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在逻辑;高质量发展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迈进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是知识创造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最佳结合,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也是我国创新发展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从授予的学位类型上划分,我国研究生教育可分为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类。其中,后者是指能够满足社会特定职业的需求,培养具有高专业能力和技术水平、能够在实践中创造性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的一种教育类型。2020年9月25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以下简称《发展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要“建成灵活规范、产教融合、优质高效、符合规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22年,我国招收研究生124.24万人,其中专业学位招生数为71.43万人,占比57.49%;在校研究生365.36万人,其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数量为197.63万人,占比54.09%;研究生毕业86.21万人,其中专业学位毕业生47.18万人,占比54.72%[2]。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在整体占比均达到50%以上,已成为我国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前,学界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关注日益增多,从微观上看,有学者针对具体类型的专业学位教育提出实践路径[3][4][5];也有学者从培养环境[6]、培养模式[7]、产教融合[8]、实践课程[9]等不同角度切入以寻求优化策略。在宏观上,有学者通过研究美国、法国等国家的专业学位教育,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为我国的专业学位教育提供有益建议[10][11][12]。有学者从教育政策分析角度出发,以政策发展的关键节点为依据,梳理相关政策的演进历程,认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变迁具有三大逻辑:一是政策过程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为探索、审慎、加快、规范;二是实现了从“需求优先”到“质量优先”的政策价值转变;三是政策内容逐步完善,并提出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需要从政策目标、政策内容、政策配套、政策执行四个方面进行调整[13]。有学者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身着手,认为“融合”的观点能更好地解释其本质属性,明确了其理论定位,并据此提出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14]。有学者分析发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三大基本特征:职业性、学术性和研究性[15]。另有学者基于整体性教育的视角,提出构建“纵横内外”协同发展机制[16]。也有学者讨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并通过其内涵进一步分析出育人实践逻辑、政策指引逻辑和理论构建逻辑等多重逻辑的存在,以此探寻有效的实践路径[17]。

从现有的文献看,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内在逻辑的研究文献数量较少,且多以梳理政策演进脉络为切入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020年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也指出要“引导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方位下,梳理相关政策文件,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在逻辑,不仅有助于构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论体系,而且为界定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之间的概念边界提供了新的视角,帮助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也能够进一步明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定位,指明未来的具体发展方向。本文从教育政策内容分析角度,探讨和阐述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在逻辑,提出新时代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建议,助力国家高质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

二、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在逻辑

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呈现出多种内在逻辑,包括目标逻辑、发展逻辑、价值逻辑和育人逻辑。四大逻辑的存在能够起到“锚点”的作用,助力探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深化发展的具体道路,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引。

(一)以现实需求为出发点的目标逻辑

设置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出发点是为了满足现实需求,现实的需要是其发展的动力。迈进新时代,面对新形势与新要求,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及时调整发展目标,以现实需求为出发点,与教育事业前进方向保持协调一致。

从宏观上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国家发展目标相匹配。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形势,实现国内经济增长的目标,党和国家对于新时代的高层次创新人才有着迫切的需求。2013年,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模式改革意见》)中提到,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也是研究生教育服务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同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的《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改革意见》)指出主线是服务需求、提高质量。2020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快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改革发展意见》),强调要坚持需求导向,以服务需求为导向,面向人民群众新需求。并且,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计划逐渐与国家发展建设规划相结合。《改革发展意见》和2023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分类发展意见》)都反复强调要以国家重大战略、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

从中观上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与行业产业需求相联系。新时代,行业领域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相应领域的专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行业产业的特定需求。《模式改革意见》中提到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结合行(企)业和区域人才需求开展改革试点。《发展方案》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人才主要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专业学位一般在社会需求较大的领域设置。同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规划呈现出“精细化”的趋势,即其培养目标往往聚焦于某一特定领域,该领域通常有较大的人才缺口,学位授予单位会根据不同领域要求制定培养计划。《改革发展意见》强调要在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等方面科学规划布局建设国家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施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紧缺博士人才自主培养专项。《模式改革意见》提到培养和造就科技创新和工程技术领域领军人才。《发展方案》指出要推进设立用人单位“定制化人才培养项目”。《分类发展意见》则进一步明确要瞄准急需领域、探索开展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订单式培养、项目制培养。

从微观上看,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能够帮助社会个体达成自我“修炼”目标。当前,社会个体日益重视自身的“修炼”,更加注重自我的提升,愿意主动改进不足与发展能力,获取较高层次、专业化知识的需求也随之增多。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以帮助这部分群体实现自我成长,可以根据个人不同的要求调整培养计划。《模式改革意见》提到要创造有利于研究生成长成才的氛围。《改革意见》指出根据研究生的学术兴趣、知识结构、能力水平,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改革发展意见》则强调坚持育人为本,要以研究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中心。

(二)以观念转变与格局重塑为策略的发展逻辑

政府采用了新的发展策略,从多方面给予支持,推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变革。目前,我国正面临着创新型国家建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等众多新要求,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高水平应用型专门人才能够很好地满足时代需求,这赋予了其新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因此,新时代以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受到了更多的关注,政府愈发重视它的改革与发展,通过采取转变观念、重塑格局等策略来凸显其价值,从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首先,在观念上“拨乱反正”,多次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地位。政府、学校等主体逐步加大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研究,提升宣传力度,社会对于专业学位有着较为充分的了解后,其地位与重视程度均得到了一定提高。《发展方案》中列举了实行专业学位教育制度以来获得的四项成就,肯定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对经济发展作出的重要贡献。其中,提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重点就是发展专业学位,且面向教育现代化,需要进一步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地位。同时,《发展方案》还结合国际发展形势和国内需求变化来说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地位日益重要,必须加快发展;并强调需要进一步凸显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学科专业体系中的地位。而之后教育部发布的《分类发展意见》中,继续延续了重要性这条主线,着重说明要始终坚持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两种类型同等地位、同等重要。培养单位应提高认识,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对两类学位予以同等重视。

其次,在政策文件数量上,与专业学位相关的政策文件远多于学术学位。新时代以后,按政策涉及的学位类别来划分,政府各部门颁布的研究生教育政策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即从整个研究生教育体系出发,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内容均有提及,如2014年国务院学术委员会、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另一类是专门针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政策,如2015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加强专业学位研究生案例教学和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基地建设意见》)。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政府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弱势地位、相对忽视到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同等地位、同等重要的认知变化。

其次,优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结构,重塑发展格局。一是进一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规模。在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方面,《发展方案》提出了明确要求,如推动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稳健增长、扩大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规模。而《分类发展意见》在其基础上又一次强调了上述内容,且将“扩大”一词改为“大幅增加”,表现了程度上的提升。二是持续完善专业学位设置与布局。《改革发展意见》提到要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在《分类发展意见》中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得到了更多的重视,在学位授权点发展上,提出同时具有学术学位与专业学位的领域侧重布局专业学位授权点,以全面支撑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并提到要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牵引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通过推进工程专业学位硕博士在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导师制度、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全面推动各专业学位结合自身特点深化改革创新。同时,在发展环境方面,提到具备条件的培养单位可为专业学位独立设置院系或培养机构,提供经费支持,聘任具有丰富行业产业经验的人员担任负责人,为专业学位发展创造更好环境。

(三)以实践性、职业性和创新性三位一体为育人理念的价值逻辑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具有实践、职业的价值取向。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并不以理论研究为导向,而是需要研究生具备较强的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向各行各业,需要匹配社会职业需求。因此,其教学内容会紧密围绕职业领域的需要,重视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研究生教育”则要求其具有创新的价值取向。作为高层次的一种教育形式,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应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首先,强调实践的价值取向,注重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模式改革意见》中提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以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指出专业学位类别设置的基本条件之一是要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和高层次应用型未来领军人才。通过文件表述可以发现,这类人才具有鲜明的实践特点,无论是“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还是“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等,都需要专业学位研究生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处于一个具体的现实环境中来面对实际问题,从而解决现实难题。从培养目标来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都是通过实践获得的,利用实践的路径来培养应用型人才,以满足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高质量要求。因此,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注重实际操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以实践问题为焦点,在实践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以此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如《模式改革意见》指出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建立培养模式。《改革意见》指出要完善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试办法,更加重视选拔那些具有实践经验的优秀在职人员。《发展方案》强调专业学位以提高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要强化专业学位论文的应用导向,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内容应多样化,可以是调研报告、产品开发等。《分类发展意见》指出要强化突出实践能力培养的核心课程建设,在实践中提炼科学问题,通过实践环节提高研究生的应用能力和专业素养。

其次,强调职业的价值取向,重视研究生对特定职业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需要支撑行业产业发展、满足行业产业需求。这一培养目标使得其具有职业的特征,强调行业导向和职业导向,强调学生获得能力的职业适切性和就业指向性。《模式改革意见》提到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特定职业领域的相关理论知识,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使其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改革意见》提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立应该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发展方案》强调要更加凸显职业背景与专业人才指向,更加凸显学生掌握相关行业产业或职业领域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程度。在人才选拔与课程设置上,《分类发展意见》指出专业学位重点考核考生的职业发展潜力,要加强课程设置与专业技术能力考核之间的衔接。因此,专业学位突出强调锻炼学生的职业能力,重视培养研究生在特定职业领域内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实现培养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的功能,以满足社会不同行业领域的需求。

最后,强调培养研究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属于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最高层次,具备更高的培养要求和技术要求,更加注重学习的专业性,培养的学生必须掌握特定职业领域独有的更高层次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另一方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不是简单重复流程操作机器的普通人员,而是能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解决“卡脖子”难题,助力现代经济与技术快速发展的拔尖创新人才。因此,创新性是培养路径中的重要因素。如2014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指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制订要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并且,这种创新性应与学术学位研究生的创新性区分开来,《改革发展意见》《发展方案》和《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管理办法》)中屡次使用到实践创新能力这一词汇,《分类发展意见》则强调要推动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不同于学术学位强调的知识创新、原始创新,专业学位的实践创新侧重于技术、应用与开发,要求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现实动力。

实践性、职业性和创新性三位一体,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育人理念,它们既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核心价值取向,也是区别于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特征。

(四)以多方主体间协同互动为培养手段的育人逻辑

注重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参与,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育人逻辑,这与其“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密切相关。实践性要求在实践中提高研究生实际操作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职业性重视培养研究生在特定职业领域内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创新性则强调研究生在技术、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创新能力,这使得研究生仅仅在学校中学习,其应用能力、专业水准和实践创新能力难以达到培养目标,无法完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内涵发展的使命与任务,必须要“走出去”,以各主体间的协同互动为手段培养学生。协同互动是贯彻“三位一体”育人理念的重要手段,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其一,以完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来优化多方主体间的协同互动。政府通过宏观调控,推动培养研究生的高校与行业产业、社会组织等主体合作育人,整合资源、多元互动、优势互补,充分发挥协同作用,共同培养学生,从而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模式改革意见》第十一条提到鼓励开展联合培养,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改革意见》指出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全方位参与。2014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充分发挥行业部门在各方面的积极作用。《改革发展意见》指出要强化产教融合育人机制。《发展方案》第六大点强调要强化行业产业协同。《分类发展意见》则再次重申专业学位应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其二,协同互动的形式多样化、涉及环节多元化。在培养方案制定、实践基地建立、教学团队建设与发展、教材编写、学位论文审阅与答辩、指导委员会设立、质量监督与评价、行业产业资本投入等具体环节,政策文件中均围绕主体间的互动合作提出明确要求。如2015年发布的《基地建设意见》突出说明了多方主体之间配合的重要性,以联合培养基地为重要载体、案例教学为重要手段,促进产学结合,提高培养质量。行业产业等主体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场所、给予职业指导等资源,从而有效提高他们的实践水平、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而学校则能够完成培养任务,为其他主体输送高质量应用型人才,进而实现良性循环,达到互惠互利的结果。

三、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进路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既是引领我国行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动力,能够满足产业发展对应用型人才多样化的需要,也是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发展方案》中指出,需要从各方面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未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大方向已经明确,但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具体实践路径则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进一步明确行业产业人才需求

《分类发展意见》指出专业学位重在面向行业产业发展需要,培养实践创新型人才。然而,关于行业产业发展所需的更加具体的要求,相关文件并没有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详细说明,只给予了宏观性的政策指引,如《分类发展意见》提到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而2022年颁布的《管理办法》虽然指出硕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需要具有比较广泛的社会需求,博士专业学位类别设置需要具有较大且稳定的博士层次人才需求,但实际上却出现了某些专业学位类别生源不足需要调剂补录和某些专业学位类别招生数量较少、缺乏进一步的晋升通道等问题。因此,需要进一步明确行业产业需求。

首先,在整体上根据目标来规划、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造就一批高质量创新人才。可以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牵头,定期组织各行各业专家开展人才需求调查,在广泛吸取企业员工等一线工作者的建议基础上,从行业现状、所需人才要求、需求数量等方面撰写人才需求报告。专家组应该多元化,除高校导师外,应尽可能包括社会组织成员、行业产业专家等相关人员。

其次,根据人才需求报告内容,细化到各地各校,优化专业学位类别的设置与调整方式。各校按照实际情况,结合学校学科的办学特色,制订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合理新增、调整学位类别。学科建设与发展规划中可以根据国家的各项重大战略,提出较为详细的需求建议,实现订单式、项目制培养。

最后,创新人才不仅在实践、创新能力上是高质量的,在思想品德方面也应该是高质量的,同时实现这两方面的高质量的研究生才是党和国家所需要的。因此,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建设。

(二)实现资源的相对倾斜

当前,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方兴未艾,专业学位授权点总数由10年前占学位授权点总数的37.6%提升至44.2%,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从2012年的32.29%增至2022年的56.4%[18]。然而,专业学位建设开展工作晚于学术学位十年,自专业学位诞生之日起,其与学术学位之间就产生了诸多“争端”,未能完全挣脱学术学位教育的枷锁。时至今日,“专业学位不如学术学位”等错误观念仍然存在,削弱了专业学位的地位,将其作为学术学位的下位替代品,阻碍着专业学位教育的发展。因此,应当加大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支持力度,实现资源的相对倾斜。

一是要优化预算拨款制度,加大财政投入。不同类型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成本有着较大差异,应根据专业学位类型和培养层次进行差异化拨款。同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校外导师聘用、实践基地建设等重要环节。

二是要继续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格局。《分类发展意见》中强调要扩大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规模、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健全中国特色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资源还存在缺口,一些行业产业缺少足够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需要集中投入资源以满足国家发展需求。并且,专业学位研究生布局的完善并不是盲目的扩大规模,而是经过详细调查评估后,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前提下,有序地增加不同专业学位类型研究生的数量,进而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布局。

三是要制定与实施配套政策。近十年来我国发布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逐步增多,但关于校企合作、经费保障、校外导师等方面的内容仍然不够充分,未来可以针对这些主题制定政策,给予支持。同时,还需要加强政策宣传,强调专业学位的重要性,充分利用网络社交平台,让社会公众进一步了解专业学位。

(三)在稳步发展中找准理论定位

在研究生教育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之路颇为坎坷。随着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加大以及政府政策的大力推动,专业学位的发展才慢慢步入正轨,然而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的争论还未结束,其与职业学位的另一场争论就已经开始,官方与学界围绕二者的定义、属性、性质等进行了大量讨论。在2002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官方直接将职业学位作为专业学位的另一个称谓。而在学界,则有学者认为我国学位制度应该由双轨制走向三轨制,即学术学位、专业学位和职业学位三者并存的制度[19]。这些讨论仍在继续,至今没有形成统一意见,然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不会因此而停滞,它的发展与新时代背景相契合,遵循教育发展规律,是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的必然选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两个中心任务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不可能为了明确理论定位而使它的发展受到延缓,但缺少理论层面的指导,盲目发展专业学位教育,就可能多走弯路甚至走错路。因此,理论与实践应该相结合。

一方面,加强科学研究。可以着重对以下问题进行探讨:首先,学术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论性与学术性是如何区别于专业学位的?其次,专业学位与职业学位、专业学位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究竟如何,它们组成的体系是否能够逻辑自洽,还是各自分开,自成体系?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晋升通道如何实现深层次的贯通?明确了这些问题,专业学位的身份认同危机可以得到解决,学位类别的差异化发展就能够事半功倍,我国学位制度的变革方向也能随之明确。

另一方面,稳步发展专业学位教育。理论的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完善理论,进而指导实践。专业学位教育应该继续朝实践性、职业性和创新性的方向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既要能够在实践中解决难题,又要理解专业领域内的前沿知识,培养职业素养,也要具有创新思维。同时,在强化实践和职业导向、突出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要将探索构建和完善的新理论运用在实践当中,善用政策试点,小范围的检验尚未成熟的专业学位政策,逐步积累经验,实现稳步发展的目标。

(四)完善产学研协同育人的联合培养机制

联合培养是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的重要手段。2013年颁布的《模式改革意见》中第十一点就已提到鼓励开展联合培养。此后的十多年,“联合培养”“协同育人”“产教融合”等相关话语多次出现在政策文本当中。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当继续强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育人模式的协同特征。

一是增加激励机制。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协同性较低的一大原因是各主体间缺乏合作意愿,应该鼓励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使高校与行业产业等主体建立更加密切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同时,可以建立科学、公正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育人评价体系。通过收集学生、行业人员、导师等多方面的反馈意见,加强对协同育人有效性的监督和评估,对表现优秀的高校、企业、社会组织和行业协会等给予一定的物质与精神激励。

二是创新培养方式。充分发挥区域协同优势,设立“交换生”制度,学校与合作单位通过合理方式选拔出一批人员相互交换,让行业从业人员回归校园,跟随导师学习专业领域内的理论前沿知识,培养科学思维,提升他们的“应用学术性”。让专业学位研究生走进行业,在现场进行实践学习,提升他们的综合实践素质与职业素养。校外导师可以接受培训,掌握教育技能,提升教学能力。此外,应该重视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学校提供的学习机会可以提升这些在职人员的专业基础,使其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

参 考 文 献

[1]洪大用.研究生教育的新时代、新主题、新担当[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9):1-9.

[2]教育部.高等教育分学科门类研究生数(总计)[EB/OL].(2023-12-29)[2024-08-13].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560/2022/quanguo/202401/t20240110_1099524.html.

[3]刘莉,黄颖,邹云龙,等.图书情报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设探析——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22(1):83-88.

[4]王健,孟佳辉,于航,等.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治理改革——基于政策供需协调视角的多案例比较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2(5):80-87.

[5]秦春生,李广平,魏民.全日制教育硕士生融合型培养模式的建构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0(12):30-36.

[6]师悦,汪霞.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需要什么样的培养环境——基于硕士生意见调查的实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21(11):35-41.

[7]周鲜成,吕阳,贺彩虹,等.地方高校专业学位研究生“五位一体”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2(12):20-25.

[8]马永红,刘润泽,于苗苗.我国产教融合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内涵、类型及发展状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21(7):12-18.

[9]吴恺,杨茜.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和对策建议——以南京大学为例[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0(4):60-65.

[10]张秀峰,白晓煌.专业学位教育“专业性”实践与保障机制探究——来自美国的经验与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2020(7):54-59+92.

[11]张飞龙,马永红,萨日娜.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特征——来自法国发展历史的经验[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2):90-97.

[12]马永红,张飞龙.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国际趋势及启示[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142-150.

[13]王莉.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政策的演进与发展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2021(7):78-84.

[14]李伟,闫广芬.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理论定位与实践路径——基于对其本质属性的考察[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5):76-81+97.

[15]刘国瑜.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基本特征及其体现[J].中国高教研究,2005(11):31-32.

[16]姚志友,董维春.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路径探索——一个整体性教育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9(11):7-13.

[17]杨超.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内涵、逻辑及实践路径[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3(4):56-63.

[18]新华网.教育部:我国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专业学位授予人数占比达56.4%[EB/OL].(2023-12-19)[2024-08-13].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3/55658/mtbd/202312/t20231219_1095310.html.

[19]周洪宇,陈诗.从双轨到三轨:新时代我国学位制度改革的宏观思考与政策建议[J].高校教育管理,2023(5):42-53.

Internal Logic and Development Approach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Peng Hongbin, Zhong Zipei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ducation policy content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presents various internal logics, including goal logic based on practical needs, development logic based on concept transformation and pattern reshaping, value logic based on the trinity of practicality, professionalism, and innovation as the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educational logic based on collaborative interaction among multiple subjects as the means of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internal logic of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the following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including further clarifying the demand for industry talents; realizing the relative tilt of resources; identifying theoretical positioning in steady development; improving the joint training mechanism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between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Key words new era; professional degree graduate education; internal logic;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uthor Peng Hongbin, professor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006); Zhong Zipei, master student of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作者简介

彭虹斌(1970- ),男,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教育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华南师范大学港澳台教材综合研究基地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政策与法律,教育基本理论(广州,510006);钟梓培(2001- ),男,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政策,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