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双高计划”绩效评价是“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指挥棒。在分析绩效评价内涵、逻辑和实践困境的基础上,从OPPM理论的全过程视角出发,运用德尔菲法、九级标度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围绕“双高计划”决策目标构建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19个、三级指标67个的绩效评价体系,并提出定性与定量、过程与结果、内部与外部、全面与重点有机结合的绩效评价方式。
关键词 OPPM理论;“双高计划”;绩效评价
中图分类号 G71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4)27-0025-06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遴选确定首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197所,明确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1],带动职业教育融入国家战略、服务地方发展。作为“双高计划”的配套文件,2020年12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对“双高计划”建设单位提出了明确要求和考核办法,评价主体包括学校绩效自评和部门绩效评价两级,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紧盯“引领”、强化“支撑”、凸显“高”、彰显“强”、体现“特”,通过绩效评价体现建设示范引领作用[2]。
“双高计划”建设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24年第一轮国家和省“双高计划”启动终期绩效评价。作为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双高计划”绩效评价综合考虑了定性与定量、共性与个性、过程与结果、关键与普遍等多方面要求。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多维度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全面准确评估“双高计划”实施效果,并为未来计划的优化调整提供有力参考。
纵观已有研究,研究者对“双高计划”绩效评价的关注主要聚焦在宏观区域层面的整体评价,其存在评价理论基础薄弱、评价过程诊断不足、评价结果应用不合理、“唯指标”评价办学成效等问题,大多数研究仍然偏重于某一阶段或某一方面,缺乏对整个项目生命周期的全面评价,特别是对项目中期和后期的关注较少。基于此,本文从绩效评价的基本内涵入手,在分析“双高计划”绩效评价的逻辑价值基础上,反思当前“双高计划”绩效评价的实践困境,从绩效目标的过程化管理(OPPM理论)出发,构建全过程“双高计划”绩效评价整体框架,设定各级指标内涵权重,以期为“双高计划”院校高水平建设和专业群高质量建设提供参考。
一、“双高计划”绩效评价的内涵、逻辑与困境
(一)绩效与绩效评价
从经济学角度看,绩效是资源投入与产出效益的经济衡量,反映了组织在特定经济环境下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和生产效率。有学者认为,绩效不仅涉及直接经济效益,还包括对组织长期竞争力和市场份额的贡献。它涵盖了工作的数量、质量、效率和效益等多个方面,是衡量组织或个人工作表现的重要指标,也是竞争力的核心体现。
绩效评价是对组织或个人工作成果和效率进行系统性评估的过程,旨在衡量实际工作绩效与目标绩效标准之间的差距。它涉及设定评价指标、收集工作绩效数据、分析评估以及提供反馈等环节。我国政府在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时,采用了多种评价方法,如配对比较法、成本效益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关键绩效指标(KPI)法等。
职业教育绩效评价最初起源于20世纪初欧美国家的教师评价体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教师评价体系在高校中的广泛应用,职业教育绩效评价逐渐成为教育管理的重要手段[3]。进入21世纪后,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绩效评价在职教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近年来,我国对职业教育绩效评价给予了高度重视,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标准,推动绩效评价体系不断完善和创新。《办法》的出台,为“双高计划”绩效评价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指导和规范。
(二)“双高计划”绩效评价的逻辑价值
1.政策逻辑:推进国家和省域“双高计划”实施
《办法》中明确,“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绩效评价要“对绩效目标实现情况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自我评价”,强调以绩效目标管理为基础,对学校现代治理能力、服务发展水平等进行多元多维多主体评价。绩效评价结果被视为项目资金分配、政策资源优化、建设单位动态调整的关键依据,不仅关乎现有“双高计划”院校的建设成绩,更是新一轮国家和省域“双高计划”院校评选的决策基础。因此,上级教育管理部门高度重视“双高计划”绩效评价,通过确保政策落实、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改革创新、增强透明度和问责机制以及支持政策调整和完善,保障“双高计划”的顺利推进和既定目标的如期实现。
2.理论逻辑:丰富新时代教育评价理念
从评价和教育的关系来看,所有的教育评价都是实现或促成教育目的的一种手段[4]。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实现价值的关键在于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5]。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性,提出要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评价体系,完善职业教育质量保障机制。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为新时代中国特色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和“双高计划”绩效评价实践指明了方向。“双高计划”多维多元多主体评价,打破了以往单一评价格局,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评价标准,引入自评、互评、他评等多元评价机制,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评价,旨在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能力与成长轨迹,推动职业教育评价理念和方式革新,为实现“双高计划”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目标奠定基础。
3.发展逻辑: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2022年5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了发展职业教育的要义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建立健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6]。在这一法律框架下,“双高计划”建设院校被赋予了重要使命,成为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提高教育质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军”。作为“双高计划”建设的重要抓手,绩效评价通过构建科学全面的框架指标体系,全方位全过程反映职业教育深化改革、强化内涵发展的创新举措,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现代化治理的方向重构,是对国家重大战略改革部署的历史回应,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建设以引领与支撑为标志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自觉行为[7]。
(三)“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绩效评价的实践困境
2024年3月,教育部启动了首轮国家和省域“双高计划”终期绩效评价。从评价结果看,“双高计划”推进顺利、成效突出,形成了一批先进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但也存在着绩效评价内容庞杂重复、过程诊断不足、评价主体方式单一、评价结果与目标不一致等问题。
1.绩效评价内容庞杂重复
“双高计划”涉及的评价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人才培养、产教融合、现代治理、服务发展等多个维度。在实际操作中,这些评价内容存在项目庞杂和评价指标重复的情况。同时,以数量指标为主要评价标准的做法无法真实体现建设质量和实际效果,甚至导致学术不端行为。如将对技术服务的评价等同于科研项目数量,将社会服务简化为社会培训对象的规模和人次,忽视了社会技术服务的贡献度和支撑度评价。指标设定同质化也限制了学校在“双高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创新和特色。因此,需要进一步细化指标体系的内涵和外延,提高指标的精准度和科学性,明确核心指标与关键任务,在建设过程中注重自身特色差异发展。
2.绩效评价过程诊断不足
对绩效进行评价时往往以项目建设结束时的数据材料为主,缺少项目实施中遇到的问题、采取的解决措施以及团队协作情况等过程性材料,导致评价者难以对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深入了解和准确评估。同时,院校在具体推进过程中缺乏对项目执行过程的管理,不能及时发现和改进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方向偏离、进度延缓、资金不到位等问题,甚至一些预期指标已经随政策调整而不复存在,一直到项目终期验收时才被提出,导致建设成效比较单薄。
3.绩效评价主体方式单一
“双高计划”评价主体包括学校绩效自评和部门绩效他评两级,由学校自身论证后再提交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确认核准。这意味着学校在制定绩效目标和评价指标时拥有较大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评价内容与学校实际情况的贴合度,但“用自己的尺子量自己”的评价方式缺乏外部独立评价机构的参与和多元评价视角[8],使得学校在自我评价中过于乐观或存在主观判断,影响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4.评价结果与目标不一致
结果评估是检验绩效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操作中,出现既成事实与绩效目标不一致的情况,即实际达成的结果与最初设定的绩效目标存在偏差,或用其他指标进行关联代替。因此,对标对表做好“双高计划”建设全过程绩效评价管理至关重要。不仅能确保评价的全面性和有效性,还能促进建设院校不断优化资源配置、改进创新。
二、OPPM理论与“双高计划”绩效评价的契合
OPPM理论是由美国项目管理专家克拉克·坎贝尔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核心理念是一页纸浓缩项目关键信息,清晰阐述项目的目的和期望成果,强调项目的目标是解决问题或实现预期战略,确保所有工作都对此目标有所贡献。本研究将OPPM理论运用于“双高计划”建设绩效评价,主要基于OPPM与“双高计划”建设工作的内在契合性与一致性。
(一)OPPM要素与“双高计划”绩效评价要素的契合性
OPPM由目标导向、资源输入、过程评价、结果评估组成,为决策提供不同方面的信息。OPPM将“双高计划”建设绩效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评价,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与各环节。目标导向关注的是项目或计划设定的目标是否明确、合理以及可达成。“双高计划”绩效评价要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应性,衡量计划实施后所取得的具体成果,这与OPPM目标导向中评估目标设定是否达到预期产出的目的相吻合。两者都致力于提升项目的质量和效果,确保项目能够为组织带来长期的、可持续的价值。资源输入主要考察项目或计划开始前的资源投入、条件准备等,确定如何有效使用现有资源才能达到建设目标。在“双高计划”中,需要关注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管理效率、资源配置和执行情况,各种人、财、物、政策等要素是否予以充分配备,这与资源输入对于初始条件和资源投入的关注点是一致的。过程评价强调的是对项目或计划实施过程的监控和评估,关注组织内部多个项目的协调和管理。而“双高计划”绩效评价要对建设过程做连续不断的监督、检查和反馈,关注院校在教学改革、产教融合、治理水平等建设过程中的有效性。结果评估是对项目或计划最终成果的评估。在“双高计划”中,效益指标衡量的是计划实施后带来的实际效益和影响,而满意度指标则反映了各利益相关方对计划结果的满意程度。这两者都是对计划最终结果的不同角度的评价。综上所述,从评价要素来看,OPPM与“双高计划”绩效评价具有高度的契合性。
(二)OPPM功能与“双高计划”绩效评价功能的一致性
OPPM的关键在于确保项目与组织战略的一致性,优化资源配置、降低风险,从而推动组织整体目标的实现。它通过对项目整个生命周期的细致管理,确保项目能够按照既定的战略方向稳步推进。这种方式不仅关注单个项目的成功,更注重项目组合的整体效益和长期价值。“双高计划”绩效评价的核心在于全面、准确地衡量职业教育在实现高质量和高水平发展方面的成果。它要求对建设项目的过程和结果进行全面的评价,以判断项目是否达到预期的目标,并为未来的项目决策和改进提供有力的依据。这种评价方式强调结果导向,注重项目的实际效果和产出。因此,将OPPM融入到“双高计划”绩效评价工作中,可以帮助学校有效规避在建设过程中的潜在风险、不利因素,厘清与培养目标之间尚存的距离,根据需要及时作出优化调整,为教育决策与教学改进提供建议参考。
(三)基于OPPM的“双高计划”绩效评价体系设计理念
1.战略对齐与优先级明确
在构建绩效评价体系时,应确保所有“双高计划”项目与组织的长远发展战略紧密相连。根据OPPM理论,项目的选择、优先级排序和资源分配都应基于它们对组织战略目标的贡献程度。这一理念要求在进行绩效评价时,明确各建设项目的战略价值,优先关注对实现组织战略目标具有关键性影响的建设项目,重视项目的特色发展,鼓励创新与差异化,避免一刀切的评价标准。
2.全过程评价与风险管理
借鉴OPPM风险管理机制,绩效评价体系应强化对项目全过程的风险识别、监控和应对。在“双高计划”推进过程中实时跟踪项目进展,开展建设目标预期评价、建设过程中的诊断改进评价、项目实施后的终结评价,及时发现潜在风险并采取措施进行化解。还应充分考虑风险因素对项目绩效的影响,形成大闭环管理。
3.多维度评价与内外结合
“双高计划”是一项多主体参与的复杂工程,预期目标的实现需要不同主体的协作推进。基于OPPM的“双高计划”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应秉持多元评价的理念,做好上下贯通、内外结合。指标体系既要体现出高职办学的内在进程和自我判断,又要凸显出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发展的外在使命和客观标准。
4.资源优化与成果导向
结合国家“双高计划”建设和绩效评价要求,评价体系应坚持成果导向,注重项目的实际产出和效益。在“双高计划”实施过程中,应根据项目的优先级、风险状况和预期收益,合理分配组织资源。同时,借鉴OPPM持续改进理念,定期对“双高计划”项目的绩效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优化项目管理流程和评价方式,既关注项目的短期成果,又要考虑长期收益。
三、基于OPPM的“双高计划”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一)绩效评价体系建立流程
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关键问题是指标内容的选取和层级结构的确立。评价指标不仅应着眼于提升职业教育的整体质量,更应致力于强化其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塑造具有国际标杆意义的高水平专业集群和典范性职业学校。
第一,明确绩效目标与愿景。这包括制定长期的、具体的愿景,如成为区域内一流的高水平应用型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学校的整体影响力。具体目标可以涵盖专业建设、教学质量、社会服务、师资队伍等方面。第二,确立评价体系的层级结构。“双高计划”绩效评价是对建设院校办学质量的全方位检验,是由不同层次、不同要素组成的庞大系统。因此需要围绕决策目标进行层次划分,确定多层级指标框架,下分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第三,选择评价指标内容。综合运用理论分析、频度统计和专家判断等方法,选定“双高计划”绩效评价的一般指标体系内容。理论分析主要是结合国家、省市出台的促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对其中的绩效评价指标的内涵、要素、特征进行解读思考,明确指标内容的选定方向。频度统计是分析梳理出目前关于绩效评价的研究论文、报告中使用频度较高的指标,作为专家判断的基础内容。专家判断是专家根据给定指标进行重要性打分,得出指标赋权的基础数据。第四,确定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专家打分情况,计算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建立判断矩阵和迭代计算权重,最终确立完整的“双高计划”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二)绩效评价体系指标内容
1.指标框架确定
“双高计划”建设十大改革发展任务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部分任务之间略有交叉、内容相似,如打造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打造高水平专业群这两项任务都是聚焦于人才培养领域;校企合作、技术技能创新既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服务社会的重要途径;信息化管理则属于学校治理能力范畴。
为了进一步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使各项改革任务更加聚焦,参考已有政策规定、文献研究和专家建议,综合考虑职业教育内外部影响因素,从6个维度建构一级指标:党建质量、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社会服务、国际办学、现代治理。在各一级指标的框架下,进一步细分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又继续细化为多个三级指标。从OPPM理论的改进视角出发,设计“一页纸”绩效评价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列出所有关键成功因素和对应的绩效指标,将评价指标、目标值、实际完成值、负责人和评价时间等信息整合在一起,为“双高计划”评价起到导向改进作用。“双高计划”建设十大改革发展任务所对应的一级指标框架见表1。
第一,党建质量。党的建设是确保学校发展方向正确、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的根本保证。“党建质量”作为一级指标,主要评估高职院校在党的建设方面的工作成效和质量,包括思想建设、组织建设、队伍建设等,见表2。
第二,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职业教育办学根本任务。这一指标不仅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还涉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创新能力培养以及毕业生就业质量等多个方面。为避免与其他任务指标重复,这里只选取了与人才培养直接相关的内容,构建起生源质量、学生发展、专业建设、校企合作、隐性教育5个二级指标。其中,“生源质量”重点评价录取率和第一志愿报考率情况;“专业建设”水平主要体现在专业设置与产业关联度、专业群数量、教学成果获奖、专业教学资源库、规划教材数、省级及以上课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等三级指标中;“学生发展”重点评价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奖、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方面;“校企合作”从顶岗实习学生数、合作企业数、省级及以上实践基地数三方面来评价[9];“隐性教育”指社团品牌、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开展情况。见表3。
第三,师资队伍。高水平的双师队伍是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双高计划”提出,打造数量充足、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双师队伍。该项任务从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团队建设两个维度构建三级指标。“教师队伍建设”着重评价博士学位教师、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双师素质教师、专业带头人数量、省级及以上技能大师数量、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奖数量、省级及以上教科研成果、发表学术论文等情况;“教师团队建设”主要关注省级及以上教学创新团队数量。见表4。
第四,社会服务。社会服务是职业院校的三大基本功能之一,不仅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和价值追求,更是推动办学质量提升、产教融合和社会认可度提高的重要因素。从服务途径看,包括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社会培训等,但人才培养已单独设立一级指标评价,不再重复评价。这里主要包括技术服务和培训服务两个二级指标维度,综合评价高职院校在服务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新质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做出的贡献。见表5。
第五,国际办学。国际化是提升学校整体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重要途径。通过与国际高校合作,学校可以获取更多教育资源,包括先进的教学理念、优质的教学资料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国际办学指标主要考察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化培训和国际交流三个维度内容。见表6。
第六,现代治理。现代治理主要体现在学校的管理效能、制度建设以及民主决策水平等方面。这一指标侧重于评价定性质量,评估学校是否能够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促进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以及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见表7。
2.指标权重确定
本研究综合运用德尔菲法(Delphi)、层次分析法和九级标度法来确定各级绩效指标体系权重。指标权重确定过程为:组织专家对“双高计划”绩效评价三级指标体系权重进行独立打分,分数采用百分制;获取各指标两两比较的重要性数据后,运用九级标度法量化不同指标之间的相对重要性,以此构建判断矩阵;利用层次分析法软件进行各指标体系的赋权计算。考虑到专家判断的主观性,在进行数据校验和处理时,减少单一专家可能存在的偏见或误差,设置判断矩阵缺失项比例为1%,一致性比例的阈值设置为0.1(或10%)。参与调查的专家对象来自浙江省16所“双高计划”建设学校,每所学校两位专家,共发放问卷32份,回收问卷28份,有效问卷28份。
(1)一级指标数据分析
首先,运用九级标度法对各个一级指标建立整体绩效评价对比矩阵。在矩阵中,标度值1-9及其倒数用于量化指标间的相对重要性。数值1表示两个准则同等重要,大于1的数值表示行准则比列准则更重要,而小于1的数值则表示列准则比行准则更重要。矩阵中的数值反映了这些准则之间的相对优先级。例如,专家认为人才培养相对于党建质量比较重要,可以赋值2;而党建质量相对于师资队伍的重要性是2,表明党建质量被认为比师资队伍重要1倍。具体对比结果见表8。
接着,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每个层次进行两两比较,测算具体绩效指标权重。如“党建质量”,乘积(M_1=1\times \frac{1}{2}\times 2\times 3\times 4\times 5),计算每个乘积的6次方根(W_1' = \sqrt[6]{M_1}),将每个6次方根除以所有6次方根之和,得到每个准则的权重。最终,将得到每个准则的权重(W_1, W_2, W_3, W_4, W_5, W_6),这些权重之和应为1。权重越大的准则,在决策或评价过程中所占的比重就越大。通过计算,得到归一化后的一级指标权重向量为:党建质量(0.239)、人才培养(0.475)、师资队伍(0.132)、社会服务(0.063)、国际办学(0.046)、现代治理(0.045)。一级指标对决策目标的权重赋值情况表明,在“双高计划”建设中,党建质量发挥了重要引领作用,人才培养是高校办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师资队伍是办学保障和提升的基础,社会服务和现代治理体现了学校对外合作、对内管理水平,国际办学是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标志。
(2)二级指标数据分析
基于绩效评价体系的复杂性,需要进一步衡量权重,即在二级指标之间建立判断矩阵以比较它们的相对重要性。为了比较二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甚至是决策目标的影响,将每个二级指标的归一化权重乘以一级指标的总权重,经过迭代计算,确保它们之和等于对应一级指标的总权重。如计算“人才培养”下的二级指标“生源质量、学生发展、专业建设、校企合作、隐性教育”的权重数值时,需要构建这些子指标之间的判断矩阵(A=(a_{ij}){n \times n}),接着进行归一化矩阵处理(B=(b_{ij}){n\times n}),再将每个二级指标的归一化权重乘以“人才培养”的总权重w_i=\sum_{j=1}^{n}b_{ij},确保它们之和等于“人才培养”的总权重(0.475),从而得出“生源质量”的最终权重为0.071,“学生发展”的最终权重为0.095,“专业建设”的最终权重为0.190,“校企合作”的最终权重为0.071,“隐性教育”的最终权重为0.048。按照此计算方法得出kAdHlb/06bCmglDFp7SBr9R1pud1+3/Kqq9anIFPY0c=,“党建质量”各二级指标的最终权重分别为0.141、0.056、0.042,“师资队伍”各二级指标的最终权重分别为0.101、0.031,“社会服务”各二级指标的最终权重分别为0.041、0.022,“国际办学”各二级指标的最终权重分别为0.032、0.004、0.010,“现代治理”各二级指标的最终权重分别为0.016、0.010、0.008、0.011。
(3)三级指标数据分析
由于三级指标繁多,各专家对指标重要性的理解和判断有较大差异。因此,在完成第一轮调查数据统计处理后,将分析结果提供给专家,并就指标体系构建思路和内容向专家作出进一步的解释说明,由专家对三级指标进行第二轮打分。通过多次迭代计算最终得出各三级指标的权重。表2至表7中指标对应的数字即各级指标赋权。这些权重可以用于项目建设决策分析、资源分配和优先级的设定,提高“双高计划”的实施效率。
3.关键绩效指标确定
结合以往职业教育质量工程项目实施重点和三级指标权重结果,运用SMART原则(具体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可实现Achievable、相关性Relevant、时限性Time-bound)确定关键绩效指标(KPIs)。例如,针对“专业建设”,将专业设置与产业关联度、教学成果获奖、专业教学资源库、规划教材数等设定为关键绩效指标(表2至表7中标*为关键指标)。在评价时重点关注关键指标的完成情况,注重标志性成果的建设和积累,提升学校办学影响力。
4.验证绩效数据采集
这一环节包括明确数据采集需求,多元化收集数据,并定期检查数据质量。如每季度、每半年或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绩效数据采集,及时发现项目执行过程中的问题,为调整策略提供依据。同时,通过与其他来源的数据进行对比、计算关键指标的实际值与预测值的差异等来验证数据的准确性,将经过验证的数据整合到统一的OPPM绩效评价结果中,并保持实时更新。
四、基于OPPM的“双高计划”绩效评价方法的运用
(一)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双高计划”绩效评价包括了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以及管理与执行指标在内的评价要素[10]。其中产出指标更侧重于职业教育办学要素和条件的数据衡量,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以及管理与执行指标更强调“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的实际贡献和社会认可度。因此,在运用OPPM绩效评价方法时应结合定量数据与定性分析两方面,除了关注可量化的数据目标外,还应收集专家评审、同行评议、学生满意度调查等评价信息,综合衡量学校和专业群的建设质量、学术声誉、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情况,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
(二)过程评价与终结评价相结合
基于OPPM的“双高计划”绩效评价更加注重全过程考核。过程评价是在“双高计划”执行期间持续进行,关注项目实施的各个环节,包括资金使用情况、教学资源配置、教师培训等,确保各项活动紧密围绕“双高计划”目标展开。而终结评价是在项目结束时进行,总结评价“双高计划”的整体成果,如学校整体实力的提升、专业群在国内外的影响力等。通过两者的结合,既能够监控项目的实施过程,确保按计划推进,又能在项目结束时得出一个完整评价,为未来的“双高计划”实施提供依据。
(三)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
基于高职院校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外部需求,在评价时要将建设绩效的外部评价与内部评价相结合。外部评价可以邀请行业专家、第三方评价机构等,从更广阔的视角对学校的建设成果进行全面审视,提供有价值的外部反馈。而内部评价则由学校自行组建专班,深入剖析项目执行过程中的细节与实际情况,提高评价的针对性。通过外部与内部评价的相互补充,高职院校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自身的优势与不足,为后续改进与发展提供支撑。
(四)全面评价与重点评价相结合
全面评价是从项目的产出指标、效益指标、满意度指标、管理与执行指标等方面进行多维度评价;而重点评价则侧重于对关键领域和核心环节的剖析,以确定资源投入的重点和优先级。在实际操作中,可以先进行全面评价,了解项目的整体进展和资源状况,然后结合重点评价的结果,将有限的资源优先投入到对项目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关键指标上。同时,也要根据项目的实际进展和政策变化,实时调整资源分配和优先级设定。
参 考 文 献
[1]教育部,财政部. 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EB/OL].(2019-03-29)[2024-06-1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10/23/content_5443966.htm.
[2]教育部,财政部.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绩效管理暂行办法[EB/OL].(2020-12-21)[2024-06-17].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37/s3876_qt/202012/t20201225_507515.html
[3]刘晴.“双高计划”绩效评价的内涵意蕴、实践风险与理路设计[J].职业技术教育,2022(14):69-74.
[4]刘志军,徐彬.教育评价:应然性与实然性的博弈及超越[J].教育研究,2019(5):10-17.
[5]朱德全,冯丹.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多元主体的行动逻辑[J].现代教育技术,2024(5):9.
[6]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S].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22.
[7]刘晴.“双高计划”项目建设绩效评价的价值逻辑[J].职教论坛,2021(12):155-158.
[8]王义,何明友,梁律.“双高计划”中期绩效评价“怎么看”与“怎么办”——基于56所高水平高职院校自评文本的分析[J]. 职业技术教育,2022(27):16.
[9]葛晓波.“双高计划”建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21(3):60-66.
[10]杨院,刘文君.“双高计划”绩效评价的时代价值、体系解析与发展展望[J].职业技术教育,2022(27):8-11.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the Whole Process “Double-high Plan” Based on OPPM Theory
Shen Lu, Xu Aiqin
Abstract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the “double-high plan” is an important bat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ouble-high plan”.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logic and practical difficulties of performance evalu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process of OPPM theory, the Delphi method, the nine-level scaling method and the hierarchical analysis method are used to determine the weight of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and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with 6 first-level indicators, 19 second-level indicators and 67 third-level indicators is constructed around the decision-making goals of the “double-high plan”. 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method that organically combines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process and resul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prehensive and key is proposed.
Key words OPPM theory; “double-high pla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performance evaluation
Author Shen Lu, assistant researcher of Lis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Lishui 323000); Xu Aiqin, professor of Lis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作者简介
沈璐(1990- ),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助理研究员,教育学博士,研究方向:职业教育评价(丽水,323000);徐爱亲(1982- ),女,丽水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
基金项目
2023年度浙江省高等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基于OPPM的高职院校‘双高计划’建设绩效管理路径研究”(KT2023014),主持人:沈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