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质量家园共育体系的实践探究

2024-09-30 00:00:00贾红吕畅
东方娃娃·保育与教育 2024年8期

2022年2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以下简称《评估指南》),为学前教育提供了科学的实施指引和明确的行动依据。《评估指南》将家园共育作为评价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的关键指标进行阐述,我园针对家园共育这一关键指标下对应的考察要点进行了深入解读,结合幼儿园当下家园共育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确立了包含教师家园共育能力优化、家长合作共育能力提升和协同育人机制建构的主要研究实践方向。

一、系统学习推进,提高教师家园共育能力

教师的理念与能力是顺利开展家园共育工作的重要基础。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主体,教师应该结合园所推进,转变观念,优化家园共育能力。

(一)系统学习,建构平等互信的家园关系

幼儿园定期给教师推送《评估指南》视角下关于新型家园关系的文章与资料,并组织研读活动,改变、引导教师的家园关系理念。

为促进教师家园共育能力的提升,幼儿园还组织了系统的在职培训,通过心理学、人际关系学等多个角度的讲座,提升教师的沟通能力;通过定期开展家园沟通案例分享,使教师了解并掌握适宜的观念传达方式;通过情景化模拟,让教师学会面对家园沟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雷点”;通过系列培训,梳理出家园沟通的基本语言要求,合理建构家园共育的通畅渠道。

(二)科学筛选,开展适时适宜的分享活动

幼儿园和家庭是两个不同的教育场域,家长并不具备全程感受幼儿园活动开展的条件,针对现实中普遍存在的只有孩子犯了错误才找家长的“告状式沟通”,我们聚焦分享,坚持正面导向,对教师提出明确要求,形成教师分享内容的筛选指南和教师分享制度。

1.丰富教师分享方式的多元性

教师可通过微信群、QQ群等网络社群,上传幼儿在园活动照片和视频,并由幼儿园公众号平台定期推送内容(大型活动宣传、健康快车、绘本故事推送等),同步转发至家长线上社群。另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年龄段、个性化等特质,“分层”进行一对一、班组式或级部群展示。

2.审议教师分享内容的适宜性

教师发送给家长的幼儿活动图片和视频,应当能较好体现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过程,以及幼儿通过在园活动获得的经验和能力提升。另外,在图片和视频的推送过程中,教师通过梳理总结推送内容的适宜性要点及推送方法要点,可以形成“家园共育教师分享指南”,引导家长看见儿童的学习方式与成长样态,从而构建积极的教育生态。

(三)动态反馈,了解不同场域的发展样态

教师对于幼儿发展的动态、全面感知源于家长的及时反馈。基于此,我园将构建家长动态反馈机制,帮助教师获取幼儿在不同场域下的发展样态。

1.制定教师跟踪观察制度

教师针对近期需要或想要特别关注的幼儿,开展分享后的跟踪观察,通过电话沟通、线上联络等方式,了解家长对于幼儿活动的感受,同时了解幼儿在家庭中的表现。

2.研制不同场域幼儿发展水平对照量表

由园所制定幼儿在不同场域的发展水平对照量表,教师结合量表内容,分析幼儿出现表现差异的原因,及时做好跟进措施,并给予针对性的干预。

(四)渠道拓宽,倾听家长视角的想法建议

家长视角的意见和建议是幼儿园实施与开展教育工作的支持性素材,合理高效的家园意见互通机制是家园共育的重要保障。

幼儿园应开放园所信箱与线上建议平台,充分给予家长表达自己想法的通道。而园所也应定期更新公众平台的“释疑解惑”专栏,针对家长普遍存在的问题与疑虑进行解读与解答。

教师需定期发放“幼儿园工作建议”调查表,通过家长的反馈,了解本班幼儿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与建议,并及时进行解释或调整。通过调查表,幼儿园也能适时了解班级家长对于各项工作的基本态度。

二、丰富信息渠道,提升家长合作共育水平

家园共育是家长和幼儿园双方为了一致的目标,协同合作、交流互促的过程;是家长在促进孩子发展过程中承担不同角色的过程;是一系列教育行为、期望和观念的具体体现。在我园,家园共育泛指为了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父母或幼儿的监护人与幼儿以及参与幼儿教育的组织和相关人员之间的互动。

(一)系统规划,强化尊师重教的基本观念

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文脉延续的重要保障,是中华民族尊崇的传统美德。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围绕“尊师重教”发表重要论述,强调“让教师真正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在全社会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尊师重教观念的形成有赖于教师权威的树立,而教师权威的本质是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权威建立,这对教育秩序和重教文化有着正面导向的作用。一方面,尊师重教观念的形成和教师权威的树立,离不开教师自身教育意识的觉醒、对教育崇高性和奉献性的认识,良好的教师整体形象是教师权威树立的重要途径与基本保障;另一方面,尊师重教的理念形成来源于对教育和教育内容的重视,加强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有效助力教师学识内涵的丰富是重要举措。

(二)实景体验,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价值

家长通过家长会、教师分享、幼儿游戏记录等多种方式,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的基本流程,通过家园沟通,了解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价值。

根据《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教师要在与家长的交流中让家长明白,一日生活的组织与安排能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价值,发现并利用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引导幼儿在生活中掌握更多的知识、习得更多的技能,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同时,教师也要让家长意识到,幼儿是有能力的学习者,幼儿园各项日常生活的安排是契合幼儿发展的水平和现状的。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利用家长的职业背景、知识技能和个人特长,邀请他们担任“客座教师”,主导或协助开展各类教育活动。这种“跨界合作”不仅丰富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也给了家长展示才华的机会,加深了他们对幼儿教育的理解和参与。

(三)常态参与,形成家园合作的基本规范

幼儿园应定期开展“家长进班活动”,家长作为班级活动的协助者,能参与幼儿园半日活动,了解教师一日生活的工作内容,并针对半日活动观察进行反馈,形成“参与→反馈→修正→再参与”的家园合作模式。

在《评估指南》引领下进行的亲职教育活动,是幼儿园以提升家长育儿水平为目标,按照一定教育计划实施的针对家长的教育活动。通过收集教育案例等鲜活素材,教师可以定期开展互动式、现场式的家长教育活动,也可以召开座谈会、专家讲座等多种形式的研讨活动,促进家园深入沟通,以期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的家长教育活动制度和具有连续性、体系化的家长教育活动主题方案。

幼儿园亲职教育可采用的互动模式种类较多,包括家长学校、交流沙龙、幼儿园开放日和其他各类亲子活动。这些活动不仅从幼儿能力发展的角度为家长提供了一个交流育儿经验的平台,还涵盖了幼儿营养、卫生保健以及行为习惯纠正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同时,园所创新的家长会形式,打破了传统的单向传授模式,通过让家长上台示范、分享经验和参与讨论,让家长会变得更加生动。

教师还可以邀请家长作为志愿者参与幼儿园的重大活动,如运动会、春游、毕业典礼、入离园引导等,明确邀请制度,同时采用线上宣传、班级鼓励等不同的方式,为参与其中的家长进行宣传,不断地提升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活动的热情和意识。

通过多样化的互动模式,幼儿园成功地构建了一个家园共育的平台,让家长在其中扮演积极的角色,共同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三、推动社区协作,建构有效协同育人机制

幼儿园、家庭和社区是幼儿生活的三个重要场域,为了对幼儿产生一致的教育影响,三者必须共同努力。幼儿园主动引领、家庭切实履责、社区积极协同是家庭、幼儿园、社区三者协同共育的基本定位。

(一)依托各类资源,拓宽幼儿教育活动空间

创新幼儿园、家庭和社区协同育人模式的重要突破口在于对社区进行赋能,通过社区教育实践基地的建构来搭建协同育人的有效平台,实现园所与社区的资源共享与互补。

以社区为核心开展的幼儿教育活动应紧密围绕幼儿的学习和发展需求设计,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对现有资源的简单利用。同时,应建立稳定且长效的协同教育机制,而不是仅在特定需求下临时寻求合作。此外,社区观摩活动应深化为有意义的学习经历,而非仅停留在表面的热闹和形式的多样上。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促进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紧密合作,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二)依托多方参与,形成家园社协同育人机制

构建新型协同育人模式的核心在于以社区教育实践基地为基石,以共育课程为桥梁,通过信任激励、行动协同、资源共享三位一体的机制来保障其有效运行。信任激励机制强调共育主体通过培育以信任为基础的价值观,激发各方参与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协同育人提供内在动力;行动协同机制强调系统内部各组织之间关系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它致力于在明确主体责任的基础上推动主体之间在行为层面的协同;资源共享机制是深化协同育人效果的重要举措,它必须在盘活既有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二次开发来实现资源的增值。

(三)依托评估指南,建构家园共育评价体系

结合家园共育各项工作的实施与开展,依托《评估指南》的各项标准,建构家园共育评价体系与幼儿发展水平评价体系相辅相成的评估体系。评价反馈机制是教育者反思教育实践效度的重要途径,它强调在实践中反思协同育人的实际开展是否能够从根本上为幼儿的健康发展提供独特经验。评估反馈机制在协同育人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有助于加强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联系,而且通过促进各方真诚地交流意见,有助于消除潜在的误解和分歧。这种机制鼓励各方在一个开放和坦诚的环境中,共同坚定幼儿教育方面的理念,集思广益寻找更加高效和优质的教育方法,从而实现集体智慧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周若冰.家园合作共育新模式的探索[J].学前教育研究,2005(10):62-64.

[2]李玉莲,张文芳.用陈鹤琴幼儿教育思想指导家园共育[J].学前教育研究,2006(03):38-40.

[3]丁毓.掌通家园:构建幼教生态,实现“家园共育”[J].上海信息化,2019(03):72-75.

[4]李飞.家园共育:价值取向、现实困境与路径优化[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10):15-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