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工作是幼儿园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强调要“规范办园行为,提高保育和教育质量”。精细化管理是对幼儿园发展目标分解、细化并落实的过程,能够使管理责任具体化、明确化,使传统管理转变为科学系统管理。在现代幼儿教育管理中,幼儿园应加强对保育活动的常规精细化管理,增进保育教师对自身工作的认同感,营造健康安全的幼儿成长环境。具体来看,幼儿园可采取以下措施实现保育活动常规精细化管理。
一、基于一日生活,厘清保育职责
为保证幼儿一日生活质量,幼儿园应本着精细化管理理念,从大处着眼、细微处入手,明确保育工作规范,切实把一日生活中的每项保育工作做精做细,实现办园目标,规范保育工作质量要求,向精细化要质量,用精细化管理促提高。
第一,入园准备环节。保育教师应保证在入园的第一时间开窗通风,根据季节和天气的不同,确定通风时间与次数;将课室内的物品摆放整齐,方便幼儿在课室活动;用消毒液对桌面、玩教具等进行消毒;亲切地迎接幼儿,减少幼儿的入园焦虑。
第二,户外活动。保育教师应提前检查户外活动场地及户外活动器械的安全;帮助幼儿检查衣服是否穿戴整齐,根据天气的冷暖状况提醒幼儿增减衣物。此外,保育教师还应配合带班教师引导幼儿正确使用体育器械;如幼儿玩到大汗淋漓,需准备好毛巾为幼儿擦汗,做好活动前后的保育护理,充分保障幼儿在户外活动的安全。
第三,午睡环节。保育教师需提前检查幼儿床铺,杜绝可能对幼儿造成伤害的物品,如别针、发夹等;根据卧室温度决定幼儿是否需要穿长袖或者背心睡觉,指导幼儿穿脱衣物;检查幼儿是否携带危险物品入睡,配合带班教师午间巡视寝室,安抚不及时入睡的幼儿;为幼儿调整睡姿,盖好被子,尽量确保每个幼儿都能获得高质量的午休。
第四,进餐环节。在幼儿进餐前30分钟,保育教师需对餐桌进行严格的清洁与消毒,确保餐桌表面无污渍和细菌残留,从而为幼儿提供干净卫生的用餐环境;提醒幼儿使用流动水和清洁用品,按照七步洗手法彻底洗手;每餐幼儿的进食时间需控制在20-30分钟,避免催促幼儿进食,配合带班教师对于特殊体质、进餐困难、身体不适的幼儿以及病愈后的幼儿给予必要的照顾和进餐指导,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幼儿健康饮食;餐后,督促幼儿擦嘴、漱口,以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第五,离园环节。配合带班教师为幼儿整理仪容仪表,全面检查幼儿衣服是否干爽、皮肤有无擦伤等;提醒幼儿根据需要如厕;和家长进行个别交流;在幼儿离园后将活动场所及卧室进行紫外线灯消毒,确保室内环境的干净与整洁。
综上,保育教师应立足一日生活、根据幼儿在园内生活的主要内容开展保育工作。基于此,幼儿园在精细化管理中应进一步明确保育职责,提升保育教师职业素养和岗位技能,保育工作做实、做细,确保保育工作科学性、合理性。
二、明确工作标准,细化保育规范
在幼儿园保育工作中,明确工作标准、细化保育流程规范至关重要。这不仅关系幼儿的健康成长,还关乎幼儿园的整体教育质量和家长对幼儿园的信任度。为确保幼儿园保教活动的精细化、规范化开展,幼儿园应根据教育部印发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对卫生保健、生活照料、物品管理等工作制定明确标准,为保育教师提供标准引领和工作抓手,促进保育活动的有效推进。
在实际工作中,幼儿园应采取如下措施实现标准化、精细化的保育管理:
第一,明确标准。保育工作的每个细节都折射出幼儿园管理的水准和办学理念。在实践工作中,幼儿园应基于各项工作做出明确、详细的标准,提高保育工作的标准化水平。例如,为规范园内消毒工作、给幼儿创造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幼儿园针对精细化物资管理要求,决定使用方便处理的独立包装消毒粉;明确清洁物品和工具摆放标准,要求物品分门别类、做好收纳,且摆放美观、取放方便。这样的标准化管理能够将消毒工作深入每个细节,有效避免了各区域的物品混乱现象,并保证了环境、物品、设备处于清洁状态,提高了保育工作的整体质量。
第二,压实责任。幼儿园保育工作要压实责任,确保每个细节做到位,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安全、健康、快乐的环境中成长。根据精细化管理理念,幼儿园应通过明确职责来细化落实,确保每项工作都能具体到人,避免出现疏漏、推诿等情况。例如,在进餐环节,每位保育教师在进餐前后应明确安排好各自工作,以记录表的形式要求责任人签字,保证每项工作按规定推进,切实保障幼儿顺利安全进餐。
ee1bcc5e7c6ffb91f9e48fae669c1309第三,规范实施。在常规保育活动中,幼儿园应明确每项工作流程,并规范实施,保证工作做细、做实。我们幼儿园针对就餐后保育工作制定了明确的流程,并要求保育教师按规范实施,如:餐后擦脸毛巾、漱口水杯、温度适宜的漱口用温开水;餐具回收区域整洁,摆放好残渣桶;幼儿用餐完毕后,进行打扫工作。这样具体明确的操作规范为保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导,切实提高了保育工作的质量。
三、加强检查评估,提升保育质量
检查评估是幼儿园保育活动常规精细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幼儿园要建立一套科学、全面、可操作的保育质量评估标准,明确评估细节,并组建专门的评估小组定期检查,促进工作的不断细化、提升工作的整体质量。
第一,自评汇报,了解情况。幼儿园应定期组织保育教师向评估小组汇报工作,让小组成员对保育工作开展情况形成更全面深入的了解,为开展评估工作奠定基础。
第二,参观环境,实地评估。维持安全、整洁、健康的园所环境是保育教师的基本职责。评估小组应深入幼儿园各场所,全面细致地查看硬件建设、设施设备、游戏材料、环境创设等细节,对园所环境的安全性、规范性、整洁度等进行检查,并形成评估材料。
第三,进班观察,分析质量。为客观、真实、全面考察幼儿园一日生活的保育质量,评估小组可基于过程性质量为导向,随机抽取几个班级展开活动考察。通过观摩班级活动组织、师幼互动、班级环境、空间与设施、玩具材料等信息,全面细致地了解各个保育环节的工作质量,并以此作出评估。
第四,查阅记录,精准指导。工作记录是记载幼儿园常规保育活动的主要依据,是评估工作中的重要环节。评估小组应从专业的角度,依据保育质量评估指标,全面、认真、细致地查阅质量评估资料,保育与安全、保育过程、环境创设等方面进行详细检查,确定保育工作落实到人,也及时发现工作细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议,促进保育工作不断改进。
第五,总结反馈,建议指导。评估小组可结合目前保育发展现状,对园所保育工作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评估,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和建设性的意见,为幼儿园保育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引导保育教师保持细致入微的工作态度,积极履行自身职责,不断提升办园品质,让幼儿园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不断前进。
四、结束语
总之,加强保育活动常规精细化管理是幼儿园做好保教工作、提高保教质量的必然选择。本文从保育职责、保育流程、保育监督角度提出了精细化管理策略,为幼儿园保育工作发展提供了建议。在未来,幼儿园还应继续通过精细化管理让保育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人性化,完善保育工作制度。保育教师也应该知责于心,担责于身,履责于行,将精细化管理理念渗透于各项实际工作中,坚持“把小事做细,把细事做透”,积极营造一个安全、舒适、干净、和谐的教育环境,并促进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