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心灵之窗的眼睛,如果被下垂的眼睑遮挡,总让人觉得无精打采。如果不是真的处于“睡眼惺忪”的状态,就要警惕可能是“上睑下垂”这一病症。
上睑下垂是上睑部分或完全不能抬起所造成的下垂状态,俗语称为“天不亮”。正常人平视前方时,上睑应当遮盖黑眼珠上方1~2毫米;如果将黑眼珠比喻为钟表,上睑通常遮盖10点至2点的位置。在排除额肌的作用下,当上睑不能抬起,遮盖超过2毫米时,称为上睑下垂。上睑下垂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上睑缘遮盖角膜的程度,2~4毫米为轻度,4~6毫米为中度,超过6毫米或超过瞳孔中央为重度。
上睑下垂可以是多种疾病共同的表现,病因包括以下几种。
先天性上睑下垂 提上睑肌或其肌腱先天性发育不良,或支配提上睑肌的神经发育障碍所致,出现于出生后或幼儿期,有遗传倾向。既可以是单眼,也可以是双眼。有时会同时伴有眼球上转困难或向下看时上睑下落不完全。先天性上睑下垂对患儿存在身心危害。①影响外观。下垂的眼睑不仅令人看上去眼睛无神,患儿也会因为上方视野遮挡而不自觉地持续抬眉、皱额或仰头,导致额部纹路增多,甚至导致颈部肌肉、脊柱的病变。②影响视觉发育。当下垂的眼睑遮挡瞳孔时,进入患儿眼内的视觉刺激受限,视觉神经系统发育受阻,极易造成形觉剥夺性弱视,一旦错过治疗时机,视力下降则不可逆。③影响心理健康。随着患儿自我意识的逐渐形成,社交场合受到的外观评价可能会导致患儿自卑,进而影响其心理发育和性格形成。因此,先天性上睑下垂建议尽早就诊,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④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先天性上睑下垂叫作下颌瞬目综合征,主要表现为下垂的上睑在患儿吮吸、张口、咀嚼或下颌移动时出现上抬的动作,即上睑随着下颌的运动不停地瞬目,它是由于三叉神经和动眼神经之间发生运动支的异常联系所致。
后天性上睑下垂 后天性上睑下垂的病因有机械性、肌源性、神经肌肉传导异常、神经源性等病因。①机械性上睑下垂。以提上睑肌腱膜断裂最常见,上睑皱褶上移或消失。提上睑肌腱膜断裂可以是老年退行性改变,也可以见于外伤、眼睑扩张器使用术后、长期戴隐形眼镜等。眼睑炎症、肿瘤、术后瘢痕形成等病因也可以引起机械性上睑下垂。②肌源性上睑下垂。通常双眼发生,并进行性加重,常常伴有眼球运动障碍。慢性进行性眼外肌麻痹(一种线粒体遗传病)是最典型的病因,其他病因还包括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眼咽型肌营养不良、长期应用激素类滴眼液等。③神经肌肉传导异常导致的上睑下垂。通常指重症肌无力,是一种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但可以仅累及眼睑或眼外肌。重症肌无力具有疲劳性、波动性的特点,常表现为晨轻暮重,天气炎热时易诱发。近年来随着医疗美容逐渐普遍,眼周除皱时肉毒素注射不当,导致肉毒素中毒出现上睑下垂的情况也不鲜见。④神经源性上睑下垂。常见于动眼神经麻痹和霍纳综合征。动眼神经麻痹可同时伴有眼球运动障碍和瞳孔扩大。霍纳综合征是眼交感神病变引起的,表现为轻度上睑下垂、瞳孔缩小和散大延迟。另外还包括睁眼失用和脑源性上睑下垂,具体病因复杂,需由医生仔细诊治。
癔症性上睑下垂 患者并非存在上睑下垂的器质性病变,而是精神因素所致。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伴有其他视觉主诉。癔症性上睑下垂的患者可以随意闭眼并降低患侧的眉毛,而真正上睑下垂的患者通常会抬高患侧的眉毛以代偿。
假性上睑下垂 当睑缘的位置和提上睑肌的肌力正常,但上睑遮盖黑眼珠超过2毫米时,称为假性上睑下垂。如上睑皮肤松弛或软组织增多遮挡睑缘;长期眼睑痉挛致睁眼困难;各种原因所致眼球内陷、睑裂变小;对侧眼上睑退缩,即上睑缘超过了角膜上缘,甚至露出上方的白色巩膜,正常眼反而看似上睑下垂,如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睑手术、外伤后等。
老年性上睑皮肤松弛是最常见的假性上睑下垂。眼睑皮肤是全身皮肤最薄之处,随着年纪增长,皮肤胶原流失、弹性纤维断裂导致松弛下垂,往往以眼尾明显,呈现“三角眼”外观。下垂的皮肤遮挡角膜;但将下垂的皮肤捏起时,会发现睑缘的位置和提上睑肌的肌力是正常的。眼睑痉挛是老年人较常见的另一种假性上睑下垂,以不自主双眼闭合伴睁眼费力为特征,患者往往以不自主眨眼、双眉紧皱、上睑皮肤松弛、双侧眼睑阵发性或强直性不随意紧闭为主要表现。
首先需要判断病因。对先天性上睑下垂,手术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轻中度上睑下垂的患儿,弱视的发生率不高,考虑其身心发育因素,以3~5岁手术为宜;重度上睑下垂的患儿,为避免出现形觉剥夺性弱视,在麻醉安全的情况下,建议尽早手术;单眼上睑下垂者,术后可能需要配合弱视治疗;后天性上睑下垂、癔症性上睑下垂和假性上睑下垂则需要医生通过检查明确诊断后,根据病因进行治疗。
上睑下垂矫正术是改善提上睑肌力量和额肌力量的矫正手术,医生通常根据提上睑肌的肌力和具体病情来定制个性化治疗方案。常见的术后并发症有矫正不足或过度、眼睑闭合不全、暴露性角膜炎、上睑迟落、睑内翻或外翻、双眼形态不对称等。术后正确的护理、适当的恢复期和后续矫正,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和改善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