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怖症是恐怖症的主要亚型之一,在青少年中的发病率不断增高,已成为继抑郁症及酗酒后排名第三的心理疾病。那么,什么是社交恐怖症,如何治疗呢?且看专家的指点。
策划/执行家庭医学编辑部
【案例一】一个高一女孩说:从上初中开始,我就特别在乎别人对我的看法,总怕别人看自己。慢慢地我不敢看人了,跟人说话就脸红,还总要用手遮挡在眉头上,用余光从下面偷偷看人。在家里也都这样,太累了……
【案例二】一个高中毕业的女孩说:不管在什么场合,和人在一起,我老是感到紧张,脸红,不敢抬头,用余光看人,甚至一家人吃饭都这样。这个毛病是从初中时候开始的。高中毕业后不敢出去工作,问题更严重了……
【案例三】一个初二女孩说:爸爸妈妈对我期望很高,要求很严。我总怕成绩不好,怕老师批评。那次老师上课批评了我,上课就不敢抬头,到后来不敢上学。到学校就害怕,浑身不自在,还想吐,回到家就好。现在更不敢上学了……
【案例四】一个初三女孩说:初二时在上学的路上两个男生拦截我。从那时,我特别害怕男生,见到男生就会脸红心跳.心慌意乱,手心冒汗,真的好难受……
【案例五】一个高一男孩说:因为一次在厕所里被同学嘲笑阴茎小,我就不敢去学校厕所了。后来没人时去学校厕所也不能小便了,只能等到放学回家再小便……
上面这些男孩女孩究竟是怎么了?其实他们是遭遇了社交恐怖症的困扰。
我们先从恐怖症说起。恐怖症又叫恐怖性神经症,是对某些情境或事物所产生的强烈恐怖的内心体验,并出现回避反应的一种神经症。与通常的恐惧心理不同,恐怖症患者的恐惧是不切实际、不必要和不合理的。就是说,有关的情境或事物对人并不构成现实的伤害或危险,患者却依然感到恐怖。常见的恐怖症亚型包括广场恐怖症、社交恐怖和单纯恐怖症三种。
社交恐怖症也叫社交恐惧症。顾名思义,就是人在社交活动中出现的恐怖症,其特征是在公共场合或与人打交道时,出现显著而持久的不切实际、不必要和不合理的恐惧,害怕被别人注视或否定的评价,害怕在他人面前出丑或遭遇尴尬,因为害怕而尽力回避。
社交恐怖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根据DSM-Ⅲ-R诊断标准研究发现,社交恐怖症的终生患病率为13.3%,年发病率为7.9%,月发病率为4.5%,女性较男性更为常见。根据DSM-Ⅳ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社交恐怖症的年发病率和终生发病率分别为2.8%和5.0%。
就美国的调查数据看,在美国人群中社交恐怖症终生发病率为13.3%。在常见的心理障碍中,社交恐怖症仅次于抑郁症和酗酒而名列第三。就我国情况看,社交恐怖症患者人数也不在少数。就心理咨询实践看,社交恐怖症也属常见的案例。
社交恐怖症通常起病于青少年期,从十几岁到三十岁左右,平均发病年龄为15岁。也就是说,社交恐怖症一般在青少年时期发病,病情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有的患者症状会延迟到成人。患者非常痛苦,甚至会严重影响学习、工作和生活。预防、矫治社交恐怖症,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社交恐怖症的主要表现是在社交场合有强烈的恐惧反应。如怕被别人注视,怕做出让自己丢脸的言谈举止或尴尬表情,怕自己在别人面前说不好话,怕吃饭时由于有人注视而丑态百出,由于害怕而手发抖以致无法写字,怕在公共场所呕吐,等;由于恐惧而怕见人,怕跟别人的目光对视,怕所有公众场合,甚至在公共厕所里解不出小便,等,出现严重焦虑反应。
社交恐怖症还常常伴随有躯体的表现,如脸红耳赤、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口干舌燥、口吃结巴、吞咽困难、全身颤抖、手脚冰凉,或抽搐、紧张、僵硬、出汗、恶心、呕吐、尿急等自主神经症状。其中害羞脸红是社交恐怖症最突出的自主神经表现出来的症状,极度紧张时还可能出现惊恐发作。
按照恐怖情境是否有选择性,社交恐怖症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广泛型社交恐怖症,在广泛的情境下都会出现的社交恐怖症。就是说,患者的社交恐怖没有选择性,在任何社交场合,比如在学校,在公司,在街上,在家里,患者都会感到害怕。因此,给患者生活带来的困扰是比较严重的。如前述的案例一、二。二是特定型社交恐怖症,是只在某种特定情境下出现的社交恐怖症。比如,只在当众发言时感到恐怖,只在异性面前感到恐怖,而其他场合并不恐怖。因此,对患者生活的困扰相对来说会较轻些。如前述案例三、四、五。
具体说来,社交恐怖症又分为诸多种类。按照恐怖对象的不同,分为学校恐怖症,如案例三;异性恐怖症,如案例四;公厕恐怖症,如案例五,等等。按照恐怖表现的不同,又分为赤面恐怖症、见人恐怖症、对视恐怖症、余光恐怖症等。这些不同表现常常交互发生。如案例一、二。
一是遗传因素国外调查发现,社交恐怖症患者的家庭成员中患恐怖症的比例较高。有研究发现,社交恐怖症患者的一级亲属,即父母、子女、同父母的兄弟姐妹等,患此病的比例明显偏高,提示该病有遗传的可能。
二是环境因素社交恐怖症存在显著的家庭因素影响。患者的父母往往在孩子幼小时传递了消极的社交体验,比如父母婚姻冲突、父母过度保护、儿童期虐待、儿童期频繁搬迁、儿童期遗弃、儿童期缺乏与成人的亲近关系等。再如,父母患有社交恐怖症,孩子由于模仿也容易发生社交恐怖症。又如,父母往往对女孩的管束要求比男孩更多,也是女孩患社交恐怖症概率大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比如,校园欺凌会导致被欺凌者出现社交恐怖症。
三是心理学因素一个是人格心理因素。恐怖症患者多有胆小、多疑、自卑、害羞、内向、依赖等人格特征。比如,内向的孩子更加害怕与人交往,严重的会发展成社交恐怖症。一个是精神心理因素。比如,经历某些精神创伤就会诱发本病。
四是生物学因素社交恐怖症的生物学病因目前尚未明确。可能的机制包括去甲肾上腺素系统功能亢进、5-HT系统敏感性升高、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HPA轴)过度反应等。研究发现,大约50%的社交恐怖症患者在出现恐怖的同时,会有血浆肾上腺素含量升高。影像学研究提示,以杏仁核为核心的条件性恐惧网络超敏,可能与该病有关。神经影像学研究初步显示,社交恐怖症患者可能存在基底神经节和纹状体等区域的脑血流增强,以及多巴胺功能障碍。
虽然社交恐怖症多发病于青少年,但不能把青少年的一般恐惧反应统归于社交恐怖症。两者区别的关键在于恐惧反应的强度不同。社交恐怖症的恐惧反应是非常强烈的,其恐惧反应强度与实际的危险情境很不相称;一般社交紧张恐惧反应没有这样强烈,其恐惧反应强度与实际的情境是相称的。
青少年在社交活动中容易出现紧张恐惧反应原因,一是青少年性意识的发展,使他们在两性交往中表现出特有的敏感性。因此,会在人际交往中感到紧张不安,甚至恐惧害怕。二是青少年自我意识的发展。青少年对自己的自我形象非常敏感,对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更敏感。因此,也会让他们在人际交往中感到紧张,甚至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