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当今世界文明碰撞加剧,在此时代背景下,我们应该讲好中国故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良渚文化是杭州市的文明起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在城市形象传播上有独特的价值与意义。科技的发展为文化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增强了艺术表现力。从文化、艺术、科技、传播多角度分析,探讨传统文化在当代的艺术创作和传播方式。
关键词:良渚文化;杭州亚运会;视觉艺术;艺科融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6.040
第十九届亚运会开幕式于2023年9月23日晚8时,在中国杭州市奥体中心体育馆顺利举行。杭州亚运会开幕式的迎宾表演《水润秋辉》以良渚文化之光交映秋分之辉,以庄严而绚丽的科学与艺术手段,展现中华灿烂文明。
1 良渚文化考古成果与展望
良渚遗址于1936年被西湖博物馆的施昕更先生在余杭良渚镇首次发现,再到2006年至2007年良渚古城遗址的发现,为研究中华五千多年文明提供了重要的依据。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遗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直至今日,良渚考古已走过了八十多个年头,笔者将从众多考古成果中选取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中展现的三个主要方面以及未来展望展开叙述。
1.1 良渚文化的年代与社会
良渚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流域,距今有5300年到4100年,是考古发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新石器晚期文化。苏秉琦先生对中华文明的起源提出“满天星斗”的说法,认为每一个区域都有自身发展起来的文明,而距今5300—4300年的良渚时代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从良渚遗址群中已经能看出明显的聚落等级,从考古遗存中也可以看出良渚时期的农业手工业都相当发达。考古学家严文明和张忠培都认为良渚已进入国家阶段和文明社会,英国考古学家科林·伦福儒和浙江文物考古所所长刘斌等称之为“东亚最早的国家社会”①。
1.2 良渚古城的城市建设、水利工程与农业发展
良渚古城2006年发现于杭州市瓶窑镇,严文明先生将之称为良渚文化的首都,是良渚文化的核心。被发现的良渚古城墙东西约1700米,南北约1900米,城内有人工堆筑的高地和纵横交错的河道。良渚古城到2019年为止,发现了11条水坝,整个水利系统土方量达288万立方米。由此可见,中国在5000多年前已具备了城市规划、建设超大型工程的能力。2010年,在良渚古城宫殿区的东坡的灰坑里发现了10000~15000千克碳化稻米,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了成套的农业生产工具,证明良渚文化已拥有了非常兴旺的农业。
1.3 良渚玉器与礼制文化
良渚玉器是中国史前玉器的一个顶峰。1973年,苏州草鞋山遗址的发掘第一次从地层学上证明了琮、璧等玉器早在良渚文化时期已存在。1986年在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了迄今为止体型最大的玉琮和玉钺,并在器物上发现完整的神徽图案。反山11座贵族大墓的随葬品的数量和种类有着许多差异和严格的规定。1987年发掘了余杭安溪瑶山遗址,等级规格与反山遗址墓葬相似②。两处遗址所出玉器丰富了良渚文化的玉器资料,引出了从组合和礼器系统研究的新角度,开辟了良渚玉器研究的新阶段。良渚人用玉器来标识身份,维系社会政权组织,是一种社会、礼仪化、宗教化的产品。玉器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凝结了礼制社会的人文精神内涵,为我们了解中国五千年文明留下了一条美丽的线索。
1.4 良渚考古未来的公众化、国际化
良渚考古在持续开展田野考古工作的基础上,同时将向着公共化、国际化方向开展③。公共考古旨在让公众正确认识考古遗产价值,现阶段,我们正处于公共考古向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方面拓展的繁荣期。如今杭州已将良渚文化元素运用到城市形象构建,提供了一个展示国家优秀传统文化的平台。
张光直先生曾呼唤中国考古争取跻身世界主流的三部曲:一是跳出中国的圈子,彻底了解各个学科主流中的关键问题、核心问题;二是思考我们的研究成果能否对这些属于全人类的问题有新的贡献;三是若有贡献,一定要用世界性的学者能够看得懂的语言写出来④。我国现阶段已成立了“良渚国际考古研究中心”,与国际知名团队开展合作全面提升我国考古研究的国际化水平,使之成为一个针对良渚考古的国际化合作研究平台。良渚考古在国际化平台的基础上促进各国之间的交流学习,可以参考相似案例,更好地研究良渚文化的内涵。
2 良渚文化在亚运会开幕式的视觉呈现
国际赛事舞台表演往往需要表现宏大的艺术气势,在科技赋能下,开幕式表演中所表现的“时间”“空间”不再受限。国际赛事一种特殊的宣传载体,展现举办国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国际赛事开幕式的另一特点。
2.1 迎宾表演《水润秋辉》
亚运会开幕式的迎宾表演《水润秋晖》是以良渚文化元素为视觉形象的舞蹈节目,舞蹈第一部分是“以水为礼,击鼓迎宾”,舞台一侧19位表演者共同敲响水鼓,水鼓造型是以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玉琮为蓝本设计的。舞台的中间是一个巨型地屏,高度还原了水波荡漾、翻涌,巨屏外是一个环形舞台,舞台形状也来自良渚文化的典型器物玉璧,表演者随着鼓声和浪潮甩动手中的道具模拟浪潮的流动,“踏水起舞,奔涌澎湃”。随后,金色的数字从天而降,以科技手段增强倒计时的视觉效果,沉重且有力量感。倒计时结束,天空中飞过一只良渚文化中的玉鸟,翅膀的纹饰是良渚文化标志的螺纹,此时舞台中央与玉鸟相对应的是良渚文化的神徽图案。接着,玉鸟飞向了一扇窗口,呈现了良渚古城和良渚稻田。最后,蝴蝶飞舞,整个舞台变成了一片金黄色的稻田,交映秋分之辉。在短短几分钟,良渚之光跨越五千年呈现到了我们眼前。
2.2 良渚文化的视觉转译与赋义
苏秉琦先生曾对良渚有一番猜测:“杭州应该是从这里起步。”⑤后随着莫角山遗址的发现,良渚古城重新出世,最早的杭州的说法被逐渐证实。良渚于杭州、于中国文明都是起点,以良渚文化元素的开场表演也是这场开幕式的起点。良渚文化的地域及水利工程说明了良渚是以水闻名的古国,与此届亚运会开幕式的主题“潮起亚细亚”中的水元素相得益彰。《周礼·春官宗伯第三》中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据此推测良渚玉琮是一种原始的祭器,是巫师们通神的工具。《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迎宾表演以祭祀礼器为原型的水玉琮作为表演道具,突出亚运会对国家的重要性,并表明中国在五千多年前已是礼制国家。在反山、瑶山出土了5件飞翔状的圆雕玉鸟,出土时均位于墓主人的下肢部位,寓意墓主人希望能乘鸟飞翔⑥。鸟往往凝结了人类的美好愿望,玉鸟在开幕式甫始出现,充满了对此次亚运会的期望和一起迈向更美好未来的希望。最后一幕从绿色的良渚稻田转换成金色的稻田,这是春华到秋实的跨越,是五千年时空的跨越。从原始稻田,到如今一个个农业科技成果,中国用“稻”来书写自己的历史,形成精耕细作、艰苦朴素、天人合一的优良传统,创造出辉煌灿烂的农耕文明。亚运会开幕式中的金色稻田和金秋九月交织在一起,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不可撼动的农业大国地位。
3 多学科视域下的设计转化
3.1 民族设计:以传统文化为底色
设计是建立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之根上面的,设计自信就在于我们的文化自信。现阶段我国已拥有自己的设计教育体系,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运用,民族文化成为当代设计的文化本质⑦。中国传统文化至今,一是数千年的传承发展,二是考古发现的力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百万年的人类起源史和上万年的人类史前文明主要依靠考古成果来构建。从国内各大晚会到国际舞台,很多节目都以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意象为基础,赋予现代表达形式。如2021年河南卫视春晚的《唐宫夜宴》,其创作灵感源自1959年于河南安阳张盛墓出土的彩绘伎乐陶俑,该舞蹈节目细致地还原了这些乐伎俑的形态及手持乐器⑧,并对接当代大众的审美,让隋唐文化在舞台上活了起来。2023年的成都大运会开幕式中将以三星堆元素所代表的华夏古蜀文明搬上了舞台,将传统与青春搭配起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3.2 符号提取:良渚文化的视觉凝练
人们用符号指代存在的事物,通过视觉符号及视觉表征的方式传达复杂信息,使信息更加易于识别、传播和交流。良渚文化呈现出独特的地域特色。首先是以蓝色、黄色为主调的色彩符号,代表良渚文化的水文化、玉文化、稻作文化。其次是良渚文化的造型符号,亚运会开幕的视觉表现上是具象的,有着高辨别度的特征,如开场水鼓表演的玉琮设计,使用出土的良渚玉琮的内圆外方的造型,以蓝色为基底,将玉琮四角的神徽图案放大,用白色线条勾勒而出。开幕式中玉鸟的造型出自良渚反山大墓的玉鸟,在鸟翅膀上加入了良渚经典纹饰螺旋纹。地屏窗口内复原的良渚古城、稻田,是经过美术化的真实场景。这些视觉形象虽经过艺术处理,但总的来看属于具象设计。具象设计更直观,大众接受力更高,但缺点是新颖度低、留给观众的想象空间小⑨。笔者认为开幕式表演在视觉形象选择具象设计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表演的目的性。开幕式上运用良渚文化元素是为了向全亚洲甚至全世界传播良渚文化,具象性的视觉运用在国际舞台上更有记忆点和传播力。二是考古学科的真实性,考古学是主张以实证方法为基础,以发掘和分析遗存物的实物证据为依据,通过探究遗存中的人类活动与文化现象,来还原历史的真实状态的一门学科。所以开幕式表演采用具象设计,利用考古遗物、遗迹,尽可能地为观者还原一个“真实的良渚古城”。这些良渚符号都以现代视觉技术对传统文物进行具象化编码,通过符号的象征性展现民族文化精神内核。
3.3 科技赋能:当代设计的创新动力
杭州市成功申办19届亚运会,本着“绿色、智能、节俭、文明”的宗旨,展现了一个“数字杭州”。开幕式主办方曾表示:“在现场表演中,能用影像的尽量用影像,一是代价问题,二是转场问题。”数字化技术不单单只是炫技,也解决了一些实在问题。历史可以追溯,但不能复原。AR技术是元宇宙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以真实世界为基础,把数字元素叠加到现实世界的对象和背景上的一种技术⑩。2021年兴起的“元宇宙”一词席卷到艺术设计及文化保护和博物馆领域k。亚运会开幕式中的舞台呈现和传播手段,都将黑科技运用到极致。地屏配合立体透视网幕、裸眼3D、“AR+AI”等高科技齐齐亮相。开篇中黄衣舞者在一张超3亿像素的24k地面屏幕上踏“水”起舞,地屏感应舞者的脚步溅起“水花”,舞者聚集到舞台中央时,“潮水”从中心涌动。地屏中模拟写实的潮,配合鼓声、舞蹈动作将潮水的涌动与翻涌经过运算,以超高比例还原。良渚古城、稻田同样通过这张地面巨屏和超大IMAX立体透视网膜将观者直接带到5000年前。良渚文化的玉鸟以全息投影的方式飞过,创造出一种近乎真实的视觉效果,文物得以“重生”。良渚人将心中的美好愿望凝结到一块玉石上,我们又将这块玉石通过当今的科技手段变成对未来的展望,从意象到物象再到意象,与良渚进行了一场跨时空的心灵交汇。艺术和科技融合成为当下文化传播的重要方式,同时面对着机遇和挑战。如硬件设施的升级更新是探索艺术与科技领域的基础支撑,不仅需要高精尖的专业技术人才,还需要技术使用的普遍教学。艺术和科技是两个独立学科,如何使一加一大于二,做到美学与科学的统一,也是需要探讨的重要问题。
4 良渚文化视觉应用的影响
4.1 国内文化认同
良渚文化在亚运会开幕式中视觉应用的成功,有着多方面的意义。首先是促进杭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国际传播,让世界再次认识良渚文化,刷新“杭州只有西湖”的刻板印象。其次是为人民群众拓展了解考古的传播渠道,提高考古工作者的荣誉自豪感,助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意识成为全民意识。最后是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样本,为新时代传统文化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4.2 国际文化影响力
良渚文化属于史前考古遗址,在世界遗产价值体系的认定中需强调“突出普遍价值”。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才使考古学界基本形成了关于良渚文化社会形态、经济水平等方面的共识l。从1994年良渚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预报名单,到2019年成功申遗,经历了25年艰难曲折的申遗之路。良渚古城成功申遗后,虽得到较大的曝光率,但在对外传播中存在着文化折扣效应。一个国家的世界地位需要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双重支撑,将国家文化融入国际赛事,可以提高国际社会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但文化对外传播不能忽视受众的文化背景差异,如2020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中的“物哀”美学和“暗黑舞踏”,不同于流行文化,从而被贴上了“阴间开幕式”的标签m。杭州亚运会处于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文化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开幕式以“潮起亚细亚”为主题,强调生命和传承。中华民族强调中和为美的美学特征和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在艺术上更符合大众审美。同时杭州亚运会重视数字化时代网络平台的传播引导,使观者弥补了前理解的缺失。杭州亚运会顺利举行,在国际文化认同的同时,也为文化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空间和投资空间。
5 结语
民族的复兴,总是以文化的兴盛为强大支撑。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文明对话,立足中国大地,展示多彩丰富的中国形象n。第19届杭州亚运会是中国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机会。一个优秀的作品是文化、艺术、科技多学科共同努力的成果。认识历史文化离不开考古学,通过考古知识揭示历史遗迹、遗物蕴含的思想观念,让其成为文艺作品的核心。优秀文化需要用寓教于乐的手段传播,让考古工作与文物走进大众,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认同。同时要顺应时代科技的发展,运用技术更迭,赋予文化新的审美想象力,增强艺术作品的表现力。但科技与艺术是一种工具,在艺术作品中不能反客为主,否则文化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往往都是优秀灿烂的文明才能长久保留,正如良渚文化遗址中的“超级工程”、尚美习俗、礼玉文化、农业文明能在五千年后的舞台再次出现。我们应该塑造新时代的文明,在过去硕果累累的科研成果上融合创新,用优秀作品和新的时代精神继续书写中华民族的璀璨篇章。
注释
①韩建业.中华文明的起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
②⑥刘斌.法器与王权:良渚文化玉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9.
③刘斌,王宁远,陈明辉.良渚古城考古的历程、最新进展和展望[J].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2020(3):26-35.
④张光直.中国人文科学该跻身世界主流[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⑤严文明.良渚随笔[J].文物,1996(3):28-35.
⑦李砚祖.设计的文化与历史责任:李砚祖谈“设计与文化”[J].设计,2020(2):42-46.
⑧瞿莉娜.中国舞蹈影像的跨文化传播:以《唐宫夜宴》为例[J].艺术家,2022(11):89-91.
⑨朱芷璇.运动会吉祥物具象与抽象造型的优缺点分析[J].艺术市场,2021(8):120-121.
⑩李瑾.新闻媒体时代如何打造精品佳作[J].采写编,2023(9):17-19.
k邱锦.元宇宙视域下虚拟数字人在图书馆服务场景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科技图苑,2023(1):47-50,31.
l秦岭.良渚遗址的学术价值和遗产价值[J].中国文化遗产,2017(3):29-38.
m陈宁昕,张怡梦,任丽颖,等.本土文化的对外传播策略研究—以2020东京奥运会开幕式为例[C]//中国国际科技促进会国际院士联合体工作委员会.2023年文化艺术创新国际学术论坛论文集(四).[出版信息不详],2023.
n崔妍.建设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N].人民日报,2022-10-1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