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季高僧妙峰禅师一生以营建济世利人,被誉为“佛门鲁班”。文章以时间为轴线,通过梳理妙峰禅师佛门修行和营建活动的历程,结合太原永祚寺无梁殿的建筑特色,充分展现佛门建筑家妙峰禅师在砖石建筑发展史上的重要贡献。
关键词:妙峰禅师;憨山大师;无遮大会;营建活动;永祚寺;无梁殿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6.034
妙峰禅师是明末著名高僧,被称为“佛门鲁班”。他的一生除参禅悟道外,竭尽心力于佛教建筑、桥梁修建和道路开筑。妙峰禅师所建,迄今留存于世的皆为国宝建筑,足见其建筑技艺之高超、影响之深远。
1 波折人生,成就一代佛门高僧
1.1 命运坎坷,出家为僧
妙峰禅师生于明嘉靖庚子年(1540),卒于明万历壬子年(1612),世寿73岁。明代高僧憨山大师与妙峰禅师过往甚密,据《憨山老人梦游集·卷三十·敕建五台山大护国圣光寺妙峰登禅师传》中记述,妙峰禅师又名“福登和尚”,俗姓续,祖籍山西平阳,是春秋时期续鞠居的后代。7岁时,遭遇荒年,父母双亡,无棺椁安葬双亲,只能卷席而葬。十二岁在离家不远的寺院出家,18岁时带着一个瓢一路乞讨至永济,被万固寺僧人朗公收留于文昌阁。一日,山阴王朱俊栅在文昌阁与妙峰偶遇,见他长相奇特,非同寻常,便对朗公曰:“当善视此子,他日必成大器。”朗公便收妙峰为弟子。那妙峰的长相究竟有何奇特之处呢?明代镇澄法师在《清凉山志·卷三·五台高僧懿行》中记载:“生秉奇姿,唇掀、齿露、鼻昂、喉结。”意思是说他天生一副奇相,嘴唇外翻、龅牙凸出唇外、鼻孔朝天、喉结凸起,可谓“五官皆露”。按照民间相术讲,这种面相的人否极泰来,一生丰足、福禄绵绵。
1.2 经历生死,潜心修行
妙峰到万固寺不久就遭遇当地大地震,民居尽塌,他被埋在废墟下面,众僧都以为他劫数难逃。但是出人意料,妙峰被救出时安然无恙。山阴王得知此事后,意味深长地对妙峰说:“子临大难不死,此非寻常,何不痛念生死大事乎?”此番经历让22岁的妙峰对生与死有了深一层的理解,当即振奋志气决定远行游历。山阴王劝他在中条山栖岩寺就近学佛,并修建了庙宇“令师闭关”。于是,妙峰就在此寺苦修华严,“心中有所开悟,便写下偈文呈给山阴王。山阴王看过偈文后说:“此子见处早如此,不折之他日必狂。”便给妙峰寄去一只旧鞋底,并附一偈文:“这片臭鞋底,封将寄与你,并不为别事,专打作诗嘴。”妙峰深感惭愧,从此潜心修佛。三年闭关期满,妙峰去拜见山阴王时具有了佛的面相。山阴王敦促妙峰到介休山听《楞严经》,学成回来后又为他指点迷津,让他去南方云游参学,“师受教即单瓢只杖南询”。
1.3 云游参悟,与憨山结友
妙峰云游四方,足迹遍布山西、河北、江苏、浙江等地。由于不适应南方的湿热天气,在浙江南海普陀山礼佛时,妙峰全身长满疥疮,“发誓愿造渗金文殊、普贤、观音三大士像并铜殿,送五台、峨眉、普陀,以永供养”。回宁波后又染时疫,差点丢了性命。途中夜宿客栈,口渴求水不得,“乃探手就浴盆掬水饮之”,顿感清凉甘甜。待次日早起看时才见那水极其肮脏浑浊,令人作呕。妙峰恍然大悟,自语道:“饮之甚甘,视之甚浊,净秽由心耳。”随即通身发汗而愈。这次大病使他顿悟到了“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的佛法哲理。
隆庆元年(1567)冬月,妙峰来到南京,恰好云谷大师在大报恩寺讲《法华经》,憨山大师为副讲,妙峰就到寺院里担任“净头”之职,扫地装香、换筹洗厕,“以期养病而听经”。憨山每日早起见厕所甚为洁净,“即知行为者为非常人”。其间,妙峰患病卧床,憨山大师两次探视,交谈甚欢,相邀结伴云游。妙峰怕拖累憨山,悄悄地离开了大报恩寺。
从南方参学回到永济,妙峰继续到中条山修行。山阴王崇尚佛教,在南山修建了庙宇,邀妙峰前去居住,“且欲求北藏经于大内”,于是妙峰赴京城求取《北藏经》。途中他与憨山再次相遇,“连床夜谈,具述求藏因缘”。万历元年(1573)秋,“师造藏完”与憨山一同回到永济。万历二年(1574)正月,妙峰与憨山同往五台山,在北台最为幽峻的妙德庵修行。据《憨山老人自叙年谱实录》中的故事讲:初到此处时,憨山感到山里自然界的声音太喧嚣,无法摄心入定。山中大风时作,万窍怒号;冰雪消融后,涧水冲激,奔腾如雷;“静中闻有声,如千军万马出兵之状,甚以为喧扰”。憨山便向妙峰请教,师曰:“境自心生,非从外来。”于是他就到不远处的独木桥上,打坐修持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终于“音声寂然”,“不复扰矣”。妙峰与憨山的关系,按憨山大师的话讲,“名是道友,其实心师也”。
1.4 无遮大会与皇室结缘
万历五年(1577),憨山与妙峰皆为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各刺舌血书《华严经》。经书完成后,妙峰想筹备无遮大会,“遂下山募资具,期年缘毕集,欲演大华严,拟万历九年辛巳冬日开启”。万历七年(1579),笃信佛教的慈圣太后重修五台山大白塔,还将原来“显通寺”塔院分割出来,建成“大塔院寺”。万历九年(1581),塔竣工之际,妙峰献上他血书的《华严经》,得到了慈圣太后的赏识。恰逢此时,慈圣太后为神宗皇帝“求皇储,遣官于五台,时会方集于新寺”,憨山便与妙峰商量:“吾徒凡所作为,无非为国报本也,宜将一切尽归之,实方外臣子一念之忠耳。”妙峰认为他说得对,便决定将“无遮大会”改成“祈嗣大会”。从这一年十一月启会,到次年三月结束,历时120日,场面极其盛大,“九边八省,缁白赴会者,道路不绝,每日食不减数千人”。巧合的是,“过十月皇储生即泰昌也”,也就是万历十年(1582)八月,泰昌帝朱常洛降生。之后,“登(妙峰)与憨山以大名之下,不可久居,同皆下山隐遁”,憨山前往山东崂山修行,妙峰前往忻州芦芽山修行。
2 以营建济世利人,被誉为“佛门鲁班”
2.1 佛教五明文化对妙峰的影响
“五明”源自古印度,是藏传佛教对五种学问的统称,通常指:声明,即语言、文字和音韵学;工巧明,包含工艺、绘画、雕刻、建筑和天文历法等方面的学问;医方明,即医疗学和药物学;因明,即逻辑学和哲学;内明,即佛学。《大乘庄严经论》卷五云:“若不勤习五明,不得一切种智故。”“内明为求自解学,因明为伏外执学,声明为令他信学、医明为所治方学,巧明为摄一切众生。”阐述了僧侣通过学习五明达到广学多闻,辩才无碍,只有这样才能教化一切众生,这也是学习五明的意义所在。由此看来,大乘佛教主张僧侣运用这五种学问,积极利益众生,为人们排忧解难,离苦得乐。妙峰禅师“禅净双修”、学富五明、邃晓工巧明,以营建济世利人,不得不说他是晚明佛教界一位与众不同的高僧。
2.2 妙峰禅师的主要营建活动
憨山在《敕建五台山大护国圣光寺妙峰登禅师传》中记述:“圣母以求储因缘访予二人,独得师。”万历十二年(1584),妙峰禅师奉慈圣太后懿旨,在芦芽山的半山腰修建了永慈大华严寺,在山顶建造了一座八角七级的万佛铁塔,使芦芽山成为一大道城。“自此,建丛林(即寺院)、修桥梁、铺山路者二十余年。凡大工程他人不能者,一请登(妙峰)料理不久即成。”
永济万固寺是妙峰禅师结识山阴王,获其赏识、帮助的地方。万历十九年(1591),妙峰禅师受山阴王和大司马王见川所请,主持修复了万固寺的万佛殿和唐圣僧舍利塔,工程历时三年。
“渭河病涉,行者苦之。”万年二十二年(1594),陕西省三原县大中丞李廓菴请妙峰修建渭河桥梁,极大地便利了两岸交通。“师往两年,工既竣,回芦芽,过宁化,见石壁千仞,一平如掌”,于是凿石为窟,深宽高低各三丈五尺,窟内雕华藏世界十方佛刹,图万佛菩萨像,精密细妙。这就是山西宁武的万佛洞,建在约1000米的宁越山山腰,也是妙峰禅师一生所建唯一的石窟建筑。
万历二十五年(1597),“宣府(今属河北张家口市)西院议建大河桥,师应命至度之,水阔沙深,乃建桥二十三孔,亦竟成”。
妙峰禅师早年曾发愿铸造渗金三大士像及铜殿三座,送往三大名山。万历二十七年(1599),妙峰持杖锡到潞安府(今山西长治)拜见沈简王朱模,受其资助,铸造普贤大士像及铜殿送往峨眉山。万历三十三年(1605),妙峰在御史中丞王霁宇的资助下,铸观音大士像及铜殿,“工成载至龙江时,普陀僧力拒之”,没能去成普陀山,于是妙峰占卜,选定南京宝华山为承接之地,“奏圣母赐殿宇安置,遂成一大刹”。同年,慈圣太后和神宗皇帝在宝华山敕建“护国圣化隆昌寺”。妙峰还在铜殿的两侧修建了无梁殿,左边为文殊殿,右边为普贤殿。万历三十三年(1605),妙峰化缘十万铜造文殊大士像及铜殿。憨山大师记述:“师乃造五台者,所施皆出于民间,未几亦就,乙巳春师躬送五台,议置台怀显通寺。”神宗皇帝和慈圣太后知道此事后,分别派人携带资金到五台山相助妙峰。妙峰选定在显通寺建殿安奉,万历三十四年(1606)五月动工,“以砖垒七处九会大殿,前后六层,周匝楼阁,重重耸列,规模壮丽”。神宗皇帝赐匾额“敕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并封妙峰为“护国禅师”。
万历三十四年到三十六年(1606—1608),妙峰禅师先后在河北阜平县到五台山台怀镇的高山峻岭间,筑石铺路三百余里,建普济大桥和慈佑圆明寺,在山西原平崞县(今崞阳镇)修建滹沱河大桥。
万历三十六年至四十年(1608—1612),妙峰受“晋王请修省城大塔寺”之邀来到太原,成就了三晋名刹永祚寺。
3 妙峰禅师建筑成就代表作—太原永祚寺
太原永祚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清康熙《阳曲县志》记载:“永祚寺在城外东南十里,俗称双塔寺,内建塔二座,楼阁巍然为晋奇观,明万历二十五年建。”
永祚寺地域近似枣核形,东西长700余米,南北宽约200米,总占地面积87072.6平方米,依地势而建,居高临下,其建筑前低后高、全为砖石结构。寺院初名“永明寺”,肇创时仅建有一座文峰塔,是以傅霖(傅山的祖父)为首的缙绅和学士,为了弥补地形上不利于文化发展的不足,而在太原城东南一带兴建的风水塔。对于塔的起建缘由,清康熙《阳曲县志》记载:“按塔之建起自堪舆家言,谓塔在巽峰,则文运胜。”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近古稀的妙峰禅师应晋穆王朱敏淳之邀赴太原扩建永明寺,并受到慈圣太后的资助。历经四年,修建了宣文塔和无梁殿,形成了今天双峰并峙、楼阁巍然的壮观景象。因太原永明寺与五台山“敕建大护国圣光永明寺”重名,遂改名为“永祚寺”,取“永远流传,万世不竭”之意。
3.1 永祚寺宣文塔
永祚寺分上、下两院,上院即塔院,文峰塔与宣文塔分立于东南隅和西北隅。双塔自建成之日起就备受世人瞩目,“双塔凌霄”为晋阳奇观、古八景之一,现已成为太原市的城市标志。
两塔形似一对孪生姐妹,均十三层、平面呈八角形、楼阁式空心砖塔。宣文塔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位于塔院西北方,关于宣文塔的方位,太原双塔博物馆藏明万历年间山西监察御史苏维霖刊刻的《敕建永祚寺宣文宝塔舍利碑记》载:“太原古帝都也,余昔登城四眺,山河漭荡,形家以为不足于左,宜象而益之。于是,衲僧福登发念创浮屠其高处,慈圣嘉其诚而佐之金钱,双影崔嵬。”可见,两塔的方位皆出自堪舆家言。
宣文塔高54.78米,在第一层塔檐下,斗拱与斗拱之间嵌刻有砖字“阿弥陀佛”,这既表明了宣文塔与文峰塔截然不同的属性,也巧妙填补了斗拱间的空白。塔第一层的八个角有砖雕莲花垂檐柱,垂莲柱与垂莲柱之间,向外叠涩两层砖为额枋,柱上再叠涩一层砖为平板枋,其上为斗拱。额枋上有浮雕荷叶墩,垂莲柱与额枋相交处还有草纹雀替。其余层的装饰则较为简单,仅叠涩两层砖,上置斗拱。塔一至八层的砖质斗拱为五踩重翘,除了八个角的八攒角科外,每边还有平身科三攒,其上承挑檐枋、挑檐檩、檐椽、飞椽等组成塔檐。随着塔身向上拔起,每层的高度逐渐递减,八层以上的斗拱变为三踩单翘斗拱,收分明显,塔身轮廓呈流线型。塔檐用孔雀蓝琉璃瓦剪边,雄伟壮丽。塔刹为铜、铁制宝瓶式顶。宣文塔的底层辟有两门:从西北面的门进入,便置身于第一层塔内,现已封堵;从东南面的门进入后,拾级而上,可登临顶层,凭窗远眺。
3.2 永祚寺无梁殿
永祚寺坐南朝北,下院以南北为轴线,分为三进院落,一进院和二进院扩建于20世纪80年代,其中的二门“如意门”是寺院早期的山门,建于清康熙三十年(1691),由阳曲知县刘汇兴建,门额上有清戴梦熊所题“祇园胜境”四个字。现存古建筑主要集中在第三进院落。明万历三十六年至四十年(1608—1612),妙峰禅师在此修建了大雄宝殿、三圣阁、禅堂、客堂等无梁殿,不用寸木只钉,无梁无柱,采用砖砌拱券结构,既充分利用了砖砌体的抗压强、抗拉弱的特点,又在满足结构安全的前提下砖拟木制,达到美观耐久的效果。
大雄宝殿位于中轴线最南端,台明略高于地平面。大殿长19.35米,进深11.3米,面阔五间,采用拱顶体系,明间和两次间为南北券拱(横向筒拱),飞架前后墙际。两稍间则改为东西券拱(纵向筒拱),架在隔墙与山墙之上。其余各门窗、塑像的券洞与主拱券穿插相连。由于券艺高超,券弧跨度大,从而获得了宽敞高大的内部空间。现供奉的阿弥陀佛立式铜像,全高3.85米,为妙峰所铸。大殿外立面门洞、窗洞的拱券形式均为椭圆形,一券一伏,立面构图具有传统木构建筑的特点,用砖雕出檐柱、垂莲柱、雀替、斗拱、枋头、椽飞等构件,上面精心刻有卷草纹、牡丹花纹、云纹等吉祥图案。正面用青砖仿木砍磨砌筑出嵌入墙状的六根檐柱,每根檐柱的下部为精心雕琢的仰覆莲须弥座。檐柱与檐柱之间,用砖砌阑额枋相连,其上为砖砌普板枋,枋上置砖质斗拱,斗拱与斗拱之间雕刻有吉祥寓意的图案;阑额枋之下有牡丹花浮雕,再往下一层为卷草纹浮雕;在阑额枋额与檐柱的柱头之间,再雕刻磨砌出垂莲柱、角替、枋头、华板等装饰构件,如同给大殿披上了半截花罩,真是宏大中见富丽,粗犷中含精细。
三圣阁是一座无梁飞阁,建在大雄宝殿屋顶之上,面阔三间,长16.75米,进深9.7米,单檐歇山顶,孔雀蓝琉璃瓦剪边,正脊两端的鸱吻呈张口吞脊状,正脊中部有吞口,此外还有垂兽和戗兽。琉璃瓦当和滴水上雕有龙形纹样,山花处有砖制博风板,板正中交接处有砖雕悬鱼,垂于正脊。殿内的砖雕藻井堪称一绝,如一朵朵砖质斗拱组成的精美艺术品。首先在当心间底部的四面向上发券,做出券门;然后在四个角各置一组五踩重翘斗拱,再在斗拱上叠涩几层砖,使其与券门顶部取平,这样就抹去了方形的四角,平面变成八边形;接着在八个角上置垂莲角柱,柱与柱之间额枋相连,柱头上为平板枋,其上置角科,两角科中间再各置一组平身科,均为五踩重翘,斗拱上承托挑檐枋和椽飞构成出檐。如此三层,每层斗拱逐渐缩小,使第三层平面变为圆形,再往上最顶端为明镜。这座藻井从结构上看,下段方形,中段八角形,上段圆形,可称作“斗八藻井”。
大雄宝殿的两厢配殿客堂和禅堂,分列于大殿东、西两侧,都是长22.5米、进深9.5米,其形制和工艺大多与大雄宝殿同出一辙。不同之处是屋顶为盝顶,在禅堂和客堂的南墙东、西隅砌有登楼台阶,可达三圣阁。
万历四十年(1612)秋九月,妙峰禅师抱病回五台山休养,腊月十九日卯时,端然而逝。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憨山大师为其写传记,称赞其:“我明二百余年,其在法门建立之功行,亦惟师一人而已。”纵观妙峰禅师一生,致力于佛学和佛教建筑,推动和完善了明代无梁殿的建造技艺,为后世留下了灿若星辰的建筑瑰宝。
参考文献
[1]曹越.憨山老人梦游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
[2]释镇澄.清凉山志[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3]北京图书馆.憨山老人年谱自叙实录[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4]释明河.补续高僧传[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5]朱馥艺.明万历官造无梁殿与妙峰大师[J].建筑史,2017(1):5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