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建筑大木作匠派白塔木匠与溪底匠帮对比浅析

2024-09-29 00:00黄美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6期

摘 要:传统建筑工匠是建筑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执行者和见证者。白塔木匠和溪底匠帮同为传统建筑大木作匠派,由于区域差异,有许多不同的特征。文章通过对传统建筑大木作匠派白塔木匠与溪底匠帮调研,探讨对比这两个匠派的异同点,以期与现有大木作匠派研究进行对接,完善传统建筑大木作匠派研究,更好地保护传统民间建筑匠派,传承传统建筑文化。

关键词:大木作匠派;白塔木匠;溪底匠帮;保护传承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6.029

0 引言

中国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框架为主的建筑体系。传统建筑营造的工种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砖作、瓦作、土作、石作和彩画作等,其中以大木作为诸“作”之首,在营造的工种中占主导地位。2009年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传统建筑工匠是建筑史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执行者,更是建造传统建筑的重要功臣,他们见证了一个时代。官式建筑匠师群有“样式雷”①,民间建筑匠派有香山帮、白塔木匠、溪底匠帮等。不同的人文环境和地质条件孕育出不同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白塔木匠”和“溪底匠帮”都是传统建筑大木作匠派,却有许多区别。

2008年泉州惠安县的闽南民居(传统建筑)营造技艺正式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2014年,白塔寺川古建筑营造与修复技艺正式获批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章通过对传统建筑大木作匠派白塔木匠与溪底匠帮调研,从匠派概况、营造技艺、传承谱系、竞技与合作等方面探讨对比这两个匠派。两个匠派既有相似点,又有很多不同之处。以期与现有大木作匠派研究进行对接,更好地保护传统民间建筑匠派。

1 匠派概况

1.1 河川白塔木匠

民谚“白塔的木匠,五屯的画匠”。千百年来,甘、青、宁、新、川、陕、藏、蒙等地留下了白塔木匠丰富的作品。白塔木匠在西北地区传统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发源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永靖县白塔寺川。河州是临夏回族自治州的旧称。白塔寺川因永靖县一座始建于唐代的白塔而得名,“川”指境内的百里黄河川道②。

目前,白塔木匠的传承最早可以追溯到晋朝时期,在晋朝时期有不少著名的工程,如黄河河历桥、炳灵寺、黄河飞桥等。白塔木匠传承兴起于明代③。改革开放后,白塔木匠秉承祖业,大量能工巧匠脱颖而出④。

白塔木匠代表作品如青海塔尔寺、西宁东关清真寺、西藏甘丹寺、四川拉茂寺、新疆督统署、绥远都统署、宁夏使署、甘肃省府、五泉山、拉卜楞寺、蝴蝶楼、陕西鹿龄寺、兰州四库全书馆藏书馆、炳灵寺卧佛寺、天水伏羲庙等。此外,白塔木匠的自宅也独具匠心。白塔木匠代表匠师有胥恒通、胥元明、李良栋、沈元安、刘德福、崇伟东、朱庭栋、刘才发等。

1.2 溪底匠帮

溪底匠帮是闽南著名的大木匠师团体,发源于福建惠安县崇武镇溪底村。

据李乾朗教授推测,溪底匠帮至少在宋代已渐成形⑤。清朝,溪底匠帮已经开始在闽南地区崭露头角。“近年泉州开元寺大殿落架修理时,中脊桁上皮仍见墨迹:‘大清道光岁次庚戌三十年腊月佛成道日往山募化重修僧广圆复本……匠惠邑王弼……连年僧祖培书记。’”李乾朗教授推测王弼极有可能为清朝溪底匠帮的大木匠师⑥。清末民初,溪底匠帮处于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大木匠师营造技艺出众,在闽台地区赫赫有名,且经常受邀到东南亚地区,对海外传统建筑的影响深远。此后溪底匠帮大致在1950至1980年有一段停滞期⑦。1980年,溪底匠帮又开始复兴。

溪底匠帮代表杰作有泉州开元寺、泉州天后宫、厦门南普陀寺、泉州百源清池八角亭、台北孔庙、台北龙山寺、新竹城隍庙、彰化南瑶宫、马来西亚镇南庙等。历代名匠有王嘉庆、王维禄、王益顺、王维蕴、王为尧、王为珍、刘招财、刘胜发、王世猛和梁世智等。

2 营造技艺

2.1 木匠技艺

白塔木匠营造风格独特、地域特色鲜明。原“白塔寺川”是汉族、藏族、回族、东乡族、保安族、撒拉族等多民族的交会区,所以白塔木匠擅长建造汉式、回式、藏式、汉藏结合式、回藏结合式、回汉结合式、回藏结合式等多种建筑样式⑧。白塔木匠风格创造分为斗拱和营建结构两种。白塔木匠称斗拱为“踩”。斗拱除一般用的象牙踩、狼牙踩、旋风踩、四角踩外,白塔掌尺惯用蜂窝踩、粽子踩、凤凰踩。造型分为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八边形,拥有丰富多彩的斗拱结构组合方式和营造逻辑。营建结构又分无梁式、一担式、多担式、二鬼挑担式、一点落地式、凤凰展翅式、蝴蝶式、莲花盛开式、阴阳二十八角式、藻井天落伞式、殿楼一体拱北式、前卷单脊狼屋脊式、前卷双脊狼屋脊式、前卷后卷中间双脊式和前卷单脊四周垂花柱式等⑨。

闽南地区的地理自然和社会人文环境造就了溪底匠帮独特的营造技艺(图1)。李乾朗教授曾经总结了溪底匠帮风格的特点:栋架各通梁之间距较大,瓜筒使用瘦长形之(木瓜筒)。梁之用料较细,强调其向上弯曲之预力效果。雕花材料少。束木较呈水平状,束头略高于束尾。斗拱使用简洁明朗的关刀拱(图2),直承宋风⑩。溪底匠帮习惯在屋顶使用“风吹嘴”做法。不同溪底匠帮匠师的设计又存在差异,主要体现在栋架间节路的差异和柱网尺寸排布的不同k。

2.2 木匠工具

2.2.1 白塔木匠工具

白塔木匠掌尺独创出专有的加工用具、雕刻用具和其他用具等(图3)。加工用具有锯、凿、刨、锛、斧等。雕刻用具有刀、铲、锥等。其他用具有门尺、陆楞尺、斜尺、大方尺、小方尺、斜尺、合尺、平尺、板尺、划尺、墨盒、墨斗、木马、放线锤、刮刀、钻子等。锯类分为加工木料两人大锯、单人大手锯、中手锯、小手锯、牙锯、旋锯等。凿类分为大板凿、中板凿、小板凿、五分凿、四分凿、三分凿、二分凿、一分凿、大圆凿、中圆凿、小圆凿等。刨类分为大长刨、长刨、中刨、短刨、小短刨、小净刨、大线刨、中线刨、小线刨、裁口刨、槽刨、单尺刨等。刀类分为八分大雕刀、六分雕刀、四分雕刀、三分雕刀、二分雕刀、一分雕刀、大弯刀、小弯刀等。铲类分为一寸铲、八分铲、六分铲、四分铲、三分铲、二分铲、一分铲、大圆铲、中圆铲、小圆铲等。锥类分为六分委锥、五分委锥、四分委锥、三分委锥、二分委锥、一分委锥、长委锥、中长委锥、小长委锥等。门尺分为红尺和黑尺。

2.2.2 溪底匠帮木匠工具

溪底匠帮大木作常用传统工具一般分为八大类:斧类、铲类、锯类、凿类、刨类、锤类、划线度量类、夹具类。斧类有斧头。铲类有铲子。锯类有大寮、小寮、大剪、小剪、手锯、直龙锯、虾蛄锯等。凿类有平凿、弯凿、斜批。刨类有粗刨、幼刨、细刨、弯刨、抛光刨、板刨等。锤类有圆头锤、方头锤、羊角锤等。划线度量类有墨斗、竹笔、曲尺、铅锤、斜角尺、80厘米板。夹具有铁铰等。

2.2.3 木匠工具比对

白塔木匠和溪底匠帮木匠工具相似,但是会有属于不同地方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的工具讲究和命名。

例如,白塔木匠的木匠工具对应二十八星宿l说。木马对应角木蛟,马子对应亢金龙,墨签对应氐土貉,拱刨对应房日兔,钻子对应心月狐,镂子对应尾火虎,顶线珠对应箕水豹,方尺对应井木犴,斧子对应鬼金羊,刻刀对应柳土獐,凿把对应星日马,矩尺对应张月鹿、锯子对应翼火蛇、墨线对应轸水蚓、锛子对应奎木狼、线钩对应娄金狗、油刷对应胃土锥、弯锯对应昴日鸡、把锤对应毕月鸟、推刨对应觜火猴、墨池子对应参水猿、墨斗对应斗木獬、吊线锤对应牛金牛、线刨对应女土蝠、工具袋对应虚日鼠、斜尺对应危月燕、凿子对应室火猪、画齿子对应壁水貐。

每个传统溪底匠帮匠师都会制作一个墨斗,溪底匠帮匠师常用白樟木雕刻成半葫芦形,并在其上施以雕刻m。溪底匠师所用标准竹篦笔头宽二分八,二分八意指二十八星宿,笔头开一百零八叶,一百零八叶意指三十六天罡与七十二地煞n。

白塔木匠和溪底匠帮木匠尺子均为自制。溪底匠帮的斜角尺用于大木构架中的网目斗拱、结网斗拱等。而白塔木匠做斗拱需要用到三种角度的尺子。90度角的尺子,称为曲尺;45度角的尺子,由曲尺取中线而来,称为斜尺,用于做四角踩、旋风踩、凤凰踩、凤凰三叉手、蜜盘踩;60度角的尺子称为陆楞尺,是制作陆楞踩、粽子踩的必备工具o。

3 传承谱系

3.1 白塔木匠传承谱系

白塔木匠往往以家族亲缘方式世代相传。白塔木匠传承有胥姓、朱姓、肖姓、赵姓、刘姓、魏姓、陈姓、海姓、高姓、金姓、聂姓等。现今有据可查的家传谱系有32家,师传谱系有两三百家,更有传承超过九代的谱系p。下面以朱姓为例,探讨白塔木匠传承谱系。白塔木匠传承姓氏较多,以同村同姓氏传承为主,也有传给外姓的(表1)q。

3.2 溪底匠帮传承谱系

溪底匠帮的传承分为家族授艺、家庭相承和异姓相承。溪底匠帮最大的特点是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传艺的师承方式。溪底匠帮不只传给本姓王姓,也有传给外姓,如刘姓、杨姓、梁姓和叶姓等。此外,外姓又传回本姓,外姓还传给外姓(表2)r。

3.3 谱系比对

白塔木匠和溪底匠帮传承谱系的共同点是以同村同姓氏传承为主,也有传给外姓。

由于历史原因,永靖白塔寺川,旧指永靖县境内百里黄河川道,后因刘家峡水库蓄水而淹没,原住百姓也随之迁徙到附近三塬、岘塬、盐锅峡、西河、杨塔等乡镇,另有一部分远徙临夏县、积石山县、东乡县s。白塔木匠在三塬镇胥塬村、三源镇下源村、三源镇魏家坡村、三源镇刘塬村、三源镇新建村、三源镇塬中村、三源镇两合村、三源镇高白村、三源镇沈家村、三源镇向阳村、盐锅峡镇新塬村、盐锅峡镇朱王村、盐锅峡镇方台村、盐锅峡镇陈家村、岘塬镇刘家村、原白塔乡崇王村、原白塔乡周罗村、原白塔乡山水沟村、杨塔乡杨塔村、杨塔乡松树湾村、杨塔乡徐湾村、杨塔乡胜利村、西河镇沈王村、原永靖谢家坡村、原永靖汪歌集村等村落都有传承。

溪底匠帮的主要传承村落为溪底村,几乎全村的人都会木作。白塔木匠传承村落覆盖范围较广且外姓传承较多。

4 竞技与合作

在闽南地区竞技的形式称为“对场”。清初乾隆时期的古建筑较少施用“对场作”t,但至清末光绪年间至20世纪初叶,“对场”建筑极多,除了寺庙之外,还有民居u。“对场”的范围包括木作、石作、砖作、泥塑、交趾陶、彩画作、剪粘对场等。

溪底匠帮的许多作品存在竞争“对场作”现象。溪底匠帮在闽南会和惠安城关的“斧司”和“子司”等其他匠派匠师对场v,在我国台湾也有和其他派别的匠师对场,较常的是和彬司派、文珍派等匠派进行对场,互相竞技。如台北将军庙、土库顺天宫、麦寮拱范宫、万丹万惠宫、鹿港天后宫、台北龙山寺等。当然也不乏和其他匠派合作,如台北孔子庙。而白塔木匠作品目前未有竞技的现象,但是合作作品很多,如拉卜楞寺、青海塔尔寺、炳灵寺等。甘肃平凉市泾川县大云寺修缮钢结构时,外围是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白塔木匠各自负责相应的部分w。

5 结语

通过对大木作匠派白塔木匠与溪底匠帮调研对比,两个匠派虽然都是大木作匠派,共同点是以同村同姓氏传承为主,也有传给外姓,木匠工具相似,但是在营造技艺、传承谱系、竞技与合作方面有很多不同之处。一方面补充、深化了传统建筑大木作工匠研究,另一方面对白塔寺川传统建筑营造技艺和溪底匠派建筑营造技艺的抢救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传承传统建筑文化。

注释

①清代负责主持皇家建筑设计的雷氏建筑世家,因长期掌管样式房而得名。

②李晶晶.河州白塔寺川传统建筑木雕纹样研究[J].艺术评论,2017(7):141-144.

③ps政协永靖县委员会.白塔木匠[M].兰州:甘肃民族出版社,2017:11.

④⑨q聂明利.永靖非遗[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19.

⑤李乾朗.台湾传统建筑匠艺五辑[M].台北:燕楼古建筑出版社,2002:20.

⑥李乾朗.溪底派寺庙建筑大师王益顺传[M].台北:燕楼古建筑出版社,2006.15.

⑦ru黄美意.基于口述史方法的闽南溪底派大木匠师谱系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2019.

⑧o李晶晶.河州白塔寺川传统建筑营造技艺中的斗拱做法研究[J].古建园林技术,2019(3):28-33.

⑩李乾朗.传统营造匠师派别之调查研究[M].台北:燕楼古建筑出版社,1988:31.

k2019年3月5日于惠安县崇武镇王世猛匠师家中访谈王世猛匠师。

l二十八星宿由东方苍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组成,分别是东方苍龙七宿: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南方朱雀七宿: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轸宿;西方白虎七宿:奎宿、娄宿、胃宿、昴宿、毕宿、觜宿、参宿;北方玄武七宿: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

mn梁志豪.泉州溪底派大木作施工技艺研究[D].厦门:华侨大学,2018.

t对场通常是建筑中以中界线(闽台称“分金线”)为界,承包给两派或者两组不同的匠师设计施工,二者在竞争合作中共同完成该建筑的建造。

v2019年3月25日电话采访溪底派王世猛匠师。

w2020年8月18日现场采访白塔木匠沈元安匠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