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来,随着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更多人走进博物馆去了解一座城市的内涵,这也促使“博物馆热”进一步发展。我国博物馆经历了百年发展,刚走向成熟,“博物馆热”为我国博物馆行业带来了新的挑战。文章主要探讨“博物馆热”背景下,承担着展览、收藏、教育等多重功能的博物馆如何焕发新的能量。
关键词:“博物馆热”;展览;公众服务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6.024
0 引言
以教育、收藏、研究为主要任务的博物馆近年来成为热门的景点,“到博物馆打卡去”已经成为人们常见的行为,无论去哪一个城市,当地的博物馆都是必去之处。博物馆自诞生开始就拥有学术研究与公众服务的双重属性,在当今“博物馆热”背景下,博物馆人也要考虑如何让这种热度成为促进博物馆未来发展的力量。
1 博物馆为吸引观众做出的努力
在“博物馆热”尚未兴起之前,各博物馆就已经在积极探索各种方式来提升观众的体验感,以吸引更多观众走进博物馆,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魅力。各大博物馆为了让观众感受到文物背后的历史,同时让观众有更好的参观体验,在展览策划上绞尽脑汁,在文创产品上别出心裁,提高了参观量,也提供了新的服务方式。
1.1 特色展览
展览是博物馆的灵魂,即使是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上海博物馆等几家盛名远播、“一票难求”的博物馆,也持续创新展览策划,保持其在公众心中的影响力。2015年,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吸引了大批观众,许多观众为了一睹《清明上河图》的风采,甚至清晨就等在门口开始排队,也使该展品前人潮涌动①。南京博物院“法老·王”展也吸引了大量观众,尽管展出的埃及文物与中国汉代文物在时间有一定差距,但展览巧妙地将视角放在了“对永生不朽的追求”上,以对比的形式形成了一种呼应的效果②。
1.2 融入社交媒体
博物馆也与社交媒体上的网络达人合作,尤其是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文物拍照成为一些观众参与博物馆活动的重要方式。这促生了一批“网络大V”的出现,他们热衷于追逐各种新展,第一时间呈现最精美的文物照片,由于他们在网络上的影响力,博物馆也乐于与他们合作,通过他们带给观众新的展讯。
1.3 文创开发
文创也是博物馆们不断探索的新方向,为博物馆与观众互动搭起新桥梁。一些博物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行业趋势,设计出丰富的文创产品。打卡敲章是各博物馆极具人气的项目,在参观旺季,盖章的队伍排起长龙,甚至在小红书等平台上,有专门关于盖章的攻略。各博物馆也在此方面积极创新,如推出了“套色章”等。
较受观众欢迎的文创产品还有文创雪糕与被称为“显眼包”的毛绒玩具。甘肃省博物馆在“显眼包”这类文创产品上做出了诸多新意,2022年6月铜奔马毛绒玩具迅速走红,入选2022年度文博行业十大热点事件③。
2 “博物馆热”带来的挑战
随着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以及各博物馆公共服务职能的愈发成熟,涌向博物馆的观众越来越多。同时博物馆展览作为文旅行业近年来的主要支撑,给文旅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2023年春节、劳动节与国庆节期间,博物馆参观热度不断升温。2023年,全国6000多家博物馆劳动节假期共接待游客超5000万人,一级馆均达到游客接待上限。2023年中秋、国庆假期,全国博物馆接待观众总量达6600万人次,其中一级博物馆接待观众量约1000万人次④。据国家文物局初步统计,2024春节期间全国博物馆共接待观众7acf6c8369f897811fd0e8c10f856bffc358.01万人次,同比增长98.6%⑤。随着热度的增加,博物馆也受到了媒体的关注。在2023年微博热搜榜上,“中博热搜”多次冲向热搜前排,成为平台用户关注的话题。假期时间博物馆的各种话题也成为各流媒体平台用户热于讨论的内容。
博物馆是历史文化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其成为游客首要选择的旅游目的地,对于文博行业来讲喜忧参半。“博物馆热”为各地博物馆带来了新的活力,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满足参观者的合理需求,如何让展览带给游客新意,成为各博物馆思考的内容。博物馆首先想到的是提升展览质量。各博物馆都趁这一机会提升了本馆的基础陈列,通过改陈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效果,知名博物馆更是通过策划更丰富的临时展览来满足观众的需求。比如2023年上海博物馆就举办了“从波提切利到梵高:英国国家美术馆珍藏”展,成为当年度现象级的展览。然而单凭提升展览内容已经不够满足观众需求,尤其是在参观服务上,快速上涨的观众量与博物馆的接待能力已经出现了一定的相悖,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面临以下的挑战。
2.1 游客入馆难
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大热博物馆,即使非节假日,观众也需要提前数天预约“抢票”,在节假日期间就更难约到票了。陕西历史博物馆于2023年暑期发布的公告中称,其约票点击量约有60万人,但只有1.2万人能预约成功⑥。河南博物院指出,2023年该院全年观众接待量为260多万人次,单单暑期就有54万人次,而2022年、2021年全年的接待量分别75万人次和110万人次,可见观众对博物馆的兴趣是逐年递增的⑦。“一票难求”也导致了“黄牛票”泛滥,尽管各博物馆也发出了通告,但依旧有“黄牛”高价出售“讲解套餐”⑧。
即使预约到门票,由于需要安检和验票,大部分博物馆都需要一定的入馆时间,目前大热的博物馆在节假日期间动辄需要排队1小时以上才能入馆,观众在入馆参观前就已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体力,许多老年人和带着儿童的父母在参观之前就已经积累了疲惫感。甚至许多观众需要提早来到博物馆门口准备排队,这种现象早期只在故宫博物院“石渠宝笈”特展或上海博物馆“大英博物馆百物展:浓缩的世界史”等个别热门展览中出现⑨,但现在已经成为各个省级博物馆节假日参观时的普遍现象。尽管有些博物馆在文旅旺季提供了夜间参观的服务,但是仍然不能满足参观量。
2.2 游客过载
对于博物馆来说,上述问题形成了游客过载。尽管采用了分流的方式,使约票入馆的游客可以分时段入馆,但入馆的游客经过各时段的累积,仍然在馆内形成了参观高峰。大部分游客入馆都希望能够参观明星文物,更有一部分游客希望能把自己拍的照片、视频等素材发到各类社交平台,获得更多关注,这使一些游客在展柜前占据了过长时间,游客之间相互不满,甚至发生争执,对文物的安全也造成了隐患。
2.3 观众参与感低
尽管不少博物馆在改陈中添加了许多互动区域,但是整体仍以静态展示与讲解为主,观众在参观时仍是被动接受信息。且客流量的上升让互动区前也排起了长龙,观众一边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幸运者,预约到参观券,又对拥挤的场馆带来的观感体验下降感到无奈。文创商店同质化严重,文创产品仍停留在盖章、“显眼包”、雪糕、冰箱贴等方面,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不断上升的热度让博物馆变成了打卡胜地,却未能有效地让观众与文物建起合宜的关联。
2.4 博物馆行业人才短缺
“博物馆热”发展速度之快使博物馆行业无法及时调整人才部署,即使是知名博物馆也面临人才短缺的情况,更不要提一些新兴的或者地方的小型博物馆。博物馆的运营需要专业化的管理,而博物馆行业之间也有着良性竞争关系,尽管不少博物馆加快了人才培养,但短时期内很难满足行业快速增长的需求,也导致博物馆行业在服务与管理质量不够稳定。
3 博物馆面对“博物馆热”的策略
面对日益高涨的热度,博物馆行业针对上述难题也积极思考应对方式,尽量满足观众的需求,尤其是外地游客远道而来,为了满足他们的参观需求,一些地区甚至呼吁本地游客错峰参观,优先满足外地游客的参观需求。也有一些博物馆在节假日取消周一闭馆,一定程度上扩大观众约票量。但只提升观众入馆率并不能一劳永逸,为了提升观众的体验感,博物馆还需要在展陈与服务方式方面做出调整。
3.1 扩大博物馆空间。
过去几年中,不少博物馆增设了分馆,也有一些博物馆在改陈时为广受欢迎的明星文物设立独立展柜,并为其设置更宽广的参观空间,以容纳更多的观众。博物馆内设置更多休闲空间,使观众有更多的休息区域,降低观众的疲惫感,也能满足一些年轻观众将博物馆参观作为休闲、娱乐、社交场所的目的⑩。
3.2 增设临展
在完善基本陈列的前提下增设临展,对观众进行分流。2022—2023年间,以一定叙事目的为前提、联合多家博物馆精品文物的策展方式成为临展的新趋势。山西博物院策划的“大河流金”展就汇集了黄河沿线30余家博物馆的精品文物,讲述黄河沿线的历史发展;南京博物院的“玉润中华”展亦是如此,集十余家博物馆的玉器精品,讲述中国万年的玉器历史;良渚博物馆的“不朽—大漆艺术五千年”展则集十余家博物馆的精品漆器文物,讲述中国的工匠精神。这种主题展通过联合多家文物,以宏大叙事的角度,从更长的时段、更广的空间来讲述一段中国的历史,满足了观众一次看遍多个馆的梦想,不但是一次视觉盛宴,也节省了观众奔波于各地的时间。
3.3 开发“云展览“模式
临时展览的展陈时间多为3~6个月,但即使延长临时展览的时间,仍然有很多观众无法到达现场,或者在欣赏过一次后,无法再次欣赏。“云展览”可以多角度展示文物的细节,并配有文字、语音解说,让观众能更深层次地体味文物的内涵。
3.4 建立新型博物馆
随着观众需求的提升,博物馆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博物馆在“博物馆热”的潮流中也会重新考虑自己的定位,突破原本的设定,进行转型。如今,革命历史类博物馆、遗址类博物馆和考古类博物馆成为观众聚集的新热点,尤其是不少考古类博物馆在展陈设计上推陈出新,互动区域考虑到了不同年龄的受众,深受观众欢迎。
4 对“博物馆热”的思考
21世纪以来,随着考古向公众的科普加强和公众考古(public archaeologyk)发展,如何向公众阐释考古学的意义与理论,引导公众思考,提高合理利用文物的能力,不能完全依靠考古学,也需要博物馆进行更多的思考。然而,博物馆行业在全球兴起方百余年,在中国真正发展起来也才近半个世纪,以人均衡量,中国14亿人口,目前注册有6000余家博物馆,人均博物馆占有量确实比较少。面对公众日益上升的精神文明需求,博物馆数量还不足够。
在这条才建不久的道路上,“博物馆热”迅速发展,我们需要冷静思考,以理性与客观的态度审视这股热潮,思考其未来的方向。
4.1 博物馆不能过度商业化
不少观众将博物馆参观视为一种文化消费,参观博物馆仅为打卡拍照、满足社交需求。博物馆不能迎合这样的消费形式,将“博物馆热”视为文旅引流的工具,削弱其文化教育的价值,这会使博物馆变成展览馆,异化了博物馆的职能l。博物馆在走向观众的过程中,并不是单纯地提高参观人数和参观热度,更要考虑博物馆收藏保管与学术研究的基本职能,加强对观众的引导,使观众真正感受到文物的魅力。
4.2 提升学术研究水平
藏品是博物馆的灵魂,展览是博物馆的窗口,通过窗口展现灵魂的关键是提升学术研究水平。若没有学术研究作为基础,展览会空洞无味,无法将藏品的丰富内涵传达给观众。一个优秀的博物馆背后一定有一个优秀的学术团队,吸纳和培养专业人才,推动学术研究,以多学科的方式对藏品进行细化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展览之上。
4.3 创新展览形式与内容
早期博物馆中的藏品主要源于各考古研究部门定期向省、市级博物馆移交,但随着遗址类博物馆、考古类博物馆的逐渐兴起,这一传统将会有所改变。面对这种变化,历史类博物馆需调整办展思路,选择与考古类博物馆联合办展,逐渐取代过去移交文物后由历史类博物馆自行办展的模式,从而改善历史类博物馆文物久不更换的现状,也能及时将新出现的考古成果以更平实的方式传递给公众。
4.4 提高观众的参与感
如今,观众对“去博物馆接受教育”这种参观模式的态度发生了改变,以讲解为导览的参观模式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博物馆可积极应用科技手段,通过引入互动体验、数字化展示、AI参观等现代科技手段,拓宽观众与展品之间的对话渠道m。一些博物馆也尝试以新的展陈方式拉近文物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比如中国考古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东馆都设立了文物触摸区,选取适宜的文物,让观众近距离接触到文物,感受其蕴藏的历史与技术的力量。
4.5 转变管理观念
博物馆开展公众服务时不能单纯将各方资源由其他职能部门转移到公众服务领域,而是要将公众纳入博物馆的各个环节中n。这就涉及博物馆内部职能及服务意识的转变了,博物馆部门众多,展览与服务的落实需要各部门的配合,但有些部门未必能意识到这种转变与自己的关系,在实际操作用中仍有一定困难。为此许多博物馆都试行了“策展人制度”,使更多的工作人员参与策展工作,从展览的角度去更好地了解公众的需求与展品间的关系o。
5 结论
2024年博物馆日的主题为“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相较于2023年的主题“博物馆、可持续性与美好生活”,国际博物馆协会再次将博物馆最基础的工作重新放在了前面。这也是在目前“博物馆热”背景下,各博物馆需要继续为之努力的主题。
尽管媒体说“博物馆热”是一种“双向奔卦”,但博物馆爆热也让各博物馆措手不及,看上去火热,但参观体验感下滑。博物馆承担着展示、教育的职责,既要更好地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又要承担着让展览透物见人、讲好文物背后故事的重要责任,还要负责文物的安全,保证文物在展陈的过程中的安全及长期展陈中的维护与保养。面对“博物馆热”,各博物馆在公众服务与本职工作上需要做更多思考。
“博物馆热”让更多观众透过博物馆了解传统文化之美,也是博物馆重新提升软实力的重要契机。博物馆应当抓住“博物馆热”这一契机,积极应对,优化服务,做出转型。博物馆需要以展览与教育工作为窗口,以藏品为灵魂,以学术研究为支撑,展示出文物背后的故事,给予观众耳目一新的内容,这样才能使观众不只涌向知名的大博物馆,而是能够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提升博物馆行业的整体质量。
注释
①朱文章.《石渠宝笈》特展的热效应与冷思考[J].美术观察,2019(4):37-38.
②张睿.以杜威的经验学习理论评价南京博物院“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展[J].艺术品鉴,2017(7):449.
③付文.对话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中心设计师团队:精美灵动的文创产品这样产生[N].人民日报,2022-11-30(10).
④参见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http://www.ncha.gov.cn/art/2023/10/10/art_722_184525.html。
⑤参见国家文物局统计数据:http://www.ncha.gov.cn/art/2024/2/18/art_722_187163.html。
⑥2023年8月4日,陕西历史博物馆致观众的公开信:https://www.sxhm.com/info/announcement/detail/15444.html。
⑦王明昊.博物馆激发文旅业新需求[N].经济日报,2024-01-02(009).
⑧方思伟,沈蕾,陈立民,等.博物馆“一票难求”,“甜蜜的烦恼”待化解[N].新华日报,2023-08-14(005).
⑨赵迪.“大英百物展”热的冷思考[J].美术观察,2018(6):35-36.
⑩杨哲.基于“博物馆热”探析博物馆展览空间设计的趋势[J].大观,2023(11):60-62.
k“public archaeology”是翻译成公众考古还是公共考古在东亚地区一直有诸多讨论,参见魏峭巍,方辉.公共性与社会化:公共考古学与公众考古学之思辨[J].考古,2018(8):114-120.
l陈建明,张小溪.博物馆是什么[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30-34.
m纪晓宇.泛在化连接:数字时代博物馆藏品的展示与传播[J].东南文化,2021(2):152-158.
n沈辰.构建博物馆:从藏品立本到公众体验[J].东南文化,2016(5):6-11.
o陈晨.关于博物馆“策展人制度”项目化管理方式的构建[J].中国博物馆,2015(4):96-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