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铜镜鉴赏

2024-09-29 00:00马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6期

摘 要:铜镜作为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文章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铜镜进行鉴赏和历史探究。通过对铜镜的形制、装饰和铭文等方面的分析,揭示铜镜在甘肃地区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

关键词:铜镜;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鉴赏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6.007

0 引言

铜镜是古代社会中重要的个人护理工具和文化象征,具有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铜镜是研究该地区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源。本文将通过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铜镜的鉴赏和历史探究,揭示铜镜在该地区的地位和影响。

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前身是1976年修建的甘南藏族自治州阶级教育展览馆内设立的文物组。1986年6月,经州人民政府同意,正式成立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多样,铜镜文物是其馆藏的重中之重。这些铜镜文物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观众提供了深入了解古代文明和民族文化的机会。

1 三蛇羌镜(图1)

三蛇羌镜,汉代,于1988年7月10日被征集入馆。铜镜直径8.3厘米,厚0.25厘米,镜面光滑,整体保存良好,仅局部存在绿色锈蚀斑点,展现出高超的金属加工技艺。镜背装饰三条蛇纹,环绕在镜背边缘,宽约0.5厘米。这些蛇纹生动而清晰,为铜镜增添了别致的装饰,不仅展现了汉代时期的艺术审美,还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生活的观察和描绘。三蛇羌镜作为具有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的古代文物,展示了汉代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水平。

1996年4月11日,经甘肃省文物局专家组专业鉴定,确认三蛇羌镜为二级品。这次的专业鉴定验证了三蛇羌镜的历史年代和制作工艺,为其在博物馆中的珍贵地位提供了权威支持。专家组包括郎树德、林健、颉光普、肖学智、花平宁等权威专家,他们的鉴定为该文物的价值和地位增添了分量。

2 二龙戏珠铜镜(图2)

二龙戏珠铜镜,清代,于1988年7月10日从临潭总寨乡收购。铜镜直径约12.4厘米,厚度约0.6厘米,纽径约1.1厘米,纽高约0.5厘米,呈现出典雅的设计与精美的工艺。

二龙戏珠铜镜造型独特,宽台设计使其更加稳固,镜背中心镶嵌着一个圆形球纽,象征着祥瑞与美好。球纽两侧雕刻着两只栩栩如生的龙,展现出二龙戏珠的传统图案,寓意着权力与财富。莲花纹样作为佛教中的吉祥象征,更添镜的神秘与美感。

2002年5月,经甘肃省文物局专家鉴定,确认二龙戏珠铜镜为三级品,再次印证了其珍贵性和历史价值。二龙戏珠铜镜是该地区的重要文物之一,向人们展示了古代铸镜工艺的精湛和中华文明的博大。

3 乳丁兽鸟纹青铜镜(图3)

乳丁兽鸟纹青铜镜,汉代,于1988年7月由临夏州积石山县甫川乡代山村马如华交售。乳丁兽鸟纹青铜镜是中国古代尚方规矩镜的典型代表,镜面直径约13.8厘米,厚度约0.4厘米,具有微凸的特点,圆形、斜缘、半球状纽。

乳丁兽鸟纹青铜镜镜背纹饰精美独特,柿蒂纹座内区装饰有8个乳丁纹,外区饰有青龙、白虎、朱雀、羊等纹饰,象征着古代人们对于祥瑞和吉祥的美好向往。铭文“尚方作竟大母伤,左龙右虎辟不羊(祥)朱雀玄武和阴阳,子孙备具君中央,长保二亲乐富昌宜侯王兮”,记录了古代人们对生活的祈福和美好愿望。

1995年7月,经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组织鉴定,乳丁兽鸟纹青铜镜被认定为二级品,证实了其珍贵性和历史价值。1996年4月,甘肃省文物局鉴定组再次鉴定其为二级品,进一步印证了其文物价值和学术意义。现藏于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成为该地区的重要文物之一,向人们展示了古代汉代青铜镜的工艺水平和文化内涵。

4 未命名铜镜(一)(图4)

未命名铜镜(一),宋代,于1988年7月10日从临潭总寨乡征集入藏。镜背中心凸起一纽,呈现出一幅栩栩如生的景象:一池清澈的水塘,水面上荡漾着微风,引动着芦苇摇曳,一只鹅正展翅高飞,飞翔于湖面之上。镜缘装饰凸弦纹,增添了整体的美感与立体感。

5 未命名铜镜(二)(图5)

未命名铜镜(二),明代,于1988年7月由羊龙县羊巴城征集入藏。这枚铜镜是典型的圆形,镜背中心有一纽,可能用于拿取或悬挂。镜缘装饰凸弦纹,呈现出一种连续、有节奏感的装饰效果。

6 状元及第铜镜(图6)

状元及第铜镜,明代,于1999年8月从卓尼芷巴洼乡征集入藏。这枚铜镜的形状为圆形,整体呈黄色,散发着古朴的氛围。镜背中心位置有一个圆形纽,用于拿取或悬挂。纽外为“状元及第”四字铭文,以方格为边框,字体精美而端庄,展示了当时的铸造工艺水平和审美风格。“状元及第”四字铭文周围可能存在一些装饰性的花纹或图案,现已模糊不清。镜缘装饰一周弦纹,增添了整体的装饰效果,同时也为铜镜增加了一份立体感和视觉层次。

7 莲花纹红铜鼻纽镜(图7)

莲花纹红铜鼻纽镜,唐代,于1988年7月从临潭总寨乡征集入藏。莲花纹红铜鼻纽镜表面光洁平滑,镜背环绕凸弦纹,镜纽周围有一圈较为规则的莲花纹饰,优雅而精致。铜镜边缘部分有些破损,可能是长时间使用或保存不当所致。

8 葵花铜镜(图8)

葵花铜镜,唐代,于1988年7月10日从临潭总寨征集入藏。这枚铜镜呈葵花形,展现了唐代工匠的创新精神。整个镜面经过精心打磨,光滑亮丽,散发出古朴典雅的氛围。镜背凸起的平边沿不仅增加了镜子的结构稳定性,还为镜子的使用提供了便利。镜背中心有一半圆纽,用于拿取或悬挂,方便实用。镜背饰纹模糊不清,可能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有些磨损,但这些纹饰的存在为镜子增添了一份装饰性的元素。

9 十二生肖铜镜(图9)

十二生肖铜镜,唐代,于1988年7月10日从卓尼县卡车乡羊巴村征集入藏。这枚铜镜形状特殊,装饰图案丰富。镜背有一对对称的双眼,可能象征着某种神秘的意象或符号。镜背饰有八瓣葵花纹,细腻而精致,展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向外是十二生肖纹,这些生肖图案代表了十二生肖中的各种动物,如鼠、牛、虎、兔等,每个生肖都具有独特的形象和寓意。再外是水草纹,有荷叶、芦苇等,营造出一种清新、自然的氛围。整个镜背的设计是非常精美和富有创意的,每一个图案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

10 三马纹羌镜(图10)

三马纹羌镜,唐代,于1989年10月5日从卓尼县卡车乡羊坝村征集,并于同年12月4日入藏。这枚羌镜的形状为圆形,整体造型简洁大方,展现了唐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从镜背外沿到内部,可以观察到一系列精美的纹饰。首先是一周鸟兽纹,包括各种鸟类和野兽,展现了唐代人对自然界的观察和描绘。接着是凸弦纹,可能是用来加强镜面结构的,同时也为镜子增添了一份装饰性的元素。再内是三匹奔跑的马,形象逼真,充满动态感。

11 带柄铜镜(图11)

带柄铜镜,唐代,于2001年5月从舟曲县征集入藏。这枚铜镜的形状特点是有柄,这种设计通常是为了方便拿取和使用。整个镜面较为光滑,展现出唐代工匠们精湛的铸造技艺。镜背是松下菩萨图,是一种常见的宗教图案,具有特殊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12 小结

通过对甘南藏族自治州博物馆馆藏铜镜的鉴赏,我们深入了解了该地区铜镜的特色。铜镜作为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个人护理工具,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通过对铜镜的形制、装饰和铭文等方面的分析,我们能够揭示铜镜在甘肃地区的历史地位和文化意义。

参考文献

[1]麻赛萍.复旦大学博物馆馆藏铜镜精粹[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0):10-13,21.

[2]谭秀柯,赵冉.淄博市博物馆藏铭文铜镜赏鉴[J].收藏家,2021(5):35-39.

[3]刘小明,王绚.山东博物馆藏铜镜所见儒道佛思想文化[J].许昌学院学报,2018(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