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徐州狩猎图汉画像石

2024-09-29 00:00:00臧静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6期

摘 要:徐州是两汉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近现代考古史上徐州出土了大量的汉画像石,记载了两汉时期建筑、出行、车马、瑞兽、乐舞、农耕纺织、狩猎的景象,生动地反映了两汉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和艺术特征。文章阐述徐州汉画像石的历史及分类,总结了当前出土的徐州汉画像石具体情况,从生存价值、生活价值、生产价值和艺术价值四个方面讨论徐州狩猎图汉画像石的价值体现。

关键词:徐州;汉画像石;狩猎图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6.005

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两汉时期又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朝代之一,使徐州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汉画像石就是在两汉时期孕育出的艺术瑰宝。在近现代历史上全国范围内多地发掘的汉画像石墓,以徐州的最为著名。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出生于沛郡丰邑,也就是今天的徐州丰县。刘邦作为汉代文化的开创者和奠基者,与其相关的皇亲国戚很多留在徐州,成为徐州的王公贵族。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正是这些王公贵族上层社会的真实反映,如车马出行图、庖厨图、宾宴图和乐舞图。从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的情况来看,车马出行图、庖厨图、宾宴图和乐舞图占据大部分,而占比最少的是狩猎图。狩猎是古代人类生存的最基本技能,直观地呈现了古代人类生存的基本画面。因此,对狩猎图汉画像石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考古意义和历史价值。

1 徐州狩猎图汉画像石的概况

江苏出土的汉画像石数量较多,但狩猎题材的汉画像石相对较少。据目前考古发现,江苏出土的狩猎图汉画像石主要集中在徐州。徐州狩猎图汉画像石极具汉文化特征,生动反映了汉王宗室的祭祀、生产和其他活动等。徐州出土的狩猎题材的汉画像石主要有八义集镇出土的狩猎图汉画像石(图1)、车马出行狩猎图汉画像石(图2)、庞口村出土的狩猎图汉画像石(图3)、沛县栖山出土的狩猎图汉画像石(图4、图5)。

1.1 八义集镇出土的狩猎图汉画像石

该狩猎图汉画像石是国家一级文物,上格刻有羽人戏凤、祥云朱雀,下格真实再现了1000多年前汉代人持矛刺兔、投矛掷兽等狩猎的场景。

1.2 车马出行狩猎图汉画像石

该车马出行狩猎图汉画像石高59厘米,长240厘米,厚26厘米,一面刻画,分上下两层。上层为车马出行狩猎图,左起两个带鹰骑马者,两吏徒步随后;一骑羊者后随两吏;两鹿车、两羊车间隔成行,每辆车一驾驭者、一乘者、两随从小吏(最后一辆羊车因为石头残缺仅见一驾驭者)。下层可分成三部分:中间一华盖伞下,两人座谈。左边左起第一组一武士持钩、剑,二人卧地倒剪双手,下有三无头尸,一案上有三颗人头,三人头皆戴尖顶帽,面部深眼窝,高鼻子,应是胡人俘虏;第二组八人,四人一行,人手一兵器;第三组两持兵器武士;前跪伏倒剪双手的四人,倒剪双手的四人与前三人头的面相及所戴的帽子相同,应该也是被俘的胡人。右边第一段六人,三人一行,均躬身持兵器。第二组为杂技歌舞场面,又分上下两层。上层为演奏者十一人,一人站立,十人端坐奏乐,乐器有管、箫、笛、排箫、拨鼓等。下层表演者十人,左起第一人双手扶圆鼓状器物做蛙式倒立;第二人足踏双鼓起舞;第三人双手支鼓倒立;第四人作舞;第五人左腿、右手高举,左臂滚一车轮;第六人手足并用玩五球;第七人也似在舞蹈;第八人表演出手飞剑;第九人、第十人皆空手倒立。

1.3 庞口村出土的狩猎图汉画像石

此狩猎图汉画像石高77厘米,宽148厘米,厚21厘米,出土于江苏省邳州市路井乡庞口村汉墓。画面刻二人六博对饮,两人中间有棋盘、酒樽、案、耳杯等。六博画面分为四层,从上至下:一层、二层刻幔纹和云气纹;三层刻一人手持长戟刺向三只奔鹿;四层刻有四鱼游弋;框外刻三只飞鸟。

1.4 沛县栖山出土的狩猎图汉画像石

沛县栖山M1中棺东、西壁见狩猎、庖厨等内容的画像石(图4、图5),头、足挡见瑞兽等图案。石椁内置棺及铁器、陶器、五铢钱等陪葬品。

2 徐州狩猎图汉画像石的价值体现

2.1 生存价值的体现

人类要解决的最基本需求就是生存,生存需要获取食物。在远古时代没有出现种植业,人类生存最主要方式就是采摘野果和捕猎动物。《吴越春秋·弹歌》记载:“断竹,续竹,飞土,逐宍。”简单的八个字形象生动地记载了远古社会人类狩猎活动的情景。《诗经·豳风·七月》记载:“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言私其雅,献貅于公。”讲述了西周时期陕西地区狩猎活动的风俗。到了十一月猎貉,猎取的狐狸皮毛送给贵人做皮袄,猎到的小猪留给自己,大猪献给王公。远古社会人类狩猎的目的:一是驱赶野兽;二是捕获动物获得食物;三是捕获动物获取皮毛防寒御冷。食物和衣物是人类最基础的需求,这种需求一直延续到现代社会。虽然西汉时期牛耕和铁器使用十分普遍,纺织业也得到快速发展,但汉代还处于人类历史文明发展的初期,还有很多人的食物仍然需要依靠狩猎活动得以实现,一些王公贵族的皮袄也需要通过狩猎活动获得制作材料。《释名·释首饰》记载:“以鹿皮为之,谓皮弁。”可见,汉朝大射礼时执事者穿着的皮弁冠服就是用白鹿皮制成的。例如,八义集镇出土的狩猎图汉画像石中的兔、兽和沛县栖山出土的狩猎图汉画像石中的鹿,都反映出汉代人通过狩猎活动获取食物和动物皮毛。受远古社会人类采用狩猎活动获取食物的影响,使人类历史从原始社会向农耕社会发展中依然保留了狩猎活动获取食物的传统方式。《史记 · 七十列传 · 匈奴列传》记载:“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匈奴人稍微长大点就可以射狐兔,用作食物。虽说该内容是描述匈奴人的骑射能力,但也从侧面反映了汉代匈奴人以狩猎获取食物。

2.2 生活价值的体现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有着400多年的历史,是汉文化和汉民族的开创者和奠基者。汉朝时期人类实现了由基础的生存需求向娱乐生活需求的升级,人类开始追求文化、艺术、娱乐等各类精神文明生活。特别是汉朝的王公贵族们,更加乐于追求奢靡的生活。狩猎自夏、周、春秋战国时期就成为王公贵族们的娱乐方式之一。《列女传·楚庄樊姬》记载:“庄王即位,好狩猎。”说的是春秋时期,楚庄王即位后,十分喜欢狩猎。狩猎作为一种重要的娱乐方式,是反映王公贵族们生活的重要历史考据。狩猎在汉朝时期王公贵族们的生活中有着重要地位,狩猎活动的影响力较大。从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来看,出现了乐舞图、六博图等多种图像,反映了汉朝时期王公贵族的娱乐生活方式。狩猎其实也是其中的一种。汉赋是汉代重要的文学体裁,对汉赋进行深入研究可发现很多关于狩猎活动画面的描写。《汉旧仪》记载:“天子遇秋冬射猎,取兽无数。”说的是天子到了秋天和冬天的时候就会去射猎,获得无数的兽。《上林赋》也有记载:“于是乎背秋涉冬,天子校猎。”说的也是天子狩猎的情景。如《汉旧仪》《上林赋》等汉赋生动描写了天子狩猎的画面,天子狩猎的情景跃然纸上。徐州作为汉高祖刘邦的生地,是汉朝重要的分封国,有着众多的王公贵族,受皇室的影响,狩猎自然成为王公贵族的娱乐生活之一。

祭祀自古以来是人类生活的重要部分。徐州出土的狩猎图汉画像石还蕴含着祭祀价值的体现。远古时代人类思想处于蒙昧状态,将风雨雷电、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归为神灵。于是人类为了实现自我平安、风调雨顺等愿望,采用祭祀的方式来祭祀神灵。《礼记·郊特牲》记载:“祭有祈焉,有报焉,有由辟焉。”说的就是人类对祭祀是所谓的祈祷,祈祷希望得到回报,或者是祈祷躲避灾祸。那么祭祀作为古代人类重要的生活活动仪式,人类就必然非常重视。《礼记·祭统》记载:“祭者,教之本也已。”认为祭祀是教化的根本,可见祭祀在古代的重要性。祭祀作为古代人类重要的生活活动,被高度重视,人们希望用高贵的动物来祭祀。特别是王公贵族,更是通过狩猎活动获得鹿等瑞兽来祭祀神灵。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自然就出现了狩猎题材的图像,也体现了汉代徐州王公贵族的祭祀意义,如睢宁古邳镇出土石祭案(图6),案上的图像有双鱼和甲鱼,鱼是汉朝时期渔猎的重要获取物,是将鱼作为祭祀品祭祀神灵。

2.3 生产价值的体现

汉朝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农业、冶铁、纺织和商业空前发展,对汉朝的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汉代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商业贸易,发行了货币。《史记·平准书》记载:“乃以白鹿皮方尺,缘以藻缋,为皮币。”说的是将白鹿皮制作成货币。《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天子苑有白鹿,以其皮为币。”说的是天子苑有白鹿,用白鹿的皮制作货币。《汉律·皮币律》记载:“鹿皮方尺,直黄金一斤。”说的鹿皮的价值值黄金一斤,说明鹿皮作为货币有着极高的价值。白鹿是徐州出土的狩猎图汉画像石中的主要动物之一,那么汉朝用白鹿皮作为货币形式,实现货币流通和商贸交易,反映出汉朝时期是通过狩猎获取白鹿皮,制作成货币,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提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汉朝时期为了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常通过大量的军事活动来抵御匈奴。军事活动是保障社会正常生产的重要方式。因此,汉朝时期狩猎活动不仅仅是生存价值、娱乐价值、祭祀价值和货币价值的体现,其价值还主要反映在军事训练和军事活动方面。《史记·孝武本纪》记载:“冬十月行幸雍,祠五田寺,获白麟。”汉武帝因狩猎时获得瑞兽白麟,遂改年号为元狩。《史记·孝武本纪》还记载:“其明年,郊雍,获一角兽,若麃然。”汉武帝年少爱好狩猎,狩猎不仅仅是其个人的爱好体现,更是军事战争的训练。《汉书·东方朔传》记载:“与侍中常侍武骑及待诏陇西北地良家子能骑射者期诸殿门。”说的是汉武帝经常与善骑射的人相约殿门。扬雄《羽猎赋》记载:“羽骑营营,户分殊事,缤纷往来,畾轳不绝。”汉朝时期的期门军和羽林军正是狩猎军事活动的真实反映,并成为汉朝抗击匈奴的精锐部队。徐州出土的胡汉交战汉画像石(图7)中,一骑汉兵正在策马追赶胡人,与徐州出土的其他狩猎图汉画像石中骑马追赶野兽的情景相一致。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击退匈奴的很多战术就是汉武帝在狩猎活动时刻意训练而成的。

2.4 艺术价值的体现

汉画像石采用天然石头作为刻画原料,雕刻出丰富多彩的画像,反映出汉代人类宏大的生活场景。狩猎图更是利用简单的线条、朴拙的造型勾勒出人类骑射、猎射时的场景。狩猎图画像中呈现出人物、动物、狩猎器具等各类元素,是研究汉朝社会的重要考古资料。汉画像石艺术从发展初期到发展中期,再到成熟时期,经历了大约300年的发展期‌,体现了汉朝艺术文化的发展。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主张休养生息,重视社会稳定发展,发掘的汉画像石数量较少。从出土的汉画像石造型来看,其画像比较单一,缺乏立体感,人物形象也较为模糊,对人物的刻画不够细腻。如沛县栖山出土的狩猎图汉画像石(图4、图5),据考古研究,我们认为该汉画像石年代应属汉朝初期,此汉画像石上呈现的狩猎图像刻画粗糙,也缺少对人物细节的刻画。随着汉代文化艺术的发展,汉画像石艺术从初期的粗糙逐渐向成熟发展。汉朝中期,国家实现了大一统,经济也迎来发展顶峰,进而促进了汉画像石的造型艺术发展。从当前我国出土的汉画像石考古研究来看。这一时期的汉画像石题材丰富、内容充实、人物形象、故事饱满、轮廓生动、刻画娴熟、造型独特。如八义集镇出土的狩猎图汉画像石(图1),下格中四人形象刻画生动,姿态形象,一人执矛,一人执戟,野兽形态清晰。该图像生动地反映出狩猎的激烈画面,犹如身临其境。

汉画像石除最直观的雕刻造型艺术以外,就是其外在的构图。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大多是利用边框粗细线条将图像分为多个模块,形成一幅完整的画像。狩猎图汉画像石边框多用阳刻线斜刻或曲刻组成。如八义集镇出土的狩猎图汉画像石(图1),画像中刻画有边框,中间用细线条将画面分成两格。

3 结论及展望

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在汉文化的发展历史上有着浓墨重彩的一笔。特别是徐州出土了大量的汉画像石,生动地反映了汉朝时期徐州地区人类生活的真实场景及美好愿望。汉画像石不仅仅是历史学和考古学的重大发现,更是艺术学上的重大发现。狩猎图汉画像石是徐州出土的汉画像石中占比较少的画像之一。狩猎作为汉朝社会的主要活动之一,通过对徐州出土狩猎图汉画像石的研究,将会进一步深入了解汉朝时期徐州地区人类的生存、生活、生产及艺术的具体情况,也为历史学、考古学和艺术学等学科研究狩猎图汉画像石所蕴含的价值提供真实的史料和实物依据。

参考文献

[1]黄升鹏.浅淡徐州汉文化发展:以汉画像石为例[J].艺术评鉴,2020(5):180-181.

[2]郑亚萌.南阳汉画像石中舞姿形象的梳理与辨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1):19-25.

[3]姚君洲,钱兵.徐州汉画像石中的人物服饰造型[J].创意与设计,2021(1):20-25.

[4]刘冠.徐州铜山区吕梁山:汉画像石所见乐舞图像解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21(1):12-18.

[5]孙雨桐.浅析徐州汉画像石的艺术特征[J].戏剧之家,2020(21):174.

[6]樊丽沙,耿彬.河南汉画像石体育图像研究述评[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20,36(9):55-60.

[7]俞杭.徐州汉画像石的视觉建构[J].青年文学家,2020(18):190-191.

[8]王灿,凌峰.汉画像石上院落建筑的形式特征研究:以《徐州青山泉白集汉墓院落图》为例[J].城市建筑,2020,17(11):122-123,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