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福建德化窑及其白釉瓷塑

2024-09-29 00:00刘子扬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16期

摘 要:文章以厦门市博物馆馆藏德化窑瓷器为例探讨福建德化窑及其独特的白釉瓷塑艺术。德化窑,作为中国陶瓷的重要产地之一,历史悠久,技艺精湛。其白釉瓷塑作品,以洁白如玉的瓷质、精致的工艺和深邃的艺术内涵而著称。文章通过分析德化窑的历史沿革、工艺特点和白釉瓷塑的艺术特色,凸显了其在中国陶瓷艺术史上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关键词:德化窑;白釉瓷塑;厦门市博物馆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16.003

德化,被誉为世界陶瓷之都,其德化窑瓷器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璀璨明珠。自唐代起,德化窑便开启了其独特的烧瓷历程,历经五代、宋元,至明清时期达到了辉煌的巅峰。千余年的传承与创新,让德化窑的技艺愈发精湛。其生产的瓷器以白瓷为主,同时涵盖了青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粉彩瓷等多种品类,每一件瓷器都充满了艺术韵味与历史沉淀。至今,德化窑依旧焕发着勃勃生机,向世界展示着中国陶瓷文化的独特魅力。

德化县,地处福建省的中心地带,现隶属福建省泉州市,地处山区,戴云山脉贯穿全境,地势较高,地貌复杂,溪流河网密布(有长度在10千米以上的浐溪、涌溪、大张溪、小尤溪、雷潭溪、双芹溪、梓溪、蕉溪、大溪、下甸溪等大小十余条溪流,为瓷器的运输提供了便利)。此地山峦叠翠,矿产丰富,用来制作瓷器的优质高岭土随处可取。

1 德化窑的历史沿革

早在唐咸通五年(864)德化县就有的《陶业法》及其窑厂设计图《绘梅岭图》,为我们展现了昔日瓷器生产的繁荣景象,有唐诗云“村南村北春雨晴,东家西家地碓声”。到两宋时期,德化窑业已初具端倪。因元祐二年(1087),置市舶司于泉州,致使当地贸易兴盛,为德化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极大地刺激了德化窑业的发展,德化瓷业由此日益兴旺。这一时期,其产品(图1)制作精良,题材丰富,工艺技法发展多样,雕、塑、刻、划、模印装饰,给德化窑的进步提供了新鲜的养料。

元承宋制,德化窑业依然生机勃勃。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记载到“这里除了烧制瓷杯或瓷碗、瓷碟外,别无可述之处。这些瓷器的制作工艺如下:人们首先从地下挖取一种泥土,并把它堆成一堆,在三四十年间,任凭风吹雨打日晒,就是不翻动它。泥土经过这种处理,就变得十分精纯,适合烧制上述器皿……因此,那些掘土的人只能替自己的子孙准备原料,大批制成品在城中出售,一个威尼斯银币可以买到八个瓷杯”。可以看到元时德化窑业已然扎根于此,千秋传承,其产品大量地进入国际市场,是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商品之一(图2)。

明清时期,是德化窑业发展的黄金年代,当地窑业的发展走向了新的高峰。这一时期,德化生产的白瓷温润如玉、光洁如肌,广受美誉(图3)。当时生产的白瓷风靡欧洲,对当时欧洲的社会生活和制瓷工艺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欧洲当地人称这种白瓷为“中国白(Blanc De Chine)”“欧洲白瓷之母”,“这种(中国瓷器)瓷瓶是人们所发明的最美丽的东西,看起来要比所有金、银或水晶瓶更加可爱”,在1610年版《葡萄牙王国记述》中有记载。《支那陶瓷的时代研究》对德化白瓷(图4)有如此评价:“大约从16世纪起……介绍到欧洲以后,立刻作为中国白瓷的代表而得到全欧洲贵族阶层的欣赏和欢迎,并接受无限的订货。”

千余年来,德化窑虽历经沧桑变化,但窑火依旧。时至今日,德化窑的烧制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县也因此荣获了“中国陶瓷之乡”“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瓷都”以及“世界陶瓷之都”等美誉。

2 德化窑的工艺特点

纵览德化窑千年窑业,窑火不断,生生不息。德化窑口因其独特的胎釉而闻名于世,其胎质感温润紧实细密,称为“糯米胎”,其釉面清澈透明,光滑如玉石,白中略带浅黄,民间常称之为“猪油白”或者“象牙白”。在宋应星《天工开物》中载:“凡白土曰垩土,为陶家精美器用。中国出惟五六处,北则真定定州、平凉华亭、太原平定、开封禹州。南则泉郡德化、徽郡婺源、祁门。他处白土陶范不黏,或以扫壁为墁。”说明了德化窑烧造白瓷的优势特点。

德化拥有陶瓷生产的优质高岭土,通过粉碎、淘洗、陈腐、练泥等多道工序制成的坯土含铁量低,高硅低铝,胎质细密紧致,拥有珍珠般的光泽,洁白如玉,触若粉糕。白釉釉药配方简单,成品釉感晶莹透明、高雅别致。据1908年出版的《清国窑业调查报告书》,德化制瓷的釉药配方,主要成分为瓷石、谷壳灰和石灰,比例基本按照祖传或向同行求得。这些原料经过精心配比,为德化瓷器赋予了独特的光泽和质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制瓷技艺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不断创新,对釉药配比进行了改进,增加了更多元化的成分。

德化窑装饰工艺繁杂,有刻花、划花、印花、贴花、堆花、彩绘、模印、堆贴、浮雕、雕刻、捏塑、透雕等多种工艺技术。而且闽南地区的宗教活动、闽南的文化习俗,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发展都对德化窑瓷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历代德化制瓷艺人汲取了丰富的创作灵感,不断创造出无数精美的陶瓷作品,形成了独特的德化陶瓷世界。

3 德化窑白釉瓷塑

德化窑所生产的瓷器种类琳琅满目,有青瓷、青白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等。形制上有炉、杯、壶、碗、盆、罐、瓶、盘、塑像、文具、灯具、餐具等不胜枚举。其中德化窑生产的白瓷塑像最是著名。在《天工开物》中记载:“德化窑,唯以烧造瓷仙精巧人物玩器,不适实用。”瓷塑像在德化窑生产的产品中已占了很大的比重,其中大部分是神仙人物塑像,尤其以佛教、道教的人物形象居多,包括但不限于:释迦、弥勒、观音、达摩、罗汉、文昌、关公、八仙、妈祖、麻姑、土地、和合二仙、真武大帝、广泽君王等。这些塑像大多以纯洁的白瓷为塑,给人感觉洁白无瑕、高洁入圣、栩栩如生,含蓄生动的表情和风姿飘逸的衣纹饰带相结合,让人能窥见其人物的内心世界,神仙圣众犹在眼前(图5)。

①工艺大师。在全世界陶瓷艺术的历史长河中,德化窑是“以瓷塑人”历史最悠久、品种最多、数量最大、艺术水平最高、影响最深远德化窑口。明清时期,德化涌现出何朝宗、张寿山、陈子和、许良西、苏学金等一批瓷塑大师,在此之中,艺术成就最为显著、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家,当属明代德化的瓷塑巨匠何朝宗。提及“瓷圣”何朝宗,可谓家喻户晓,无人不赞誉其才。几百年来,人们对何朝宗的崇敬之情从未减退,尽管无数艺术家不断尝试模仿,但始终未能触及他的艺术巅峰。他创作的瓷观音像在国外被誉为“东方的维纳斯”,足见他卓越的才华,也只有西方雕塑大师米开朗琪罗或者贝尼尼能与之相比(图6、图7)。

何朝宗(1522—1600),别名何来,原籍德化县浔中镇隆泰村后所。他的先祖何坤源最初在江西的军队中担任官职,后于洪武七年(1374)被调往泉州右卫所,后晋升为右营旗馆。洪武十七年(1384),何坤源奉命迁移至德化县隆泰社后苏村(现称后所村)屯垦和定居。

何朝宗的瓷塑作品以佛教和道教人物为主要创作题材,如释迦牟尼、观音和达摩等,其中尤以观音像最为知名。他所塑造的观音菩萨瓷像,生动传神,每一处细节都凝聚着他的匠心独运。此外,何朝宗创作的仙佛罗汉形象栩栩如生,逼真传神。其中,对于面部的刻画尤为出色,精致入微,令人叹为观止。《中国陶瓷史》有记述:“能于各种雕塑中见性情,如达摩的庄严,观音的温柔,寿星、罗汉之类的诙谐。能充分运用对比手法,装饰性极强,如雕像的衣服多取迎风飘举之势,一举一动,对比强烈;面部刻画细腻,衣纹则深而洗练主次分明。德化瓷质优异,它的佛像大都追求单纯的雕塑美和原材料的质地美,摒弃彩饰,因而有独特的风韵。”何朝宗对待艺术创作严谨认真,追求精益求精,绝不敷衍。据说,他具有名士的傲骨与坚持,每完成一件瓷雕作品都会先放在窗口供人观赏评价,若作品稍有不足,他便会推倒重来。而一旦作品得到认可,他会在作品的背部盖上自己的印章(图8),作为真品的标志。因此,何朝宗传世的作品数量稀少,但每一件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数百年来,“何派制瓷”艺术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影响了景德镇窑、石湾窑、潮州窑、漳州窑等各地的瓷雕艺术。

苏学金(1869—1919),清末民初德化县得中乡宝美村人,名光铨,号蕴玉,其父苏德明,邑武生,善雕塑,系民间泥塑、木雕巧匠。苏学金是德化瓷雕近代史上著名艺术家,是“何派”艺术的主要传人。他首创捏塑瓷花盆景,所雕作品形态逼真、栩栩如生。在他的杰出作品中,可以在背部找到如“蕴玉”“苏蕴玉”或“博及渔人”等印章。少数作品的底座上则画有“苏学金手作”的字样。而仿照明代风格的作品,则会盖上“德化”二字的葫芦形篆书印章以及“大明万历年制”的正楷印章(图9)。

NMJbf8JAHtCPv9s1Spokqca2oHy0Ps9Vn1LVIadfr88=

许兴泰(1941一2006),是德化许氏瓷雕第五代传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自8岁起便跟随父亲学习瓷雕技艺。1956年,他正式进入德化瓷厂,开始了自己的瓷雕艺术生涯。1960年,他获得了前往福建省工艺美术学校进修的机会,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艺术造诣。1964年,他转至福建省陶瓷研究所工作,不断深入研究陶瓷艺术。1974年,他重返德化瓷厂,并历任艺术瓷车间主任、技术主任等职务。四十多年的瓷雕艺术生涯中,许兴泰不仅刻苦自学,还潜心于雕塑艺术的研究与创作。他在继承传统瓷雕技艺的同时,广泛吸取他人之长,不断创新,以卓越的艺术造诣创作出众多瓷雕精品,深受国内外赞誉。

②瓷塑兴盛之原因。纵观中国历代各个著名窑口,在德化窑,这种对塑像的专注与执着可谓独树一帜。究其原因,首先要说当地的文化宗教影响。古代封建社会,宗教一直对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等诸多方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上“泉南佛国”说的就是德化所在的这片闽南地区,当地的宗教活动盛行,给德化窑的瓷器附上了深厚的宗教色彩。如唐代的弥勒、观音以及各种宗教图案文字的造像石刻现今就可以在德化的大仙山上找到;千年古寺戴云寺留存着大量的宗教壁画;德化城关中的各类宗教寺庙宫观历代香火不衰。按《德化县志》所记,唐代就有灵鹭岩寺、戴云寺、程田寺、西林寺;宋代全县就有寺庙等五十余所,亦有东岳庙、文昌阁、文庙等不一一列举。至明洪武二年,朱元璋令“今拟凡祭器皆用瓷”,改变了历代的典仪规制,从御内藩王到地方官贵都开始大量使用瓷器所制的祭器,故而更使德化窑生产以宗教生活为重点。所以我们能看到明代涌现出一大批以何朝宗为代表的瓷塑大师。总之,德化窑瓷塑的兴盛与当地的宗教文化活动相互交融,生产的瓷塑广泛地服务于宗教信仰活动,同时宗教文化的繁荣又启发了德化陶瓷工匠的灵感,促进了瓷塑的艺术创作。

外销的需求也对德化窑瓷塑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考古资料显示,德化瓷自宋以来,在国际市场上畅销不衰,这一现象在陶瓷外销史上极为罕见。历代主司出口贸易的机关均临近德化,为德化瓷的外销提供了基础,并且德化的制瓷工匠们为满足国外市场的需求,专门定制了一批符合国外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的产品,如咖啡杯、咖啡壶、啤酒杯、牛奶罐等。在唐纳利所著《中国白—福建德化瓷》一书中有写到德化白瓷雕塑“如美神维纳斯从海中升起”一般,令人惊叹。德化白瓷外销至欧洲的同时,也生产了不少来自西方定制的人物塑像,有骑马者、带猴者、举钺者、弹琵琶者、荷兰家庭、商人和音乐家、亚当和夏娃、基督教的圣母圣婴等不胜枚举。16世纪初,葡萄牙人曾把送子观音看成圣母玛利亚和圣婴耶稣的翻版,因而德化白瓷送子观音像在欧洲很受欢迎。1612年,德川家康下令禁止基督教,因此一批日本基督徒选择供奉德化白瓷送子观音以替代圣母圣婴,而传教士也秘密将圣母玛利亚伪装成观音的形象加以传播,因而留下一批“玛利亚观音”像。

4 结语

德化窑瓷塑作为闽南地区文化瑰宝,历经千年发展,承载着当地社会经济变迁的印记,更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其细腻的工艺、独特的造型,展现了闽南人民独特的审美追求和陶瓷工匠精湛的手工技艺。同时德化窑瓷塑也跨越国界,成为不同国家文化交流的桥梁,反映了世界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

参考文献

[1]徐本章,叶文程.德化瓷史与德化窑[M].香港:华星出版社,1993.

[2]唐·纳利.中国白:福建德化瓷[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06.

[3]德化县委史志研究室.德化县志:清乾隆[M].福州:海峡书局,2021.

[4]郭志刚.德化窑[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5]兰全盛.德化窑白瓷雕塑艺术[M].福州:福建美术出版社,2021.

[6]廖伏树.陶瓷文化研究:以德化陶瓷为例[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