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1999年中国正式步入老龄化社会以来,养老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全社会重点关注的问题。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一种新兴的养老解决方案,正逐渐成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该模式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旨在提升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并促进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本文以无锡和南京两地的养老机构为实例,通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例证比较、实地调查和访谈分析的方法,不仅深入探讨了现代养老模式的发展方向,还揭示了智慧居家养老模式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以期为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品质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智慧社区居家养老
中图分类号:F06;C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9 — 0105 — 07
一、引言
中国自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比例迅速上升,人口负增长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无锡和南京作为经济较发达的城市,同样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无锡市早于全国17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截至2022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141万,占户籍总人口的27.18%,高出全国7.38个百分点,是全国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地市之一,预计到2025年,无锡市老年人口将超过154.9万人,人口老龄化比例将达30%左右。[1]而截至2023年末的南京市常住人口,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为209.72万人,占21.97%,65岁及以上人口为152.87万人,占16.01%。相比2020年,南京市常住人口60岁及以上人口增加32.95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增加25.28万人。[2]
为了有效缓解老龄化现象对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及福利体系所带来的压力,国家于2017 年发布《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指出可以使用智慧健康养老模式,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创建适合居家养老多功能模块,将居民、社区、医院、政府部门和养老机构相互联通,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系统、精准、智能的养老服务。[3]
目前全国多地为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提出了多种政策与新模式,比如无锡主研的“时间银行”,南京精心打造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亦或是国家大力推进的“医养结合”等模式,虽然这些新型模式积极体现了“邻里互助”的温情,实现了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面临不少挑战,其实践可行性尚需进一步细化设计与完善。所以社会各界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共同推动这一养老模式的发展。
二、传统养老模式与新型智慧养老模式对比探究
(一)传统养老模式
传统养老模式具体包括: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作为一个政策性术语,居家养老的关注点已经从早期强调“居住在家中”,逐步转向社区服务和社会化服务。[4]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为居家老人及家庭照顾者提供社会服务,以使老年人更好地在家里生活并得到所需要的照顾。这类服务通常在社区层面组织和实施,所以也称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或“居家社区养老服务”。[5]
机构养老是指老人离开家庭,前往养老机构中接受较为全面的照护。机构养老模式具备较为完善的医疗保健设施和服务体系,能够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提供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健康指导,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这一养老模式不仅可以让子女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专注于自己的事业和家庭,还为老年人搭建了一个社交平台,有效缓解了他们独居生活的孤独感。
(二)新型智慧养老模式
新型智慧养老模式是指基于现代的互联网技术,通过在养老设备中植入电子芯片装置,储存老年人的信息资料,构建家庭、社区、街道信息互联互享的平台,并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监控状态,实时检测老人的健康与安全,实现养老模式的智能化与高效化的养老模式。
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6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规模已达1.4亿,占整体网民的13%[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老年人群体也在逐渐成为数字技术使用的重要主体,并通过这一工具维系代际关系、实现养老功能[7]。数据表明,当代数字技术在老年人群体中发展迅速,老年人完全可以做到与年轻一代通过智能化设备相互沟通,实现及时性互动。还可以通过数字网络简化与服务提供者的联系,例如在线预约医疗服务、购买健康保险等,这促使老年群体享受更便捷养老服务的同时,也可以替代部分家庭功能或为其家庭成员提供帮助,提升了老年群体的养老服务水平和家庭整体生活质量。[8]
与传统居家养老模式相比,居家智慧养老“智慧+居家”特征鲜明,优越性突出,实现了对其的超越、革新和升级。[9]该模式不仅继承了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所提供的情感慰藉和舒适环境,还引入了机构养老的专业服务和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传统养老模式存在的弊端,如解决家庭养老中护理专业性不足的问题,以及缓解机构养老中床位不足和老年人与子女分离的状况,推动了养老模式的个性化、多样化和高效化发展,引领了社会化养老新方向,将成为未来养老主流。[10]
三、智慧社区居家养老可行性分析
首先,如图1所示,我国净再生率于1999-2017年整体呈起伏式上升趋势,2017-2024年呈明显下降趋势,这说明了尽管国家在1979年实施了独生子女政策,但人口结构的调整与生育观念的转变往往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充分显现其效果;2024-2049年稳步维持在0.5-0.6之间,而在此期间,老年抚养比(ODR)①呈显著上升趋势,净再生率与老年抚养比发展趋势的不匹配表明我国人口结构问题形势险峻,需要进一步深化人口政策调整,推动多胎政策发展与优化,同时加快新型养老模式的开发与运用,以应对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挑战。
其次“互联网 +”作为社会服务智能化的窗口,能够为老年群体提供各种各样的养老服务。将社区养老信息平台、智慧资源和养老服务志愿者广泛链接,实现养老服务渠道互联互通。“互联网 +”智慧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的实施,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人力资源与财政资金,还可以为老人提供灵活、便捷、多样的服务。[11]
最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老龄工作,应时代改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智慧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政策,包括财政补贴、税收优惠、技术研发等方面。在政府的推动下,整合各类服务资源,让老年人实现在家中养老,减轻社会与子女的部分养老负担,助力养老模式开辟更广阔的市场,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四、无锡市与南京市养老模式运行情况比较分析
由表1可知,为贯彻落实国家对养老方面的政策意见,规范养老机构运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无锡市与南京市各颁布了补贴政策,帮助减轻家庭对养老方面的支出,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随着老龄化程度越来越严重,老年人健康问题也随之进入大众视野,单纯的养老模式已无法满足人民对养老服务的需求,无锡市与南京市均因地制宜地引进了多种新型养老模式。无锡市主要建立养老智慧平台、“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医养结合”养老模式,将社区、街道、医院与居家老人信息进行连接,提供全面服务;南京市主要发展社区嵌入式养老,更以“医养”“康养”“乐养”三个靶点发力,打造“身边、手边、桌边、床边、周边、心边”医养结合“六边形”养老服务圈,提高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12]
五、研究设计
项目组成员前往无锡与南京,各选取了四家不同类型的养老机构进行直接观察和数据收集,用以统计分析获取第一手资料。
(一)无锡实地调研结果
无锡国药康养照护中心,成立于2019年06月24日,国控医疗旗下首家以“康、养”为主线的持续照料型中高端养老机构,提供一站式、全周期的养老服务,为老年人打造专属的护理方案。
无锡静慧孝馨护理院,成立于2015年11月06日,无评级,提供基础养老服务与设施。
无锡福扬颐养院,成立于2021年08月06日,由梁溪区扬名街道与第三方联合打造的医养结合型五星级养老院,采取“养老机构+基层医疗机构”联合模式,提供专业的医疗服务,实现医疗与养老动态管理。
无锡光大金夕延年乐颐养老院,成立于2017年08月14日,五星级养老机构,滨湖区社会福利中心,采用“公建民营”的运作模式,实现超大规模现代化“医养结合型”老年养护机构。
由表2可知:
1.无锡静慧孝馨护理院由于交通不便、内部设施欠缺、医护人员配备不足等原因,对比其他三家养老机构不仅入住率偏低,费用收取也偏低。
2.光大金夕延年乐颐养老院占地面积最大、规格水平最高,所以房间种类设置为3种:单人间、双人间和别墅区,让入住老年人拥有更多的选择空间。
3.光大金夕延年乐颐养老院、国药康养照护中心以医养结合为重点,配备专业医护团队和医疗设施,能提供复杂病情观察和基础医疗护理等服务,因此护理费用较高。福扬颐养院、净慧孝馨护理院仅侧重于生活照料和简单的康复辅助,所以护理费用也相对较低。
(二)南京实地调研结果
向阳养老院,成立于2018年05月14日,被评为3A级养老机构,与街道社区医院订立长期合作关系,定期为老年人进行护理检查。
悦华悦康护理院,成立于2021年6月25日,全市首个“中医颐养”护理院,打造“悦社团”志愿者团队、享清福养老信息服务平台,汇聚各界爱心力量,基本实现了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相结合。
瑞芝康健护理院,成立于2020年09月01日,拥有获评国家标准的五级养老公寓,被评为四级养老机构。护理院倡导“轻养老、慢生活”的科学养老理念,不仅精心打造了机构、社区居家、CCRC①三位一体的养老服务体系,还为老年人提供居家非急救转运服务。
泰康养老院,成立于2016年10月21日,隶属于世界级标准医养活力社区,被评为五星级养老院,配备有齐全的养老设施,内建泰康仙林鼓楼医院联合健康档案,提供24小时待命的苏园救护车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持续照护服务。
由表 3可知:
1.养老机构入住率大多为95%左右,其中瑞芝康健护理院由于开办时间较短,且提供居家上门养老服务占主要地位,所以该机构的入住率偏低。
2.向阳养老院与悦华悦康护理院基础服务措施只能保证老年人日常的身体检查,所以费用偏低。(若有无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将额外增加服务与费用。)
3.泰康养老院占地面积广阔,包含内建的三甲医院,不仅提供了智能化的“医养结合”服务,建立线上老人健康信息检测平台,还设有对应不同户型的4种房间,符合高品质的居住环境,且价格合理。
(三)现代养老模式体验调查(开放式访谈)
1.访谈对象
在对此问题分析研究前,我们找到了24位无锡养老机构中享受服务的老年人作为访谈对象,根据养老机构设施与服务以及老年人的养老需求进行调查。此次调查主要以访谈法为主要调查模式,利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寻找各养老机构的老年人,每个养老机构抽取3名老年人,在老年人的活动时间进行面对面式访谈。
2.提纲设计以及依据
由于各个养老机构配备的设施不同,服务模式不同,投入资金不一致,我们需要了解到老年人对于各模式的接受程度与切实建议,才能总结出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持续发展的正确方向。
首先,询问各养老机构对于智能化设施的运用情况,从而了解智能化设施普及情况。
其次,询问各养老机构对于老年人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可供选择,形式是否丰富,确保有一个尊重老年人又充满多样性的活动环境。
再次,由于了解到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医养结合是优化老年健康和养老服务供给的重要举措,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满意度的重要途径。[13]且现今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养老模式中存在的一个重大问题,因此设计了有关“医养结合”运行的问题。
最后,根据北京中医医院发布的《老年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得出,现阶段,养老模式主要分为居家养老、机构养老、社区养老等,根据自己及家庭的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才是最好的。[14]随着社会技术不断更新迭代,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是如今最新型的养老模式,既整合了传统养老模式的优点,又可以更全面的保障老年人的养老生活,由此询问老年人对于养老模式的抉择情况。
3.结果分析与讨论
对四个板块进行调查后,所得结果如表 4所示:
首先,在智能化养老方面,超过半数(54.2%)的老年人对智能养老设施持积极肯定态度,认为其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另有12.5%基本认同,这为智能养老模式的发展注入了信心与动力。
其次,文娱活动方面,养老机构获得了100%的满意度,成功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这既是对当前努力的认可,也预示着对未来活动创新的期待。
在饮食方面,83.3%的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食谱表示满意,认为营养搭配得当,但部分老年人提出饭菜口感有待提升,提示机构需兼顾营养与口味。同时,关于费用与服务,大多数老年人对护理费用(83.3%)和健康检测服务(75%)表示认可,但认为护理人员的专业性(54.2%)仍有提升空间,要求进一步完善健康检测设施和增强护理团队的专业能力。
最后,在养老模式选择上,居家养老以50%的占比成为首选,但智慧居家养老模式获得了100%的推广同意率,反映出老年人对居家养老的偏好及对智慧化养老模式的期待。
因此,推动智慧社区居家养老与其他模式的协调发展,是满足老年人多元化需求、提升整体养老服务质量的关键路径。
六、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现存问题以及应对策略
(一)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现存问题
1.前期资金投入不足
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建设和运营前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包括信息化设备的购置、养老模式的宣传以及线上平台日常运营维护等。然而,目前政府投入有限、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新型养老模式缺乏宣传度与推动力,故导致资金短缺成为制约该模式发展的重要因素。
2.社区养老设施配套不健全
目前我国大部分社区在规划和建设时,并没有充分考虑到老年人的养老需求,且一些智能服务领域的知识培训依旧处于空白状态,导致目前社区智能养老开展均处为自发、无序的状态。养老设施与医疗保健设施依然在沿用旧模式,无法及时报警和满足老年人求医问诊的需求。
3.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我国由于人口基数庞大,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更加显著。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占比增加,家庭规模小型化、养老机构发展滞后、长期护理成本较高等因素,导致我国失能老人面临服务需求剧增和医疗、护理服务供给不足的矛盾。[15]此外,智慧养老技术设备对护理人员的智能设备使用要求门槛偏高,部分年龄较大的护理人员对此接受能力较低,现今仍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和培训,极大增加了成本。更不用说养老护理工作强度大,但薪酬待遇却普遍偏低的社会现象,让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护理人才。
(二)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应对策略
1.政府充分发挥领导作用
政府不仅需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提供法律保障,还应加大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和现今人口老龄化的国情的宣传,通过印发报纸、杂志,联合社区宣发网络媒体等途径,积极鼓励人们融入到模式中来,以促进该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2.打开市场,筹集资金
通过政策引导和优惠措施,鼓励社会资本市场参与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建设和运营,完善配套养老设施。同时,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如发行养老债券、设立养老产业基金、发展养老保险等,为该模式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
3.建设长期护理保障
将养老服务定位为一个既可以满足市场需求,又具有社会公益性的产品,以此推动公益与商业相结合,建立长期护理保障制度。在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优化服务流程以降低运营成本并提高商业可持续性的同时,确保养老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并增进社会福祉。
4.确保专业人才充足
首先需要加强对于护理人员、企业工作人员的培训与监管,对于上述“时间银行”模式,也应强调志愿者的服务水平,来保障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其次,加强与高校、职业院校的合作,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培养更多的技术性人才,以提高相关人员的整体素质。此外,还应通过网络宣传等媒介扭转大众对护理行业的偏见,同时提高技术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来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于养老服务行业。最后,做好对老年人养老需求的分层工作,精准匹配技术人员,从而填补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在某些领域的空白。
七、总结
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作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新型战略,展现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这一模式不仅让科技创新与社会需求相对结合,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生活服务,还极大促进了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本文通过无锡和南京两地的实例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医养结合、智能养老在实际应用中的显著成效,相比之下,智能养老可以全方位的满足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并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当然,任何创新模式在推广和应用的过程中都会遭遇问题和挑战。前期资金投入不足、社区养老设施配套不健全、护理人员素质层次不齐都是智慧社区居家养老模式需要面对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系列应对的策略,包括政策支持、资金筹集、长期护理保障、人才培养多个方面,希望可以为推动智慧居家养老模式的健康发展提供全面的参考,为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参 考 文 献〕
[1]无锡市委网信办.推进“十大行动” 无锡全力构建养老服务“幸福圈”[EB/OL].(2023-10-30)[2024-08-03].http://www.js.xinhuanet.com/20231030/6ce47677c8814513aa6f037b713ea900/c.html.
[2]南京市人民政府.2023年南京市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EB/OL].(2024-06-13)[2024-08-03].https://mzj.nanjing.gov.cn/njsmzj/mzdt/202406/t20240613_4690010.html.
[3]丁会艳.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构建[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3(08):177-179.
[4]唐钧.老年居家服务的基本概念与认识误区[J].社会政策研究,2021(04).
[5]吴玉韶,李晶.我国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中的问题及其应对[J].行政管理改革,2024(03):44-51.
[6]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官网,2023-8-28 .
[7]Sakari Taipale, "Intergenerational Connections in Digital Families", Springer, Cham,2019.
[8]胡湛. 探索新时代居家养老新模式 [J]. 人民论坛, 2024(03): 64-68.
[9]青连斌. “互联网+”养老服务:主要模式、核心优势与发展思路 [J]. 社会保障评论, 2021, 5 (01): 115-128.
[10]纪春艳. 居家智慧养老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 [J]. 东岳论丛, 2022, 43 (07): 182-190.
[11]曹莹,苗志刚.“互联网+”催生智慧互助养老新模式[J].人民论坛,2018(08):66-67.
[12]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打造医养结合“六边形”养老服务圈[EB/OL].(2023-12-22)[2024-8-12].https://wjw.nanjing.gov.cn/gzdt/202312/t20231222_4128474.html
[1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22-07-18)[2024-08-07].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7/22/content_5702161.htm.
[14]北京中医医院.老年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养老方式[EB/OL].(2021-12-10)[2024-08-07].https://wjw.beijing.gov.cn/bmfw_20143/jkzs/jksh/20211
2/t20211210_2558741.html.
[15]朱文佩,林义.日本“医养结合”社区养老模式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制度分析视角[J].西南金融,2022(01):76-87.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