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资本行为规律的文化机理探析

2024-09-29 00:00:00管星淼
理论观察 2024年9期

摘 要:探寻我国资本行为特征必须基于“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重要论述进行分析。我国资本行为一方面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与血缘关系、道德评价、志向品性等因素挂钩,跳出逐利本性的局限,拓展自身价值追求的内涵;另一方面,受中华传统文化中风险规避倾向、小富即安心理、竞争过度而合作不足等消极基因的限制,难以扩大规模、长期立足。对于中华传统文化对我国资本行为的双面影响,通过制度安排放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资本行为的积极影响、遏制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资本行为的抑制,使资本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关键词:资本行为;中华传统文化;文化机理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4)09 — 0092 — 06

一、引言

2022年4月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新的时代条件下资本理论研究”,将社会主义制度下规范和引导资本健康发展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是当前需要正确认识和把握的五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之一,是“不容回避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 [2]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是所有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发挥资本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措施。认识和把握我国资本行为规律必须基于“两个结合”重要论断,将资本行为特征的研究“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 [3],探寻我国资本行为特征的文化机理、提炼资本行为特征的中国特色。当前,学界对资本特性和行为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主题:一是基于原著文本,寻找认识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的理论依据。有学者提出马克思对“资本一般”和“许多资本”的“二分结构”的分析可作为学理依循[4],认为资本运动既以社会化大生产发展为条件,又内在地产生难以克服的自我限制[5]。同时,提出资本特性和行为规律的研究要结合中国发展实际回答,区分资本的不同性质、形式和形态[6],由于我国资本的性质、结构都较复杂,因此其运动规律也具有多样性[7]。二是梳理中国共产党对资本的认识和利用的历史演进。将中国共产党对资本的认识和利用进行阶段性划

分[8][9][10],以改革开放为时间点,认为改革开放的一个重大理论突破就是承认并肯定资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存在及其积极作用[11],并总结党对资本认识和利用过程中的宝贵经验和启示。三是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资本行为与特性。资本与不同的主体价值观结合会产生不同结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与社会本位价值观结合,侧重集体主义方向[12]。不少研究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公有资本和私有资本切入,提出前者有独特的二重属性,后者的运动规律发生“变形”[13],或认为前者的特殊性在于增殖不是生产经营的唯一目的,还须考虑社会公共利益,后者的特殊性在于生产经营活动主要以私人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存在资本所有者对劳动者的剥削[14]。可见,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并改变了资本的性质和存在形态,使各类资本以不同方式和程度服务于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15]。

已有研究多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为认识资本行为规律和特性提供理论依据,强调要区分不同类型资本的差异性,很具启发意义。但已有研究多从一般意义上分析我国资本特性或行为规律,较少基于我国国情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某种类型资本的行为规律,及这种行为规律的中国原因、中国特征等。探讨资本特性和资本行为规律,不能把其仅仅虚置到一般的层面上,而要结合中国发展的实际来回答[6]。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同人民群众日i9c9fk1TMAhsKLcr77kMXqX2w5Ub2m4Cqd8S4FmBS1Q=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3],这表明分析我国资本行为规律产生的本土化原因,提炼独具中国特色的资本行为特征,分析这些行为特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反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意义。基于此,本文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出发,将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和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国情实际相结合,研究中华传统文化对我国资本行为的影响,挖掘我国资本行为鲜明的特征。

现阶段,我国存在“国有资本、集体资本、民营资本、外国资本、混合资本等各种形态资本”[1],市场经济中各种资本形态有其相对应的运动规律[13],本文所研究的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民营资本,尤其是中小规模的民营资本。

二、中西方资本行为差异的文化根源

14-15世纪,以地中海贸易区为代表的欧洲三大贸易区开始出现,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城市逐步形成城市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后,工场手工业正式过渡为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制度由此正式诞生。资本主义制度诞生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资本——作为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萌芽、建立和发展而同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是西方社会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所以西方资本历史由来已久、发展充分,是脱胎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成熟产物。其次,西方资本孕育于海洋文明、生长于文艺复兴时期,这使它天然地具有扩张性、外向性特征。15世纪末,新航路的开辟为对外殖民扩张和掠夺扫清地理障碍,在对资本狂热追求的利益驱使下,世界市场伴随着海外殖民掠夺不断得以开辟。这种孕育于海洋文明的资本原始积累方式,使西方资本天然的带有海洋文明的基因,天生具有外向性、扩张性、霸权性和掠夺性,内驱力极强。同时,14-16世纪的文艺复兴突破了思想禁锢,它所倡导的人文主义,将“人”而不是“神”作为世界的中心,极大地宣扬了人的个性解放,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地位,鼓励人们追求现实生活中的幸福。文艺复兴从精神和思想层面启发和鼓励了人们自己创造幸福、追求自身利益,在这种思想精神的熏陶下人们对资本的追求被认为是正当的、内生的、理所应当的,西方文明对资本的追求被赋予了正当性和本能性,资本的追求是一种内驱力极强的行为,是为了满足个人需要的永恒终极追求。

一般认为,我国资本主义的源于明朝中后期,时间上基本相当或稍晚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但是我国资本主义发展得十分缓慢、数量上也并无扩张之势,长期处于萌芽状态。直到鸦片战争之后,工场手工业的繁荣使我国资本主义进入发展期,所以,有理由认为我国资本的正式发展至今也就180多年的历史,与西方资本相比,我国资本的起步较晚、发展并不充分。其次,我国资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萌芽,本身就处在一个畸形的、艰难的生存环境之中,可谓“先天不足、后天畸形”。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一方面推动我国资本发展,客观地看,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加速封建社会瓦解,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我国的萌芽,客观上为我国资本发展创造了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它对内受到来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压迫剥削,对外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控制奴役,我国资本长期在夹缝中艰难地求生存。可见,我国和西方资本的孕育环境和成长环境存在很大差异,资本的孕育和发展不像西方资本那般,有成熟的社会制度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它不是我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自然产物,而是在外部力量的推动下匆忙产生的被动产物。再者,我国历史上长期以农耕文明为主导,在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下成长的资本,天然带有农业文明安定安稳的基因和烙印,体现出内向性、保守性、固定性等特点,规模不求大、自给自足即可,这对我国资本的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历史渊源和文化差异就如婴儿脱胎的母体一般,对中西方资本的行为规律产生深远影响,带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基因对资本的生长及其行为规律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首先,从脱胎环境看,西方资本是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自然产物,其发展过程是充分且相对漫长的,而我国资本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下的被动产物,自诞生之日起就在艰难的内外部环境下求生存。其次,从文明特征看,西方海洋文明孕育的“蓝色资本”与中国农耕文明孕育的“黄色资本”性格迥异,前者是扩张的、外向的、侵略的,带有开拓者的主动性和霸权意识,后者是保守的、内向的、防御的,倾向于规避风险、谨慎行事和追求稳定。中西方历史和文化差异造就资本不同的行为方式和规律,为认识我国资本行为规律就必须从我国国情实际出发,探究我国传统历史文化对资本行为规律的影响。

三、中华传统文化作用于资本行为的内在机理

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影响资本的行为规律?本文的假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性对我国资本的生长轨迹和行为规律产生了辩证影响,其中既有优秀基因对资本行为的正确引导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基因对资本行为的过度束缚等消极影响。

(一)受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所滋养

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对我国资本行为起到正面引导作用,有助于资本形成崇正向善的积极利益观。儒家文化长期占据我国传统文化的主导地位,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深刻塑造了我国资本行为。

第一,在组织层面,受仁爱思想的影响,资本常以家族为基本组织单位,表现为家族式行动。儒家的“仁爱”思想是建立在血缘宗亲家庭基础上的有差别、有等级的爱,所谓“爱有差等”“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宗族血缘关系一直以来在中国人心中都举重若轻,基于宗族血缘的爱被认为是最稳固的。这种思想观念投射到资本行为中就表现为家族式企业、家族联姻等现象,颇有“肥水不流外人田”之意。从明清的晋商、徽商,到《红楼梦》中“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四大家族,到近代的荣氏商业家族、郭氏家族的上海永安公司、简氏兄弟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等一批近代家族企业,再到当今万达集团、方太企业、丽达集团和莎莎集团联姻等等,家族企业、家族联姻在各时期都普遍存在。家族式行动的优势在于它天然地拥有来自家庭成员内部之间的信任、互助与团结,成员之间凝聚力强、秉承共同繁荣的统一目标,有效降低了人际交往中的摩擦冲突和信任成本。经济关系叠加了难以割舍的血缘关系,有效增强了经济关系的韧性,一种更加稳固的、长久的、安全的经济联系就此形成。

第二,在道德层面,以“义”“信”“道”为代表的价值观,将资本行为自觉地规范在道德要求的框架之内,有力地约束或避免了资本的rJuM753uXom9n0kW+tpius1hG+Fm8SjVGy15SBZdFIU=不规范行为。例如,提倡以正当手段获得财富,“君子爱财,取之有道”“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都喻此理,有良心、讲信用是获得财富的前提,但凡违背了“义”、以不正之“道”获得的财富,都是为人所不齿的。这种道德倡导潜移默化地影响了资本的行为,对现实中资本行为起到很强的约束力和引导力,例如,推崇“舞弊情事,百年不遇”的晋商文化、提出“利以义制,名以清修”的晋商王现、我国商业诚信文化的典范祁县“复盛公”商号……自古以来,不少商人将“义”“信”奉为经商之道,十分珍惜自身的名誉信誉。在此类道德观的引导下,资本呈现讲诚信、重义轻利的行为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矫正了资本的贪婪本性、约束了自身的不规范行为,使资本更适应中国本土文化。

第三,在情感层面,将财富与志向心性、人情交往、健康幸福等概念联系起来,赋予资本行为多重价值追求。比如,论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贫而乐,富而好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富贵而骄,自遗其咎”等,提倡精神世界的丰富可以弥补物质生活的清贫,强调志向、心性等精神追求的重要性。又如,“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等,告诫人们不可因钱财疏远人际交往与情感建立。再如,劝慰人们平安幸福比财富重要,所谓“黄金未为贵,安乐值钱多”“破财消灾”。此外,墨家的“兼爱”思想,以及“有财贵善用,须要约己周人”“乐善好施”等思想则认为不因基于地缘、血缘关系而有所差别,应一视同仁地对他人给予帮助。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这种善良朴实、真诚博爱、乐于助人的优秀文化基因在资本行为中留下深刻的烙印,打破了资本行为只逐利的单一化目标,使资本的行为目标多元化,行事风格上多了份悲悯、关切与傲气。

综上,受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基因的熏陶与滋养,我国资本行为规律呈现至少三个积极特质:一是资本的家族式行动方式增强经济关系的韧性。受儒家思想影响,基于血缘、姻亲等关系的资本组织形式,天然地拥有家族成员间高度的凝聚力和统一的行动力,经济关系与血缘关系相交织,内生地创造出更稳固、更具韧性的复杂经济血缘关系;同时,这种复杂的经济血缘关系又反作用于家族内部,促进家族资本进一步繁荣与壮大,两者互相作用、紧密联系。二是资本受道德观影响建立内外部行为评价和矫正体系。受传统文化中道德观念的熏陶,诚信、道义、名誉被视为比钱财更为重要的东西,资本行为由内而外地产生出强大的自我约束力,一定程度上主动地将自身行为约束在道德标准之内,有效地规避资本的不规范行为。通过将资本行为与道德评价相挂钩,一方面,对内能充分激发资本内在的自我约束力;另一方面,对外建立起以名誉、信誉等为标准的资本行为的外部评价体系,搭建起内在自我制约与外在评价约束的双重行为矫正体系。三是多重价值追求促进资本行为突破单一的逐利目标。志向品性、安定生活、情谊交往、风骨气节等成为资本的行为考虑,它不再仅仅以获利为唯一的行为目标,极大地拓宽了资本价值追求的内涵。

(二)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消极基因所限制

然而,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基因也对我国资本行为形成负面影响,主要表现为风险规避倾向、小富即安心理、竞争过度而合作不足等,使资本难以扩大规模、长期立足,抑制了资本做大做强。

第一,动荡压迫的出生环境,使资本行为具有规避风险的决策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被历代封建统治者作为经济指导思想,体现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对资本的有意压制。有研究指出,正是因为看到资本从农业流入工商业的负面作用,故借助“重农抑商”政策阻止资本过多流向工商业,以实现产业均衡、防止贫富分化[6]。此外,上文提到我国资本起源于明代中后期、初步发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背景之中,在这段朝代更迭、制度变革、社会动荡、战乱不断的时期中,资本从诞生起就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国内封建统治阶级剥削压迫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各类改革层出不穷、新阶级不断出现、新旧阶级关系交织复杂,各阶级间的利益争夺更甚,外部西方帝国主义列强发动战争进行掠夺压迫,割地赔款的损失最终转嫁到百姓身上。在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民族资产阶级作为新兴阶层,发展时间短、发展不充分,也不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利益自然无人代表、权利无法保障,无疑是势单力薄的。这使我国资本从诞生之初就形成谨慎保守、循规蹈矩、规避风险的行为倾向,带有鲜明的“风险厌恶”的行事特点。不同于西方资本天生的偏好风险,我国资本的行事风格一向是求稳定、求安定、求确定,本能地愿意降低或消除风险、避免不确定因素,厌恶不确定性或变动。

第二,安定自足的农耕文明,使资本行为带有小富即安的行动特征。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国家,农业生产是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经营单位、每户依赖自家的一亩三分地生活,农民生存依赖于土地,因而活动范围十分有限,天生带有安土重迁、坚守家园的特质。在小农生产方式下,生产的目的多用于生存而不是交换,只要能满足日常生活温饱即可,无形中形成一种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心态。同时,小农生产大多靠经验沿袭进行生产,正如马克思评价到它遵循了“由社会最不发达部分的单凭经验的和刻板沿袭下来的经营方法”[16]7,696,这极大地削弱了人们的创新创造精神。自给自足的农耕文明使资本行为也带有保守封闭、循规蹈矩、固步自封、创新不足的消极特征。

第三,孤立闭塞的农村生活,使资本偏好单打独斗又自私冷漠。小块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营模式的重要特点是独立分散经营、各自为政、单打独斗,“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种多样的关系,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相互交往,而是使他们互相隔离”[16]2,566,马克思形象地将其比喻成由一个个马铃薯汇集

成的一袋马铃薯,表明小农之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16]2,566,是一种孤立的劳动。因为个体(或者家庭)劳动力就基本能完成生活所必需,“每一个农户差不多是自给自足的,都是直接生产自己的大部分消费品,因而他们取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靠与社会交往”[16]2,566,所以交往与合作的意识很弱。“小块土地所有制按其性质来说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劳动的社会形式、资本的社会积聚……”[16]7,912,在农村“占统治地位的,不是社会劳动,而是孤立劳动”[16]7,918,它长期以劳动的个体(或家庭)形式呈现,却排斥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的社会积聚,这使得我国资本偏好个体竞争却合作不足。同时,如“各人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明哲保身”“独善其身”等俗语又展现出对他人利益漠不关心、只关心个人利益得失的冷漠、自私的消极一面,即“根源于农村生活闭塞状况的冷漠态度。”[16]4,509

可见,受中华传统文化中消极基因的影响,我国资本的行为规律呈现以下消极特征:首先,资本受封建专制制度和“重农抑商”政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天生倾向于规避风险且小富即安。我国资本在内忧外患的社会背景下出生,无人代表与维护其利益,天生势单力薄,这使资本天生厌恶或规避风险、小心谨慎行事,对潜在风险的承受力比较低,求稳保守特征明显,冲劲不足、不愿冒险。其次,农耕文明的劳动者围绕土地要素进行生产生活,生产剩余不多、满足日常温饱外较少用于交换或财富积累,使资本行为具有循规蹈矩且固步自封的特点。小块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营模式放大了农村生活闭塞、隔离、孤立的特点,映射到资本行为上就是偏好单打独斗、合作意识薄弱,且带有自私冷漠的消极利益观。同质化程度高、竞争有余而合作不足的行动方式难以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尤其是在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它无法享有合作带来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与整合、费用和风险分摊等优势,难以形成强大的协同效应,直接导致我国民营资本难以做“大”做“长”。

(三)中华传统文化影响下我国资本的行为特征

中西方历史文化差异使资本在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资本的生长及其行为规律形成了不可磨灭的深刻影响。我国小资本的行为在与封建制度、农耕文明、儒家文化等因素结合的过程中,产生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资本行为特征。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赋予了资本血缘家族、人际交往、品性志向等内涵,我国资本的行为因与人情社会等多种因素充分交织而具有了人的情感意识,是一种讲究人情世故的、有精神追求的小资本。另一方面,中华传统文化中消极基因——风险规避倾向、小富即安心理和重竞争轻合作意识等,又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资本扩张和积累的意识、降低资本合作的可能,对资本做大做强产生了抑制性,这也是我国多数小资本很难跨越原始积累的重要原因。

四、基于我国资本行为特征的政策建议

要辩证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资本行为形成的双重影响,更重要的是有的放矢地制定适合我国资本行为规律的政策,尽可能放大传统文化对资本的正效应、遏制其对资本的负效应。

(一)以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面引导

首先,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方针为指导,挖掘新途径对资本行为进行规范化引导。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要求我们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点和要求的价值内涵挖掘出来,对形式进行适度创新与改造,通过网络宣传教育、事迹评选、荣誉授予、公众监督等新渠道、新载体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以新的时代内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感召力积极引导、正面矫正资本行为,强化资本行为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

其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滋养资本行为,引导资本走正道、营造和谐诚信的社会营商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民营企业家要珍视自身的社会形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企业家精神,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提出“教育引导资本主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信用信义、重社会责任,走人间正道。”这表明民营企业家作为资本的实际行为主体,能否正确引导其行为具有重要意义。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引领,帮助民营企业家提高自身思想认识,不做违法违规的行为,引导企业和资本关注生态环境、社会保障和治理绩效等各方面,更主动地承担社会责任、履行义务,寻找资本逐利和社会利益两者之间的最大公约数。以思想政治工作让民营企业家守住政治底线,提高政治站位,把企业发展聚焦到党的奋斗目标和人民需要上来[13],教育引导民营企业家摆脱资本人格化的羁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信用信义、重社会责任,走人间正道[17]。

(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消极面改造

首先,激发资本创新创造活力,营造宽松包容的市场环境。降低中小型资本进入门槛,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鼓励资本创新创业。发挥服务型政府的角色,为民营资本提供融资保险、政策优惠、建设运营等配套服务,避免出现监管过度、准入条件苛刻等情况,通过为资本行为设置“红绿灯”,赋予民营资本强劲的发展动力,为民营资本做大做强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其次,促进资本合理适度流动,引导资本跨越行动的舒适区。为改变资本行为中与生俱来的安土重迁的特质,促进资本在不同领域适度扩大流动范围、提高流动速度,以资本要素黏合土地、劳动、数据等生产要素,引导民营资本向科技创新、公共服务、民生工程等领域流动,发挥民营资本在增加就业、发展生产力方面的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实体经济健康有序发展。打破中华传统文化的消极因素对资本行为的局限与抑制,使资本行为与当代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再者,引导民营资本差异化经营,避免过度竞争、在合作中共赢。对当前民营资本过度密集化、同质化竞争等问题,可通过引导和扶持民营资本进入差异化赛道,尤其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或帮助同类型民营资本在产业链不同环节进行差异化布局,将孤立的、单打独斗式的资本行动转化为在差异化中求新定位、在合作中求共赢的新局面。

〔参 考 文 献〕

[1]依法规范和引导我国资本健康发展 发挥资本作为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N].人民日报,2022-05-01.

[2]习近平.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J].求是,2022(10).

[3]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8.

[4]顾海良.马克思“资本章”对资本理论的开创性探索——兼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本理论问题[J].学术界,2022(10).

[5]顾海良.马克思对资本特性和过程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及当代意义——马克思《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再研究[J].经济学家,2022(08).

[6]邱海平,孟捷,周建波,等.经济思想史视阈下的资本[J].经济思想史学刊,2022(02).

[7]杨志.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资本特性的几点思考[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2(03).

[8]梁伟军,黄子睿.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认识和利用资本的历史进程与经验启示[J].社会主义研究,2023(06).

[9]陈清,陈林.中国共产党认识利用资本的历程、逻辑和经验[J].当代经济研究,2022(03).

[10]郭冠清.新中国成立以来资本文明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对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05).

[11]洪银兴.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深刻认识资本特性及行为规律[N].学习时报,2022-4-22.

[12]余金成.深入把握资本规律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由之路[J].社会主义研究,2022(06).

[13]刘凤义.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09).

[14]简新华,余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资本理论[J].经济研究,2022(09).

[15]郗戈.“驾驭资本”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23(12).

[1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4、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7]顾海良.马克思“资本一般”和“许多资本”理论与中国资本问题研究[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2(08).

〔责任编辑:孙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