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面临的问题与创新研究

2024-09-29 00:00:00王乃珠
求知导刊 2024年23期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在数学课程中合理应用信息技术。提供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资源,设计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已成为小学数学教学方式改革的趋势。随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也暴露了一系列的问题。从“教师对多媒体依赖性强,学生主体作用难发挥”“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学生注意力分散”“课件质量差,无法突出教学重难点”“套用问题突出,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盲目应用,学生缺乏实践”五个方面,分析了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并从转变观念、提升能力、课堂教学、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了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措施,以达到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成效的目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教学;应用;问题;创新

作者简介:王乃珠(1978—),男,甘肃省兰州新区第四小学。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已成为推动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然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作用,我们需要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

一、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面临的问题

(一)教师对多媒体依赖性强,学生主体作用难发挥

目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强的依赖性。虽然课件内容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符,但是教师往往直接按照课件设计的环节来实施课堂教学,忽视了学情与班级特点,导致教学任务只是读完一堂课的多媒体课件。当课堂教学中出现与多媒体课件的预设不符的情况时,教师喜欢避开学生的问题。教师在课堂中具有较强的控制性,且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不仅设计的教学内容较为单一,而且结合知识点实施的课堂训练与延伸的内容较多,教学内容难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而影响课堂生成效果。教师往往忽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使学生在课堂学习时处于被动状态,导致学生成为完成教师下发的学习任务的工具,学生丧失了应有的主体性,难以发挥主体作用。信息技术的课堂教学辅助作用局限于教师的“教”,对学生的“学”的作用较小,导致借助多媒体呈现替代教师演示与学生操作的情况较为突出。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开展教学能有效解决传统实验器材难以准备和操作较为麻烦等问题,使课堂教学更便捷,但这会使本应由学生动手操作的实践环节被播放动画视频、进行虚拟实验等方式取代,导致学生失去亲自动手实践操作的机会,这不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使学生在知识理解时只处于“看”的阶段,学生的实际解题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难以得到发展。

(二)过度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学生注意力分散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应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日益增多,其能帮助教师更高效地开展教学工作。《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教师合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教学。信息技术工具分为呈现类、互动类和辅助类三种类型。其中,呈现类信息技术工具主要用于传递信息,例如常见的多媒体课件、音视频、图片等;互动类信息技术工具主要用于师生交互,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活动、数学实验;辅助类信息技术工具主要用于辅助课堂教学,例如几何画板、视频展台、计时器、思维导图等。

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过度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问题较为突出,这会使学生注意力被分散,导致学生感官受到多次刺激而出现疲劳的状况。小学生注意力广度、稳定性不足,注意力转移能力较差,同时缺乏较强的空间想象力与抽象思维能力,好奇心较重,教师过度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会使学生难以将注意力聚焦于课堂,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三)课件质量差,无法突出教学重难点

目前,多媒体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信息技术,这主要是因为多媒体课件具有较强的表现力、生动性和高效性。但是部分教师设计多媒体课件的能力不足,导致多媒体课件的质量较差。同时,部分教师对多媒体课件排版方式与教育内容呈现方式两个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他们的多媒体课件中的教学重难点往往是在学生提前知晓的基础上设计的,导致重难点无法通过课件本身来突出[1]。

(四)套用问题突出,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缺乏关联性

目前,套用问题是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面临的最大问题。在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数学教学的背景下,套用问题主要指教师或学生在使用信息技术工具时,过于依赖预设的模板或案例,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数学是一门需要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学科,但部分教师设计教学课件时往往忽视对教育资源的甄别与筛选,直接套用模板,课件的内容大多是从教材中复制而来的,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较低,导致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效较差。

(五)盲目应用,学生缺乏实践

除了上述问题,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还存在盲目应用信息技术导致学生缺乏实践的问题。以目前较为常见的电子白板为例,教师在应用电子白板教学时,可以将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具体,实现概念可视化,但是部分教师过分注重具体的表现形式,导致学生往往只能理解知识的表面含义,而难以深入感受其深层次的内涵,也难以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研究

(一)转变观念

这里的观念是指教学观念,教师只有转变教学观念,形成新的认识与看法,才能从根本上促进信息技术的创新应用,提高应用信息技术教学的成效。而转变教师教学观念需要以下四个方面的共同努力。

首先,在国家层面,需要重视教育信息化。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教师要高度重视信息技术的作用,使教育信息化不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成为教育领域全面改革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将其运用于教学能促进思维方式和教育模式的转变。为了深化教育信息化,国家需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使教师能够熟练掌握并运用现代进行教学。这不仅包括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还包括利用互联网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线学习平台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教学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深度融合。要通过引入数字化教材、虚拟实验室、在线课程等,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还要关注信息技术在跨学科学习中的应用,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的整合和迁移,构建完善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如建设高速稳定的校园网络、配备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建设智慧教室等。完善的基础设施能为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此外,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中,要关注教育的公平性和普及性。通过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等手段,将优质教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尤其要关注特殊群体的教育需求,为残疾学生、留守儿童等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其次,在社会层面,要发挥社会舆论导向在信息技术应用中的指导作用,鼓励教师加强对信息技术应用方式的创新。在舆论引导中,可通过积极的舆论宣传、培训交流等方式,激发教师的创新热情,提升教师的应用能力,为教育教学的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使教师不断探索和创新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方式,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再次,在学校层面,需要给教师提供更多促进专业发展的培训机会,鼓励和引导教师创新、获取新技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开展跨越式教学、翻转式教学,并提供相应的反馈与评价机制,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的监督与评估,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2]。

最后,在教师层面,教师作为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实施者,需要积极主动地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将信息技术融入日常教学中。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基本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还需要教师具备创新思维和跨学科整合能力。因此,教师应深入学习并理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方式,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提升教学质量和效率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通过参加专业培训、学习相关文献和案例,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将信息技术作为推动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此基础上,教师应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在线学习平台等现代化教学工具,设计富有创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利用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学习资源和学习路径。此外,教师还应注重跨学科整合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在跨学科学习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通过跨学科整合的方式,能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内容进行有机融合,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数学课程中利用虚拟实验室进行模拟实验和数据分析等。教师还应加强自我反思和持续改进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及时收集和分析教学数据和学生的学习反馈,并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反思和改进;积极参与学校和社会组织的各类交流和研讨活动,与同行进行经验分享和互相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3]。

(二)提升能力

TPACK理论(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即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强调教师需要具备整合教学、学科与技术知识的能力。为实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课堂生成能力与信息技术实操能力。因此,教师需预设教学计划,但要避免过度预设使教学机械化。生成性教学强调根据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活动,构建动态课堂。因此,教师需明确并具体预设教学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如问答、小组合作等,创新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思考与交流,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直接影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但目前存在学校设备完善而教师不会用和不善用的问题,部分教师还存在担忧学生对电子设备的自控力差的想法,这限制了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使用。因此,有关部门和学校应提供系统培训,包括动画制作、几何画板、多媒体应用、课件制作等方面的培训,让教师能更好地接受和运用新事物,拓展信息技术的使用范围,引导学生在智慧课堂中利用信息技术学习,并将教学知识、技术知识与学科知识融合,理解信息技术仅作为教学支持而非目的,依靠技术应用和创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三)聚焦核心素养与教学模式,革新课堂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应以教学目标、内容、活动和模式的创新为核心。教学目标应聚焦于数学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的培养,避免过度依赖技术。教学内容应聚焦核心要点,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注重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活动应丰富多样,能提升学生的参与度,能实现教学形式的创新和小组合作形式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应注重创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升学习效果。

首先,教学目标需紧扣核心要求,指向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信息化2.0时代,教师应在融合信息技术时,以学生核心素养和思维能力为中心,避免过度依赖技术。教师需关注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如数感、量感、空间观念等,并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合理设计教学目标。

其次,教学内容应聚焦核心要点,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提升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涵盖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等,旨在提高学生认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思维方式。教师应精选教学内容,拓展课堂知识,借助信息技术深化教学内容,进行情境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再次,教学活动应丰富多样,以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学活动丰富多样,如项目式学习、课堂互动等,这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游戏化的练习和多元小组合作则能进一步促进学生创新,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最后,教学模式需注重创新,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信息技术的引入为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供了新机遇,可培养学生的多项能力,如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参与度,从而提升教学效率[4]。

(四)应用信息技术优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环节是诊断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应用是否有成效的环节。教学评价是教学系统中的重要反馈渠道,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学手段,在教学评价中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评价效率和质量。通过将信息技术融合情况纳入教师评价指标,能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教师的教学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和教学质量的提升。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教学与教学评价,实现过程性评价和真实性评价,能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

三、总结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较多,例如,教师对其依赖性强、学生主体性差、过度应用分散了学生注意力、课件质量参差不齐、套用问题突出以及盲目应用等。为了提升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成效,教师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辅助和促进作用,避免过度依赖和盲目应用;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以保证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够真正服务于教学;合理设计基于信息技术的教学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在教学评价中,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实现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及时性,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参考文献]

刘金艳.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4(21):89-91.

王芳.信息技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中小学电教,2024(6):44-46.

王娟.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24(15):77-79.

陈春梅.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互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考试周刊,2024(16):72-75.

吴涛,曹青,黄华.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J].河南教育(教师教育),2024(4):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