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境与实施策略

2024-09-29 00:00:00李艳
求知导刊 2024年23期

摘 要:小学生家庭教育是一个系统化的教育过程,涉及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元素。生态系统理论能够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层面对小学生家庭教育进行系统分析,并为解决其中的难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基于此,在阐述生态系统理论概要的基础上,探讨了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境,并针对微观、中间、外层和宏观四个系统层面提出了实施策略,旨在提高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水平。

关键词:生态系统理论;小学生;家庭教育

作者简介:李艳(1980—),女,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

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基础,直接关系到其一生的成长轨迹。自202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施行以来,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和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确认和提升[1]。尽管法律对家长的责任以及社会各界的协同作用进行了明确规定,但小学生家庭教育仍面临诸多难题。因此,教师应从生态系统理论的全新视角出发,对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并努力寻找有效的解决方法,提出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家庭教育优化策略。

一、生态系统理论概要

20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尤里·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其不仅深化了对个体与周围环境关系的认识,还揭示了人的成长是如何受到多层次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的[2]。根据布朗芬布伦纳的阐述,这些多层次的环境系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它们以不同的方式和程度塑造着个体的成长轨迹,具体分为以下四个层次。

作为个体最直接接触和频繁互动的环境层面,微观系统是四个层面中的核心层,对小学生来说,其每天活动最频繁的环境和场所便是学校与家庭;中间系统则着眼于这些紧密环境间的动态关系,例如,家庭与学校协同工作,共同支持个体的成长;外层系统涉及那些个体并未身处其中,却对其成长轨迹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社会组成部分,诸如父母的职业背景、社交情况及其所带来的资源或压力等;宏观系统则反映了个体成长所嵌入的更宏大的社会文化脉络,包括国家政策法律、社会文化、传统习俗等塑造个体成长环境的因素[3]。

由此看出,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不仅受到家庭和课堂等直接教育环境的塑造,同时也被外层系统的各种社会结构和宏观系统中的文化、政策所影响。生态系统理论展现了一个多维度、相互关联的影响网络,使我们能够从一个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角度来洞察小学生家庭教育所面临的复杂挑战。

二、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困境

(一)微观系统层面:家长与学校教育能力存在诸多短板

1.家长家庭教育能力与素养明显不足

家庭是小学生最亲近、最直接的成长环境,在家庭这一“避风港”中,父母不仅肩负着监护人的责任,更是塑造孩子成长轨迹的重要力量。然而,反观当前家庭教育的现状,不难发现,家长的家庭教育能力与素养仍有待提升,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一方面,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失之偏颇。不少家长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业成就,将高分视为成功的唯一标准,轻视对孩子品性的培养,而缺失品性会对孩子的道德观念和全面素质的培养产生不利影响。例如,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取得好成绩,不惜采用各种手段,包括过度补习、压制孩子的兴趣和爱好等,这不仅剥夺了孩子的快乐童年,还会导致孩子在面对挫折时缺乏应对能力。

另一方面,家长缺乏基本的家庭教育知识储备。由于未能深入了解孩子心理及认知发展的规律,很多家长往往只能凭直觉和经验来教育孩子。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甚至会对孩子的个性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例如,有些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缺乏耐心,动辄采用惩罚或责骂的方式,这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还可能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导致家庭关系紧张。

2.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不够规范化、专业化

学校在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引导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但反观现实,学校在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方面显然还存在诸多短板。一方面,家庭教育指导规范性缺失。一些学校对家庭教育指导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往往只是形式主义地应对,导致相关工作往往流于形式,缺乏对家长真实需求和困惑的深入了解与应对。另一方面,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资严重匮乏。现今,多数学校还没有成功地建立起一支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队伍,同时,许多在职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也相对不足。这种情况直接影响了学校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的专业水平,使学校难以向家长提供深入且有针对性的建议。

(二)中间系统层面: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有待改进

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全面发展,离不开家庭、学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与协同培育。然而,目前这两者之间的合作尚显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在育人目标上,家庭、学校尚未达成统一的共识。部分家长过于看重孩子的学业表现,对孩子的道德、艺术、体育等方面的培养则相对忽视;学校虽然致力于实现全面的教育目标,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因应试压力和各种考核指标,难以充分兼顾家庭教育的指导,从而导致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隔阂。另一方面,在育人过程中,家庭、学校的角色定位和责任划分不够明确,导致出现主体越位和缺位的现象[4]。例如,一些家长在家庭教育指导活动中表现出消极态度,缺乏主动参与的意愿;而有些家长则过度介入学校事务,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校之间的有效合作。

(三)外层系统层面:亲子之间缺乏陪伴与交流

父母的职业环境是对孩子成长具有深远影响的外层系统因素。由于职业需求和工作压力,在一些家庭中,父母陪伴孩子的时间被大幅压缩,亲子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机会减少,导致隔代抚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作为家庭教育的主体,父母在一定程度上缺席了孩子的成长过程。当父母因为工作繁忙而无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和陪伴时,孩子可能会因为缺乏与父母的情感连接,缺失父爱和母爱,从而在心理上缺失对家庭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四)宏观系统层面:家庭教育立法亟待细化与完善

在宏观系统层面,我国家庭教育法律体系的构建尚处于亟待完善的阶段。尽管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但相关的立法工作在过去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自2011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倡议推进家庭教育立法后,该议题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直到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实施,才标志着家庭教育相关法律法规的真正建立,从法律实践的角度来看,其目前主要是界定了家庭教育的一些基本准则和整体的制度结构,尚需更多细化的执行措施和配套制度来确保能够落地生根[5]。

三、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小学生家庭教育的实施策略

(一)微观系统层面:提升家长素养与学校指导水平,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1.采用多元化策略,有效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

家庭教育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而家长作为这一教育环节的主导者,其教育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孩子成长质量的高低。为了更好地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采用多元化策略,切实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家长应专注于以下三个方面的素养提升。

第一,重塑家庭教育观念,将品德培养置于家庭教育的首位,同时不忽视孩子的智力、体育、艺术和劳动教育。为此,家长应为孩子营造一个有利于其全方位发展的环境,使教育与实践紧密结合。第二,扩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储备,通过深入学习育儿理念和技巧,加强与孩子的日常交流,根据孩子的独特性格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引导。例如,家长可以参加由教育专家主讲的线上或线下家庭教育课程,深入了解孩子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和需求。同时,也可以加入家长微信群或社区论坛,与其他家长分享经验,讨论教育难题,从而提高自身的家庭教育能力。第三,平衡物质投入和精神关怀,以推动孩子的全面和健康发展。在物质投入方面,家长可以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如在家庭中设立专门的学习区域,购买适合孩子年龄的书籍和学习工具等;在精神关怀方面,家长则要注重与孩子的情感沟通,如每天留出一段时间专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或者定期组织家庭活动,如户外郊游、一起观看电影等,增进亲子关系,从而有效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

2.加强规范化、专业化建设,提升学校的家庭教育指导水平

为了加强自身在家庭教育指导中的作用,学校必须加强规范化、专业化建设。一方面,学校应当以严谨负责的态度,向家长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与注意事项,并创造机会,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并勇于提问,以此提高家长学习的主动性。为了实现这一点,学校可以策划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或讲座,让家长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热情。另一方面,学校应致力于提高家庭教育指导的专业性。除了常规的教学任务,学校还应增加对在职教师的专业培训,以提升教师的家庭教育指导能力。例如,可以邀请家庭教育专家来校举办讲座或工作坊,与教师面对面交流,解答教师在家庭教育指导中遇到的问题,并提供实用的教学策略。培训内容应涵盖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两个方面,以确保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

(二)中间系统层面: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新机制,践行“立德树人”育人理念

在中间系统层面,家庭、学校和社区应当围绕家庭教育形成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协同育人的新进程。第一,在育人目标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所倡导的“立德树人”理念应成为三方的共同追求,这一理念着重强调了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为此,三方应在家庭环境中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第二,在实施育人策略的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区要明确并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家长在孩子的成长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需要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动态,积极与教师进行沟通,主动配合学校的教育计划,并积极保持学习的自主性,以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学校应在家庭教育指导中发挥核心作用,为家长提供专业的教育指导和建议,帮助家长掌握更为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社区应及时掌握社区内家庭教育的开展状况,重点关注矛盾频发家庭以及留守儿童家庭遇到的教育问题,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获得帮助。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努力和协同合作,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实现育人的共同目标。

(三)外层系统层面:家长全方位的陪伴与引导,助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

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的悉心陪伴与正确引导。首先,家长要了解孩子的整体状况,包括身体发育、学习进步和日常生活习惯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孩子需要的时候,给予他们恰当的心灵支持和思想启示。其次,家长要与家中的长辈,如孩子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保持密切且有效的沟通。家长应与他们共同探讨如何避免过度溺爱孩子,确保对孩子进行恰当的管束,并对孩子的不良言行进行及时的干预与纠正。最后,家长要尽可能地腾出时间与孩子共度亲子时光,善于发现孩子面临的问题,通过积极的对话和交流,与孩子共同寻找最合适的解决方案,从而保障孩子的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四)宏观系统层面:完善法律保障体系,推动家庭教育长远发展

在宏观系统层面,国家应完善和强化家庭教育法律保障体系,并从立法层面进行系统的规划与设计。首先,应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为基础,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核心理念,逐步建立起一个全面覆盖家庭教育的法律框架。在此过程中,立法机关应积极推动相关法律条文的修订和完善,特别是关于家庭教育督导评估与责任追究机制的建立,以明确各方职责,并有效监督家庭教育的实施情况。其次,地方政府也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具有地方特色的家庭教育政策,并重点关注家庭教育指导人员的资质认定、家庭教育服务机构的准入标准,以及家长学校的监督考核等方面,从而确保家庭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质量。最后,为了保障家庭教育工作的持续推进,相关部门还应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为家庭教育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逐步建立一个更加完善、更加科学的家庭教育法律体系,为家庭教育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

结语

家庭教育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受社会、学校、文化背景以及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经济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为了实现家庭教育的科学化与系统化,各方需要采取一系列富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以确保每一项教育实践都能有效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独特优势,还要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辅相成,共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姚佳胜,张慧琳,李颖芳.从“法制”到“法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与推进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4,44(10):16-22.

孟涓涓,王辉,杨宇,等.家庭教育支出与身心健康:对“双减”政策的效果评估[J].经济管理学刊,2024(1):27-54.

刘佳.家庭教育视域下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路径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4,43(3):195-197.

龙宝新.家庭教育的“三重迷失”及其重振之路[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2):81-89.

杨莉.学校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学与管理,2024(7):1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