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花,并不是植物学专业名词,而是源自古代诗词等文学作品,如“闲阶雨过苔花润,小簟风来薤叶凉”“云盖数重横陇首,苔花千点遍松阴”“荒径扫稀堆柏子,破扉开涩染苔花”,这些诗句中的“苔花”一般泛指苔藓植物。《西游记》中“万寿山大仙留故友,五庄观行者窃人参”一章中写道:“往来白鹤送浮云,上下猿猴时献果。那门前池宽树影长,石裂苔花破。”此处的“苔花”既可理解为苔藓植物,也可理解为石生的地衣。
从众多诗句中脱颖而出的是“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在此诗句中,诗人用“苔花”指代苔藓植物的“花”,并且将“苔花”与米粒进行类比,以描绘其形状和大小。事实上,苔藓植物属于孢子植物,并不会真的开花,诗句中的“苔花”实际上是指苔藓植物的孢蒴。目前,尚无手机应用程序可以识别苔藓植物的“花”,因此,认识苔藓植物的“花”—孢蒴,对我们了解苔藓植物意义非凡。
被子植物开花后,随着雄蕊的花药成熟,花粉粒会传播到雌蕊的柱头上,进入子房进行受精。随着时间的推移,子房逐步发育成果实,外面的子房壁发育成果皮,里面的胚珠发育成为种子,胚珠里的受精卵发育成胚。
与被子植物不同,大量苔藓植物通过配子体进行无性繁殖,以维持或扩大种群数量。苔藓植物通常以绿色的植物体形式存在,植物体便是苔藓植物的配子体,通常包括假根、茎和叶。也有部分苔藓能够进行有性繁殖,繁殖前,配子体会长出雄器苞和雌器苞,雄枝精子器中的精子成熟后,会传播到雌枝颈卵器中与卵细胞结合后形成合子,合子在颈卵器内发育为胚,进而逐步形成孢子体,孢子体通常包括基足、蒴柄和孢蒴。
“苔花”—孢蒴,是苔藓植物储存孢子的结构,这种结构与被子植物通过果实储存种子有点类似。苔藓植物分为三大类—苔类、藓类和角苔类,类别不同,其“苔花”的结构也存在差异。藓类的“苔花”形状多样,通常包括蒴台、蒴壶和蒴盖,蒴盖和蒴壶之间有环带,蒴口部有蒴齿;苔类的“苔花”相对简单,呈球形或长棒形,“苔花”内有弹丝;角苔类的“苔花”较特殊,呈角状,在苔藓植物中最为特别,容易被识别。
藓类植物一旦长出孢子体,呈现的时间段还是相对较长的,有的甚至会跨年,从前一年冬天开始一直持续到次年的4月或5月。苔藓的孢子体通常是蒴柄先伸长,把孢蒴的雏形推出舒适的颈卵器,此后蒴柄一边伸长,孢蒴一边发育成熟。在被推出颈卵器时,被撑破的颈卵器壁就会罩在孢蒴上发育成蒴帽,起保护作用。就像婴儿离开母亲的子宫出生后,接生者会用薄被将其裹起来,让婴儿慢慢适应外部环境。
葫芦藓的学名是Funaria,这一名称源自希腊语中的funis,意为绳索。葫芦藓的蒴柄细长且呈螺旋状,恰似绳索一般,而中文名字“葫芦”则取自其孢蒴形状,因其偏斜状似葫芦瓜而得名。
当葫芦藓的孢蒴成熟且干燥时,其表面会出现明显的纵向褶皱,犹如老年人布满皱纹的面庞。在显微镜下,用镊子轻轻剖开孢蒴壁,可见其蒴台部是空心的,内藏一根细长的轴,即蒴轴。蒴轴向上延伸,进入一个气囊内,并逐渐变得宽而扁平。这个气囊区域即为蒴壶,又名气室,是孢子生成的地方。葫芦藓的孢子呈球形或近球形,直径约18微米,表面具有细小的柱状纹理。在观察新鲜标本时,你会发现孢子上附着一个闪亮的小油滴,它能为孢子的生长提供能量。
在葫芦藓蒴壶的口部,有一圈环带,当环带翻卷时,蒴盖脱落,露出蒴齿。葫芦藓的蒴齿分为内外两层,每层各有16枚。外齿层呈橙色,具有横节;内齿层为黄白色,比外齿层短,薄而透明,常黏附于外齿层上。蒴齿顶端与蒴轴相连,随着环境湿度的变化,蒴齿和蒴轴会像一个精巧的机械装置一样旋转,使孢子从蒴齿的缝隙中散播出去。
与葫芦藓不同,丝瓜藓的孢蒴酷似一个长丝瓜。这个“长丝瓜”有明显的粗细变化,紧接蒴柄的一段较细,被称为蒴台;与蒴台相邻且较粗的一段是蒴壶,蒴壶内储存着孢子。蒴壶口部是蒴盖脱落后露出的蒴齿,它们控制着孢子的散播时间,以便寻找新的生长地,繁衍后代。
葫芦藓与丝瓜藓皆为苔藓家族的成员,却各自展现了不同的生命力。葫芦藓以其蒴柄的螺旋形态和孢蒴的葫芦状外形著称,蒴齿分内外双层,巧妙地散播着生命的种子。丝瓜藓的孢蒴则长如其名,粗细有致,蒴齿控制着孢子的散播,以确保生命在适宜之地生根发芽。两者虽形态各异,但都以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苔藓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智慧与和谐之美。
在一场晚会中,惊险刺激的杂技节目总是令人瞩目,而在苔藓的世界里,也有类似的精彩表演。立碗藓和泥炭藓,这两个“小矮人”就像两位表演独轮车顶碗的杂技演员,以其独特的形态,展现了苔藓植物的奇妙之处。
立碗藓,学名为Physcomitrium,源自希腊文,意指其蒴帽膨大。中文名则形象地描绘了其蒴盖脱落后,孢蒴呈广口碗形的特点。未打开时,立碗藓的孢蒴宛如一个坛子,盖上的小喙更是为它们增添了几分美感。当蒴盖脱落,它便化身为一个精致的碗状结构。
泥炭藓,学名Sphagnum,早年泛指多种植物,现在则专指这一类植物,中文名突出了其死后形成泥炭的功能价值。泥炭藓的孢蒴形似地雷,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定时炸弹”。当气压达到一定阈值时,气流便会把蒴盖顶开,里面的孢子以16米每秒的速度喷射而出,进行传播。
长蒴藓,学名为Trematodon,指其具有蒴齿,中文名则形象地描绘了其蒴台部位特别长的特点。长蒴藓平时比较低调,没有长出孢蒴时,在野外你可能很难注意到它,而长出孢蒴后,这种苔藓就非常容易识别了。
短月藓,学名为Brachymenium,源自希腊文,brachy意为“短”,mensis意为“月”,起名者以“短月”比喻其孢蒴蒴盖的形态,中文名则直接翻译了学名。那么,其孢蒴蒴盖的形态真的像短月吗?
如果仔细观察短月藓,你会发现其蒴盖小,凸出,呈圆锥形,宛如弯月的小尖角。不过,要将短月藓和月亮对应起来,需要发挥点想象力,显然这个“短月”不是李白笔下的“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而是白居易描述的“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地钱,学名为Marchantia,为纪念植物学家Nicolas Marchant而命名,中文名则形象地描绘了其叶状体贴生在土地上且聚集呈圆形铜钱状的特点,正如明代文学家朱谋晋在《苔》一诗中描述:“布叶如钱个个青,不争要路占闲庭。”地钱的孢蒴如一个迷你的鸡蛋黄,挂在一根透明的蒴柄上。要想一睹地钱的风采,需要多去野外,因为大部分时间我们只能看到其绿色的植物体(见图18)而很少能看到其孢蒴。
毛地钱,学名Dumortiera,为纪念植物学家Barthélemy Charles Joseph Dumortier而命名,中文名则指其形似地钱,叶状体背面及边缘密被纤毛。毛地钱黑色的孢蒴挂在透明秆上,仿佛一颗颗昆虫的眼球。
在中国,苔藓植物种类繁多,超过3000种。立碗藓、泥炭藓、长蒴藓、短月藓、地钱、毛地钱……每一种苔藓,都以其独特的形态和特点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奇妙和多样性。苔藓植物的世界,远比我们了解的要丰富,它们遍布山野、溪流,等待我们去发现,去探索。愿你我都能成为苔藓植物世界的探索者,愿我们的生命能像“苔花”一样,看似渺小、平凡,却绽放着独特的光彩。
【责任编辑】张小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