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语言要“五味俱全”

2024-09-29 00:00王永玉王新伟
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 2024年8期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教学语言影响教学效果。思政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课堂语言直接关系教育教学效果,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语言素养,用恰当的语言,准确表达思维过程,使课堂有情有理、有声有色,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亲和力和针对性。

一、要具有“理论味”,务求准确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高中思想政治课程紧密结合社会实践,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是经实践和历史锤炼得到的精华,内容博大精深、逻辑体系严密、语言表达精准,初学者可能感觉生疏难懂,特别是在学习《哲学与文化》时会更加明显。这是正常现象,但不可因此而降低要求,否则易造成误解。教师务求语言准确,准确呈现政治理论,说明其内涵,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让学生感受真理的强大力量。经过反复学习,学生会不断深入理解课程内容、语言特点和思维逻辑,并将其与自身已有认知结构相融合,自觉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学习和生活。当然,体现思想政治理论特色,不能生搬硬套地灌输。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搭好有梯度的学习支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常识经过艰苦的学习提高认知水平。

二、要具有“生活味”,自然真实

理论是灰色的,而实践之树长青。理论来自实践,只有扎根实践才有源头活水,理论也只有回到实践,才能更好实现价值。思政课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以理论说服人、指导实践,以创造性的实践展示真理的力量,丰富和发展真理。思政课教师要围绕议题设计活动,强化价值引领eXRKydgofelCjzr9KvzEpfEJw2Ydw2AU6ua18haoVeA=,创设情境,走出教室,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只有选取学生熟悉的生活化情境,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引导他们思考生活中的现象,进而构建更完备的知识体系。目前,我国教育已经进入学科核心素养时代,坚持课堂生活化能为培育学科核心素养奠定基础。思政课教师要充分了解学情,善于运用学生熟悉的话语,让课堂充满“生活味”,让学生明白思政课不是坐而论道的空谈,不是与己无关的遥远他者,思政课就在身边,与自身成长发展、国家发展息息相关,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三、要具有“文化味”,以美育人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扮演着重要角色。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语言要充满“文化味”。思政课不能总以枯燥示人,要增强亲和力、感染力。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识,课堂上能旁征博引、谈古论今,让学生感受理论的纯粹之美,还要有深厚的语言功底,让学生如沐春风,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教学片段1:

没有一种力量比梦想更能穿越时空,没有一座灯塔比梦想更能指引方向。中华民族因为梦想而在世界民族之林中跃马扬鞭,中国人民因为梦想而在山河破碎中不畏牺牲,勇敢前行。“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孙中山的梦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周恩来的梦想。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大家的梦想是什么呢?

上述教学片段渗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题的时代背景,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轻松愉悦地进行学习。

四、要具有“感情味”,引发共鸣

教学包括教师、教材、学生等基本要素,教师以教材为载体与学生对话,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和学生是鲜活的生命体,是有丰富情感的独立个人。教师要敬畏学生、敬畏课堂,充分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挖掘知识对人和社会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知识、奉献社会的热情,让课堂充满温情。

教学片段2: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难。

圆明园里无数的珍宝付之一炬,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诉说着屈辱的历史……侵华日军兵临南京城下,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

经过浴血奋战和顽强奋斗,我们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我们以饱满的精神建设自己的家园。今天,中华儿女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积蓄力量,为实现人生出彩的个人梦增砖添瓦。追梦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我们要攻坚克难,从容面对前进中的挫折,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努力!

课堂上教师悲壮和激昂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既有对中华民族遭遇劫难的深刻共鸣,又有对中国人民战胜挫折的骄傲和自豪,引导学生厚植爱国情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五、要具有“激趣味”,增强吸引力

教学有意义才能实现学科育人目标,教学有意思才能让学生愿学乐学,学有所获。思政课不能总是严肃高冷,不食人间烟火。教师要努力增添课堂乐趣,改变学生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使其克服畏难情绪和恐惧心理。幽默诙谐的语言有助于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学片段3:

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笨人吃饼”的寓言故事。从前有一个人肚子饿了,狼吞虎咽地吃了一个饼子。他觉得没有饱,又一连吃了五个,还是没有饱。于是,便吃第七个饼子,刚吃到一半,便觉得饱了。这个人非常后悔,心想今天饱了,是因为吃了这半个饼子的缘故,前面吃的六个都浪费了。如果早知道吃这半个饼子就会饱,就应该先吃这半个饼子。“笨人”笨在何处?

生:略。

师:“笨人”没有看到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否认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师:我们一起改写该故事——饼子店老板见此人太饿,欲行善事,免费请“笨人”吃30个饼子。

师:请同学们描述笨人吃1到30个饼子的不同感受。

生:满足—极大满足—完全满足—满足感降低—厌恶—一命呜呼。

师:这启示我们要坚持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当要促进事物发展时,要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要果断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当要保持事物性质稳定时,要坚持适度原则。

该部分教学选取的寓言故事通俗易通,如同一个精彩的小品,生动有趣,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教师改编的故事更是戏剧感十足,通过简短的描述制造冲突。学生通过参与互动,能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轻松掌握深刻的哲学原理,寓教于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语言如果具有“理论味”“生活味”“文化味”“感情味”“激趣味”,那么思政课就会有厚度、有锐度、有温度,就能更好达到沟通心灵、启智润心、激扬斗志的效果。